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全民寂寞的美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全民寂寞的美国读后感1000字

2021-03-09 01:44: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全民寂寞的美国读后感1000字

  《全民寂寞的美国》是一本由[美] 比尔·布莱森 (Bill Bryson)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民寂寞的美国》精选点评:

  ●安静的美国可能都看见的不是很多,但是却有必要了解

  ●有种这个国家到处都是满嘴脏话的老混蛋的感觉。

  ●一本美国平凡小镇生活观察笔记,值得一品

  ●真正的美国是怎么样,这本书很好地了解。

  ●开头让我时时想到东北黑土地的家

  ●美国公路旅行笔记,穿插着各种段子和回忆。挺无聊的,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支撑着我看完了这本书,可能是因为睡前看比较助眠吧。

  ●小镇的居民过着如此缺乏刺激的生活,那么的安静。在那儿没有过路的飞机吸引你的视线,没有汽车喇叭的鸣叫,除了人的脚步蹭过枯叶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息,在那个地方,时间像老牛拉车般嘎吱嘎吱地流逝。

  ●许多地方不止有繁华,还有没有发现的寂寞

  ●很喜欢这个题材的书。

  ●美国小镇的写照

  《全民寂寞的美国》读后感(一):全美寂寞

  从兴高采烈起始,从淡定安然结束,这就是作者开车旅行了全美38州的感受,正如他所说的,看到了许多想看的,也看到了许多不想看的。

  可是,我看得胆战心惊,无论是在内华达忧虑遭遇犯罪(无论是枪击或是抢劫等),还是在印第安聚集地的一地萧索,还是华盛顿的慢跑高层政要,并没有“美国美梦”,笔触更多是给予“美国噩梦遭遇战”的感觉。看到最多也就是,对食物的吐槽,庆幸我活在全世界最安全最美味的国度。

  这是一本美国西部旅行的指南,老太太告诉你怎么在美国活下来的手册。

  《全民寂寞的美国》读后感(二):对B.B的神吐槽爱到欲罢不能

  通常来说,一般人们在吐槽的时候总是很招人烦的,充满了抱怨和负能量。可是B.B的吐槽却充斥着令人捧腹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读过之后很是欢乐,以一种神吐槽的方式展现着美国小镇的种种现实。

  随着他的行进路线,我也在地图上标明了城市和驾驶路线,想着有朝一日或许能用上。最后看到他竟然自己开车驾驶了13978英里,跨越38个州,瞬间觉得好腰疼,还是节选某些路线比较靠谱吧。路线我都标在Google Map截图保存了,从他出发上路到第一次回到得梅因的部分,再次出发的行程很短,就没再标记,如果有需要路线的小伙伴可以留言。

  .B的书也许看英文版更能体会他幽默的神韵,我是这么觉得。翻译虽然挺不错的,不过估计还是会遗漏一些语言本身的特点。看原版还能顺便了解一些人名、地名、典故的表述方式,有如此多的好处我依然看的是翻译版,哈哈,因为过瘾啊!谁想一边查单词一边去理解他究竟在吐槽些什么呢,瘾就没啦。

  《全民寂寞的美国》读后感(三):一个死胖子的话痨文字,不读也罢

  

二星不能再多了。说起来这次把布莱森这些书按照一个系列出版,然后每本起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真的是......当然,我是先看了那本全民蠢萌的美国,然后一看,哦,还有另外一本美国,英国,澳洲,欧洲.....反正钱是从我这里圈走了,但是人品在这本美国上败没了。首先这本书原名叫失落的大陆,算是本游记,好吧,忍不住又要吐槽一下,什么叫算是本游记,因为写的太烂了,而且游的也不怎样,快速的开车10000多公里,走了美国几十个州,每个地方至多停留一晚,那你说你这是游个什么劲儿?再就是内容,都是字不够,笑话凑,还是作者自己觉得好笑的那种,基本是通篇充斥着对于肥胖者,女性,少数族裔的歧视,我的天!一整本书读下来,跟着作者去了如此多的地方,我放下书能够记起来的而且想去看看的,只有科罗拉多大峡谷和亨利福特博物馆而已。

好吧,吐槽也吐了,说点儿别的。其实也可以从书里看到美国人的自信,你看吧,我就这么能够自嘲,我就是这么多问题,但是,我还是世界上最牛的国家,读这书会给你这种感觉。另外,写书真的需要沉淀,即便像比尔布莱森这样的大作家,也一样。任谁也无法在这种每天开几百公里,一开几个月的情况下保持好心情,文字优美华丽,一定都是和这个胖子一样满肚子牢骚,满眼的垃圾堆。

  《全民寂寞的美国》读后感(四):1986-1987美国小镇之旅

  全民寂寞的美国:其实是一本美国平凡小镇生活观察笔记/(美)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著;温华,张艳蕊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10 书名原文:The Lost Continent: Travels in Small Town American

