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洋帝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海洋帝国的读后感10篇

2022-05-15 02:1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洋帝国的读后感10篇

  《海洋帝国》是一本由[英]布赖恩·莱弗里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洋帝国》读后感(一):英国人天生是海洋民族吗

  国际关系史中,最大的一个迷思(myth)和英国海军有关。几乎每一本政治、军事类的书,提到英国殖民扩张时,都会强调他们的海洋民族性,“岛国外交”、“岛民心态”,岛国这个词被滥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海洋帝国》不落窠臼,跳出这个框架,重写了英国海军史。

  历史上以航海闻名的民族,几乎都是小国寡民的沿海城邦,如雅典、迦太基、威尼斯,无一例外。黄金时代的荷兰曾有三分之一居民依赖大海营生,而英格兰从没达到这个比例。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大部分英国人靠土地过活,一辈子也没见过大海。一场圈地运动对他们的影响,比一场海外征服更直接、更重要。

  真要说存在什么“海洋民族”,那么爱尔兰人才是,因为大多数水手来自这个民族。英格兰的臣民大众会为皇家海军的胜利欢呼,小说家会创作勇敢的海员形象,议员会为海军预算慷慨解囊,但他们自己是万万不想参加海军的。

  贵族子弟们更愿意加入禁卫部队,或者是精英辈出的陆军(尤其是骑兵队)。海军需要长期驻扎海外,远离人烟,军旅生活单调乏味。有一位上尉在直布陀罗服完役后,总结道士兵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他们自己跟自己说话;第二阶段,他们和当地羊群说话;第三阶段,他们认为羊群主动和自己说话。”体面人家断然不去当水手,干这行的多为罪犯、流浪汉、破产户。

  然而海权对英格兰至关重要,以至于他们渐渐相信,海洋成为自身民族性的一部分。德国近代海军之父提尔皮茨,青年时代曾在舰上服役,有次一个英国妇女来参观时,说他们的船员,看上去长得不像海员。提尔皮茨好奇地问道:水手应该长什么样?她回答:“反正你一看就不属于海洋民族的人种。”

  依德国人看来,有陆军的优势就足够了。德国的缔造者俾斯麦就对海军不感兴趣。他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了威廉一世的政策:“老国王卖掉了最后一艘战列舰,把获得的钱装备一个掷弹兵营。”

  路易十四也是如此,他认为海上战事无法体现男子气概,在回忆录中写道:“陆上战争明显比海上战争要胜出一筹,在海战中,最勇武的人没有机会把自己与最懦弱的人区分开来。”在1681年之前,他从未视察过一艘舰船、一家造船厂。

  如果说,欧陆的统治者忽视海军情有可原,那么匪夷所思的是,英格兰的衮衮诸公同样鼠目寸光。自亨利八世创建海军委员会后,历代英王并不特别热心,只有詹姆斯二世和威廉四世喜爱大海,而前者还在光荣革命中被推翻了。若非为了打败西班牙,伊丽莎白一世不会资助海盗德雷克。她像榨干柠檬汁那样榨取海军,金狮号的叛乱海员愤恨道:“我们为陛下缴纳津贴,陛下却视我们为猪狗。”

  说到底,海军对于国王政府而言只是工具,英国人并非天生的海洋民族。英荷战争结束后,五万海军被裁减到一万,战舰闲置、军官停职,每一场大战过后,不列颠总要刀兵入库、偃武修文。

  外邦人看到的是三百年的霸权、日不落的荣耀,充满羡慕嫉妒恨,不列颠自己看到的是一长串账单。1665年,海军部购买帆布,欠账七万镑,一欠就是十年,供应商一分钱没讨回。水手工钱长期拖欠,有些人干脆叛逃敌营,1667年,荷兰入侵泰晤士河,俘获主战列舰。很多船员是英国国籍,他们喊话道:“英国国王给我们打白条,而荷兰人给我们的是现金!”直到英格兰银行成立,财政负担才有所缓解。

