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效应》的读后感大全
《迷因效应》是一本由高德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因效应》读后感(一):国内通俗演义迷因学的第一本书!
国内通俗演义迷因学的第一本书,值得一看!最开始看《自私的基因》时听说迷因这个词的,有很多书提到这个东西,有很多相关文章,也看过相关的ted演讲,但一直没有一本书专门讲这个的,算是零的突破吧。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眼前一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将基础理论的只有第一章,后面九章讲的是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举的例子也都很有意思。
《迷因效应》读后感(二):从迷因看观念升级
总体讲什么?
1. 迷因效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复述知识
1. 什么是迷因?迷因就是观念、文化或是思想的总和。简单来说,迷因=观念。(下面直接讲观念比较熟悉)
2. 观念随信息传播和异化。
3. 一个人的行为难以预测,但一群人的行为可以预测。
4. 我们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感想
1. 你有什么概念,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观念若不升级,思考质量不可能提高。因为你努力的方向可能是错的。
《迷因效应》读后感(三):人格化的社会心理学认知理论力作
本书自信息演化理论的基础——迷因说起,将之视为有生命力的个体,结合它自身的特性、发展特点和衍生规律,利用典型案例,系统、生动、具前瞻性地讲述当这些特性和规律深入到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流行、营销、经济、商业、互联网、技术、文化等8大领域后,所引发的现象、变革和趋势。从而揭示一个崛起于生物圈之上的抽象王国——信息圈在自身演化过程中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极具变化性的挑战与迷思。
全文案例分析、理论构建和文本叙述方式,都接近于欧美社会研究型学者的风格,偏理性,但层层解释,举例、引证详尽,可读性强,将比较费解的理论通俗化、人格化。
以此引发我们的深度思考并给予读者至少三类指导——人们的消费观和商业观该有所改变了,我们在思考未来时应不再焦虑,而对自我的感知应恢复理性、并重建自信。
《迷因效应》读后感(四):信息圈下的理性
迷因,一个崭新的概念,我的理解是“广泛传播的信息”。
某种程度上,可把迷因当成生物体,而复制和传播是所有生物体演化的属性,从这两个属性解读迷因。
首先是复制性。
人脑是信息主要的物理载体,要想在繁杂的信息圈中脱颖而出,成为迷因,需要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满足某个群体的期待、感情寄托,基因的自私性,决定人类只会筛取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而进行加工;第二,简单、悦耳动听,在没有文字的沟通的早期社会,信息的传播是“越简要越好”,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基因的懒惰性也让人类追求信息的简单高效。
其次是传播性。
促成信息的广泛传播、引爆流向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推动流行需要三类人,分别是“联系员,有广泛交际圈的人”“内行,专业的人”“推销员,能够说服别人的人”;另一个方面是“物”,即媒介,比如网络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口耳相传。
迷因是人类意识层面的病毒。特别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如何培养理性能力,让我们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仅是迷因的宿主?