  虽然书后的版次显示2018年10月这本《全民寂寞的美国:其实是一本美国平凡小镇生活观察笔记》才第一印刷出版,但是原版的出版时间却可以追溯到1990年8月,而书中所描写的游记发生时间则是更早的1986年至1987年。因为年代久远,我想书中作者不时幽默提到的一些趣事,即便是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多半也看不懂吧。本书是作者的自驾游记,因此最好手边有一张美国地图册,这样跟随作者的旅行路线在地图上进行标记,在这禁足的期间也不失为一件乐事。作者比尔•布莱森 出生于美国中部艾奥瓦州 首府得梅因,曾经在英国工作、结婚、定居,之后又回到美国出生地生活,这篇游记发生在其从英国回家省亲期间。得梅因 地理位置极佳,该城位于美国本土的中心腹地,向东向西旅行都十分便利。作者也正是以此为起始点,先后开始了自己的东、西部之旅。东部旅行时间为1986年9月-10月对应书中内容为第1章至19章;1987年4月再度出发开始西部之旅对应书中第20章至28章内容。

红色东部之行按照逆时针方向,西部绿色之行按照顺时针方向,两次旅行的交点就是作者的故乡艾奥瓦州的得梅因市

  为了便于查看我将作者的旅行线路在地图上进行了标记,下方的序号代表作者依次经过各州的顺序。

  一部纪念父亲的作品

  打开扉页,上面赫然印着“献给我的父亲”那么作者的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献给自己的父亲呢?在第一章,作者就写明了原因。原来彼时作者的父亲刚刚去世不久,而父亲生前几乎每年夏天都会开上一辆旅行车,带着一家老小到美国各地度假,作者想通过这次旅行缅怀自己的父亲,追忆自己的童年时追随父亲旅行的时光,换句话说,虽然作者是独自驾车旅行,但实际上在心中父亲一直陪伴着自己。就像在第一章中写到的“渐渐地,一种奇异的冲动压倒这恼人而古怪的记忆,牢牢地攥住了我。我想回到那片青春时的土地,来一次广告词作者们所谓的发现之旅。在这4000英里以外的另一块大陆上,我被乡愁悄无声息地俘虏了。当你已到达生命的中点,父亲又刚刚去世,你因此而顿悟到,他走的时候也带走了你的一部分,那股乡愁就彻底压倒了我。我想回到年少时那个美妙的地方,看看它们是否像记忆中一样美好......我想四处旅行,我想看看美国,我想回家。”

  再来看看作者的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除了第一章作者关于父亲的描写相对集中外,其他时候,关于父亲的回忆都穿插各个章节中。作者的老爸作为经历过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代人,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节俭,当然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抱怨过父亲的节俭甚至有些抠门。比如在第九章就这样写到“他(父亲)衡量一个度假胜地只有两个标准:有没有教育意义,是不是免费。加特林堡是明摆着无一沾边的。他理想中的度假天堂,就是一个不要入场费的博物馆。我爸爸是我见过最诚实的人啦,但是度假却能让他看不见自己的原则。当小豆豆已经在我脸上四处开花,短胡茬也在我下巴上冒出了头,他仍然在售票亭对天发誓,说我只有八岁。他在度假时是如此抠门,竟然没让我们在废物箱里筛选午餐,让我一直纳闷到现在。”除了节俭的标签,作者的父亲还丢三落四,都驾车离家很远了才想起来没带钱包,只得灰溜溜地再回家取;还经常迷路,当时没有导航,在没有路牌提示的路段,作者的父亲“路痴”本性爆发还自信地开上错路,并不停的在同一地点绕圈子的描写确实引人会心一笑。当然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作者小时候就曾经模仿职业是体育评论员的父亲,为附近的居民解说比赛,在书中最后的章节中,作者选择去了卡斯特战场纪念馆,也多少和父亲当年喜欢参观战场遗迹有关吧。总之作者在纪念自己的父亲时,少了些冠冕堂皇,多了些真实可爱,把这位健谈可爱的父亲形象再现得栩栩如生,以至于在3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和父亲当年旅行生活的乐趣,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纪念吧。

  五个自然景观

  仅从书的篇幅上来看,东部地区的旅行更丰富多彩一些,但是不得不说我对作者参观的各种人文景观印象不深,相反倒是那些自然景观让人浮想联翩,渴望亲眼目睹,我选了书中提到的五个自然景观,分别如下: 第九章提到的大雾山国家公园

  该公园地跨田纳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占地50万亩,在当时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国家公园,每年可以吸引旅客900万之众。书中对该公园的描写如下:“大雾山脉本身令人赏心悦目。这是个完美的10月清晨,陡峭的公路不断爬高,穿过了阳光沐浴的阔叶林,小径与溪流随处可见。”“空气明澈稀薄,景色辽阔无边。山脉向遥远的地平线起伏而去,温柔地从浓绿渐变作墨蓝,又转为烟雾朦胧。”

