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朝圣》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朝圣》读后感100字

2021-03-17 03:3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朝圣》读后感100字

  《朝圣》是一本由[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圣》读后感(一):“印度佛教圣地朝圣指南”

  相比于《正见》,《朝圣》中有明显的神话色彩。所以我不是太推荐,佛教的原始思想其实很朴素,愚以为引入神话(或超自然)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宗教信徒,而不利于抱着求知心理和独立思维的学者。尽管如此,本书对修行的理解还是值得学习的。

  作者指出写作目的是:由于在印度旅行时,不断被同行的人纠缠,所以对“在圣地该做什么、该这么想”进行回答。

  《朝圣》通过一些短文讲述三个主要内容:对几处印度佛教圣地的介绍、在佛教圣地应该做什么、修行的目的。 书中提到了对修行的理解:“所有佛教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能一瞥觉醒的状态”。

  《朝圣》读后感(二):佛教四圣地蓝毗尼 菩提伽耶 瓦拉纳西(鹿野苑) 拘尸那迦

  不丹的佛学大师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写的《朝圣》算是对朝圣需要准备什么,朝圣的目的,朝圣的方法,圣地的故事,朝圣要念什么经文都做了一次普及。做到了简单明了,相当实用。

  蓝毗尼: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生 在尼泊尔

  菩提伽耶:悉达多证得正觉之处;悟 在印度

  瓦拉纳西(鹿野苑):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授 在印度

  拘尸那迦: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化 在印度

  忽然想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具体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地方,西游记里面西天的拍摄地又是哪里,但是搜不到。

  150页的书,还有十来页经文,硬皮精装好书,读起来轻松有意思。

  《朝圣》读后感(三):心灵的圣地

  最近心情烦躁做什么都没有力气,经常怀疑自己现在的境况是不是我所追求的,如何改变这个僵局,当初的选择已然是错误,为何自己还执着不改。当初给自己描绘的未来,家人的期许成为了泡沫。总是在焦虑烦躁,现在的状况,寻求突破与改变总是找不到道路。我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来读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朝圣》,我希望可以借此来找到我的圣地。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旅程,一是修持。有的人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观光旅游介绍书目,然而这样想的人我觉得他就是大错特错了。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愧是佛学大师,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解深刻的佛理。佛教的圣地,何为圣地,神圣在何处?对有些宗教而言,由于曾经有先知出生或被谋杀在某个地点就被认为是神圣之地;或者,因为有圣人加持过某根钉子或某块木头,它们因此成为“神圣”之物。有四大地点被大家公认最重要。蓝毗尼,悉达多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菩提伽耶,悉达多证得正觉之处;瓦拉纳西,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拘尸那迦,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作者在提及这圣地时都用绝妙横生的故事让我们慢慢了解这些地方,随着作者的叙述我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我觉得佛理总是有那么奇妙的力量,让躁动的你可以瞬间安静下来,不去想未来,不去想政治,不去想发展。只是在这一小空间里沉醉在自己的自由当中。 “现代的孩子们,大多被过度保护与宠爱,封闭于自我放纵的蚕茧中,以致他们对外在的时世界生活知之甚少。就连那些没被宠坏的孩子,通常也花许多时间担忧自己太胖或太瘦,球鞋够不够酷,发型该如何较好。这和上百流落街头的印度孩童形成强烈的对比,他们完全没有空闲的时间,他们唯一的优先考虑是如何生存。” 书中的这句话使我印象十分深刻,我不知道我心中的圣地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为我自己的懦弱感到耻辱,父母给了我温饱的生活,祖国给了我安定的环境,我为了一点小事沮丧不前,怨天尤人的不敢为了生活而努力,就是因为这惰性让我一直停止不前,没有直面过赤裸而纯粹的生命真相,只会自己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我想作者告诉我们的圣地并不是各个圣人的遗迹,而是让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心灵的归属与自由才是真正的圣地。