应该是三种力,分别是自控力、思考力和注意力。
自控力: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尽可能按既定的计划和节奏做事;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不情谊被外界干扰、影响。
思考力:网络只是工具,思考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坚持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有时不妨“待在象牙塔”里,对随手拈来的信息进行主动过滤。
注意力:无所不知就是一无所知。保持专业性,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些领域,除了搜集信息,更应该整合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其余零碎的时间可以了解多领域的信息。
《迷因效应》读后感(五):超越人类存在的第七种生命体
目前,很多都采取每天上下班打卡、团队活动高喊口号、每天早晨召开晨会,以及集体在室外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公司的认可和对工作的热爱。如果认为这只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公司不会浪费时间、耗费资源来做无用功的。管理者深知,人们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通过群体行为的一致性来消灭内部的“少数派”。通过强调整齐划一的一致步调,制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压力,使得每个人的行为“集体化”,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的目的。这背后隐藏的秘密就是“态度促发行为,行为改变态度”,也就是“迷因效应”的结果。
迷因是什么?度娘告诉我们,迷因(Meme)也称为米姆,弥、迷米、弥母以及模因等,是文化信息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是在1976年,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模拟。这一解释对于我们而言,非常的晦涩,难以令人理解。高德调查公司创始人高德撰写的《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一书中,则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解析了迷因的前世今生,以及在流行、营销学、商业、互联网、文化以及未来的种种表象,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不但让我们领略了迷因的强大之处,更让我们通过迷因了解到隐藏在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作者认为,对迷因的研究可以是一门促使我们自律与改进的思维学。
《迷因效应》读后感(六):假如人类都是傀儡 #200507 《迷因效应》高德
先说结论,个人并不推荐这本书,即便是它为我带来了一些新的观点。从头至尾,本书都没有为“迷因”这一概念下一个清晰的定义,可能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也可能是这本书的受众是已经对迷因学有所了解的人,以致我在阅读过程中,有种逻辑很乱,绝大多数概念都没有讲清楚的感觉。 但不推荐归不推荐,“迷因”的概念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迷因一词最初是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他将其解释为文化的遗传因子(可以理解为文化方面的基因)。与基因相同的是,迷因也会复制、变异,并通过选择的过程而发生演化。 举个例子,我们大脑中的观念想法(迷因),是经过我们的学习复制或者从别处模仿等方式到我们大脑中的,但是经过复制或者模仿的观念并不会和原来完全相同,这就是发生了变异。这些相似但是不同的观念,在传播过程中会互相竞争,这就是出现了天择的现象。 抛开学术不谈,迷因这个概念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它近乎描述了一种生命的新形式——具有自主变化和扩张能力的思想意识。 从这个角度看,就像病毒寻找宿主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制造更多迷因的工具——迷因通过我们不断复制、繁殖,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迷因之间相互竞争的资源。 我们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成就去创造价值、艺术、文化和科学,我们这么做,只是因为迷因通过我们不断地进化。不同的迷因选择了不同的人,使人们之间产生了分化,进而对人类社会的构成产生了影响。 这个角度十分的独特,直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人类进化出了文化与社会,为什么人类有这样强的创造力。但同时,它又让人感到害怕,如果我们只是被选择的工具,那人类就像傀儡一样,被不同的迷因所操纵,我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作为一个“信息人”。 但事实上,迷因作为复制因子,只会有复制、变异两种可能。可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并不是全部从外界复制过来的,我们也有很多自己产生的想法、情绪,我们也会进行思考。这一点,迷因似乎又无法解释。 不过迷因的概念确实能帮助我们在一些生活场景中做出判断,当我们碰到社会的热点问题,碰到一些主流洗脑观点,碰到一些自己认为理所应当的时刻,甚至到每年618、双11要跟风消费的时候,都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被复制来的迷因操纵了,是不是被病毒一样的迷因感染了思想意识。或许,你就能更冷静地看待问题,甚至省下那些剁手的钱了呢?