  第二十三章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任何经验都无法成为观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心理铺垫。无论你多少次阅读描写它的文字和观看表现它的图画,见到它本身仍能让你失魂落魄。在这样的景观面前,你的头脑毫无用处,只能停止任何思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你变成了真空人,不能言语,无法呼吸,只有深深的难以描述的敬畏之感——地球上竟然还有这样的事物:如此浩瀚,如此壮观,如此万籁俱寂。”

  第二十五章红杉国家公园中的谢尔曼将军树

  谢尔曼将军树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树,也是最大的生物。它的树龄至少有2500岁,所以也是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第二十六章黄石公园的蒸汽船喷泉

  黄石公园的蒸汽船喷泉是世界上最大的喷泉:“正当我在那里看它的时候,它喷发了——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作魂飞天外,眼前的蒸汽池就像是巨大的突突跳动的括约肌一样啪啪作响,紧接着,就像一头鲸长啸一声浮出水面换气一样,巨大的白色水柱突的一下直射向空中。虽然高度只有二三十英尺,但第四次喷射持续了几十秒。水柱刚落下又开始酝酿、喷射,这样一直重复了四次,直到凉爽的空气中弥漫着厚厚的蒸汽,才最后沉寂下来。”

  第二十七章的拉什莫尔山

  “纪念馆看起来比我想象中要小一些。每个人都这么说。这是因为,站在很低的地方且隔了大约1/4英里的距离看它,它确实显得比实际小。事实上,拉什莫尔山很巨大。华盛顿的脸就有60英尺上,眼睛有11英尺宽。根据墙上的指示,要是他们有身体的话,罗斯福将会高达465英尺。”

  作者的嘴“开过光”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不知道是刻意安排,还是无心之举,在书中提到的一些事情冥冥中,仿佛都暗示着今天的美国,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三个例子:

  首先,作者在纽约时,曾经到第五大街参观过特朗普大厦,作者并不喜欢该大楼的建设风格,还嘲讽的说到“一个叫唐纳德•特朗普的家伙,是个开发商,正在慢慢地接管纽约......”但是作者肯定没想到这个“没有品位的开发商”在2017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接管的可不仅仅只是一个纽约。

  其次,作者在密西根州途径底特律周边的迪尔伯恩时,曾经提到当时富裕的底特律是全国凶杀案发生率最高的城市,最后作者幽默调侃到:“一旦哪天美国的汽车工业崩溃,简直不敢想象迪尔伯恩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恐怕都得扛着火箭炮自保了。”结果老先生一语成谶,2009年通用汽车破产,昔日繁荣的“汽车城”也日渐衰败。

  最后,在西部旅行至洛杉矶附近时作者有这样的记载:“我从洛杉矶高架渠经过,该水渠从南到北长达55英里,用来把加利福尼亚北部的水调入洛杉矶。即便在这里,城市的烟雾仍然在群山之间蔓延。能见距离仅1英里,1英里远处就是墙一样厚重的灰褐色的烟雾......由于离洛杉矶很近,我考虑要不要驱车直入,但因为大雾和交通情况.....我就却步了。”也许作者也没想到,33年后,科比正是因为洛杉矶糟糕的交通和大雾天气而英年早逝。

  关于这本书的标题

  “全民寂寞的美国”这个标题很有用,但不好。说它有用是因为它能很快吸引你的目光,你还以为找到一本美国人自己写的揭露美国现状的书呢,再加上书的背面的推荐词是这样的“美国真的像电影里那样处处都是繁华吗?美国人的生活真的如美剧里那样丰富多彩吗?真实的美国到底什么样?”嗯嗯,确实很有吸引力吧,但这很不好。首先这和作者写作的初衷不符,其次也不符合逻辑,即使美国拍摄的电影也不都是处处繁华啊,比如最近获奖的电影《小丑》里的美国繁华吗?美剧《破产姐妹》里主角的生活丰富多彩吗?况且艺术作品本来就和真实生活有差距,谁会笨到把电影和电视剧当做纪录片看啊?

  再说“全民寂寞”这个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首先作者没有走遍美国本土的所有州,造访的大城市也屈指可数,退一步讲就算说作者看到的小城镇的居民寂寞了,那也谈不上“全民”吧。还有这个“寂寞”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有彩色电视看、有冰箱用、有奥利奥吃,有体育比赛可以看,还何以驾驶私家车到全国各地度假叫“寂寞”的话,什么才叫不寂寞。

  总之,我看还是用原来的译名《失落的大陆》更好一点,这更贴近作者的这次发现之旅,至于1986年的美国人民到底寂不寂寞,还是让读者们自己去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