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术与政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学术与政治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7 03:00: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术与政治的读后感大全

  《学术与政治》是一本由马克思·韦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术与政治》精选点评:

  ●经典中的经典,深沉而长久的勇气与力量

  ●对政治作为天职最后记者价值的部分更加印象深刻一点,和我自己之前对这个职业的理想上限体会的差不多。普利策称记者为社会航船的前瞻者,但把这个理想加之于没法自主抵抗攻击的职业上还是挺虚无缥缈的。作为单独分离出来的职业,力量没有政治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任何武装),深度没有学术深(没时间)如果干这行我以后还是老老实实制造意义写写文享受小资人生就完了。

  ●冯克利的翻译有点问题。

  ●“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悔无怨;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的‘召唤’。”

  ●虽然知识终究无法代替最终的信念选择或政治决定,但抉择却因此不再是单纯的随心所欲,负责也不只是意气用事。

  ●又重温了一遍,更加确认了自己,不适合学术,也不适合政治

  ●韦伯思想真是鞭辟入里啊

  ●精神导师,常读常新

  ●翻译水平太差!根本没法读

  ●澄清前提 划清界限 拒绝神物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一):一个毒舌+杠精送给杀马特年轻人的忠告

  

有天半夜睡不着逛淘宝,偶然买了这本书。又是一个小薄本,包含马克斯韦伯的两篇演讲,作于韦伯去世前一年多,可以当成是韦伯对当时年轻人的忠告吧。

读了让人不寒而栗,震撼于韦伯的博学和不掺杂任何感情和价值地解读一切的能力。第一篇以学术为业和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有些共通之处。

第一篇以学术为业认真看了,可能和自己关系更大。后一篇以政治为业涉及太多的历史背景,一时看不太懂。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二):不美,不神圣,却可以为真

  宗教在各个方向上都提供了终极价值的解释,符合人们对于意义解释的需要,但也堵塞了理性发展之路。 祛魅一直在缓步前行,但无勇气面对真实的人该如何呢?只能回归至宗教,享乐主义中去。 祛魅在进行着,而在同一时间又无法提供对终极意义的解释,既如此,对学术的热情又从何而来?又何来之勇气去直面无所凭侍,而又苦寻人生意义的生活? 书中给了以下几种回答: a."有些事情虽不美、不神圣、不善,却可以为真。"理智的正直诚实,才是最有价值的美德。 b."如果我们强不能以为能,试图"发明"一种巍峨壮美的艺术感,那么就像过去20年的许多图画那样,只会产生一些不堪入目的怪物。" c."对于那些无法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接受这一时代命运的人,我们应当告诉他,他最好还是静静地回到旧教堂那敞开的慈悲宽厚的怀抱之中。" d.当然,这一时代还提供了娱乐这一选项。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三):时代的伦理危机

  当下时代的伦理危机与道德滑坡 与后现代的虚幻的精神指向 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碎片化的时代是否还存在时代精神 还是说我们的时代精神已经烙上了资本的印记 韦伯所言的伦理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而反思则更多是以How to know yourself 、the other as mirror的语境而出现 在韦伯的时代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持续的撕裂期 如同当下一般 我们都在寻求自己的人生导向 说回韦伯 麦克雷曾说韦伯就是一座迷宫 他是学者 更是公民 他是思想者 更是行动者 韦伯其人始终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的元素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经济上的国家主义 自由与客观导向的精神 韦伯所处的时代是特殊的 从被称之为欧洲“跛足的巨人”的后进现代化国家 历经数次战争 到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韦伯最为厌恶的德皇威廉二世一直希望能够为德国寻找到“太阳下的位置”却最终走向了无限的战争 韦伯曾在一战时说过“每一次胜利,都让我们更加远离和平” 而在本书的两篇演讲中 韦伯更是表达了对于过度“理性化”与价值缺失的担忧 其期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拟合 但终究难以实现 在其逝去多年之后 二战时期的德军/日军的残忍行径 精确到甚至具有邪恶的艺术气息的杀戮手段 不得不被认为是工具理性淋漓尽致的发挥 但这一次 我们依旧无法看到早已随韦伯其人一同消散的价值理性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四):《以学术为业》读后感:痛苦的人or快乐的猪?

