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使,望故乡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精选

2021-04-04 02: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精选

  《天使,望故乡》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沃尔夫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使,望故乡》精选点评:

  ●今年的阅读历程基本可以宣告完满。感谢上下分册和精装。可以一边听Cloud Atlas的专辑,尤其是All Boundaries are Conventions这首,盘旋升起的蓬勃生命力。完美,天才的完美。

  ●似乎在本看来,尤金代表他做不到的一切。在本幼小的时候,因为父母的吝啬和做作而遭遇的内心的痛苦与折磨。他以一个过来人、一个哥哥的身份去给尤金建议。他希望尤金能不要像他一样,被困在这个地方。他无助地说:“我们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上。”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个家庭的不幸与冷漠、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最后,在本死亡时,所有人又放松了下来,他的一生是迷失的,不幸的,死亡终于为他带来了平静。

  ●啧啧天才,充满通感体验的长篇叫人彻底醉倒,以致于读完陷入巨大的失落

  ●我要挣脱故乡的束缚,但我还是忍不住回望,那里的山山水水,四季云霞。

  ●favourite. 天才式的、流动的、丰沛的生命力与野心勃勃。

  ●嗯,“父母皆祸害”这种说法用在甘特一家可能稍稍有点过,但酗酒暴脾气的老甘特和一心只想着赚钱的伊丽莎,对其子女的性格和命运的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众多的子女中对此看的最透彻的无疑是生性忧郁、孤独敏感的本恩,本恩之死以及最后尤金在离家之前与本恩的幽灵对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两段。尤金,逃吧,就像本恩所说,逃的远远的,永远不要回来,不要回头,不要望故乡~

  ●你就是你的命运

  ●托才如海,菲才如江(什么鬼(幸而他生在美国

  ●我很相信,这个故事最初诞生于Thomas Clayton Wolfe之手时,就像《天才捕手》里所展现的那样,如水银泻地,绵密不绝,一气呵成。同时,我亦相信,Max Perkins对文本进行了大量删减。(Wolfe顺手致敬了Perkins的另一个作者海明威,真是可爱。)尤金生命里充斥着混乱、忧郁、孤独、反复无定,以及一个大家庭的撕扯,他迈开在“当下”自以为是然而并不坚定的脚步,追问生命,“我们尽可以相信生命是虚无的,也可以相信死亡的虚无以及死后生命的虚无,但是谁能够相信本恩也是虚无的呢?他在这里度过了陌生的一生,费尽周折想要重获迷失世界的音乐,想要唤醒那些伟大的、早已被遗忘的语言,还有那些失落的脸孔、石头、树叶和大门。再见了!”

  ●各种细节具体到让人惊叹,人物也太多了,读起来很难有画面感。全书我关注的点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未来的影响…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一):逃离

  记得书里有一段伊莉莎和甘特争论的话,类似三代必出一个天才这种,她觉得尤金小时候的与众不同恰恰就是像了她们彭特兰家族。但用甘特的话来讲那完全是胡扯,因为尤金像足了他们老甘特家。祖孙三代都是那种一直在迷失中寻找的人。绝不是拥有苏格兰血统的彭特兰家族那样会永世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犹记得第一代老甘特临死时,眼里那种永不消失、想要周游各地的渴望。

  待到第二代甘特,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男人至死是少年”,一生不断折腾。印象最深刻的是15岁的少年在尘土飞扬中看到纪念死者的花岗岩石碑,上面小天使的笑容是多么可爱啊,于是,在一种模糊、强烈的渴望中,甘特先生开始了他不断折腾的一生。虽然,他所有的折腾都是因为他想把自己内心深处某种神秘而无法言说的东西传达出来。但是,他遇不到一个可以理解自己的人。家庭呐,就是几个陌生人凑合在一起过日子。或许,他曾经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伍德森大街的那座房子就是他自己心灵的化身,是他意志的外衣。然而,在他妻子伊丽莎看来,这只是一块地产。从一开始,他们两人之间就酝酿着某种难以说清、无休无止的战争。人与人之间永远都是陌生的,从来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另一个人。

  于是,他在束缚中挣扎,酗酒和谩骂都只是他内心不满的宣泄,他本能地想要找一个可以发泄的对象。加利福尼亚之行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远行,也是他彻底放弃挣扎,放弃追求,放弃寻找的标志。他已经陷入了生活一成不变的陷阱之中。那个眼里曾经燃烧过欲火的少年最终成为了一个颓败的老人,苟延残喘的活着。

  一个内心怀有流浪者的激情,渴望离开固定的地方浪迹天涯,而另一个确能够永世在同一个地方生活。谁也不知道这样的两个人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但从一开始,两人之间的那种矛盾无疑使得家庭生活犹如一个战场,时时爆发的战争便涉及到了那些无辜的孩子。这真是极其糟糕,极其恐怖,让人仇恨且厌恶的原生家庭。