  在《海洋帝国》里,作者拆卸皇家海军光鲜亮丽的外壳,全方位展示其真实的一面。在无敌舰队之战,他既描述伊丽莎白女王如何英姿飒爽、大破敌军,同时也写她如何吝啬,克扣军饷;在拿破仑战争的章节,作者给予1797年海峡舰队叛乱的篇幅和特拉法加战役的篇幅相同。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并不是新左派那套,痛斥帝国主义殖民血泪的陈词滥调。布赖恩·莱弗里( Brian Lavery )是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名誉馆长,他自暴家短,正是因为他热爱大海、军队与老英格兰。经历过苦难的人更重视军人荣誉,尼采说,任何杀不死你的,都会使你更强大。在皇家海军中,从舰长、军官到士官、水手,大家共同分担危险,由此而形成了精诚团结,驯服了大海与敌军。这也就是欧陆无法击败不列颠的原因,法国的科尔贝、德国的威廉二世曾突击建设海军,短期之内拥有更多的船只、更猛的炮火,但军人素质是长期形成,不可一蹴而就。

  莱弗里也提及英军的正面事迹:打击贩奴贸易、协助科学探索、支援希腊起义者,伦敦对亚非拉国家施行公正的Pax Britannica(不列颠治下的和平)。全书的立场冷静客观,笔调沉静如海。同类题材的作者,尼尔·弗格森激情似火,《帝国》一书赞美盎格鲁-撒克逊人带来自由贸易、法治精神、全球市场、技术进步,他简直要跳出纸面,要高唱一曲颂歌。而莱弗里则是一个博学儒雅的英伦绅士,在历史长廊里,向观众介绍看星象的方法、船员的食物、水手服的由来,把各种细节娓娓道来。

  《西部早间新闻报》对该书的评论是“如果一位执掌国防、财政大权的政府官员打算读本好书以消磨周末时光,那么此书便是上选”。其实它也适合普通英国人,书中既没有新左派的自虐史观,也没有盲目热情的辉格史观,而是钱穆式“对本国历史保持温情与敬意”。

  近年来,中国学界把目光转向大海,从CCTV的大国崛起纪录片到郑和航海六百年祭,“海洋文化”炙手可热。但在这股思潮下面,大国沙文主义暗流涌动,有些人叫嚣打造海洋强国,他们研究英国海军史,是想做下一个海权霸主,变成所谓“海洋民族”。布赖恩·莱弗里的书展示了一个前霸权国家的军人素质和绅士风度,对这股热潮是一针及时而必要的清凉剂。

  文/柳展雄

  平成二十八年牧月

  发表于《晶报》书评

  《海洋帝国》读后感(二):但是译者还需要学习一个提高海军姿势水平(原文4星,译者2星)

  1. 毕竟是短短几集纪录片的稿子,能在三百页16开本的书里给个英国海军从伊丽莎白一世到条约时代的简介已经不错了;

  2. 硬壳封面也挺漂亮;

  3. 第一位译者似乎也译过基本英国历史的书啊,怎么在这本里文白混搭得好突兀,而且从一些地方似乎能看出作者对海军方面的了解还显欠缺,随手举一堆,如:

  77 Para1 Line8 “guerre de course”,股沟翻译确实出来是“种族战争”,但一看上下文就不对,这不太负责任啊,译为“破交”(破坏交通线,commerce raiding)还差不多;

  150 Para3 Line2 "短炮(carronade)",通译应为“臼炮” ;

  154 Para3 Line3 “季候风”好奇怪啊,写成“季风就行”;

  210 Para2 Line4 “轰炸”..........原文如果是bombard的话何不翻译成“炮轰”;

  255 Para2 Line4 "battlecruiser"一般译为“战列巡洋舰”(战巡),而非“巡洋战舰”;

  271 Para2 Line3 军舰配“狂轰滥炸” 总是怪怪的;

  还有之前忘了哪页的,丘胖他祖宗,一般翻译为“马尔巴罗公爵”吧.

