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000字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由毛姆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6.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一):远离天才
我们往往因为天才是天才而原谅了他对平凡人们的伤害。我们往往期待天才横空出世带来的惊喜,但是当天才出现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带来的却往往是灾难。以普通人的视角带入,斯特里克兰德不过是个罪有应得的祸害;而以欣赏天才的视角来看,他确是被束缚、被耽误而不被理解的孤独者。不同凡响的经历造就惊才绝艳的作品,更带给我强烈的感受就是:天才注定孤独,普通人不小心接近了天才,可能会被天才毁灭;天才是用来欣赏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二):理想与现实
我始终不能理解主人公抛弃生活中的一切而去寻找自己的人生的“月亮”,许多人说他疯了,当然也包括匪夷所思的我,在他被生活的“六便士”折磨得(我认为的)崩溃时,我亦是觉得活该的。但他自己却完全不这么想,他觉得他是快乐的、自由的,这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当最后来到一座小岛时,他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找到了另一个熟悉的“故乡”来装载他的终于落地的乡愁时,我才发现,他的经历是对的,他经历了一个真正的人生,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书中说到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地方,但总觉得自己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一种内心的陌生感促使他们流浪在外,漂泊四方,直到某一天,来到一处陌生的地方,但在这,他找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或许这样的选择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但想着自己人生如此短暂,却要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地方生活一辈子,那必然是悲哀的。这样才是真正不负责任的人生,管,难得人生走一遭,做一回自己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三):#月亮与六便士##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Kindle上面看了大概1/10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我有…继而发现,去年这时候我就拿出来这本书想要看,未果…
先是从《一本好书》上面通过话剧的形式了解到了故事内容,不得不说这个节目还蛮好的,以话剧的形式演绎故事内容,值得一看。
看话剧的时候觉得蛮有意思的,但是真的去读的时候却有种读不太进去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故事的经过和结局已经知道了?
草草读完一遍,就觉得自己做个普通人挺好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嘛。反正我是没有斯特里克兰德那种勇气和心态。对我来说,梦想是要有的,但是面包也是必不可少的。
好多人说月亮代表那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六便士代表着平凡的生活,人生就是要在两者中做出选择或者是平衡两者的关系。或许是这样吧。
反正应该是不会再读一次了…
因为没觉得有多么的好…可能是我get不到人家的点儿吧。 2018.12.13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四):《月亮和六便士》
刚刚买回来读起来比较迷糊,看过豆瓣的评论后就一味的责怪是译者翻译不当,可是读完整本小说,再看前言。觉得译者非常用心。(建议读完不太懂的人可以再看看前言) 看很多网炮的评论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抬头却看见了月亮”。和译者最后提到的老同事的看法如出一格,认为“六便士”是指世俗价值观,而“月亮”是满世界的艺术。
可是这么毛姆在最后写到的布鲁诺特船长,让这个观点难掩耳目,“我不是给你说过了,我按照我的路子也是一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认识到了让思特里克兰德不得安生的那同一种渴望。只是他的媒介是绘画,而我的却是生活。”
天才离不开精神的纽带,信仰支撑着斯特里克兰德过着香客般的生活,支持着船长依靠劳动撑起岛屿的椰子树。这两者本质上如出一辙,只是生命的滑落轨迹不同,再提一下斯特里克兰德欣赏的那位画家。或许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有误,时间转的很快,不给人们穿透的机会,便带着一生的秘密与世长辞。
译者理解为: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哪样就是哪样。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敛起性子,选择勤勤恳恳的生活,生命一定看上去更美满些。
总之理想且纯青,每个人都是这样走尽了一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五):月亮高悬头顶,低头却不得不思考六便士
非常喜欢书的名字,月亮和六便士,是不是和高晓松说的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是相同的意思呢?月亮每晚都会高悬在我们的头顶,和我们内心的追求和向往一样,每时每刻都在你的身体里面,只是我们不可能靠月亮活着,我们必须低头看看六便士,正如我们在追求自我的道路上不得不考虑现实一样。多么美好的题目,给我们希望,却也让人无奈,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平衡好月亮和六便士之间的关系,我们中有多少人能做到斯特里克兰德那样?