  赶紧逃吧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二):只是之前看的时候的一堆碎碎念

  作者说过 你不要再回家

  我记得尤金同意了兄弟姐妹们的协议 他去哈佛上大学 家里只支付一年的学费 而兄弟姐妹们平分了甘特留下的财产和伊莉莎丰厚的地产 尤金当时说 你以为我是个傻瓜吗 不 我解脱了 而你们没有 他是多么的厌恶阿尔特蒙(不对,是他的家庭) 也许对于尤金来说 最自由的时刻 就是他出去自寻生路 把自己给瘦成皮包骨头那段时间 最美好的时刻就是年幼时沉溺于书中 沉溺于神话故事 他向往所罗门国王的宝藏 他把自己想象成希腊神话中的英雄 向往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

  可是后来那些英雄死去了 在他心中不重要了

  他问自己假如自己不是一个天才怎么办 那一刻我好像看到贾宏声在精神病院里忽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人 最喜欢本恩 本恩对尤金说 一旦你离开家乡的那些人 就有人瞧得起你 你要是老待在家里 就别想有这样的机会 他们会把你的全部都毁掉的 看在老天的份上 只要有可能 你就趁早离开吧

  本恩就是一只幽灵 他徘徊在异乡 不知去往何处 他是这个家庭的旁观者 格格不入 伊莉莎是典型的彭特兰家族的人 爱钱 爱敛财 就是不爱花钱 仿佛她这辈子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银行卡上的数据(虽然那个时候没有银行卡) 她一直以来不管不顾的教育理念和极度省钱的信念致使本恩死的时候依然憎恨她 她间接害死了本恩

  伊莉莎有种伪装的快乐 那是自欺欺人 那并不管用 尤其是在本恩死的时候 她还是那句老话 你没有病 你的病多半是自己装出来的 本恩死了她才面对现实 她伪装的乐观被撕破了 从她出场 我都难得看到她的崩溃 好了她终于骗不了自己了 那一刻我又可怜又讨厌她

  海伦一直天天说甘特和伊莉莎拖累自己的生活 然后还不依然是继续侍奉甘特 给伊莉莎帮忙 以为自己结婚了就能从以前厌恶的生活中解脱 然后发现结婚以后也没什么自由 延续着自己厌恶的生活方式

  尤金天天忧心忡忡自己得了绝症但是又不敢去看医生那里笑死我了

  尤金的兄弟姐妹们抛弃又向往的是尤金拥有的

  成长是一件操蛋的事

  永恒的是挣扎 困惑 故乡已死欲望永恒

  开始看这本书只是因为电影天才捕手 读完以后觉得幸运极了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三):孤独

  

读这本书,我总觉像尤金那样的年纪。怎么能在脑子里思考那么多,有时候不止一次的想——这大约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吧。

可是读着读着的时候,我一个30多岁的人开始有共鸣。那是来自上个世纪的美国山城,感觉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们。

16岁的尤金,孤独的不像样子,整本书里面没有注意到几个朋友,那些快乐的日子几乎没有父母的存在。

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他的父母何尝不是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照顾。

父亲在他上学时的支持,无数次在他成长过程中自豪。

母亲,总觉得撅着嘴的妈妈是最可爱的角色,虽然把甘特家的人逼的无路可逃。

父亲和母亲也像极了当今中国父母亲的离婚,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打死不离婚,当然不说离婚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最起码离婚是对不起这些孩子的,又想起那个双胞胎的意外……

这些兄弟姐们中,本恩是唯一一个在尤金心里占据太大作用的人,在几乎所有的关键点上在那里。

海伦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姐姐,某一方面扮演了妈妈的角色,也有一些时候扮演了情人的角色。大约她也是尤金最牵挂的人吧。

自从尤金出生以来,书本开始按照尤金的年纪和经历来记叙所有的这一切。

包括他的独立——报童,凌晨3点的起床在他自己看来是那么幸福的一段时光。自己开始独立,再也不依赖甘特。自己可以在早上就完成自己一天的工作。虽然,这份工作薪水稀少。

伦纳德的学校,是的,这是尤金自己说的最美好的一段。玛格丽特,一个名字的后边就是一段故事。她是一个优雅的女性,教授了尤金很多文学素养。虽然,在我看来也沾染了太多文人气息。大约孤独是从这个时候从心里冒出来,开始出现在文字上。

劳拉,这样的名字大约就像中国的小芳一样能给人充满幻想的名字。名字的底下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女性,虽然,染尤金只有16岁,而劳拉21岁了。