《迷因效应》读后感(七):真假自我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然而当你遇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将不在这么自信了。迷因是文化信息传承时的单位,它有三大特点:复制、变异和演化。迷因是信息的动态演化,也是复合型生命,而人只是它的传播载体。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着迷因效应,本书能够明确指出那些属于迷因效应。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不寒而栗。如果我们的大脑被放在一个营养缸中,你的大脑会被输入幻觉信息: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思想等等一切人类正常的感觉。这时你的大脑所接收到的信号,与你真是的经历完全相同,那么你能否确定你现在是不是这个缸中的大脑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产物,没人会真正在意这些。
迷因不仅仅存在与我们的大脑中,它还遍布全世界,甚至主宰者整个宇宙。它产生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随着宇宙中出现了第一个基本粒子,迷因作为一种有信息构成的自主和复合生命便同时产生了。
迷因的三个性质如下:
1、以信息为单位的“自由生命体”
2、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能力
3、它既是我们意志的反映,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即是主动地,又是被动的,而掌握主动权的是迷因还是人呢?迷因本身的抽象性和无法计量性,正是构成文化信息与社会元素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进化,也是一种取舍。迷因有着自己的演化历史,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复制和传播,这是一种规则,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人类被故事讲述,而不是去讲述故事,故事正是迷因,我们只是它的载体。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看世界,对人类自己来说本身就是残酷的,对比于信息量巨大的现代,我们人类越来越渺小。人们费尽心思地用大脑去创造机器,每天与机器的交流比家人都多,但是人们还是没发现这一点的严重性。
迷因学不是现象学,而是思维学。它以人的思维为主线,以类似电波的传播形式,连接每个人。之前说过,信息的复制不是由人推动的,而是它主动选择的结果。书中举例,没有政府或个人会推动“吸烟运动”,但全球烟民越来越多。吸烟的迷因是思维,不是现象。
这本书中的知识可能会让你感觉到不适,甚至会对人生产生绝望,你会发现之前的自以为是其实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思维被迷因主宰着,作为一个载体的我们,到底我们还是不是自己呢?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迷因效应》读后感(八):既然存在必定有其价值
拿到书的时候,我有点小开心,因为封面比我想象中好看, 258页的书不算厚,放在手上掂量也很轻。虽然内页是黑白印刷,但文字排版不错,行距较宽,看着不费劲,有些重点部分以黑体加粗的形式突出。
也许很多读者会对书名《迷因效应》很好奇,“迷因”是啥,是与蝴蝶效应差不多的效应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先特意去百度了下“迷因”。迷因是一门学科,迷因学是道金斯为了在基因之外,延伸演化的概念最初创造的学说,迷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是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而这本书就是主要分析迷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以全新的观点来重新认识事件背后的秘密。
我喜欢封面上的话,“你永远无法预知一个人将会做何事,但却可以对一群人的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这应该很群体效应有关吧,看着别人做什么,就会盲目从众的跟随去做。这在第一章的“信息永恒”一节中就举了两个事例,希腊银行业挤兑和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是通过信息的大量传播,再加上人们的跟风,导致一件小小的事情发展为不可收拾的大事件,而人们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疯狂。
对,我得先介绍下这本书的构成,作者一共从十个方面来介绍迷因,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一、二章是说明什么是迷因,作者认为复制、变异和演化是迷因的三个特点,然后是迷因关系学,阐述了迷因与基因的区别(这也是迷因学与社会演化学差异所在);第三到九章就是介绍迷因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分别是流行、营销、经济、商业、互联网、技术、文化;最后一章就是畅想未来了。
书中有提到“迷因是精神寄生者”,迷因通过思维来主导人的意识,正如事物都有双面性,这样的主导到底有益还是有害,我们也无法轻易下结论,还是以事实为主吧。例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任何人的信息都可以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互联网,就像最近的“罗一笑”事件,瞬间引起轰然大波,在我们为孩子心疼的同时,又爆出孩子父亲,宁愿把房子留给儿子,也不愿意卖房子救女儿,从心疼孩子转移为抨击孩子父亲。这就是消极的迷因在作祟,最后伤害的还是可怜的孩子。当然也有积极因素存在,但以大多例子看来,消极还是占据更多。
尽管“迷因”一词在学术领域渐渐走投无路,但对于这么一个神奇的学科,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它的存在,套用哲学的话就是“存在即合理”,所以我们客观看待就好。另外,我最开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迷因效应”呢,我想,这个问题还是不应该由我来回答,因为作者在书中解释的很清楚,那么还是让喜爱这本书的读者,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迷因效应》读后感(九):迷因学——你懂了吗?
