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精选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是一本由刘大木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一):穷途末路的晚清帝国
但是关于作何看待晚晴历史人物这个问题,作者总结出有几个原则:第一,去概念化。道德的僵化单一的概念,有的是学术思想上的概念,有的是党派概念,比如说左派右派中间排、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种种概念称呼,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想看清这人到底是怎样的这东西都要剥掉,才能让他们活脱脱地走出来,显现出个体生命的丰富性,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第二、时代问题的回应。近代中国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国家民族的安全和尊严;二是近代化。第三,尊重个体的创造性。有创造性的人物很少,但影响很大,都是民族的精英。第四,身份定位。一个政治家的成就自然应在政治方面去寻求评价的标准,一个艺术家的成就高低也应该在艺术的层面评价。第五,个人的整体性。整体看待一个人,不要分割。袁世凯,晚晴是时代的先锋、潮流的追逐者,民国时成为黄权的复辟者、时代的旧鬼。第六,回归历史现场。历史转型是个夹缝时代生活在其中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在历史的夹缝里看待这些人物的私德。
这本书在不一样的角度描写历史,写的很是精彩。 这里描写的孙中山,他是一个对封建体制的叛逆者。不愿接受指定婚姻的安排,不愿接受封建迷信的说法。孙中山早年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在孙中山自檀香山归国。他对祖国的贫困落后颇感不满。居翠亨期间,在他倡议下,村里采取了一些兴革乡政的措施,"如教育、防盗、街灯、清道、防病,皆为筹办"。 为破除封建迷信,他又与同村好友陆皓东毁坏了北帝庙偶像。这种渎神行为遭到村民的指责,他被迫赴香港。 我们了解了孙中山的成长经历更加让我们明白他做出成就的原因,便于我们了解孙中山。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二):清末民初万生象
清末民初,这段历史一直是近代史研究的热点。这本书中有清廷皇室、北洋派、地方势力、士绅买办、维新党、革命党、挽救帝国的改革,为何成为了社会各阶级的殊死搏斗!这本书讲述了从1894年到1911年的中国,当时是清朝的统治,从政治体制等视角审视了晚清到民国的变迁。
马克思曾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项目,也要纠缠着活着的人都头脑!作者说,这本书并非学术著作,也不是戏说历史的游戏制作,而是带有学术思考的思考的通俗历史读本书,史料真实,言而有据,万不敢胡编乱造。作者是刘大木,湖北应城人,曾经在《长城》等杂志上发表过若干小说,2011年开始研究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学术思想史,出版过《新说水浒人物》等图书。
关于清末民初,坊间的研究专书和论文颇多,通俗性的读物也不少,相关的资料更是浩如烟海,是指是正经事学家的研究文章大多很枯燥,大众感兴趣的细节,他们又语焉不详,而通俗读物一般是业余写手弄的大部分史料也不太靠谱,而且这一段历史因为处在变局的旋涡当中,头绪很多,非常复杂,这样全方位的编制史料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来编写这本书。这本书里呈现的有可靠史料基础上的鲜活细节,平正通达而又不失新颖的史观,通俗幽默而又不失优雅的文笔,各位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能够感觉到。好作者必须具备三样东西,一是:历史渊博扎实的学识,二是通俗优雅的文笔,三是服务于大众的精神,英国的威尔斯,美国的庞龙,日本的陈舜臣和盐野七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文学学术著作都为高头讲章,繁琐的考证,加上艰涩的文笔,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如今是高深的学问转化为通俗读物,让大众读者轻松阅读,不失为一项功德。读本书可以归为这一类。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一是要尽量还清,还原晚清历史现场,展示清朝帝国衰亡的整个过程,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尽力避免脸谱化标签化的倾向,二是为了使清朝帝国,衰亡的原因提供一种解释,供读者去评判,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叙事体例上选择颇费了一番周折,以政治性大事作为枢纽,选取在实践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核心人物,采用人物合传的方式来编写故事,在笔法上又力图接近司马迁和黄仁宇这样能使文字变得更复杂更真实更精彩的内容。