  275 Para2 Line7 "地雷"???译者您是真没走心啊,舰队触地雷?

  275 Para3 Line2 “来源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澳新军团(ANZAC)”译者没搞错吧;

  280 Para4 Line2 QNMBD"地雷",我是真的愤怒了,I'm angry!

  281 Para2 Line2 “巡洋战列巡洋舰”是个毛?

  285 Para1 Line4 “联邦星舰”,刚才军舰才上岸,过了10页就上天了???令堂在天上飞看到了没?“USS”不是那么翻译的https://zh.wikipedia.org/wiki/USS.

  :

  本书里的某书评贴的作者这是奴性渗到骨髓里了吧,然而平成宅男无法担当他对自己脑补出的那份封建主义的大任了.

  《海洋帝国》读后感(三):武德,自由与尊严的基座

  武德,自由与尊严的基座

  2016-06-25 04:10

  心无际

  提起加勒比,大多数人会想起海盗,可能很少有人第一时间想到英国海军。但在这支海军的前面可以加上“著名”两个字,在其后面,还应该有平等、尊严、博爱、宽容、辉煌与客观面对等。

  英雄莫问出处。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出身与其他大多数国家海军一样,与海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地位与实际战争中的作用和辉煌历程。从某个角度说,这是其海军尊严孕育与分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

  布赖恩·莱弗里著《海洋帝国》,一部记录英雄与英雄创新的著作。他写这本书,决不是宣扬强权、炫耀武力;相反,是用和缓的心态,平和地讲述历史的同时,告诉大家,和平需要止戈为武的方式去维护。

  一如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最杰出的改革家杰基·费舍尔所秉持的:“si vis pacem para bellum”(如果你想要和平,准备好战争吧)。虽然他最喜欢的一句是“抢先打击,大力打击,不停打击”,但这是他战术上的观点;战略上,他推崇震摄、不战而屈人之兵。准确讲,这是一种战争观与和平观。看似矛盾,但不无道理。武力是和平最后的防线,也是“最好”的保障。没有强大的武力实力,谈和平是一种奢侈的想法。

  借用电视片《大国崛起》一句解说词:“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近代世界历史的大幕,就这样从海洋上拉开了”。

  1588年7月29日。英国海军,一个历史的拐点:复仇之战。

  对金钱的渴望、宗教的狂热、报私仇的欲望……这些人类最原始的情绪,集结为三位一体的野蛮源动力,催生出以德雷克为首的商业冒险家们率领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开战,并取得了胜利。这时的英国海军,多少有点“志愿”的味道,英国官方把这次胜利,定义为探险之旅。

  而女王对士兵讲话:“我知道身为女人,我身躯单薄脆弱,但我怀揣一个国王、一个合格的英格兰国王的雄心壮志:任何胆敢犯我疆域者,不管是帕尔马、西班牙,还是其他任何欧洲国家,必将闻风丧胆。”在野蛮生长与丛林法则之下,女王讲话,无疑是对国家尊严、主权最人性的诠释,也是对全体将士、民众的表态和宣誓。海盗转正为海军,此后“探险之旅”演变成为国家行为。

  你可以从书中看到,皇家海军之魂纳尔逊“纳氏追击法”的彪悍;英语“游艇”——yacht一词,原来是因为荷兰曾赠与查理一艘“玛丽”号帆船而得来;现代意义上的战地记者起始于海军部首次授予威廉?“克里米亚”?辛普森战事艺术官军衔;克里米亚战争中诞生了职业护士……这些一句话式的轶闻,由作者在纷繁的材料中捕捉到,令我们再次想起那句“细节决定成败”的话。切合史实的“轶闻”,也像是战争汪洋大海里的浪花,虽小,却依然体现了海的力量。

  英国几乎与世界上所有拥有海军的国家都有过较量,也几乎每次都能胜出。这是历史的安排,还是命运的造化?都不是。这是军事、政治与世界格局动态平衡中必然的一个行程,谁抓住了上帝掷出的色子,谁就有了主动权。