但是,哪有那么多的虽然,每一个虽然都是一个完美的假设。假设很多时候都是让人失望的。她最终还是嫁给了别人。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从妈妈买下南都旅馆开始。既然是旅馆。那么,必然充满了各路人等,形形色色。却也丰满了尤金的经历吧。那么多的名字出现,对我这样一个中国读者总是一点负担。幸好的是,很多的名字只是出现一次,不用花费大力气记住他们。

这本书的缺陷是——很多翻译太词不达意了。虽然我懂英文,但我不确定我能驾驭这门语言阅读一本文学作品。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是给了我太多的感触,

孤独,孤独,还是孤独,那种永远说不来,想找个人一直能靠着的感觉。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四):插播广告

  我在夏日微凉的夜里读完这本《天使,望故乡》,感觉四周的喧闹突然重重地向自己压迫过来。隔壁电视机发出的具有厚实质感却不太清晰的声音使我想起儿童时期一个广泛流传的笑话:电视剧还珠格格因为太受欢迎,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而到了插播广告的时间,家家户户的抽水马桶都不约而同地轰隆轰隆运作起来,竟至于造成全城停水的荒唐情况。

  但如今我已笑不出来。

  我想起的是那在哗啦啦的流水声中被冲刷得面目全非的时光。笛安在书里写“至于那个十岁的孩子,就像是这场精彩的大戏中插播的广告,大可忽略不计”,孤独便那样真切地存在于呼吸之间。而这种迷茫,这种忧伤,这种行走于无人街头听墙的那一边犬吠人声的萧索,似乎正是托马斯·沃尔夫在这本自传中极力描绘的伤痛。

  沃尔夫在这部五十多万字的小说开头,便以“致读者”的方式解释了此书与自己的关系:既是“那些已经远去的日子”,也是“经过安排、被赋予确定目的的事件”、“一部站在局外的立场写成的作品,不带丝毫怨恨,也不贬损任何人”。在这个属于他的成长故事里,他让主人公尤金一遍一遍叩问自己心灵的所向,却其实又在那属于文学作品的戏剧性和敏感中,任凭读者嗅出各人曾经年少轻狂的味道。

  谁不曾有过青春?不曾有过懵懂张狂的少年时代?文字带着它们与生俱来的目的性被编排重组,让一片树叶,一块岩石,一扇没有找到的门构建起回忆的全部:小路阴影斑驳通向远方。在沃尔夫笔下,那纷繁的意象与意识流如同溪涧潺潺,引导我们走向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乡。在那里,人们相信杯酒解千愁,相信地产增值的计算公式,相信大理石的温润触感,相信生老病死前世今生,而对于口袋中沉甸甸的身外之物,却有着永远不会餍足的欲望。在那里,童年是画地为牢的一个泡影,在所有梦想跨越的群山环抱之间孕育,而当青春搭上自行车或绿皮火车冲破樊笼,唯有那背影的渺小被加倍放大。故乡和回忆,是所有人都绕不过去的一条河流;当我们回望,总是物是人非世事沧桑。

  评论界用“宛如骤然间光芒四射的一场爆发”,来形容沃尔夫的这部处女作如何震惊西方文坛。但在他笔下光芒四射的激情,那对世间万物的热爱与批判,却也使他被冠以背弃故乡的骂名,竟至于有家难回。粗俗和偏狭,冷漠与虚伪,是那正剧中被挑选被放大的一些部分,犹如黄金八点档的呵欠难挡;而沃尔夫所描绘的童年世界则仿佛一场自娱自乐的插播广告,在父母兄姐的争吵中几乎无人关心,那受尽挫折的校园生活,更是充斥着“迷惘的一代”的失望与忧伤。于是当我们回看他本人,流浪在外又英年早逝的这个才子,岂不也是他的故乡曾经既排斥且不屑的一场插播广告?

  哭,无人听;笑,无人记。尤金痛斥他在家中受过的所有残忍和冷漠的待遇,并在长大成人之后选择出走逃离。从一种孤独到另一种孤独,无非是。如同广告在下一个间歇里依然无人关注。但他的呐喊,他的真实,他的激情,却终将把他引向超新星一般耀眼的路途,并为所有感同身受的人所铭记:就算我不自由,那也只是关在自己的牢狱里,我要为自己寻找美好的事物,我一定要在我生命的荒野里找到某种秩序:我发誓一定要找到逃离这个牢笼的途径,尽管这可能要花20多年的时间——独自一个人去。

