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锦集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1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精选点评:
●基情满满…
●一开始觉得平平的,越看越喜欢,不过黑塞写得太明白了
●诺贝尔搞基文
●神婆布道
●德米安就是辛克莱自己
●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
●#补
●前面好看,后面有点看不下去
●彷徨少年,引路人,自我拷问,觉得很灵魂,却又说不出好在哪里。
●为什么总是有美少年来拯救黑塞的男主角?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一):唤醒“自我”的灵修
人生中总会碰到让你产生摇曳、波动认知的人,没人知晓是为了救赎——超然于温室、还是黑化——彻悟到人性本质。少年中规中矩的世界观逐渐被颠覆,就像刚破壳的鸟一样,窥探这异世界的奥妙与运作,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定自我的内心,毅然的做自己。每逢左右难以抉择之时,总会出现一个似男似女,面带揶揄看穿世界的导师来指点迷津,那人便是德米安。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二):彷徨少年
看完书之后,第一个直观感受是书中的少年从少时到长大成人他与友人,与演奏家,到后来与夏娃夫人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对话。令人感慨,却少了一点被震撼的感觉。辛克莱从小时候的矛盾以及到后来信仰上的更大的纠结,他面临的都是好的方向的指引。我想人生当中一定会有某种特别想堕落的时刻也不是说主观堕落,而是在面对纠结不安的时候没有人去指引。另外这本书使我对黑塞的作品充满好奇,感谢友人赠书。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三):寻找自我
黑塞出生于德国的一个牧师家庭,本书是黑塞中年时期的作品,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的小说,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名,读完此书,感觉就是黑塞将寻找自我的过程写成了小说。
德米安是主人公辛克莱少年时期遇到的一个朋友,不过德米安不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可能更多的是辛克莱心中剖析出来的一种思想,每当困惑的时候,他就要呼唤德米安,让自己进入一种极致与混沌的状态,来寻找最真实的自我。当然在中间的一段时间里,他也迷失过,所以他很久一段时间都没有再遇到德米安,这一定与黑塞本人的经历相关,黑塞在14岁的时候也曾过着非常不愉快的寄宿生活。思想上的挣扎和孤独让辛克莱做了无数个奇怪的梦,他将梦里的鸟形徽章画下来寄给德米安,很快他就收到了德米安的回复:“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这段话深深地震撼着他,成为他后来人生中许多个重要时刻的启示。而夏洛夫人是辛克莱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渴望,他始终没有向夏洛夫人真实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似乎就像书中所说的:“人不应该沉沦在连自己都不愿意相信的愿望中。要么放弃,要么完全相信。”对夏娃夫人的感情,似乎就是这样的一种愿望。最终,辛克莱在找寻自我的这条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式,他已经不再需要德米安了,他,变成了德米安。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四):当你彷徨时,你才真正拥有理想
这本早就看完了,忽然想起来写评论,完全是因为前两天有个前辈鼓励我说:
好好干。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我没有回复“好”“嗯嗯”或者长草的加油表情,而是马上说:
有梦想才跟咸鱼没区别,齁得自己难受。
梦想跟理想也是两回事,这个暂且不论。就当做是“想要的”这个意思来说吧,其实我不是没有想要的,只是我从来都说不清楚。被天象地象火象的盘算昏了头,曾经以为我就是那种“犹豫迷惑型”,也注定在迷惑中随路就路,结果...这本书出现了。最直接的,心理安慰,有了。因为读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当你彷徨、迷惑、格格不入时,才真正接近你想要的。有一个目标,你去追求,是没用的:首先,“目标”这种具体的东西,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要。其次,从途径上,是可遇而不可得的。与其说人穷尽一生在追求,不如说是寻找。这不一定是个上升的过程,更像是一个随机碰撞的过程。用日本人的话说就是,不努力其实也没关系!
然后问题来了,什么是真正想要的,又该如何追求?
童年的千丝万缕的线索,少年时曲曲折折的探索,还有那些让人找不到任何解释的梦,最后他找到了所有这些的交叉点,就在他见到“夏娃夫人”的那一刻,他确定了,这就是他的命运。(童年对于命运的暗示很重要,之前也有人跟我讲过,甚至告诉我要怎么做才能唤回童年的记忆以此寻找自己的未来。)见到她,想要靠近她,留在她身边,没有更多的爱情的念头,只是一种被命运拽过来的归属。他曾经是一个消极的,或者积极的异类,他曾经找到过志同道合的同伴,但没有一种状态是令他充分舒适的;正是因为他始终保留一种彷徨,所以才保留了寻找的敏锐。命运不是任何情感,不是生活状态,什么都不是,所以你无法确认“实现”。这种能呼应生命所有前文的直觉上强烈对对对的东西,只有直觉非常健康的人,才有找到的可能。
他用了一本书去寻找他的命运,但对于这个命运是什么,他却只字未提。就算把话筒给他,他也不会说得清楚。可道之道,非恒道...难怪人家说黑塞有东方韵味。至此我抛弃了之前各路带着学术伪装试图解释人存在意义的教兽!
读完了你还是会继续追问,什么才是真正想要的??
于是后来的几天我都在头疼中度过...
但起码更加确定,能成为一个不太躁动的异类,是可以沾沾自喜一下的。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2017精装新版)》读后感(五):愿生活不再彷徨
小时候觉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件事,都是生活给自己的绊脚石,心理上总能摔个大跟头。长大了,觉得它只是无害的小石子,但是在小时候的眼里,它就是非白即黑,非善即恶。小时候觉得自己站在悬崖边,长大了,发现那只是一个坑,迈过就行,但是正因为小时候的一点点难才能成就现在不怕更大的难吧。 小时候我们只能感受到世界的“白”的部分,拒绝任何的“黑”,认为世界非黑即白,“灰”是什么,那种模糊的东西,让人想靠近,却不敢靠近,因为认为自己是“白”,所以不想让“黑”沾染我们,但因为不认识“黑”,对“黑”不了解,总是以为自己认为的就是所有,所以偶尔总想站在灰色地带而跃跃欲试。最后“黑”成了自己的假想敌,自己割裂成“灰”,“白”成了落寞者。而事实上每个人心底都住着“白”、“黑”、“灰”,“白”是你的行动,“黑”是偶尔的念想,“灰”是心里的矛盾。 在这本书中,克洛摩就像生活中的困难、绊脚石,德米安是生活的引导者,夏娃夫人是梦想。在人的一生中,引导者一直引导你走正确的,自己想走的路,梦想一直激励着你,指引着你,实现梦想,命运需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有时世事难料,个人的命运在世道面前,不得不让路。 问:人生在世,每个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答:“每个人并非只是他自己而已,他也是无可取代的点,世界的现象在这个点上交错相遇,仅仅这么一次,此后不会再有”,“每个人的生命代表一条通往他自己的道路,代表他在这条路上所做尝试,代表他在幽微小径中得到的启示。从来不曾有人完成成为他自己,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努力去尝试,有人懵懂,有人清醒,人人尽其所能”,我们的职责是“找到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随意的命运,而且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的生活,除此之外 其他一切都不完整,是一种逃避的企图,是想要逃回群体的样板中,是为了适应自己内心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