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的沦陷读后感精选
《秩序的沦陷》是一本由卜正民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00,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一):反正就是看得下去的书
本书讲述了在日占时期,中国社会对于日本占领政府的态度。尤其重点描述了一批处于通敌和抵抗之间的人群。
书里涉及了各种档案之类的证据,但并不只是史料的堆积,有论点,有论据。
译者自己曾经写过相似主题的文章,因此对于一些专业名字的翻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日伪政府就翻译成占领政府。再比如地方精英就翻译成了地方头面人物。而后者的翻译更加接地气,且尽量不含有感情色彩。译者的文字并不十分书面,十分通俗易懂。就像有个人直接在给读者上课一样。
已经很久没读到这么有史料可作参考,又有可读性的文章了。
书的最后有索引,十分方便。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二):还原战时社会的复杂性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这部著作,选择了抗战研究中两个不常为人关注的主题:
一是“秩序”。日本人残暴地攻占了城市,但要重建一套秩序,则需要更多的手腕。他们发现利用品德低下的通敌者并不能达成目的,于是开始与原先秩序中的“地方头面人物”打交道。是勾结?是交换?还是抵制?围绕“秩序”所发生的关系交织远比战争要复杂得多。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三):秩序的沦陷
维持会、自治会、大道政府、维新政府、国民政府,还有那个在末代皇帝经营下的满洲国,它们都由一个个为异族奴役的鲜活子民所组成。他们在期间经历冷热、压抑和屈辱,他们或是慷慨激歌,或是投怀送抱,或是祈瑞宣式的苟且但无奈。当我们想起来尝试回顾这段兵荒马乱之时,他们却永远的处在了历史的阴影下。
太多的荒谬因为不真实和缺漏在后世诞生。这些荒谬出于不可知,又显于结果和目的。他们在日记中、口述中淡淡然地隐去,稗官不闻,野史不诉,但偶尔又被挖掘和改造,捕风捉影,断章成篇。像是不起眼的死水,但又好比是审判台前的宣告和断头台前的血,都在触目惊心的昭示,我们可以将叛国歌颂成爱国,也可以将爱国斥之为叛徒。
这是历史行进里的茫茫大雾,也是战乱生活下的颠沛流离,读到最后,我仿佛看见了三毛《滚滚红尘》里的那位章能才,他曾坐精致的轿车,他曾听黄浦江里的声声汽笛,但他也曾仓皇奔逃,也曾衣不蔽体。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四):维持秩序,还是为虎作伥?
研究汉奸的著作似乎不多,以局外人的角度较为中立地看待这个问题的更少。《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是其中之一。书的英文名叫“Collaboration”,可以翻译为通敌、合作,跟侵略者的合作,就是汉奸。这个词来源于二战中贝当元帅领导的法国维希政府与希特勒德国的“合作”。不过,维希政府与希特勒的“合作”是在1940年,而本书中所讲述的“合作”,是发生在抗战初期(1937-1938)的中国,比贝当元帅的合作早好几年,要是讲版权的话,不知道谁才算始作俑者呢?
秩序的沦陷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五):读毕
国与国之间战争的发生是因为利益的冲突,但是一个国家并不只是一个国家,国家与国家里面的人并不能像人体和细胞一样协调,特别是在国家里面人的维系极其脆弱的时候,所以在大的背景下,小的冲突比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副反应更复杂。中国作为一个被侵略国,以往研究往往关注于一个部分,现在有人来说说另一个部分,以后一定还会有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出现,接触的部分越多,对每个部分的占比越了解,那么就可以还原更真实的历史,而真实的历史才能启迪人有准确的认识。有时候越是大主题的历史描述越容易发生偏僻。所以想接近真实的历史只有大量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材料,本书就是侵华战争这张照片中的一些像素。
书中用到一些宣抚班还有一些地方头面人物的材料,这些材料不能在普通的图书馆找到,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卜正民的反哺看到材料,希望有机会可以把这样的战争材料数字化(而不是出一套极贵的材料丛编),并且公之于众,这样无论是对于研究者还是普通的对抗战史有爱好的人都有好处。不过这些东西会挑动政治的神经(比如国共之间的权衡),所以估计还得几十年才能“盖棺事则已”吧。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六):眼前的苟且似也无可指责
我喜欢了解大历史下小人物经历。所以,买这本书是为它的题目所吸引。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这分明是聚焦于具体而微的点了。看完后也没令我失望,而多了份惊喜。因为我从未认真考虑过“合作”这一概念。
在空前的暴力行动下,该怎样去衡量一个行为的道德水准呢?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帮助日本兵识别混在难民队伍里的中国士兵的行为,这似乎应该是最坏的通敌行为了,但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是出于保护中国难民免遭无辜杀害的目的,而且客观上就是带来这样的结果,那我们该如何评价呢?
还有,南京大屠杀期间,帮助日本兵招募妓女的行为,也应该是恶劣的助纣为虐、为虎作伥行为了吧,但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是出于保护平民妇女免遭侵害的目的,而且客观上就是带来这样的结果,那该如何评价呢?