迷因,英文名Meme,是1976年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道金斯希望广大读者们不要一味地认为基因才是“演化最要紧的物事──天择的单位”,一旦有竞争的机会,迷因这个复制子就会紧紧抓住机会进行复制,完成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
说真的迷因学这个学说,我对它还真的有点迷糊,之前有听过,但是大部分的人是觉得有点可笑、荒诞,听过后一笑而过,或者用现代更多人认可的基因学说霸气反驳,我自己也比较相信基因学说,毕竟地球有人类以来,就像我们坚信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是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地进化的。人类的天性让我们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算有时候偏离轨道,最终也会回到以基因为坐标的轨道中。然而,读了高德的《迷因效应》,这本较为通俗易懂的介绍了迷因学说的书籍,让我对迷因学有了另外一番认识。我们允许那么多的理论、学派存在,为什么不能接受迷因学说呢?而且迷因论确实很有一番道理,这个世界里的大部分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地努力,甚至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争夺,最终在这当中沉迷、堕落,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完美的,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是完美的,要不然也不会存在进化论了。
读了这本书,我还是有一个很大的疑惑,就是迷因学说跟基因学说到底有多大的区别。书中说迷因就是复制子,它就像“连环信”一样复制这同样的规则,所有的生物都在遵守进化的迷因规则,以至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宗教全都在讲“怎样与自私对抗”。然而,基因是什么呢,就像达尔文《进化论》里说的,不断的演变,进化就是基因,基因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优胜劣汰不断的进化才有现有的基因,现有的基因也不是最完美的,在历史的进展过程中,还会有劣的基因被淘汰,有优的基因被复制。看书的时候,我就被这两个概念给搞糊涂了,也许是我看到还不够仔细,也许是我理解的还不够深,总之,这个疑惑还在,但我对迷因的认知以及认可,还是增加了许多,迷因不是迷信,不是现象学,它是思维学。
这本书主题是什么呢?旨在告诉读者迷因的性质、成因和演化过程。可以说作者诠释的很好,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所有人所接受,还有就是像我这样,还不是很理解的人,但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了。《迷因效应》一书是作者对迷因学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等各领域表现的生动描画,它让读者知道了什么是迷因效应,迷因效应存在在哪些领域,它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影响着谁,而又被谁影响着,这样就足够了。
《迷因效应》读后感(十):既能存在就必定有价值
拿到书的时候,我有点小开心,因为封面比我想象中好看, 258页的书不算厚,放在手上掂量也很轻。虽然内页是黑白印刷,但文字排版不错,行距较宽,看着不费劲,有些重点部分以黑体加粗的形式突出。 也许很多读者会对书名《迷因效应》很好奇,“迷因”是啥,是与蝴蝶效应差不多的效应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先特意去百度了下“迷因”。迷因是一门学科,迷因学是道金斯为了在基因之外,延伸演化的概念最初创造的学说,迷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是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而这本书就是主要分析迷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以全新的观点来重新认识事件背后的秘密。 我喜欢封面上的话,“你永远无法预知一个人将会做何事,但却可以对一群人的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这应该很群体效应有关吧,看着别人做什么,就会盲目从众的跟随去做。这在第一章的“信息永恒”一节中就举了两个事例,希腊银行业挤兑和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是通过信息的大量传播,再加上人们的跟风,导致一件小小的事情发展为不可收拾的大事件,而人们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疯狂。 对,我得先介绍下这本书的构成,作者一共从十个方面来介绍迷因,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一、二章是说明什么是迷因,作者认为复制、变异和演化是迷因的三个特点,然后是迷因关系学,阐述了迷因与基因的区别(这也是迷因学与社会演化学差异所在);第三到九章就是介绍迷因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分别是流行、营销、经济、商业、互联网、技术、文化;最后一章就是畅想未来了。 书中有提到“迷因是精神寄生者”,迷因通过思维来主导人的意识,正如事物都有双面性,这样的主导到底有益还是有害,我们也无法轻易下结论,还是以事实为主吧。例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任何人的信息都可以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互联网,就像最近的“罗一笑”事件,瞬间引起轰然大波,在我们为孩子心疼的同时,又爆出孩子父亲,宁愿把房子留给儿子,也不愿意卖房子救女儿,从心疼孩子转移为抨击孩子父亲。这就是消极的迷因在作祟,最后伤害的还是可怜的孩子。当然也有积极因素存在,但以大多例子看来,消极还是占据更多。 尽管“迷因”一词在学术领域渐渐走投无路,但对于这么一个神奇的学科,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它的存在,套用哲学的话就是“存在即合理”,所以我们客观看待就好。另外,我最开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迷因效应”呢,我想,这个问题还是不应该由我来回答,因为作者在书中解释的很清楚,那么还是让喜爱这本书的读者,自己去寻求答案吧^ω^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