  《朝圣》读后感(四):茶烟轻飏落花风

  我喜欢的诗人和译者黄灿然总是不吝推介好诗好文以飨读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文章他是每年都会找出来一读的,喜爱之甚溢于言表。先是看过推送的两篇关于自我和佛性的文章,颇觉有趣;又在YouTube搜看他的讲座实录,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本尊竟比其文还要活泼幽默,谈起前女友言笑晏晏戏称为"师"。去年上海电影节他带了自己的影片来展映,懒人鞋、阔腿裤、宝蓝底波点衬衣、宽檐毡帽,颈间一抹丁香色围巾愈发衬得一身的从容舒适,慈目暖笑,言辞机敏却又质朴,看他的采访无疑是享受。如今才终于读了他的书,灵动一如他的人和他的电影,能以浅白语言空言寂言修持,讲述佛教故事亦探讨当下,就像一位老朋友忆起过往,而你听着看着便要随声附和起来。 我虽自认为有些慧根,常能识机锋转语,但佛法浩瀚,并不易明了,遑论全盘接受。那么就让我们回首西去,跳过胡赛尔和笛卡尔直追去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借用他们的Epokhe来阅读佛的宣示,存疑毋论,但求心灵和思想的站立。 早年读弘一大师搁置的问题,今日终于释然:"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佛法非违背于科学"、"佛法非厌世"…… 几年前行至印度,我曾在菩提迦耶(Bodhgaya),和来自这颗星球万千角落的其他所有人一样,在悉达多证悟的菩提树下闭目打坐,南亚次大陆的干热季风拂过颈后,不闻人声与车马,但闻僧衣窸窣,但闻枝叶婆娑。突然就想起被十万羯陵伽人的尸体唤醒的阿育王,他在决心放下屠刀的那一刻是否喜极而泣?"唯真理必胜",阿育王一定不会想到,他为弘扬佛法而刻的柱石在两千多年后、在他征服和统治过的土地上,仍被奉为圭臬。 走过喜马拉雅山南北太多圣地和无名山道,曾雪夜借宿山中佛寺,也曾与好学的喇嘛交换书籍,见过太多雪山和星空,每一次依旧热泪盈眶;历经太多生死与悲欣,每一次依旧牵肠挂肚。如今看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写朝圣与修持,想我若有一日鬓丝禅蹋畔,是否也能漫看茶烟轻飏、任凭落花随风呢? 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只是观看就好,只是发愿就好。

  《朝圣》读后感(五):朝圣 读后感

  朝圣 读后感

  这本书是介绍佛教圣地,以及参拜的仪轨,并通过写怎么样在圣地修行进而来写修行的细节,窥一斑而见全貌,作者把佛学的修行写得非常美妙,充满身心俱净之美。

  这本书也让我这个普通人充满了对佛学圣地的想往,甚至觉得他的某些描述有非常浪漫的宗教力量。

  佛学的四个圣地是

  蓝毗尼 佛陀以凡人之身诞生之处

  菩提伽耶 佛陀证得正觉之处

  瓦拉纳西 佛陀教导迈向证悟之道之处

  拘尸那迦 佛陀证入究竟涅槃之处

  佛陀的宣说: 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

  带着佛陀的宣说,和修行之心去走这一趟旅程。

  作者说:

  只以一片花瓣供养佛,就能积聚福德; 若将该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的究竟快乐,它更会加乘数十亿倍之多。如果此时我们再应用空性的智慧,思维这花瓣(供品),佛(所供养的对象),我们自己(做供养的人)三者都只不过是幻相的话,我们不只会积聚大量的福德,同时也会积聚巨大的智慧。这是利用一片花瓣,就能引导我们到智慧的方法。(P69)

  假设你刚刚到达蓝毗尼,首先你该做的,是清除佛塔边上的垃圾与杂物。你不需要把整个地方都消费一遍,只要把一小块地方清干净—环绕佛塔大约两尺宽的一圈即可。而且,用自己的手巾或面纸清理就好,不必去找人要清洁工具。如果你有香水的话,稍微喷洒一些,然后开始做供养或做你的修持。(P77)

  传统的供品是水,花,香,食物,灯,但你供的数量不需要很大。如果你只有一支蜡烛,那也就足够了。而且你如何供养也无所谓,你可以将供品就放成一堆,也可以将它安排得很庄严。要记得的是,你花的努力越大,你积聚的福德就越多,如果只有两支蜡烛与四片花瓣,你还是可以将它们安排得很好看。(P77)

