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电影院》读后感摘抄
《海风电影院》是一本由吴忠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风电影院》精选点评:
●走一走 看一看 停一停 想一想 生活或许糟糕但同样美好
●在去南京的动车上看完的,边听音乐边看很有感觉。每一次旅行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对于我来说是和自己的一次和解,包括这次。想到夏天的傍晚,坐在环岛路海边的戏台下,吹着海风看电影,整个人会舒服得想飞起来吧。
●老吴旅行中的碎碎念,装帧我太喜欢了。
●吴忠全文笔真的好差,现在回头看最世那批人文笔都不行,第一篇还能看,后面很多篇都及格线以下。我是喜欢这本书的设计才翻开,讲了很多大理丽江玉龙雪山,倒是勾起了我自己在云南短短的一个星期的生活。 那时候我突然明白,即便自己这些年来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总觉得自己已把人生看透许多,但当生活真的突如其来发动攻击时,当遭遇不曾遭遇的事情时,那些人生感悟帮不上任何忙。
●写作的人果然跟我不一样,我如果也去了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可能直接就气的骂人了,可他很平静,让我佩服
●读的时候觉得莫名觉得矫情,但其实没怎么有问题,仔细想想其实老吴的风格和《再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寂寥》相比,变化好像不是很大。所以大概是我变了?也是,游荡这几年,总要有点变化。不过也没事,大概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海岛、大理、井冈山、丽江、加格达奇、俄罗斯,有雪景、深秋跟海风……羡慕吴忠全这一路以来的状态,心态淡然却又总是欣喜出发,不过分期待,偶尔有惊喜。我大抵也能想到那种感受,千帆过尽、所到之处的人们无非是过着相同的生活而已,可我还是盼望新奇、想多见见这大千世界。在北京驶向长沙的傍晚,我读完这本随笔,而前方,是一段新的旅程。
●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我们这代人中普遍存在,好在作者用外出旅行来感受每个地方的不同的方式,给了我们答案,让我们能平静的面对生活。
●文字间平静了许多 或许也还不算阅尽千帆 但也是路过很多桥、走过很多路的人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夜幕降临时耳旁传来潮汐的声音。
《海风电影院》读后感(一):海风电影院
辽阔很难,我们努力。
“人们总以为,去了一个新地方,换一份新工作,离开一个过去的人,一切就会不一样了,但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世界是辽阔的,可人生不一定。”
今天翻开《海风电影院》了。他文字里的绵长细腻的柔软,也让人动容也值得回味。《海风电影院》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人看了之后舒服得像吹着海风,又忍不住低头看看杯里的冰啤酒,脑子里闪过关于人生的念头然后举起杯子一饮而尽。
《海风电影院》读后感(二):重新定义旅行,重新寻找生活
《海风电影院》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像是自己认识的吴忠全,又有点感觉不像。我一直都觉得吴忠全的文字像是经过细细琢磨出来,在经过过时间历练出来的文字,会让人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和以往不用,讲自己的故事,旅行的故事,用这本书讲述自己这些年的故事,突然之间感觉距离近了。这不是一本攻略,但读完还是让我十分向往。向往你的诗和远方,那份情怀,那份时时刻刻都从心的生活。 手机里放着《当不了的地方》细细品味《海风电影院》,越来越明白高中作文“留白”的含义(毕业好多年,我也不知道我为啥就记得这么清楚)。旅行和读书是最让人放松的状态,还去给自己放松充电的时刻,我们总为生活而忙碌,早已忘记让自己沉淀,去细细评味一本书,一杯咖啡,甚至是一顿早餐,早已忘记工作之外的我们还有什么身份,早已忘记世界之大,值得你去看看。去旅行去读书,去重新定义人生,让自己的心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沉下来,去看看世界的美好,去学习一门专业知识,去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
《海风电影院》读后感(三):长风很好,啤酒也很好
