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拼图版》读后感锦集
《人生拼图版》是一本由[法] 乔治·佩雷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一):人生拼图
99间单元的公寓,99个单元的故事,就如99块单元的拼图。 一部宏大的长篇,几代人故事的短篇,写尽巴黎这栋公寓楼几代人的人生,也装下了宗教、考古、绘画、商业等等领域的传奇。 烧脑!需静下来,慢下来,拿着公寓layout前后翻阅,耐心地读。确实,几百片的拼图,急了,毛燥了,是拼不出来的。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二):抓马的人生拼图,到底该怎样拼凑?
我们人生拼图的过程,往往就是这样不讲道理不问缘由。命运让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生版图拼接在一起,通过一人之手描绘,涂抹,消逝。那些细若游丝的关系连结在一起,曾经的爱恨情仇好像都变成了灰烬,那些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最终也不过成为了别人故事里的配角。缘起于巴黎十七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十一号的故事,最终也将在这里落幕,巴特尔布思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生,他的人生拼图,也许需要你来拼凑……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三):读后笔记
有时候得认,看不下去就是看不下去
从知道有“杀书头”这件事开始,都尽可能的把每本翻的书看到最后,这几年开始放弃了。
好像又回到前几年思考的问题,如果一本书,翻到下一页时,就忘了上一页的内容,这本书要不要看?
我大致能猜到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各个人,各个不同的人生,要读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事串起来才能得到其中的趣味。
但是看不下去,看了前二三十的样子吧。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四):机械阅读记录
20190208 机械阅读第三天。准备加快速度了。
内容相当琐碎,甚至连称之为“故事”的部分都很少,大段大段的流水账一样的场景描述,太过详细令人犯困。
比方说有一个书架,作者会从第一本书开始一本一本罗列书名,如果有个照片墙,就一张一张讲每一幅画的内容,来历,作者等等blablabla。
一开始我还试图在脑中呈现作者描述的房间的样子,后来发现琐碎的过分了,只能随缘了。该快进时点快进,否则妥妥会看睡着。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五):描写型写手
本书写作思路:布局
118页的时候,拼图主题姗姗来迟。前面100多页全是铺垫!
我服了。。。
开篇用了很多篇幅描写房间摆设,顺便展现了他对艺术收藏品的了解,已经超出我脑袋想象的能力了。我没有形成整栋楼每个介绍过的房间的大概布局的构思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六):一本上帝手册
拿到这本书,心生敬畏,猜到又一本解剖人性的书。然而这是一本非常奇特的书,全新的阅读体验,它并不具备小说精彩性,说它毫无章法,却又超现实,具有极高还原度。对我而言,相当有启发性,甚至可以说这种观念的颠覆将在此后不断发酵蔓延。作者用一个超长镜头,跨越时空,把曾经或者现在居住在这栋楼里人物悉数罗列,好像一个上帝的视角,不加任何批判。记录的模式也极其丰富,人物关系网,成长的阅历,跌宕的命运,家居的布设,详尽到甚至有对他们收藏品,小说,菜谱的介绍,简直包罗万象,各种学科大杂糅,其中不乏说明书,书评,人物志,家谱,短篇小说,艺术品鉴赏,图解注解,诗歌摘抄,填字游戏……
看了五分之四的进程已是400多页,还在期待出现高潮,直到翻到最后的附录,才得以肯定,这确实是对这栋楼生态圈万物的拼图。构思如此缜密的一本书,大格局小细节,是上帝遗落人间的记事本。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七):佩雷克的人间喜剧
佩雷克的确是一个独特的作家。
在《人生拼图版》中,佩雷克以一个拼图高手的角度讲述了西蒙-克鲁背离埃街十一号一座公寓里人们的生活。
佩雷克在书中一再讲述关于拼图版的各种。实际上,他正是采用拼图版制作的技艺构成这本林林总总的人间喜剧。
在这里,有传奇,有惊险,有普普通通的生活。
构成全书中心故事的,应该首推巴特尔布思的故事。