说实话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它的期望很高,作者是毛姆,小说的原型是高更,这些都让我对它充满好感。可能是这个版本的翻译过于僵硬,又或者我对毛姆的叙事方式比较不感冒,读的时候很吃力,斯特里克兰德这个人物起初更是觉得有些讨厌。
有个非常感动的地方,斯特里克兰德回复“我”的一段话,我看到之后马上用手机拍了下来。他说“我想画画,再不开始就来不及了……”这个人的内心还是少年,出于对画画的向往,他抛弃了一切。本来觉得他抛妻弃子,诋毁女性,而且为人处事奇怪,等等这些可能都出于艺术家的一种偏执吧!
有时候不知道是在看斯特里克兰德还是在看高更,时不时就会把高更代入进去。有时候你不知道是毛姆的书令世人更加了解了高更,还是高更让世人对毛姆的书更感兴趣。可能是相辅相成吧!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六):死磕最光荣: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理想的故事
《月亮和六便士》以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日本作家的作品,可能是因为书名比较矫情吧。还没开始看的时候就有读过的朋友剧透说这是一本讨论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选择的书,月亮就是理想,六便士就是现实,择其一而不能二者兼得。读完一遍我个人不能苟同现实和理想做选择的说法,因为斯德里克兰德在离家之前只是不知道画画是他的追求,当他终于发现了绘画才是他唯一的理想的时候他就决然离开了,他根本没有做选择,只是遵从内心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儿,接下来在外人看来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一切苦难、一切人和事物对他来说都无关痛痒,因为他要做的只有绘画这一件事,他感受到了人生有限,没有时间去在乎其他的人和事,他对布兰奇太太的冷漠和病重时对阿塔的温情很好的佐证了这一点。人性本该有的欲望于他而言是绊脚石。如果非要跟理想挂钩的话,只能认为这是一个人不顾一切最求理想的故事。
题外:从可读性和词汇的运用上看得出本书的译者是用心了的,但可能是因为这是一部以画家高更的人生经历为蓝本而写的作品,读的过程中总觉得差一点点味道,这部作品可能需要一个懂画懂画家同时懂毛姆的人才能译出应有的味道吧。建议没读过的书友在读的过程中涉及到对画的描述的时候百度一下高更的作品,对号入座一下,你会感受到作者是真的认真去了解了高更的作品和他的一生,也没准毛姆就是高更的一个迷弟。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七):浅见
可能是习惯了快节奏的看书方式,对这种看了三个章节还没有进入主题的书,真的是有点看不下去了。再加上,不知道原文就是如此还是因为我买的这个版本的翻译问题,好多地方感觉都是前言不搭后语,莫名的借代,读起来晦涩难懂,云里雾里,真的是很考验耐心。
回归到内容本身,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贴近人物传记,通篇大量的侧面描写来突出斯特里克兰德糟糕的性格和对绘画的坚持。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吧,“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我没有找到,原本也是因为这句话才来看这本书的。我理解的应该是一个天才,不拘流俗,为梦想努力奋斗,但现实是一个性格如此糟糕的人,即便是有着执着的品质,但是在我这里还是有些无法接受,所以几乎全文都是带着鄙夷的感觉来看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读到最后,却突然产生了些许同情,可能这就是这就是名著吧,总会有点睛之笔,让人产生些许共鸣。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浅见。
对斯特罗伊夫,只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悲剧的结局也只能说是自作自受;
对斯特里克兰德,没啥说的,我最讨厌的种种不好的品性他都有,现实中遇到了也绝对不会产生任何交集的那种,没想到最后还会同情他,不知道我是不是疯了。
总的说来,如果能忍受这种行文方式,并且找一个好一点的译本,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八):原来如此
我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我们那会儿上高中大家都滥情,随随便便都在用“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一问,才知道有本书叫《月亮与六便士》。
直到我现在看完我这本了,我都没看到这句经典名言。一百度才知道原来是另外一个人写的,我们引用了半天的名言名句,发现和原作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小说原来是写一个画家,有点毛病,好好的日子不过,偏执地追寻自己心里那点东西。有人说,“月亮”就是艺术,“六便士”指的是世俗。主人公为了“月亮”而放弃了“六便士”。
