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经典读后感有感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一本由[英] J·K·罗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精选点评:
●我的老师说这本书最大的缺点是:太精彩以至于再看别的魔幻书籍难再有这样的感觉了。
●#火君的书单# 书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作者:JK罗琳 难度指数:
●谁能想到那样一个男孩是个英雄啊——每个不如意的小孩儿都想象过
●很好,很奇妙,神奇的书,喜欢,沉浸在神奇的魔法世界
●读过初版前三册,时隔十几年,再次阅读还是觉得魔法世界好有趣!!
●刚在一起的时候他送给我的书直到分手后我才读完。并不是什么煽情感人催泪的书啊,但我为什么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我好奇怪啊
●时隔十数年后还是一口气看完
●用了三天时间看完了,写的真是不错,电影看了好多遍,第一次读魔法石的原著,一个感觉,电影真的很忠实原著。
●大爱鲁伯梅格 里面好多吃的
●原版停滞不前,译版倒是看的快。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一):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第2章的哈利看上去实在是惨,第3、4章的弗农则实在逗,宁可仓惶逃跑也不把信给哈利看。明显比起哈利来更讨厌魔法。 赫敏的初次登场很有她的风格,是的,这很赫敏。 哈利旺盛的好奇心从第一本起就开始展现,在那样的家庭成长还能保有如此强烈的好奇心真是难得。 这次看发现魁地奇的规则很有意思,虽然一支队伍有7个人,但是胜负只取决于找球手,而且他跟队伍完全不需要合作。另外6个人虽然很忙,起的作用相当于啦啦队。 第14章里第一次只有哈利和赫敏在一起。 那个逻辑推理我愣是没推出来,不应该啊,这种题目我还行的。 最后的反转挺让我意想不到的,没想到这么个魔幻故事里面还让我有了类似推理小说的感觉。 托这本书只有241页的福,电影对其的还原度很高,之后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待遇了。 总之,开始的这一本很有趣,挑不出什么毛病,但离“最好”不知道差了点什么。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二):厄里斯魔镜的自己
从学校图书馆看到这本的时候,非常惊喜,我两天就看完了!
因为有着电影画面与书中文字相结合的铺垫,我的脑子即刻向眼睛传递信息,而我的眼睛就是一台人工投影机,投影到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我享受着我的450度近视眼的画质,还是挺清晰的!
大难不死的男孩逃脱了令人作呕的德思礼夫妇一家,从9-3/4站台开始他的新的旅程,被分院帽分配到格兰芬多学院,又与两个伙伴一起勇斗巨怪,还在魁地奇比赛中抓到金色飞贼,为自己学院添上荣誉一笔。
哈利在前面冒险中一路猛冲,终于在厄里斯魔镜面前停了下来。他看到了自己过世的爸爸妈妈,而罗恩看到自己是魁地奇球队的队长。
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以把厄里斯魔镜当成普通镜子使用,他会在镜子里看见的就是他自己的模样。而哈利他没见过自己的父母,罗恩一直在他的哥哥面前相形见绌,所以这面镜子反映的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
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
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三):两个疑问
Q:奇洛在破釜酒吧第一次见哈利时明明和他握手了,怎么后来就不能碰了?
A:奇洛抢古灵阁时尚未和伏地魔合体。第17章双面人里写到:我没能把魔法石从古灵阁偷出来,他非常不高兴。他惩罚了我……并决定从此“更加密切地监视我”……如果已经合体还怎么“更加密切地监视”?所以奇洛抢古灵阁时尚未和伏地魔合体,失败后才和伏地魔共用身体。
Q:从魔法石转移到哈利最终阻止奇洛为啥校方迟迟未觉?让小孩去阻止情节是否合理?
A:一切都在邓布利多掌握中,校长有意让哈利接触伏地魔。原因如下:
1.此时伏地魔非常虚弱——“只剩影子和蒸汽”,基本没什么杀伤力,哈利独立面对也较安全,且全程校长监控,哈利可以放心。
2.尽管伏地魔此时非常虚弱,但邓布利多依然无法彻底清除他。只要他在就会卷土重来,而他的目标是杀死哈利。哈利迟早必须独自面对伏地魔。他是制服伏地魔的关键。
所以校长有意引导哈利接触伏地魔,让他开始适应危机重重的生活,锻炼魔法和胆识,等着交锋的那一天。
校长引导哈利接触伏地魔的根据:
1.让海格带着哈利取走魔法石——如果不想哈利知道校长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取石头。
2.把石头放在学校4楼,并在开学大会强调不许接近那里——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果真不想别人接触大可换个学生接触不到的地点或施个隐藏咒,更不会声张。
3.教授们设置的所谓关卡——如果邓布利多真想藏石头他可以用一百种高深的魔法,甚至可以把石头毁掉。但我们看斯内普为“藏”石头出了什么弱鸡问题?草药课教授直接用一年级知识设卡能防的了谁?魔咒课教授不仅把钥匙留在门外,还准备了飞天扫把!