  不光是在圣地供养,在家里也是一样的,洁净而个体化的诚心供奉,比如一杯水,一片花瓣(甚至不是一朵花),也是福德,而不是追求奢侈与否。

  你花的努力(心思与体力)越多,那么积聚的福德就越大。

  让自己内心柔软而寂静,是需要反复打磨的。

  =

  《朝圣》读后感(六):朝圣

  1.圣地之所以对我们有强大的力量,是来自于集体的虔诚心和崇敬心,而不是满铺的地毯。 精美寺庙比不上脏乱的街头,这里更接近世界的实相。 2.并不需要寻求外在的圣地或圣人; 如同佛陀亲自所应允的:“任何人忆念我,我就在他面前。”当我们对佛陀与他的教法生起忆念心或虔敬心的那一刹那,他就会与我们同在一处,而该处也就会成为“神圣”之地。 3.每个人与佛陀具有相同的潜力,能够觉醒证悟,而且我们只要实行正道,就能跟他完全一样。每一位有情众生都有佛性,因而都可以证悟。 4.佛陀非不死神灵,是证悟后的凡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没有超脱一切的上帝。 5.供养贵贱没有区别,佛陀无法被贿赂,再多的谄媚也不能影响他的判断; 他不以奖赏或惩罚的形式来展现他的悲心; 6.佛教徒常会犯一个相同的错误:他们不做小事积聚福德,例如每日做净水供养——因为他们觉得这微不足道、没有价值。可是他们也不做大动作,例如捐一年的预算给佛教大学、每个月供十万盏酥油灯或兴建一座寺庙等,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或资源。结果,他们什么也没做。 7.你清醒地意识到,不管你拥有多少,死亡可以在任何时刻打击你,而且它不受贿赂。然而可悲的是,这个震撼很快就会减弱,不久你就发现自己再度被物质世界所承诺的快乐诱惑了。 8.过程即是朝圣,每个细节积聚福德; 你从着手计划旅程开始,就能发展出正确的动机。从购买止泻药到打包行李,你会越来越兴奋,因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它将带你前往佛陀曾经住世与教法之处。 9.佛陀是证悟后的先哲,他留下的是他对人生参悟出的智慧,加上后人弟子各自修行后的补充,不是民众求财求顺的神仙。佛教反对个人崇拜,倡导崇拜此人教导的智慧。 10.祈愿能认真彻底地修持佛法,祈愿你不要总是想要等到适当的时机才开始修持。一有时间,你就找个安静的地方修持。 祈愿永远不要因为想要获取更多佛法上的学术知识,因而不去修持已经了解的佛法。 祈愿你能体验悲伤。 祈愿你不论多么无知,总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祈愿当你追求无意义的欲望时,你欲望的目标能引导你去利益众生。当你发脾气时,愿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能获得一些领悟。当你感到沮丧时,愿那沮丧成为你了悟真谛之因。 11.别忙着纠错,把时间花在去做对的事情上。 我必须老实提醒诸位,不要浪费你的时间来驳斥这本书的内容;生命中有很多消磨

  《朝圣》读后感(七):朝圣之途,谓之心安

  对于佛教的书看过一些,不过像《朝圣》这样有深度的佛教类的书还真是第一次看。读过之后,提起笔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篇书评,好多话都想说,好多话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朝圣之途,不过谓之心安。我只好通过摘录,来体现《朝圣》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吧!

  “究竟上而言,灵性与世俗的价值观是完全抵触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在物质世界里,“富有”指的是你所拥有的财产、经营各种生意并且很有钱;而灵性世界把“富有”定义为全然知足,并且指出当我们不再以所有自己匮乏之物的想象来折磨自心时,我们就很富有。”

  “在大部分现代国家里,僧侣或其他献身于灵性修持的人,对世界没有做出任何物质贡献,会被认为是社会累赘。在路上看到这些人,大家会立即避开,就像碰到大蜘蛛或闻到恶臭一般。讽刺的是,萨杜或僧侣对这个世界不会造成任何伤害,与他们形成强烈对比的,反而是那些顶尖的企管人士,他们有害的生活方式,包括搭私人飞机旅行等,造成环境的大破坏,还以“帮助他人”为借口,催化耗尽天然资源的世界经济,制造出一大堆我们不需要的东西与钝化心智的无聊工作。”

  这段言论让我们看到我们与大师面对世事所想的不同,正因如此《朝圣》又像是一本领着我们去以真心,赤诚的不带任何欲望的,向着朝圣之路叩拜的好书。

  再来看书里的精华章节:“虽然“圣地”一词是个相对的说法,佛陀在“祈愿文之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中,谈到究竟真理时说: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根据这段祈愿文,现象界的每一个原子(尘)里,就包含了如同宇宙中所有原子等同数量的佛;这表示,我们不能排除目前有佛住在北京三里屯或巴黎的布洛涅森林里的可能性。事实上,这不只是可能性,而是百分之百的确定。然而,大多数人的心都十分僵化,因此任何造访这些地方的人,都极不可能感知他们当中有佛存在。”