可能是第一本就看了桥声,爱屋及乌地喜欢了接下来所有的作品。反正就是很兴奋地立马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相当于旅游笔记吧,那些琐碎与闲得中的文绉绉的句子,反正我很是喜欢。或许我也有颗文艺青年的心吧!可能全大也老大不小了(笑,别打我),生活可能也给他留下的苍凉老练的痕迹,对陌生人对小贩多了一份打量,不轻易慌张,而我只会不管不顾地走。但全大只是表面冷漠,刀子脸豆腐心?又会不知不觉的去体谅旅行中的陌生人,也把他们带进风景之中。反正那些景物的描写我学不来,反正感觉甚好。 旅行不一定得充满期待和喜悦,出去走一走,吹吹海风,感悟万物齐飞,海浪拍石也很好。自己一人也可以很舒适,睡到下午,再偶遇一家小酒馆。没有目的,看日作而息,潮起潮落,整理自己想过的生活。相比别人推荐的热门景点,可能你更喜欢平淡,可以拍几张照,感叹细水长流。安于现状,走自己所想的路也没什么不好。我也想去看万物俱寂,也想看繁华闹市。 当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一直候鸟的时候,你却已经不能飞行;你的本能驱使你向南方,可你一心只想往北。识趣了之后,一个人走的路都是孤独旅程,最孤独的旅程是奔向你,最冷门的地方是你心头一寸。 偶尔,海风从远处吹来,喝一罐冰啤酒,和你,就很好。
《海风电影院》读后感(四):虽有神仙 不如少年
https://mp.weixin.qq.com/s/y0Z84g9MSjonykaDrMEbOQ
吴忠全随笔写得好,我认为写的最好的一篇是他16年写的《虽有神仙 不如少年》,因为这篇文章我记住了一句词“旧游无处不堪寻,堪寻处,唯有少年心”。
吴忠全还在公众号上定期写每月札记,我记得清楚的是去年三月份的札记的一段话“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情,在八九月自然有答案。”这本《海风电影院》就是他“三四月的事情”的答案,因为不断地旅行,他写了这一本旅行随笔。我要承认他的文章都有套路,旅行中经历的事情与过去的事情有相通之处,他便娓娓叙来,有对别人的话的感悟,更多的是在写自己因着旅行而更多的感受。
看完这本书,会记得“海风电影院”里的小春,“云下的日子”大理的云,“曾云海绿”井冈山编草鞋的老人,“一地深秋”北方的秋天,“岛屿云烟”和朋友的旅行,“你不要担心”跟着作者的小狗,“我点燃那炉火”泸沽湖的日出,“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童年旧事和旅馆中的三个人,“春雨几时休”南方的梯田,“台风偶尔过境”父母要离婚经过作者劝解和好,“坠落的飞翔”的槟城和吉隆坡,“在天鹅顶上游荡”是因为黑龙江的轮廓像天鹅,天鹅顶上是黑龙江与俄罗斯的边境线附近,最后一篇“所有的江河都会入海”是一篇概念小说,每个人挣扎逃离的故事。
我知道吴忠全是2015年8月初最世的签售,那时还有笛安、陈楸帆,我那时研究生还未毕业,我找陈楸帆在他的书《未来病史》上签的字是“爱科幻,爱男神”,不会想到的是中间一度退出了他的粉丝群,也不再关注他的事。最近才慢慢与自己和解,又回到粉丝群。但物是人非……
回到正题,吴忠全的文字很有感染力,他的感受几乎都围绕着人生,有很多不重复的感受,如“知辛苦,又不知辛苦,不知足,又知足,日子慢慢过,日头慢慢老,这一辈子好像没什么太要紧的事情。爬上一座山头,还有另一座山头,山连着山,水聚着水,这山窝里的人觉得世界也就这样,都活在两座山之间,都住在一条河旁边,嚼着自己的滋味,有苦有咸,五味俱全。”
文字比喻用的很好,如“这里的日出,那里的日出,太阳像球型香肠般被切成薄薄的片,散落各地。”
《海风电影院》读后感(五):弥漫海风的烟|读《海风电影院》有感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中午一点,躺进蓬松绵软的被窝。不知不觉,竟睡了三个小时。在闹钟响了几次又被我无情按掉的恍惚中,我尝到了夏日午后的温暖、牵扯、交杂与绵延。
挣扎着起身,膝盖伤口的结痂处莫名的痒,许是里面正在长肉。随后,坐在沙发上发呆,总感觉这生活被什么文字记录过似的。今早监考,在读吴忠全的新书《海风电影院》。他的文字像极了夏日午后的缠绵,咸咸海风的黏腻,夹杂着酒后的醺醉和漂泊的烟。
文字大多书写了他旅途的生活,以及对人生的想法。他的旅途稀松平常,或是散心,或是写作,或漫无目的。有对陌生人的警戒,也有对商业化的漠然。与其说打动他的是旅途中的风景,不如说是他自己。也许,他早已学会了思考,在路上。
人总是需要一段独处的时间,在这辽阔世界的某个角落,脱离熟悉,卸下伪装,放下执念,人生豁然。
虽然,许多人担心青年作家的文字会难免有些矫情,可这个世界的青年有几个不“矫情”呢。就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面对熟记于心的道理,我们又何尝不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但不得不说,他的文字确实有打动人的魅力。“归根结底,能打动我们的无非两种事物,没见过的和了如指掌的。前者是对陌生的好奇,后者是对过往的怀旧。”这两者,在他文中兼俱。
还记得高中疯狂读《最小说》的时期,一本书传来传去,成了无聊学习生活中的一丝乐趣。写作课时,自己也咬文嚼字地模仿一两段,没想到发下来的分数竟然不错。如今,他的文字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成熟,就如我们,也在慢慢长大。曾经的棱角,也被抛光打磨,有的独一无二,有的平平无奇。
我喜爱他的景物描写,细致如同缓慢播放的电影镜头——缓慢、悠长,却不费力。对语言节奏的把控,对人生和自我的思考与总结,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读他的文字,也如同在读自身。每个人都能读到些自己的故事。关于青春、关于世事、关于朋友、关于善与恶、关于回忆、关于隔阂、关于擦肩而过的人。
非要拿他的文字和一些名家去比较,是不恰当的。当经历慢慢变多,年龄慢慢老去。大概也会如辛弃疾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