他们不是“藏”石头,而是引导哈利找石头!
4.邓布利多帮哈利找回隐形衣,还有那句“以防外一”。再明显不过了。
所以第一部预设的读者不仅仅是孩子,它的逻辑对整个哈利波特系列完全一脉相承!所以此书不仅适合孩子看,整个哈系也适合孩子边成长边看,而其中的每一部也适合孩子成年后一遍遍回看!
大爱的一部书!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四):《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著与电影的浅析
#很多剧透
一直零零散散的看哈利波特,却从没细致的研读整理过。借学校这次看电影读原著的活动,对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著与影片的表现手法进行一些分析梳理。可惜时间紧迫,未能来得及将英文剧本与英文原著细读且一并分析比较,以后若有机会再细细研读。希望能为以后写故事给予一点奠基和指引。 一、故事主线走向(电影版) 1.开端 第一幕:邓布利多、麦格教授、海格将哈利送至德思礼家。 第二幕:德思礼家,达力过生日,去动物园 第三幕:哈利的信件受姨夫层层阻拦,德思礼全家搬迁。在一个海边木屋里,哈利生日之际海格出现 第四幕:海格和哈利到对角巷采买开学物品,去古灵阁取钱和魔法师,购买了魔杖 第五幕:哈利波特通过9又3/4车站,乘特线火车来到霍格沃兹,初遇罗恩和赫敏 2.经过 第六幕:分院仪式 第七幕:开始上课——迟到麦格教授的课,斯内普教授的魔药课、霍琦夫人的飞行课(哈利和魁地奇的支线) 第八幕:有人闯入古灵阁,三人误闯三楼禁区看到三头狗 第九幕:万圣节,罗恩因漂浮咒惹赫敏伤心,三人战巨怪 第十幕:首场魁地奇比赛,和海格对话, 第十一幕:哈利圣诞节拿到隐身衣进入图书馆禁区查找尼古拉斯,发现厄里斯之镜 第十二幕:三人夜入海格木屋,火龙出生,马尔福看见 第十三幕:四人和海格去禁地看见伏地魔吸食独角兽血 第十四幕:三人找海格询问火龙蛋来历,寻邓布利多无果 3.高潮&尾声 第十五幕:三人越过纳威,进入密室 第十六幕:经过魔鬼网、飞行找钥匙、巫师棋,哈利最终见到奇洛和伏地魔 二、电影的浓缩 故事是精简的生活,而翻拍的电影又是原著的浓缩。电影由于时间与道具的限制,对原著进行删减。同时由于画面的色彩与动作,为原著补充了更多细节和可能。 1.删减&改编 文章开头便是一大改动。不同于文章中先介绍德思礼一家的背景,电影直截了当的从邓布利多踏上女贞路,同麦格教授与海格一同将婴儿哈利送至德思礼家门口台阶上。直接将魔法世界的神奇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观众眼前,加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也增加了哈利身世的神秘感,吸引观众们观看。 电影还对一些事件进行了精简,从而增加了整个电影的紧凑感,推进了事件发展速度。例如电影的另一大变动便是删除了皮皮鬼的出场,虽然减少了整体的喜剧效果,不过也省去了许多细节。再如将哈利去对角巷后回家等待的时间省去,直接变为海格与哈利采购后直接登上通往霍格沃兹的火车。而后文马尔福看见海格的火龙后,在天文台控告等待哈利一行人转移火龙的情节也直接变成了几人直接被惩罚,火龙诺特直接被送往栖息地。而同海格巡逻禁林时,也将纳威的戏份删减去,直接让哈利同马尔福同行。最后破关找魔法石时,也删去了赫敏在第三关解罐子谜题的情节,而直接留她去照顾第二关因下棋昏迷的罗恩。 而电影将哈利与马尔福“巫师对决”的约定变为楼梯转移,使三人误入禁地的情节,一方面使主线故事更为清晰,也将四人行(有纳威)变为了哈利罗恩赫敏的三人行,直接增加三人的情谊。 不过电影的细节删减也使得很多必要的信息没能提现出来,使得电影转场之间有一些断层感,只有读过原著之后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如电影中未如原著告诉读者是邓布利多赠送哈利隐身衣,又如电影将斯内普教授多次刻意扣除格兰芬多院分,斯内普在禁林中同奇洛教授充满误解性的谈话,以及斯内普当魁地奇裁判几件事删除,减少了斯内普教授对哈利恶意的体现。