再上升到政权层面,作者所谓的“合作”者,帮助日本维护秩序,建立统治,这应该是十足的汉奸行径了吧?但这同样使地方秩序得到尽快恢复,帮助大多数民众尽快恢复生活生产,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诗与远方固然值得歌颂,但眼前的苟且似也无可指责!真值得庆幸,生长于和平年代,不必在这样的道德十字路口经历对自己灵魂的拷问。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七):抗战初期沦陷区的社会和小人物的选择
书的英文本名是:collaboration: Japanese agent and local elites in wartime China。
值得细味的是,书名用了“合作”,在中国这部分人就是“汉奸”traitor 。这里没有用“汉奸”而用“合作”,表明作者想突破中国已有的关于伪政权研究道德化的倾向。译者还苦心要把 local elites这些地方精英翻译的中性一点,地方的头面人物。可见翻译此书不易。
此前对于沦陷区人和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不多,多是流于脸谱化。而此书深入描述了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的关系交织。
在日本占领区的中国人有三类,心甘情愿积极主动的通敌者,积极抵抗决不投降的抵抗者,但绝大多数人,只是顺应“占领政府”,真正体验到沦陷时期酸甜苦辣。
这使我想起见过的一些沦陷区照片,衣衫褴褛的国人排着队,举着手,过日本人的检查岗哨。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会说,你们为什么不去反抗?
但历史的真实是,沦陷区的国人还要苟延生活。绝大多数人,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既厌恶但有不得不与日本人合作,为自保,为生计。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八):一部“合作”的历史
可能是由于他处介绍或是港译的名字,一直以为是一部非典型的小人物们的往事。其实它是在阐述战争占领状态下的另一种后世不愿回顾的生存模式,以至于作者在第一章愿意不厌其烦地反复来回强调“合作”一词在本书评价中的特定旁观意,“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个人做出选择的历史情境中”。那时候占领区没有人知道占领的状态还有多久,与占领者的周旋会变得多复杂,已知结局的“后见之明者”会忽略“真实生活的选择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危险的事情”,实际状况下并没有那么地两极分明。是那时占领区的人们“真正体验了沦陷时期的酸甜苦辣”,他们在通敌和抵抗的选择上并不那么明晰,“当一个人处在个人无法明白也无法改变的情境里,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地活下去”。 这本书同时更可看做是一部“政权”如何形成的逆向或失败案例讨论,“日本占领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合作”的历史”。当时的日本占领者试图在自己左手摧毁后用右手重建,占领者需要一个政府,“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促使它形成,并不是合作者主动建立的”,“仅仅是军事干预的产物,缺少真正的政治过程”。于是傲慢而满腔热情的满铁“宣抚班”成员在他们同侪士兵的疯狂毁灭后所能搜罗到的,只有小市民阶层的投机者和精英阶层的失意者,这并不能成全一个真正自然形成的政权。很像在用所谓的“标准模板做法”各处堆叠模型,但只能是模型而已。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九):善恶的界限
(带去科隆的一本中文书,看完后留在了那里。)
在几个月后回想起读这本书的时光,我仍然觉得很奇妙。这是一本讲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占区基层管理的书,作者利用江浙地区几个区县的实例,比较评价了日本如何根据占领地区不同的人群结构采取不同的基层管理形式。
作者能够获取的资料其实并不充足,很多地方都不得不经过逻辑的构建来讲一个合理的故事。即使我们现在能获取的信息是非常碎片化,但还是能看出日本在占领区统治的许多问题。中国历来皇权不下县,日本占领江浙地区后,经历了首轮的侵略,基层的管理是个现实难以跨过的难题。以日本的角度,他们希望以最小的成本来管理这些地区,并为他们的战争提供最大的帮助。以中国基层的角度,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获取权力的机会,他们并不在意国家主权(或者这不是他们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他们在意的事自己可以在这种临时的统治框架中攫取最大的利益。(当然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知道这种统治可以持续多长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投靠日本的统治机构是当下所能看到的最好的选择)
这种双方各取所需的状态下,我们看到了不同地区在日占区管理模式的中的不同阶段,以及各种结果。
这本书是我在科隆看的唯一一本中文纸质书。我在村口的咖啡店读这本书,在公园的湖边读这本书,在学校草坪上读这本书。
我回家了,它还在那里,替我继续过那里平静的生活。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十):犹如醍醐灌顶
正确有三种:事实正确,道德正确和政治正确。
对于那段历史基本上也是从这个视角出发,只有公正的学者从事实正确阶段出发,大多数的人从后面两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一,事实正确
正如书上所说,抵抗和通敌如草原上的树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是沉默和适应。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逃难是需要成本的,逃不出去后的选择只有通敌、沉默、适应三种选择。经济学说人是理性的(自私的),有能力的人(很少)自愿不自愿都是木秀于林必然是被网络的对象,他们肯定会合作,当然出发的目的可能是为公也可能是为私。但任何时候,任何政府下都会出现这种现实,只是在战时更为突出而已。
二,道德正确
人人都会对汉奸恨之入骨,我也一样。但是咱们嘴里的汉奸是不是覆盖面太大了呢?所有的合作者都是汉奸吗?是谁在骂所有的合作者,是逃出沦陷区的沦陷区的富人或者文人,他们有资本逃到外面去。而后痛心于财产的损失和沦陷区人民悲惨的生活,和往日宁静的生活相比更加愤懑,不加思索的选择开骂。
三,政治正确
战后接受方为凸显自己的合法性,必须对合作者开刀。而标准是很难制定的,“非我族类”的下场可以得知,不过多的阐述。
总之,今天的我们受后两者的影响较深,我们在回忆的同时要甄别的看待。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地去俯视,而是多想想国为什么贫弱交加,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平常的生活中,处理事情敢于对抗不公平,追求平等,就事论事解决事,让国家更强大,人民更幸福。避免惨痛的历史再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