总之清朝帝国的衰亡史和中华民国的建国史,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也是这段历史的丰富性所在,喜欢读历史的朋友,对这段清末明初的历史,感兴趣的人可以读读这本书!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三):二十年晚清众生相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它建立将近二百年的1840年的的那一年,它终于走向了它的末端。西方列强强行用枪炮撬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由此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朝也开始了它的晚期统治。
提起晚晴的历史那真的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时代。它总是与丧权辱国、卖国求荣、落后挨打这样的词语联系起来。现在你看看一些网站上关于那段历史的讲述,无论是正史还是轶事,下面的评论总是会出现一些痛恨的咬牙切齿的字眼,由此可见那段历史给后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与印象。
风雨飘摇的时局、内忧外患的国家、层出不穷的事件以及多方派别的角斗。历史好比一出出的折子戏。在中国最后一个帝国的晚期,着实是上演了一出出的精彩剧目。
对于《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这本书的题目,个人认为是十分形象的。以当时岌岌可危的动乱情势来看,无论是当权的统治者,还是力主维新的改革派,或是一心要推翻帝制的革命派……他们的日子应该都过的不算舒心,甚至真的是会有一种被架在火堆上烤的感觉。
我们对于历史的初步了解,往往大多都是由上学时的历史课本而来。但是教科书上碍于篇幅所限往往只是讲个大概。就像是晚晴将近百年的历史,课本上也就是几个章节便匆匆结束,绝不可能如同此书这般用三百多页的篇幅独成一书来讲述,更何况此书只是讲述了晚清时期的1894年至1911年清朝最最末期不足二十年的历史,其中所含的料更是要丰富的多了。
此书的作者刘大木参考了众多历史书籍,尽可能的将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真实的再现,历时将近五年才完稿。在此书中他对于每一个曾经出现的人物都是以一种尽可能客观的态度来讲述。不因个人好恶对历史人物进行判断,只是将其在历史中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扮演的角色为读者介绍开来,将二十年的晚晴众生相呈现于读者的面前。
虽说是历史自有人来评说,终究也不能够是太过于妄言。作者已经将历史尽可能的真实还原于读者的眼前,至于其中的真解,就由读者自己去感受了。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四):一言难以蔽之——读《火堆上的晚清帝国》
(一)
刘辉老师,笔名刘大木。
我一直觉得“大木”这个名字,应该是经过高人指点,或者刘老师自己就是这个高人。
“大木”里有一些朴拙,也有一些勤恳。
像极了他在自己书斋里苦读的样子。
(二)
与刘老师相识于二零一四年十二月,素向聚少离多,每聚都是畅谈。
刘老师有古人之风,敬酒必双手鞠躬似行拱手礼,言谈及古今,并无界限边际,每每觉得时间流逝,尚未过瘾又要分开。
拿到《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还是冬天,转眼炎夏,刚刚读完。
不是不好读,是其书内涵隽永,每章读后都费尽思量,所以自然就读得慢了。
等把手头的新书读完,该再拿出来读一读的。
(三)
我以前读书后写的书评,大多有一句话来做标题。
今天写这篇的时候,一时间恍然,竟想不出来该以哪样的一句话来做题。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涵盖太广,以人物为针线,细细织缝,串联起当时的各大派系、政党,又因着各个主张、思潮之间挤压出种种事件、革命。
一时间各行各业、各时各地、各党各会全都拥入眼帘,目不暇接,可行文间却自有逻辑,乱而不烂,条缕虽多梳理得根根明晰。
(四)
读后,当真想早生一百年,回去会会这些人物的命运,看看自己能活得如何。
(五)
那时的人物迫于时势、世事,夹身其中,难免会看不清时代的全貌,盲人摸象只好以自己所触为准的,选择策略以求更好的混迹或整治时世。
刘老师站在百年后的视野里,通过对历史的复盘,一面详述当时人的处境和处理方式,一面又适时的提出自己的方案,不免使后人面对前人再生可惜之叹。
(六)
敏感的人身处火堆之上,难免如坐针毡又如履薄冰。良善一些的除了自救之外,还想救人。
愚钝之人却不知温后即烤,烤后则熟,尚洋洋自得于不致寒凉,等到觉悟时,悔之晚矣,只能随火堆付之一炬。
在这本书里,会有敏感之人、良善之人、救国的智者、医国的高人,也有昏聩的掌国者、浑然的傻瓜、看破了却因无力而放手的达观懦夫。
每个人的选择最终促成了这座火堆的燃烧,最终使得晚清走向民国。
(七)
卒读之后仿佛全程参与,再加上我慢慢读来这半年的时光,于今日中午合上书卷,真真是觉得恍如隔世。
而写作此书时的刘老师,又何尝不是时而执黑时而执白,在纷纭错杂的乱世史料中,自己与自己下了一盘珍珑棋呢?