  那个群雄逐鹿,各显身手的历史中,海洋只是一个平台,给每一个博弈者一个机会,游戏规则很简单,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一个帝国的缔造,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文明的建立,必然经历N场野蛮搏斗与野蛮生长期,一千次的倒下与一千零一次的站起相比,都是值得的。血与火只是蕾丝花边,当自由从自由女神的手中直抵蓝天时,当时的英国海军是大不列颠尊严的基座。保障了当时英国的独立,独特的政治与经济体系得以健全完善;推动了海洋贸易的迅速扩展;同时也引发了英国农业、工业和金融的革命,从而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进程。把英国一个简单化的“日不落”帝国,催化成为与海洋一体的海洋文明国家。

  “大英帝国漂流在英国海军之上”,《海洋帝国》,准确讲,应该叫“海洋帝国的由来”。英国海军如何改变现代世界,首先是变革了自己。

  克罗齐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海军带给英国的不止是可以枕眠和炫耀的辉煌,而是与海洋一样的精神,曾经流动在纳尔逊和费舍尔等人身体里的血:英勇、激进、创新。对于我们,则不止是艳羡或嫉妒,更多应该是反观、内省与借鉴、奋起!

  柯林伍德有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从那个大航海的风帆时代,以至后来的蒸汽船时代,和现代核能时代,都大写着两个字“创新”!技术的创新,武器的创新,战术的创新……这一系列的创新核心,是人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大胆创造。一部海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技术创新、制度进步的历史。缔造文明的过程。

  同时,对于作者布赖恩·莱弗里,值得赞誉。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和回避,在中性的立场上描述一段离我们远去的历史,可圈可点。尤其关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说的很中肯。从道德层面说,鸦片战争应该算是皇家海军行动中最为人诟病的。年轻的威廉·格莱斯顿,曾在议会责备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作为英国的作者,能这样记述,难能可贵。一位海洋历史学家尊重历史的态度:如实。

  我想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不仅是两个新旧帝国的较量,而且也是新旧两种思想观念的较量,更是对新旧思想引发的变革认知度、认可度的较量。与其说是敌人无理蛮横,不如说是我们那时之落后,而今如何韬光养晦、励精图治才是端谨的态度。

  放下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让我们站在人与人类生存的高度去看那个年代,又回应了那句老话:时势造英雄,同时,英雄也创造了一个时代。

  英国海军乃至英国的国际地位,均已不复当年。但这不妨碍人们去汲取那些历史追光里英雄的精神,那也是海洋赋予他们的品质:激越、英勇、创新。而这些是属于全人类的荣光。

  《海洋帝国》读后感(四):海洋

  近期看的这类书都有一个特点,只有历史的摘录堆积,没有观点。整体来说,历史研究的水平呈下降态势。中信之前靠经管类读物起家,今年开始转型历史学术类,优点是数量多,大量国外读物被翻译引进,缺点是翻译质量参差不齐,错漏很多。

  今年海洋国家的专题很多,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被分析了很多,英国和日本是东西方最为典型的海洋国家,不过英国命比较好,本土资源丰富,除了早期罗马曾经统一大陆,之后欧洲大陆一直处于混战状态。远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大不列颠才被外敌彻底征服,之后,欧洲的强国就无法再威胁大不列颠的本土了。

  相比起陆军和空军有明确的建立纪念日,海军的历史飘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英国皇家海军是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海军的一次次碰撞中成长为欧亚大陆的海洋霸主。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商人贩卖黑奴到美洲,被西班牙禁止,而后英国借口宗教,两国爆发战争,西班牙无敌舰队130多艘会战英国120艘战舰,西班牙主力船体更大,英国大部分是商船,但是主力战舰火炮射程远,装填速度更快,双方的战斗并没有分出胜负,然而天气站在了英国人一边,无敌舰队覆灭了。

  随后很多年,海军被遗忘了,英国的商人和探险家们四处开拓殖民地。荷兰通过海上运输业崛起,他们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随后颁布法令,来往英国的货物运输必须是本国商船,英荷战争爆发,三次战争,荷兰彻底被打了下去。