在未读名著看电影时,可能就会对哈利对斯内普充满敌意而感到有些刻意。名著细节的添加更能体现出斯内普教授无尽的悔恨,对哈利恨却暗中保护的复杂情感。不过电影中增加了哈利在第一场魁地奇比赛前斯内普教授对哈利的鼓励,使教授表现相较原著而言更为温和,可以说人物形象上少了一些狠戾的气息。 2.充实 电影的画面色调,演员表情的细节,背景音乐的氛围烘托,电影的一些细节显得更为生动形象。 以哈利波特试魔杖一事为例,电影将奥利凡德先生同海格交谈,与测量身体尺寸的片段删去,又将哈利不停试了一根又一根魔杖的场景,换为只有三根———前两根挥舞的时候都带来了麻烦,而第三根握住时,哈利周身便出现了金光。丹尼尔饰演的哈利在前两根魔杖打碎东西时,轻轻捏住两端,小心翼翼将魔杖放回桌面的样子真实的体现出哈利初入魔法世界的胆怯和畏惧。而在奥利凡德取下他命中注定的魔杖那一刻响起的主题曲,和昏沉的灯光、奥利凡德先生说起他的伤疤和伏地魔时郑重的神情,使气氛充满了神秘色彩。 而电影显然在一开始就将哈利、罗恩、赫敏三人组的关系拉得更近,增加了在麦格教授将哈利介绍给伍德后,赫敏带哈利去看他父亲作为找球手的荣誉碑的情节。 三、爱与寄托 哈利沉浸于厄里斯之镜,是他由一无所有,来到霍格沃兹之后直面自己最深的执念的时候。从德思礼家的虐待道霍格沃兹的神奇,只有对父母一直的牵挂是他一直未变的眷恋。本部是哈利波特的起始,也是哈利波特寻找自己的开始。他从一开始的胆怯,到后来成为找球手赢得比赛;沉浸于厄里斯之境,到最后直面奇洛。前者是从自卑怯弱到真正的自信,后者是从沉溺过去和怀念,到勇敢地持爱前行,爱自己也爱自己的伙伴们。
他一点一点由那个出名的“哈利波特”,变为真正属于自己的哈利波特。正如分院帽所说,他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名副其实,希望不辜负所有人的期待。从不被人爱,到一下子的受宠若惊,他在奥利凡德说出期待的话语后郑重的握住魔杖,在赛场上飞驰的瞬间紧紧的握住麦格教授赠与的光轮2000,他选择为伙伴罗恩反驳马尔福贵族血统的话,他选择用母亲爱的力量再一次与伏地魔战斗。他没有将期待压垮他,也最终没有选择在厄里斯之镜中逃避现实和自己。他走出了迈向未知世界的第一步,是那样的无畏又勇敢。他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巫师,不只是会使用魔法,而是在任何时候都相信千变万化的可能性,有着探索世界的好奇与渴望,也有运用自己才智与能力改变一切的决心与果敢。 而故事才刚刚开始。 总结 原著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例如哈利在违反规定骑扫帚接球后,随麦格教授找伍德时内心描写的忐忑不安,而电影更注重视觉的效果和情景的氛围,如不同情境以不同色彩反复出现的哈利波特主题曲,和斯内普教授深藏不露的眼神。
文章与影视仍是目前的主流故事讲述方式。虽然两种艺术表达手段有所不同,特点不同,面对同一个故事的呈现也不同,但是只要能充分结合自身特点,突出故事最精彩的内核,都将会是很棒的作品,能在不同角度给予人以启发,让人回味。哈利波特系列创造了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其中搭建规则,故事展开,以及塑造人物的方式都很值得我们留意,仔细学习。 我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读后感(五):我们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萱,我们都有同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真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所以,我们几乎都是一口气读完的。
故事的情节,你已经非常熟悉了,咱们还是试着,从这个故事里找出一个关键词来讨论讨论吧!