寸
二零一八年六月七日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五):晚清故事速览
本书讲述的是从甲午到辛亥之间(1894-1911)的末代清帝国史事,以政治军事为主,以士绅及社会各阶层在激变时代的表现为辅。作者采取纪事与纪传相结合的手法,以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等核心人物为中心,讲述了晚清年间甲午战争、戊戌维新、庚子事件、同盟会革命、丁未征潮、武昌起义大事件,侧重于这些核心人物在这些大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展示在激变的大时代里那些核心人物的人性、选择与命运,同时,也对晚清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描绘。
大陆的中国近现代史正统,自范文澜以来,基本上都是以阶级分析为出发点;而台湾的也基本上是以革命史为眼光进行构建的。所以我们读史的时候,通常满眼都是革命者如何高风亮节,统治阶级如何疯狂反动。
应该来说,作者在写作上,已经极力避免了以阶级分析为出发点,但作者的写作与绝大多数观点基本符合我们正统的近代史观点,或者说基本符合革命眼光的近代史。但是在人物分析上并没有一味地将各等革命人士圣人化,也承认了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一些能力,指出了他们的缺点。
因为作者的本业是文学,所以书的可读性不用质疑,至少比很多晦涩的专业史学文章通俗。另外,因为他的出身不是历史,他的对象也不是专业的人士(我臆度的),所以他的写作中不会出现很多专业人士“想当然”的问题。作为一个纯粹的业余者,面对专业人士的文章,我常常面临的一个囧境就是专业人士的文章中随便抛出一个背景人物或者某个名词,我需要去问度娘,一篇长文读下来我要度娘好些次。而本书出现的非核心人物,作者会顺手给一个小传;出现一些不常用名词的时候,也会给出解释。这就给非专业人士阅读带来了很大便利。
虽然不是史学家,但是为了这十来年的历史,作者前后准备及写作时间长达五年,查阅并参考的书目多达250篇(部),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敬佩。
作者严谨之处还体现在对一些非史实,或者历史悬疑,作者只是就已知史料进行陈述,而没有进行大胆猜测。
所以如果你想看各种脑洞的大胆猜测与分析,可能这本书会让你失望。但是对那阶段历史感兴趣的人,想看客观详尽的历史故事,本书还是颇有参考借鉴意义的。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六):历史的可能——《火堆上的晚清帝国》书评
历史的可能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书评
吕明光(作家、著有《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在我看来,历史所展现给世人的,有三种面目:一种当然是胜利者书写的,一种是民间口口相传形成野史的,还有一种,就是永远不可还原的真实场景,但事后回想起来,就连当事人也容易陷入罗生门,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只有上帝才拥有俯瞰历史全貌 的视角。而文字等语言信息,比如承载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神学等思想,是认知这个世界的工具。可是,在认知的同时,人类就被语言工具束缚了。倘若能跳出这个逻辑,或许一切豁然开朗。就像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其实都是宇宙选择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不是本 原。那么,感知到的时间也是一种被选择、被强加的东西,时间的真相,只是人类引入的一个度量单位。
有物理学家认为:时间的概念只是一种人类记忆的幻觉,曾经发生过和未来会发生的一切 事情都在现在发生。他的依据是,如果时间存在,那么过去一小时在哪里?如果把所以物理常数放在一起,得出“宇宙是虚拟的,人们只是活在梦中”的,那么一切 问题迎刃而解。就像“月亮在你不看它的时候并不存在”是一样的道理。
若如此,读历史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学者刘辉的新作《火堆上的晚清帝国》很显然给出了一个答案:既然不能完全还原历史,追 逐真相更是一场徒劳,那么不妨,去享受历史。尤其是,离我们近的的这段时间的中国史。读者将会看到一个个裹挟在历史泥石流里的鲜活的人物,那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活在祖辈都经历过的那个时代,触手可及,但又非常敏感,这个文字的边界很模糊,游刃有余,才是智慧。很显然,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文字是诙谐的,语言引人入胜,文字结构举重若轻,看似自然天成,实则匠心独具。不乏 历史细节,就在那些容易被历史烟云遮蔽的地带。当然,江湖险恶,不如相忘于江湖。历 史本就是稀松平常的,只是过后一看,原来“人生若只如初见”,当初全是传奇。