  今年年初时有幸拜读过韦伯这本小册子。篇幅虽短,然而寥寥数笔读毕却是让人感慨万千。诚如书中所言:“黎明将至,但黑夜依旧。”在今天这样一个所谓被“袪魅”的世界里,终极价值已不复存在,学术也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视为一条通往真实之路。精神上的懦弱者们不愿直面时代的问题,他们时而不假思索地追求“体验”,时而任由外物主宰自身的一切。他们通过占据社会这个庞大机器中那些更好的位置而感到些许慰藉,而代价则是沦为片段化的存在,完整的人格在潜意识中逐渐被自身所淡忘。他们虽然热衷于消解意义,却也乐于在倒塌的废墟中一次又一次地重建古老的巴比伦塔,仿佛没了它就活不下去似的。无论如何,在他们身上看不见任何希望,这些人就像上个世纪初的德国青年一样,大脑的理智被狂热的冲动所取代。当然,这个社会中也存在着另外一群人,他们仍然在漫漫长夜中等待着黎明的到来。这些人相信在当今时代,学术(或者说冷静的思考)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那就是保证一个人思想上的“清明”。这种清明的意义在于避免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因为癫狂而遭遇危险。只有冷静思考才能让我们明白这一切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加清醒和明智地行动。然而话虽如此,理智的思考毕竟不能代替行动。科学不做价值判断,但一个人如果要行动,他就必须做出某种基于价值观的判断。因此,现代性所带来的所谓价值夷平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正因如此,韦伯认为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若是想要坚守学术的理想,并且取得一番不俗的成就,单纯的理想主义或者愤世嫉俗的态度都是行不通的。韦伯认为这个人必须变得坚忍,并且勇于直面内心深处的荒诞。鼓足勇气当然是件好事,然而这是否又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鲁莽和狂热呢?当激情消失殆尽之后,他又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呢?他是否有勇气承担这一切的代价?每当我想起这些,心中就总是隐隐感觉,也许这样一种生活将会是十分痛苦的。唉,究竟是做一个痛苦的人好呢,还是当一只快乐的猪好呢?嗯,看来这个几千年前的发问直到今天也仍然是个问题……

  《学术与政治》读后感(五):祛魅/价值自由/正当的暴力垄断/执剑者必死于剑下

  

韦伯的两篇演讲稿。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可能“学术”篇能够更有参考意义,“政治”篇尚未纳入我的知识结构,读起来也磕磕巴巴的,但是韦伯的才华更多的是展示在了政治篇(学贯中西,只能说一句牛批了)

- 关于学术篇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理念就是“祛魅”和“立场客观”。

所谓“祛魅”指的就是“理智化”的过程,他并没有给听众一个价值拍断(好,或不好),转而走向了理智化的世界里,对于学术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在祛魅的世界是不存在唯一真神的,因此信仰理智者难免会落入一种无力的不幸中,怎样面对这种不幸?

他给出了回答:把学术当作一种志业。

第二个就是从上本科开始,就一直被强调的:“学术只负责陈列事实,不应该带立场导向”,即为立场公正。

-关于政治篇

我是没有政治积淀的,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字对我而言有一种“贬义”在里面。

它包含着“强制性”包含太多“复杂”不“纯粹”。诚然我喜欢简单的东西,但是又不得不面对它,毕竟我没有选择的要成为它的作用对象,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想有一天能反作用于它(笑)?

不、其实我只是想提高自己的“知性”罢了。

回归正题,政治篇很多论述真的令我目瞪口呆,分分钟让我感到这个人的恐怖。特别是第一次看到他把“国家”定义成“在一定疆域内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的时候,我感觉汗毛竖起来了。

所以我说我不喜欢政治,就是这个“强制性”在这里,而他居然用了“暴力”!又可怕,又想不到比这更贴切的词了。

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不展开细讲了,总之这本书真的很好读。浅尝辄止的话,两个小时就能翻完了。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