  《天使,望故乡》读后感(五):孤独是最好的墓志铭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蛰伏在出租屋里的年轻人蠢蠢欲动,他们向往金钱,向往着灯红酒绿的生活,向往拥有挥霍不尽的资产,“月光族”这个词语若是放在那个年代就成了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菲茨杰拉德称呼这个时代为“爵士时代。”托马斯·沃尔夫,海明威,马尔科姆·考利,约翰·多斯·帕索斯,菲茨杰拉德等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们在美国文学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的作品里有彷徨,有失望,有惆怅,但也有“暗夜深处若隐若现的曙光。”

  《天使望故乡》是“迷惘的一代”托马斯·沃尔夫的代表作,也是他的半自传体小说,在出版这本书之前,他郁郁不得志,多次向出版社投稿,却屡屡遭拒,直到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决定出版他的长篇小说,他的生活才有了好转。沃尔夫的一生里有一位无法绕开的人物,就是帮助他的初露头角的编辑珀金斯,在《天才捕手》这部电影里面,珀金斯与沃尔夫情同手足,沃尔夫的老婆都嫉妒他们两人炙热的情感,沃尔夫这匹千里马遇上了他这辈子唯一伯乐珀金斯,是他前半生不幸中的万幸。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克莱·刘易斯称赞他为“虎虎有生气的巨人。”就连福克纳也对他赞不绝口,他说:“我敬佩沃尔夫,因为他全力以赴,想把话全都说了,甚至情愿把文体、连贯性以及所有精确的原则加以扬弃,而希望把人类心灵的所有经验,原原本本的放在一个针头上。”

  沃尔夫擅长将个体的成长联系到社会的命运,他通过时间意识与地域意识的变化,来呈现出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天使望故乡》里的主人公尤金就是沃尔夫的另一个化身,尤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尤金幼时,随着“挖金热”的崛起,父母带着他搬离了故乡,天有不测风云,他的母亲伊莉莎因照顾不周,导致格罗夫去世,亲人的去世,在弱小的尤金心中,烙上了一块无法擦拭净的印记。尤金的父亲甘特从小就喜爱雕刻墓碑,对于甘特来说,要解放自己的精神,追求自由要比追求荣耀更为重要,甘特一生的梦想就是雕刻出一个完美的天使头像。可是尤金的母亲伊莉莎的想法却与甘特截然相反,他渴望金钱,渴望灯红酒绿的生活,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甘特对伊莉莎爱的深沉,他用双手为他盖了一栋大房子,那是他“爱的结晶。”可是在伊莉莎眼中,她在乎的不是爱,而是房子所带来的实际价值。享乐主义逐渐占据了伊莉莎的心,某天她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贷款购买了南方的一个客栈,带离尤金离开了老房子,甘特的“男耕女织”的梦想随之破裂,家庭的纽带似乎不复存在。

  伊莉莎对甘特不管不问,金钱至上,他们的孩子都在伊莉莎的影响下抛弃了学业,只顾赚取金钱,从而带来物质的享受。甘特生病后,伊莉莎甚至埋怨甘特不好好照顾自己,我突然想到了加缪《局外人》中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或许伊莉莎内心深处是爱她的丈夫的,可是这个社会金钱决定了她的生存,她的理性战胜了感性,她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就像一面冷冰冰的墙壁,只剩下苍白的色彩,享乐主义将他推下了道德的深渊。

  本是全书中最悲剧的人物,没有人关心他,他却用自己的善良去温润每一位亲人,即使他们都不放在眼里,他会为了弟弟所遭受的痛苦与母亲吵架,他疼爱每一个人,当他的家庭分成两方时,他却尴尬的立在了中间。他想用自己的身体,为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可是祖国却拒绝了他,他疯狂的锻炼自己的身体,却终究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一生如三岛由纪夫一样,充满斗志,却无人接纳,最终精神崩溃,仓促的了结了自己的一生,“他从未渴望过得到老年的智慧。他总是想着如何才能在年轻时代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至于痛苦。这样一种优雅的死,犹如脱下的华丽的衣裳乱扔在桌上,不觉间滑落在黑暗的地板上一样。”

  尤金,本书的主人公,他是孤独的异乡人,他渴望着离开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庭,他似乎与每个人都格格不入,他看不惯他的姐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海伦笑里藏刀的样子让他感到可怕。他们的家庭犹如一个巨大的线团,杂乱无章的缠绕到一起,不分彼此,而尤金那截微小的线头却停留在了线团的外面,哥哥死亡后,他的理智将他从中抽离了出来。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他们在孤独的深渊里蛰伏着一动不动,他们的生活犹如上了发条的玩偶,机械的手舞足蹈着,看似井井有条的日子,其实每个人都被利益无声的操控着,丧失了理性,他们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变成了卑微的尘土,然而尤金背负着巨大的使命,与巨大的孤独感做着斗争,他将哥哥的亡灵化为利剑,将那片看不见的虚无的孤独一剑封喉,最终以昂首挺胸的姿态走向了前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