龙应台有段话:“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 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 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 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胡适也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人说,他说的是历史作品,不是历史。是的,历史作品可以有多种维度去解读,去进入,但,历史也不只有一个。历史的从发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充满了无限可能。学者刘辉的这本书,就是其中的一个“平行世界”。相信读者翻开这本书,走在幽暗时空的交叉小径,必定会有所发现,恍若隔世。
2017年9月20日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七):帝国的残阳
帝国的残阳
中国自三皇五帝而来,煌煌五千载岁月,几乎一直是文明的象征,政治高度早熟,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就确定了中国的基本版图,在之后的岁月里,绝大部分时间中国都是盘踞在东方的霸主。直到清末,上国的梦被坚船利炮击碎,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李鸿章、孙中山等人各展风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谋求着中国的富强。李鸿章拼命裱糊的大清帝国,千疮百孔、腐朽不堪,终究在孙中山等人的革命中轰然倒塌,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破灭,空留晚清这一抹残阳。清朝的覆灭有着一定的必然性。
军事基础松动。八旗和绿营制度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消灭殆尽,由汉人地主阶级所掌控的地方军事力量(团练)开始崛起,最初是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而后是李鸿章的淮军。在太平天国运动,地方军阀化逐渐开启,地方的督抚开始掌控了实权,实质上控制了财权和兵权。
科举的废除。随着科举制的消失,满清对意识形态领域彻底丧失了主导权,传统的儒教是维系君主和士人阶层的有力的工具,科举的废除意味着这条纽带被斩断,而并没有一种新的东西可以维系两者这间的关系。读书做官是中国人传统的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当科举被废除,又没有新的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上下层之间的流动,这种前途的幻灭感带来了巨大的离心力。
满清在最后的政治改革中的失误。比如对袁世凯等人的打击,是想打压汉族地方的实力派人物,但出台的皇族内阁,却亲手把北洋派和大部分汉族官员推向革命的一方,地方的离心化倾向加剧,这种倾向随着地方宪政改革进一步加剧,原本传统的地方的士人阶层此时成为了拆解满清这个庞然大物的最大力量。
如作者所说,清帝国这栋房子又老又破,李鸿章修修补补一辈子勉强支持了一些时日。立宪派空有想法,却缺乏实践的能力。革命派缺乏实力,虽然取得的胜利,革命成果却被袁世凯的北洋派窃取。至此,千年的帝制的最后一抹残阳也消失殆尽,属于共和的蓬勃朝阳徐徐升起。
星云敬上
2017.11.25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八):《火堆上的晚清帝国》看孙中山
我喜欢历史,喜欢从历史中朝代的兴衰看历史人物的一生沉浮,从这本《火堆上的晚清帝国》,我看到了孙中山的一生变迁,他的一生变迁,其实就是晚清帝国到民国的变迁以及晚清帝国内部清廷皇室、北洋派、地方实力派,士绅、买办、维新派和革命派等各阶层的殊死搏斗。
孙中山,我们不必过多介绍,每一个中国人应该都知道这个人物,没有他,估计中国的革命不会那么早开始。我是文科生,学历史比较多,书中对于孙中山最大的评价就是坚持不挠,即使多次失败还依然选择战斗,没有他这一点我相信民国很难建立,中国的革命不会那么相对顺利。当然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如果我们有他这种精神,何愁很多事情不能成功。