  再比如:“诸位要告诉世人,有位凡人悉达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证得正觉,教导了证悟之道,最后灭入究竟涅槃,而非成为不死之身。”

  看到这儿不禁要想,现在,我们该去哪里朝圣?朝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不如跟着《朝圣》这本书往下走,以释迦牟尼佛和往昔伟大印度上师的思路为中心,穿越时空的界限,造访佛陀曾经出生住世,悟道与初转法轮和入灭的四大圣地,及多则历代大成就行者充满证量与令人鼓舞的故事。

  这不仅是一本朝圣指南,更是一本修行指南!指引人们步向证悟之道,沿着佛陀的踪迹体悟佛法,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

  《朝圣》读后感(八):朝圣的旅程

  《朝圣》是一本朝圣旅程修行指南,指引着佛教徒按照佛陀的体悟佛法,进行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是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万佛教徒推崇备至的大师。在世界上独具影响力,他还是近百所知名高校备受欢迎的心灵导师!用他的智慧和宽广的慈悲心,为众生树立起如同佛陀般的觉醒和证悟,带领读者完成一场庄严的心灵朝圣之旅。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不丹人,为堪布阿贝仁波切的弟子,第三世钦哲传承的主要持有人,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深具创造力的藏传佛教导师。他秉承藏传佛教优良的传承和教育,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朝圣是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者是探寻。我们踏上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特定地方有灵性的重要地点的旅程。朝拜圣地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宗教活动。去印度朝圣,当然是佛教徒的首选的佛教圣地。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佛陀的诞生地。在很多人心中是一片神秘的国土,喜欢它的人极爱,不喜欢的人却也可能会避而远之。世间对印度的评论可谓是两极分化,但是印度之于,却毋庸置疑是个令人向往的朝圣之地。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众,在印度留下了很多的活动遗址。

  首先是佛的出生地:蓝毗尼,佛于此园无忧树下诞生。佛涅盘后约二百年,阿育王与优波堀多尊者,于此巡礼佛陀遗迹,建立佛塔雕凿石柱,柱高约十三公尺,上刻铭文,作为证明此处是大觉世尊所生处。

  佛成道处:菩提伽耶,菩提迦耶便是迦耶的智慧之地,它因佛陀释迦牟尼在当地的一棵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

  初转法轮:鹿野苑,佛初成道,大梵天王劝请佛转法轮。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面,又称鹿园。据说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鹿野苑当时的胜景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大师,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公认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深受现代东西方佛教弟子尊崇和喜爱。

  让我们在朝圣中开启智慧,从迷惑中得到觉醒和解脱。

  《朝圣》读后感(九):行人行路见佛祖

  朝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至少对于我外婆来说就是如此。也因此,我跟着她去拜过普陀山的观音,九华山的地藏,峨眉山的普贤,五台山的文殊。说也奇怪,真到了北京,导游推荐说去一趟万寿寺,相传清朝皇帝将诸位大佛金身都请了过去,可我外婆倒又没了兴致。正衣冠、走东西两单道,手心平摊向上,点燃三炷香叩拜三次,小时候教的规矩后来全都忘了干净,只记得跨过门槛的时候从哪方进就先迈哪只脚。

  顾名思义,朝圣即朝拜圣地。虽说按佛家的说法,并无外在的圣地,只在于内窥自身,就像是阿班的例子,和洛卓的例子,但有圣人得道的,有圣物存放的地方依旧是俗人们最爱沾点灵气的去处。其实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并不介意世人在哪里参佛,这也是我喜欢他所说佛教的缘故,就像他在《正见》里只会说佛说了什么,佛的意义是什么,但不强求人信,也不会拉着人赌咒说些似是而非的妄语。作为读者,其实也能渐渐明白,佛说的是一种可以推己及人的道理,重要的不在于笃信还是怀疑,而是有没有让你去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事情,又杜绝不对的事情。如道家,如儒家,捧得越高,怀疑的声音就越重,所以我们挺需要这样正统的文字来为本质的东西做个正名。