从这本书里,我想和你探讨的是:集体。
对于你而言,这个词语可能还比较抽象,你一定会读、会写,但还不一定真正懂得它的含义。
其实,不止是你,就连我们这些大人们,也都不一定敢说自己真正懂得了这个词语。
还记得哈利刚刚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时的情景吗?学校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宴,新生们将会被分到四所学院中的一所,麦格教授提醒他们:
“在霍格沃茨就读期间,你们的出色表现会使你们所在的学院赢得加分,而任何违规行为则会使你们所在的学院减分。年终时,获最高分的学院可获得学院杯,这是很高的荣誉。”
这就是魔法学校最重要的规则:你所有的行为,代表的都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你所在的整个学院。
很显然,每个学院就是属于孩子们的集体。
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到集体的利益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我们从故事里就能看到。
哈利·波特还没进入魔法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家心目中鼎鼎有名的英雄了,所以,当他来到学校的时候,是那么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拥护。然而,当他害得格兰芬多学院丢了150分之后,情况很快就变了:
“哈利原是学校里最受欢迎、最受敬佩的人物之一,现在一下子变成了众矢之的。就连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的学生也没有好脸色给他,因为大家本来一直希望看到斯莱特林输掉学院杯。哈利不管走到哪儿,人们都对他指指点点,而且说一些侮辱他的话时也并不把声音放低。另一方面,每当他从斯莱特林们身边走过时,他们总是又鼓掌又吹口哨,欢呼喝彩:‘谢谢你,波特,你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没有人会喜欢给集体抹黑的人,即使是英雄也不例外。
作为任何集体里的一名成员,我们都有责任去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
故事里的孩子们都是这样去做的。
当哈利和罗恩被马尔福挑衅,准备晚上偷偷溜出去进行“决斗”的时候,赫敏站出来提醒他们:“想想吧,如果被抓住,会给格兰芬多丢多少分啊,而且你肯定会被抓住的。你真的太自私了。”
哈利和罗恩没有听她的话,到了晚上继续行动,赫敏再一次阻拦他们,她“像一只发怒的母鹅压低声音朝他们嚷嚷”:“你难道不关心格兰芬多,只关心你自己吗?”
尽管,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站在哈利这一边,觉得赫敏的阻拦真是讨厌。可是,我们不得不说,赫敏的做法,才是属于一个集体的成员应该去做的。
同样,到了故事的后面,当哈利他们再一次要偷着出去的时候,就连那个平时最胆小、最怯懦的纳威,居然也勇敢地站出来了:
“你们不能出去……那样的话,格兰芬多可就变得更倒霉了。”
而且,不管哈利他们怎么说,他都铁了心,要不顾一切地阻拦。
在学校的年终宴会上,邓布利多校长对纳威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还记得校长当时是怎么说的吗?我觉得这句话值得我们牢牢记住:
“勇气有许多种类,对付敌人我们需要超人的胆量,而要在朋友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同样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或许,平时里我们对“集体”这个观念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可一旦到了特殊时刻,我们就很容易发现有没有集体意识会有怎样的区别了。
譬如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我们都已经很明确的知道,这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少人员的流动和人群的聚集,但面对疫情,还是会有很多人做着不同的选择。
集体意识强的人,会主动配合各种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出门,不出去不行的时候严格按要求佩戴口罩,因为他们都知道,只有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自觉遵守规则,才可能将损害降低到最小。
集体意识不太强的人,可能会觉得无所谓,甚至还会有人表现出“我并不害怕”的样子来——表面看来,可能会觉得他们“勇敢”“豁达”,可实际上,这是对自己、对家人、对所有生命的严重不负责任。
还有一部分很少的、毫无集体意识的人,比如有的人明明去过病情严重的地方或者与生了病的人有过接触,但总觉得自己没有事,依然到处乱跑;比如有的人到处传播一些虚假的消息,引起大家的恐慌;比如有的人会为了另外一些目的,在本不该让人群流动、聚集的时候,下达相反的命令(当然,这一种情况现在的你还并不能够理解)……可悲的是,很多很多人的努力,往往会坏在这些很少很少的人手里。
最后还想和你说的是,“集体”还有大小之分,很多披着“集体”外衣的行为,恰恰是很不“集体”的。
譬如在这场疫情中,有的地方很粗暴的仇视甚至驱逐武汉人、湖北人,他们忘了,我们同样是中国人,这是一个集体;有的国家可能会嫌弃咱们中国人,他们忘了,我们同样是人类,这还是一个集体;有的人疫情过后依然还会肆意虐杀野生动物,他们忘了,所有的生命都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这仍然是一个集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汪洋大海里的一滴水,如果失去了大海,我们自己,也将不复存在。
2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