  没有高兴多久,太阳王路易十四又开始挑战英国人的海权。最终英国人又笑到了最后,他们战舰过千,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帝国。

  转折点在1783年,英国在巴黎签署巴黎和约,被迫承认美国独立。1889年,英国议会通过海军防务法案,要求海军总吨位必须超过世界上两支最强大海军吨位总和。军备竞赛由此开始,德国海军转型潜艇作为主力,两次世界大战全部失败。

  马岛战争,阿根廷人偷袭英国,夺回马岛,英国两艘航母轻松逼迫阿根廷人投降。现在英国皇家海军只有88艘战舰,拥有最先进的航母和核潜艇,但是海洋帝国已然是陈年往事了。日不落帝国再也回不去了。

  《海洋帝国》读后感(五):腐国海军多奇葩

  众所周知,在旷日持久的战争和冲突中,英国皇家海军深深影响了现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它为英国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不列颠”。

  看了本书才知道,皇家海军的辉煌历程竟涌现出这么多锐意进取的天才人物,他们个性迥异,超拔于流俗之上,或许在私德上有瑕疵,却能始终以一种奋不顾身的冒险精神,建立不世伟业。称他们为“奇葩”,或不为过。

  ▲德雷克

  弗朗西斯·德雷克

  《海洋帝国》读后感(六):海军,海军

  这是本浅显易读的小书,讲述英国海军从都铎王朝到一战的发展历史。在这段时间里,英国从一个欧洲大陆的边陲孤岛,发展成日不落帝国。这一功业中,海军立下的汗马功劳。英国海军几乎击败了任何一个挡在航路上的对手,无论是叱咤一时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还是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抑或是拿破仑纠集起的庞大舰队。想到这里,你或许会问,到底是怎样英明神武的将领,锻造出这样一支战无不胜的海军。

  这本书会告诉你,并没有那个铸造伟业的单个英雄。海洋帝国的伟业是渐进的。这只舰队起起伏伏,曾经遭受过重大挫折,也曾近于消亡。然而,对于海岸线漫长的大不列颠来说,每个国民都天生懂得海权的重要性。所以,当危机降临时,从宫廷到莽夫,都会投身于海军,英勇与敌人作战。

  然而,不同的人对海军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所以整个海军发展过程看起来吵吵嚷嚷,缺乏规划。就连英国最伟大的海军将领,如德雷克、纳尔逊,也充满争议和瑕疵。但英国总能比对手多那么一点优势。相对于西班牙,英国海军的体系更加自由化,给了平民更多的机会。相对于荷兰,英国有足够的国土纵深和陆上资源。相对于国土辽阔的法国,英国又对海军足够专注。时势造英雄,更能造历史。英国海洋事业,得益于许多偶然凑在一起的幸运因素。

  借着英国海军的发展,我们还能看到整个欧洲的风起云涌。作为欧洲近代要国,英国以海军为前锋,参与到欧洲乃至世界的事务。英国海军参与到法荷战争、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影响深远的战争中。因此,海军的发展史,又能连带出一部近代史。与此同时,借着海军的技术发展、组织形式的变化、征兵方式的革新等,我们又能看到英国在工业、财政、政治上经历的深刻变化。英国海军能从古老的帆船,进化为现代人所熟悉的蒸汽铁甲炮舰,也是依托了整个社会和生产体系的现代化。可惜的是,这本书对更深层的社会变化只是一笔带过,背后的草蛇灰线还需要读者自行挖掘。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是书中对一些技术细节的总结。在讲炮术时,会细致到炮尾用于固定的圆球。在讲海员营养时,不但说明了海员每日所需的卡路里量,还给出海军的具体配给。帆船和航海术的介绍也相当有趣。唯一遗憾的是,这些技术细节缺乏原理插图,所以只能看文字体会,最终还是有些不明白。但无论如何,这本书作为一本介绍书,还是足以为你打开航海时代的大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