  虽然说在佛教信徒的眼中,每一个原子的存在都有可能是佛的栖身之所,但依旧还是会有选择的将某些地方看作“圣地”。判断的标准与世俗的“值钱”“繁茂”“风景秀丽”不同,在于的是寻找内心安定的处所,比如扎西顶,比如墨脱,狭小逼仄一片荒凉,比如菩提伽耶,更如贫民窟般破败肮脏,但只是千百年来不断有佛经回荡在高空所以显得岁月悠久。犹如悉达多打坐是会选择草席,并不是香草花费高昂,只是因为替换方便,使用舒适。他们并不如我们印象中的刻意求“苦”,对他们而言,方便的、让内心舒适的,才是最好的用品,无关金钱价值和外观材质。由近到远,由繁至简的“价值观”的改变,是修佛路上的第一步。

  智慧,用佛的话来说,是不带偏见的洞明。青原行思提出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是一种;六祖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一种。《朝圣》一书旨在更正世人及佛教初行者对于“圣地”的偏见,和修行方式的误区,而对各大小朝圣之路及最终的印度旅程,则更强调“路上的体验”,见到更多不同的景色,理解更多样化的灵性修辞,无论是积聚福源、祈请、上供、受戒、祈愿,都是在做对自己有益的决定,从而达到“大自由”的目的。方法是辅助,道路也不尽相同,从每一行每一句中“究竟”自我,才是大智慧。

  人说开卷有益,当然便会好奇佛教的书可以让无信奉者获得什么?保罗·科埃略所写的《朝圣》,是对中世纪天主教修行的一次寓言式表达,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拍摄的《朝圣之路》也有意引导观者去留意一路行走带来的内心净化。如果当你看完《冈仁波齐》后,会油然而生一种独自走去拉萨的谦卑情绪,那么我想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这一本《朝圣》同样会让你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发生些改变,朝圣这条路并不在乎你去惊叹佛祖智慧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在与悉达多走过相同的地方时,会不会更加记得他施予的教化。

  世人愚笨,大多无法立即看见空明,所以才有苦行者冒着风雪上路,他们心里只想着迈出下一步,离结尾又近一点,跪下磕一个头,心里的崇奉更多一份。佛说正见,是正视内心,没有人会在意你到过多少地方,拜过多少佛像,只有扪心自问,不困于眼前,不悲于往事,行人路上见佛祖。

  《朝圣》读后感(十):朝圣是一种心态——读《朝圣》

  据说在西藏,你能看见好多人,或一步一拜,或三步一拜,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缓慢而坚定的前行着。这些人,有个同样的名字,叫做朝圣者。

  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撰写,姚仁喜翻译的《朝圣》中就讲述了这些人朝圣的原因。书中是这样说的。

前往圣地朝圣,是数千年来所有宗教都鼓励信徒们从事的修行。近年来,朝圣越来越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它让灵性追求者有个机会,享有兼具游乐与善行的假期。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到具有异国风情的地方去旅行,比起我们传统所鼓吹的严峻修行。来得有意思多了。

  由此可见,朝圣这种宗教形式的活动,由来已久且一直备受推崇。

  然而说起佛教,其实是个流派众多的宗教,就中国而言,佛教分为法性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支?其实主要是对于佛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其次就是对于成佛方式的理解的差异,比如我们相对比较熟悉的渐悟派于顿悟派之争。所谓渐悟派,奉行的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说,要想得成正果,需要自身勤加修持才能达到目的。而顿悟派则奉行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只需一朝开悟就能修成正果。时间告诉我们,顿悟派比渐悟派更加能够让人接受,故而长盛不衰。

  那么朝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在书中提到。

一般而言,心灵朝圣之旅的目的,是要造访某个“神圣”之地。

  不难看出,朝圣的这种行为,可以增加信徒对所信仰宗教的仪式感和敬畏感,也可以作为心灵或者说灵魂力量的一种锻炼。这样的人,在书中被称之为灵性追求者。而所谓灵性追求者,我认为就是那些重视自己内心的精神境界的层次及高度而忽视客观世界的财富、地位、荣誉的人。毫无疑问,追求精神层次更高境界的人都是孤独的。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人是不合群的,因为他们曲高和寡。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显得孤僻,就几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反过来说,这样的人又是伟大的。因为这类人之所以能够在精神上求得更高的层次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内心的目标十分的专注,并不轻易动摇。

  写给这些灵性追求者的书除了《朝圣》之外,还有《荒漠甘泉》,《朝圣》是佛教信徒所写。《荒漠甘泉》则是由基督徒所写。《朝圣》重点在于叙写朝圣这种行为的含义、朝圣的目的地、朝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等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让读者可以实际执行来达到灵性追求。《荒漠甘泉》则通过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来揭示一个合格的基督徒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信仰,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上帝。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所追求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即寻求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