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与权力》读后感1000字
《女性与权力》是一本由[英] 玛丽·比尔德著作,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性与权力》精选点评:
●“她心里丝毫都没有暗暗渴望这件事,没有!”
●我当然觉得这本书很好,觉得玛丽·比尔德真深刻也真有力,但遗憾的是当你拿着这本书敲打现实生活的房门,真正愿意开门收下这本书的女性并不常有。我们不仅需要一个能发出平等,激烈,大声的声音的广场,也需要站在广场上的她们有真正渴望战胜这个架构的欲望。
●两小篇演讲集成的小册子,浅显地谈了女性权利与古代艺术、文化以及现代政治的联系。只是译者被原文牵引得厉害,翻译腔很重还喜欢乱用书名号,所以阅读体感不佳。
●揭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政治权力中被结构化的结构,尽管没有提出更具说服力的解决办法,但以重新思考权力来重构权力的想法也是很有想象力的。五星给作者,负一星给坑爹的后浪,薄薄一本还注了水卖那么贵。。。
●很难说Beard在这两篇演说里面给出了多少“学术性的”考察和解读,演说的场合固然不同于研究性著作,Beard也同样无意于此:但重要的是,Beard重申了一个[对任何一个正常人而言都显而易见]的现象:性别不公至今仍然普遍而且严重,一方面是女性的声音从公共场域中消失,而即使是任何表达的尝试也得不到相应而且与男性对等的肯定;另一方面则是根植在骨子里的性别焦虑,对任何试图挑战男性霸权的声音和活动都抱有近乎本能的抗拒和排斥。就结构性的因素而言,厌女这一点倒是从古至今一直没变的恶习。Beard在第二篇里面提出的号召当然是有创见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而是更合理的结构和秩序,正如我们评价一个人,会说是不是个好人,而不是好的男人或者是好的女人。书本身真的非常好,就是价钱有点贵,不过也确实值。
●【2019第33本】几万字的小册子,包含了作者2014年和2017年发表的两篇演讲稿。《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从《奥德赛》开篇,奥德修斯的儿子喝令母亲回到楼上的房间,“纺纱织布才是你分内之事……讲话是男人的事情。”开启了数千年来女性被迫在公共场合噤声的历史,而女性为了获得在公共场合的发言权和权威感,要么像伊丽莎白一世一样,在战前演说中宣称自己雌雄同体、外女内男,要么像撒切尔夫人一样,训练自己用更低沉的声音讲话。《女性与权力》进一步探讨了男性对于女性掌权的恐惧和禁忌,其中最著名的是美杜莎,英雄珀尔修斯杀了她,割下她的头。后世将她装饰在雅典娜的铠甲和盾牌上,而雅典娜恰恰是一个不像女人的女神。由于杀掉美杜莎的是男性,美杜莎的意向还被多次用来攻击女性政治家。后记中的MeToo实在很符合本书的主旨。
●这本小册子装帧很精美,封面看起来很神秘,但内容却深入浅出地描述女性自古以来被如何排除在权力和公共生活之外以及这一悠久传统如何在今天仍然使女性们遭受各种各样的不工。这本书其实解答了很多问题,以至于我看到很多鸡精在评论里跳脚打一星的时候是如此开心,因为玛丽比尔德女士的声音如此铿锵坚定,传遍了世界,吵得他们不得安宁。
●我是全天下最尊重女性的直男
●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一个小时不到就可以读完,但是非常有启发。两篇演讲稿加一篇后记,着重探讨了由古至今的女性话语权问题,让我想到中国也有古代传承的消解女性话语中权威、力量、专业性的措辞,比如“妇人之仁”“妇人之见”“长舌妇”等,还有什么“胸大无脑”“头发长见识短”等。书中作者言辞犀利,直指问题核心——我们现在是有机会去“插话”了,但是他们仍然不听。“往往招致攻击的并不是你所说的话,而是你在说话这个事实本身。”实际上女人自己都屈服于自己应该处于家庭之中而不是社会之中的刻板印象,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自愿“退隐”更加注重于家庭而不是社会地位了。坦白说觉得独自打拼挺累的我,读完书后对于“强大女性该是什么样子”更加迷茫,因为很惭愧我也是被这样带着刻板印象的文化洗脑的人。此时更希望多读一些书了。
●后浪的书现在都这么贵的嘛……两篇演讲稿都要四十多……
《女性与权力》读后感(一):女性与权力
我觉得在讨论女性话题时,有一些大家立足于不平等的角度,把女性问题作为一个不平等的特例来理解。现在的中国,我了解到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大量的男性不平等……这都是不平等的表现。这是制度或习惯造成的不平等的结果。 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反对女权之类的问题。我是想,希望大家能够从高视角着眼,在制度安排、社会文化或者其他我不知道的,一些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不平等的问题。
《女性与权力》读后感(二):女性与权力
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女性与权力》读后感(三):权力斗争
1、文化如何建构并巩固“权威”,女性如何在公共议题“失语
2、文化预设如何以定义排除女性权力
3、如何做?
——个体:化为己用
——群体:重新定义 改变架构 将权力与声望切割 将权力理解为属性、为动词 而非财产
4、“犯错的权利”
p.s. 我带着冷气)真的运动不是话语权的争夺 是实践【HOW】
(好小一本,刚出就看了,送了小陈;对内容纯回忆)
《女性与权力》读后感(四):我倒是想说一些真话
男女不平等这个事情,国内外都有,但明显国外要比国内严重一些。
国内的男女平等已经做的非常好了……这点至少大家还是要承认的。
我所在的环境里,领导是女性、办公室女多男少。大家领到的工资完全一样,但男性要承担明显大得多的工作量……额……这是真的……有时候女性的报酬也会高一些……而且女性各种生理期啊、情绪波动啊,都可以享受请假之类的便利……呵呵……
我觉得在讨论女性话题时,有一些大家立足于不平等的角度,把女性问题作为一个不平等的特例来理解。现在的中国,我了解到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大量的男性不平等……这都是不平等的表现。这是制度或习惯造成的不平等的结果。
我说这些,并不是要反对女权之类的问题。我是想,希望大家能够从高视角着眼,在制度安排、社会文化或者其他我不知道的,一些客观理性的角度,分析不平等的问题。
《女性与权力》读后感(五):只要你是个女人
只要你是一个女人,无论你持何种立场,胆敢进入传统上由男性把持与管控的公共领域进行发声,便是自招来自外界的诋毁与辱骂,甚至强奸、谋杀等语言暴力与威胁。招致攻击的并不限于你所说的话,更是在于你在说话这个事实本身。我们生活在一为话语权赋予性别,并将其理论化的社会环境里。只有在极端情景下,女性才被允许捍卫自己性别群体的特殊利益,或彰显自己受害者的身份,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为男人为整个社群代言。假定和偏见存在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以及我们几千年的历史里。我们今天仍直接或更经常是间接地承袭着这传统,它们构成和强化了一种社会沿袭下来的思维模式,用以消解女性话语中的权威、力量,甚至幽默感。以粗暴的方式,力图将女性从公共话语中隔离或驱逐出去,将女性的位置再次放回家庭领域之内,让她们的言论显得无足轻重,即使没被噤声仍需为发布言论付出高昂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