其实我不大喜欢这种讲法。我在短评里面也写到,电影《寻梦环游记》倒是更加贴切我的观点。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追寻自己的梦想、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和与家人、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没什么冲突呀。
即使斯特里克兰德抛弃了他的妻子一个人单独地去作画,不也没什么成就。反倒是和阿塔在一起的生命的最后光阴,他完成了绝大部份自己的代表作以及那幅画在墙上的心血大作。你看,他并没有离开自己爱的人。
只能说,前面两个和他的性格不合适,注定无法和他一起追寻。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九):好句摘抄
1.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收益,每天要干两件自己不喜欢的事。 2.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3.我没有把握。你是说如果他为了一个女人离开你,你还可以原谅他,而如果他为了理想离开你,你是不能原谅的,不是吗?你认为你对前者绰绰有余,但是你对付后者就无能为力了。对吗? 4.一百年以后我和你要是还有人提起,那是因为我们都认识查尔斯.特里克兰德。 5.身置一个荒岛上,分明知道没有人读到,只有我能读到我所写出来的东西,我怀疑我还能写的下去。 6.我过去认为她的丈夫,只不过是女人对关爱和舒适做出的反应,都是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做爱情。这是一种被动的感情,对任何对象都能产生的,好比藤蔓能顺着树木攀爬一样。世人的智慧认可这种感情促使一个姑娘嫁给了那个需要她的男人,先结婚后恋爱。 7.一个人的外表有时候很难与他的灵魂保持一致,这实在是难为人。 8.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谈情说爱。那是软弱的表现。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当我满足了我的欲望时,我就准备干别的事了。我无法控制我的欲望,但是我憎恨欲望,欲望把我灵魂囚禁起来。我期盼着那个时刻,那时候我将摆脱掉所有的欲望,让自己毫无羁绊的创作。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他们把爱情看得无比重要,简直滑稽可爱。她们想说服我们,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其实,爱情只是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懂得情欲。情欲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获得快感的工具;我没有耐心满足他们的要求,充当什么配偶,伙伴和伴侣之类的角色。 然而再伟大也并不能改变男主是渣男的事实。 呵呵,我是女人。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十):斯特里克兰德们,你们是咋想的!
抛开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执拗的性格。《月亮和六便士》是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罢!艺术天才就必须穷困潦倒、“不得好死”!!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作为职业是证券经纪人的一个人,在他的前半生里,经济首先是富裕的,而他的头脑也应该是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银行家安迪那样的:精确计算、长远考量。从他的前半生看去,他人生的正确轨迹就是满地尽是六便士,并且,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是放在现在,都让人歆羡的完美人生和完美状态啊!
而他偏偏执拗地转头,我要乘风归去,前方琼楼玉宇!他可以说是很决绝地抛妻弃子,转身去追求他的艺术梦想,去画画了。斯特里克兰德当初不留只字片语离开家庭的行为最初还是可以算作一种能够叫人理解的“高冷”、一种无家庭意识,甚至对女人的无感,毕竟天才总是离群索居的。但你后来别再祸祸另外的两个女人啊,你还又组建家庭,说好的你追求艺术、独善其身呢,你抛弃了一组妻儿,你说你只管画画,说白了就是你只追求你的梦想、追你的月亮。那临了临你又娶妻生子祸祸一组妻儿是什么意思,这就不是艺术家的高冷孤傲了,而是自私过度了喂!
《月亮与六便士》给我的终极启发是,我这辈子可别遇上斯特里克兰德这样的伙伴甚至伴侣甚至自己。
我为了追求月亮(梦想,信念,追求),一生穷苦潦倒,身染重病,双目失明,死后留下身后名,有什么用??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走向极端的追求自我满足人。我呢,我希望暴富,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无闲事挂心头,我希望每一个小小的大大的愿望都实现,但我的这些想象这些希望都是希望我还活着的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不是留给身后的,不然,它们没有任何意义!
或许!毕竟没有天才的想象,不能理解天才的斯特里克兰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