富翁巴特尔布思制定了一个计划,用10年时间学习绘画,用20年时间跑遍世界绘制了500幅海景画,同时请人制作成拼图版;再用20年时间进行拼图,拼成后再进行图画复原,然后将画幅送至当年绘制地,消除绘画。“这样,他五十年全力以赴的计划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然而,最终,“在1975年6月23日晚上,瞬间就是八点钟。巴特尔布思坐在他的拼图板前,永远离开了人世。桌子上摆着他的第四百三十九幅拼图板,已经拼出的图案是黄昏的天空,可是中间留下一个黑影----还缺一块板块。空缺的形状正好是X,而死者手中拿的一块板块形状却是W。”
佩雷克这一段话似乎意味深长,巴特尔布思的人生、或许我们所有人的人生,本来就是X----一个未知数。我们却总以为我们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我们--we。
毫无疑问,这不是一本一次性阅读书籍。不断的拼接,不断地阅读,会展现出广阔的世界,丰富的人生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八):葛亮:无用
《朱雀》《北鸢》作者葛亮发表在《时尚芭莎》的《人生拼图版》书评文章《无用》。
佩雷克向我们展示的,是人与物质之间最为奇妙的制衡为辩证。对物的执着与消解陪伴着人的一生。所谓的意义,在巨大的思想景观成为海市蜃楼之时,零落成泥。我们在其中,看到“无用之用”的美好,也体会到了理想主义在世俗的泥沼中,如何被践踏、扭曲与毁灭。巴特尔布思最后的拼图,是失败的。表面可解读为他与人世间的格格不入。但究其底里,却是作者对于“意义”追逐最为宿命的隐忧与呈现。所见斯是,令人唏嘘。《人生拼图版》读后感(九):没有所谓的人生之书,但所有疑惑终将会有答案
这本书前前后后耗了六个礼拜,总共五百页的书,平均每天二十页的话,一个月也就读完了。但我确实读了整整一个半月,刨去中间过年的时间,还是可以看出这本书带给我的折磨。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一栋公寓里所有住户的故事,当然也包括之前的房客和其他有牵扯的人物,不保守估计本书至少出现了一百个外国人名,所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区分德塔蒙夫人和阿尔塔蒙夫人,马西和马盖的关系,下次再有这类书籍的话,我建议翻译成张淑芬和刘淑菊会省事许多。这本书作者的文风我并不欣赏,他总是极力描写每一个房客屋子里的摆设,甚至详细到每一幅画的细节和商品标签上的细节,让我不免觉得作者有骗稿费的嫌疑。
本书的卖点在于通过不同租客的千姿百态来展示生活,每一位读者都能通过观察某个租客的生活片段找到自己人生的折射。这本书的推荐读法是不按顺序来读,而是随手翻开就可以接着看,作者本人也提供了不重复阅读的方法。但总的来说,我并不推荐这本书,因为得到和付出的实在不成正比。
这本书最初是一个公众号推荐的,打的旗号是“一本可以解答人生所有困惑的书”,但是直到我合上最后一页,我也没能真正的领悟到什么。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起市面上这类书横行的情况,她说“其实没有所谓的人生之书,但所有的困惑都终将有答案”。
《人生拼图版》读后感(十):有人问我这是一本什么书
《人生拼图版》是一本法国小说,中文首版1999年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据说只发行了三五千册,被誉为神书。新版由湖岸文学于2017年出版,全书500余页,42万字。修订和补充了首版里的很多遗憾。
书讲述了一座大楼里100个位置(包括房间楼道电梯地下室)和1400余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看上去是在讲一栋楼的“静止”故事,却从一个个房间和人身上牵出一条条线引向世界各地的离奇故事,有的好笑有的悲凉,恩恩怨怨一刻都没有停过。
这本书好玩的地方在于,作者的书写顺序看似混乱实则费心安排,可以按照章节顺序阅读也可以按照人物顺序阅读,不影响整体的感受。之所以拿东野圭吾做比,是因为很多人知道《白夜行》那种叙述方式,如果说白夜行对主人公的留白和顾左右而言他让我们更能感受到两个影子般的人始终存在其中,那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作者看似随意地扔了许多许多的沙粒下来,这些沙粒拼凑在一起就是一副巨大的众生百态。
每个人的来路,现状,癖好和生活习惯都暴露在作者笔下,作者看似拥有上帝视角却也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既不能干预也不能改变。他是一个称职的记录者,细枝末节的记录看似毫无主次,但是他却能在两三页纸里简明扼要又不失可读性地描绘完一个故事,其中一条穿起整部小说的明线就是——沉迷绘画、拼图、销毁,一辈子追求无意义人生的人到了死前最后一刻才发现难以得偿所愿的那种无力感。可以说是最大的报复了吧。
追求瞬间,亦追求永恒。小说体现了百年间的人来人往看似永恒的生活,到最后却止于一瞬,那种戛然而止的阅读体验真的是很荡气回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