孙中山,南国之子,这一身份多少对于他能率先革命有其影响,因为南国之子,近水靠海,有灵气,不顽固,于新事物能接纳,会思考,求变,不安现状,生于香山的他,自然受到很大影响,他敢作敢为,富于冒险精神,为以后的革命打下根基。
孙中山少年就不安分,之后又留学国外,从而对于旧思想是排斥,而又受到传教士的影响,革命之心似乎是早年早已存在。其后他革命伴随一生,多次失败,多次奋起。
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发展兴中会组织。
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
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
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纵观孙中山一生,我们不得不陪服他屡败屡战的精神,正是因为他这种精神,才让我们革命来得更快,晚清结束更快,民国建立更快,文明进展更快!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九):总是要努力过才行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历朝历代的最后时光,都觉得他们是在白干一场——总是觉得一切已经命中注定——再有抗争、再有想法,又能怎样呢?!后来,才觉得这样想不对,很不客观,很对不住在那些特定的年代里、特定的时期里曾经尽了自己的力量去努力一把的那些人、那些时候。历史当然是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然而,当“过去”成为“当下”的时候,谁又能看得出那么远呢?当安史之乱把唐玄宗逼得要逃往四川,还在马蒐坡永远地失去了杨贵妃的时候,谁又能想到,唐王朝居然还又挣扎着存在了100多年的时间了呢?!所以,不要多说什么,任何时候都是“当下”——为了在未来能够留下一笔,且行且努力吧!至于有意义还是徒劳无功,一切留待后来的人去评价吧。
中国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清朝——的末期正是这样一幅场景。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敲开了闭关锁国的清王朝的大门,从统治阶级到低层民众,很多人从此开始“被迫”着来观察外面的世界、观察自己的时候,伴随着苦难,来自各阶层的努力——自觉自愿也罢,不得而已也罢——都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一笔。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辛酉政变、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从1840年开始,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一时为之风起云涌,中国人、外国人都进行了各自的“表演”,不甘于失败、已经有所觉醒的那一批中国人——统治阶级也好、低层民众也罢——都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和心理认识出发,作出了自己的历史性选择,在历史的“大书”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一笔。他们的所作所为,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心思,但客观上都是一种选择。
历史就是这样的:成功与失败之间,往往只相隔着很短的距离——今天的人明了这一切,但却不能因此而嘲笑当时的人们。以历史的、前进的眼光来看,无论是政治的、军事的、思想的、革命的努力——如果“努力”这个词可以适用于包括慈禧太后、光绪帝、李鸿章、孙中山、袁世凯等风云人物在内的话——都具有一种必然性。不但晚清中国各阶层的人,统治阶层、中层小资产阶级、贫苦大众等,有的会跟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自发地前进,有的却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所有这些的人们,其实不应该以今天的眼光来苛求他们。设想一下,若干年后的人们,当他们谈论起21世纪10年代、20年代所发生的一切人和事情——以后也同样会成为历史——的时候,他们又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呢?!
所以,真的不必想得太多。当自己感觉要努力、要有所表现的时候,那就不妨拼搏一把。正如晚清的中国社会,当晚清帝国仿佛是在火堆上被熊熊烈火烘烤的时候,各阶层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勇敢地站起来,作出自己的选择。
狄更斯在其小说《双城记》的第一句是这样来写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历史的大幕已经拉开,即使有所犹豫也已经变得迟缓了,不如,努力地去做出一番努力吧!不必在意当下的人们会怎么想、怎么看,历史肯定会给记上一笔的。
《火堆上的晚清帝国》读后感(十):晚清历史的“破与立”
历史其实很无趣,无非是名人的兴衰,或是遥远的事实;历史其实很有趣,因为有学者们的探幽揭秘和生动还原。幸运的是,在众多学者的灵活解读下,“有趣的历史”越来越多,人们了解进而研究历史的乐趣也越来越多。
读中国历史,晚清乃至整个近代史是其中使人感觉较为压抑的部分,国家和民族承受了极大的不幸,想从此段历史中获得阅读与探索的乐趣似乎显得有些奢侈。另外,晚清时期风起云涌,办洋务,搞维新,推革命,大事不断;各路人马此起彼伏,且都能言善书,留下言论及著述甚多;加之报业开始蓬勃,信息繁杂。拥有史料庞杂的背景,反而使得“晚清故事”变得不好讲,厚重起来。
晚清史具有天然的悲凉与负重感。不过,讲述历史的方式至少可以选择,近代史研究学者刘大木的《火堆上的晚清帝国》采用的是“轻历史”的叙述方式。“轻”不是指在内容上简略,而是给人以“轻”的阅读感,既要大小事件应有尽有,又不使读者感觉繁杂沉重。刘大木的晚清“轻历史”主要通过“破与立”的办法构建。
他的破与立首先着力在“人物志”上。他的人物志并不旨在为名人立大传,而是“作小志”, 筛选重要史料,通过讲述人物卷入的历史事件,用关键人物串联起整体,由点及线,以点带面,回到还原历史本身的最初目标上去。在历史人物面貌的还原中,他既破除历史人物符号化的束缚,又新立简约版的形象,再辅以轻松的笔调,使得整体风格变得清新、流畅。
他“立”的过程其实就是“破”。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孙中山身上以往都因意识形态和政治叙事的原因而被贴上标签,由此造成了僵化、单一的效果,而在刘大木的人物志中,李鸿章也可以是“一人敌一国”,慈禧也可以是“改革派领头羊”,袁世凯也可称为“近代陆军之父”……他破掉了偏见,破掉了服务于某种特定叙史体系的人物设定,立起更接近于“人”而非“名人”的形象;而且,重要的是,作者还为人物的各个阶段贴上标签,所以他立起的还是立体的动态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火堆上的晚清帝国》中,李鸿章的形象不仅跳出了“李二先生是汉奸”的判定,读者可以读到他作为实务官僚的圆滑,作为“糊裱匠”的悲哀,作为“爱国贼”的尴尬;孙中山的形象则褪去了革命领袖的耀眼光环,读者可以看到他作为“逆子”的反叛,作为所谓“大国手”的彷徨,作为屡败屡战的“失败者”的坚韧;而被后世多视为罪魁祸首的慈禧,也不一定在所有时间都是冥顽不灵,她也曾在恐惧的作用下试图挽回满清颓势,被动地成为了“改革先锋”(至于立宪的关键牌被打烂则是另外的问题了)。
刘大木的“破与立”还体现在内容的编排思路上。内容的选择和讲述角度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故事的精彩程度。通俗历史读物需要结合阅读的时代风潮与习惯,抓住读者的兴趣。在这一点上,刘大木做得相对成功。
在书中《袁世凯的新政事业》一章,有一节便以“一场国际经济诈骗案”为题,讲述庚子年开平煤矿被英国人骗走的事件。这节的标题充满现代新闻气息,在姓氏、时间、事件组成的海洋里突然闪现,有突如其来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而书中分析“诈骗案”的深浅也较恰当,既不喧宾夺主,偏离了历史研究的主题,也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更多晚清历史“犄角旮旯”的好奇心。同时,从本质来看,开平煤矿案的确是一场国际经济诈骗,只不过因为是在国耻国难的困境中,案件的存在感被屈辱的大气氛吞没了,案件的意义也被“腐朽”“荒谬”等大标题概括掉了,刘大木其实是在还原事件本身而已。
晚清是中国近代变革的焦点时期,是今日世界的前页,了解晚清也是理解现在的重要辅助。从效果上看,刘大木的《火堆上的晚清帝国》有种恰到好处的作用,既把从一八九四年到一九一一年这段晚清史解读、还原出来,让人感觉丰富精彩,又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灵动、跳跃的旅程,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要与它再次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