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破茧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破茧读后感摘抄

2021-02-02 01:1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破茧读后感摘抄

  《破茧》是一本由施展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破茧》读后感(一):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

  

如果不是有大历史观和视野的人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有如此深刻的洞见的。较比《枢纽》,更易理解和贴近。当下,我们都被信息包裹住,跳出局限大开脑洞。疫情笼罩,我们将时代分成了BC&AC,我们的经验和惯用的参照系都失效了。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让我们有另一个角度思考,After Corona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准备。

  《破茧》读后感(二):好书好文正能量

  好书好文正能量,《破茧》中感触比较深的开篇文字“人们不断接受着丰富的信息,觉得自己随时随地了解着世界,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因为自己总能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获得了舒适的错觉 ,信息茧房中看似营养丰富,实际上营养极不均衡:既有的观点不断重复,个人既有的价值取向和认知也在不断被强化,不同茧房之间的壁垒日益变深。渐渐地,人们越来越不习惯于和不同的观点共存,进行建设性的公共讨论的能力迅速下降。”信息茧房让我们的视野和格局被极大压缩,让我们远离真实的世界,让我们难以在一个大变迁的时代看清未来”。

  《破茧》读后感(三):直面社会问题,关键是解决的还这么究竟,好书

  

看了其他人的评论,再反观自己读后的真实体会,由衷的感到《破茧》《枢纽》《溢出》三部曲值得读一遍,引申一段《破茧》中感触比较深的开篇文字“人们不断接受着丰富的信息,觉得自己随时随地了解着世界,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因为自己总能看到感兴趣的东西,从而获得了舒适的错觉 ,信息茧房中看似营养丰富,实际上营养极不均衡:既有的观点不断重复,个人既有的价值取向和认知也在不断被强化,不同茧房之间的壁垒日益变深。渐渐地,人们越来越不习惯于和不同的观点共存,进行建设性的公共讨论的能力迅速下降。”信息茧房让我们的视野和格局被极大压缩,让我们远离真实的世界,让我们难以在一个大变迁的时代看清未来”。 ”。

  《破茧》读后感(四):如要破茧,先要识茧

  

陷入封装式思维,无论是进攻性的还是防御性的,对于一个人或是一个组织亦或乃至一个国家都是要付出相应的成本代价的。但是这种现象总是会一再上演,这源自我们的人性,我们的观念的转变经常是滞后于实践的,我们或许无法根除这种弊端。但是,通过各种技术性手段和制度性建设,我们可以尽可能早的觉察到茧房的存在,并破除茧房壁垒,降低封装式思维带来的不利影响。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人类量子跃迁式发展的进程中,大国应当从全局着眼,明晰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反思自己是否应做得更好,不断的通过自身反馈及外界反馈微调国家政策及治理手段。

中国的特殊性意味着中国应当在世界上发挥任何其他国家都起不到的作用,这句话太经典了,同样适用于一个公司。

  《破茧》读后感(五):人在茧中,或有破之

  进入21世纪之后,似乎崇山峻岭和距离。已经不再是缠绕在人们身上,阻挡在人们眼前的认知障碍。快速而发达的交通只消人们最多花3~4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信息便利和通畅地方,甚至到了信息发出的现场。与此同时就像吃多了的场景一样,人们却浸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所有的感官信息的收集都被过量的信息所淹没,如同茧一般被束缚。所以我们要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要破茧。 除了过量信息之外,判断信息的方式,甄别信息的方式是破茧的核心。从更高的格局选择性的接收和解读信息,是现在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当然这个说法有一些夸张,毕竟人的眼界是从小受到很多的限制的。比如说我们的眼界会受到长辈,师长以及周围环境的限制。更要命的是当手机电脑这样能连接上互联网的工具,这样一个所谓的窗口,给的信息都并不一定是合理和有用的。这些工具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解除疑惑,又能让不懂得甄别和选择信息的人淹死在这片海里。 施展老师的《破茧》这本书,其实也包括《枢纽》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帮我撑开了视角,包括眼界和收集甄别信息的方法,看问题的方法看事情的方法。这也就是让我自己有了破开这层信息茧的能力。比如说怎么去认识尤其是从经济的角度上去认知各国之间的关系,各国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在此格局下人们的行为。 在此特别感谢施展老师,还有李筠老师为我打开这样一扇窗户。 财迷南瓜敬上!

  《破茧》读后感(六):破茧尚未成功

  

好话只有两句:1.假如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能为固步自封的民族主义情绪降温,那还算有价值 2. 算是引起了我问自己希望这里变成什么样这个问题的紧迫性

作为一本极其当下的书,很多观点在一两个月之后的现在就已经相当过气了。作为一本谈国际关系的书,我很难不察觉到作者的很多观点其实和美国右派不谋而合,关于美国的宗教性的部分更是和美右最糟糕的一批人的想法相连到有一点可笑的地步了。当然从纯哲学思想的角度,这能这就是平庸的无神论者对有神论的一种朴素的向往:虽然信仰对个体没好处,但从宏观的角度去能让一个国家像是爽文主角一样能绝地反击。前半章刚讲了信仰的超越性在个体上的体现,后半章就开始要在宏观上找补世俗好处。这个逻辑的另一端就是“如果我们不在广告牌和商场里印足够多的Merry Christmas,美国就无法战胜恐怖主义”。

这种个体和宏观之间断裂的矛盾也体现在标题提到的“破茧”问题上了。书最后认为国际关系的破茧点落在一个互联网+自由市场的组合上面,然而“破茧”这个关键词一开始提到的其实也是互联网的舆论环境造成的信息茧房,前者看上去论证完整,希望无限,后者却只能用一个“封装民族主义”这么一个新发明的词汇概括,然后转移到国际关系的问题上,无视了互联网本身结构对舆论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相当巨大的影响,而这个问题在美国总统交接问题上已经显现的问题。个体层面和宏观层面并没有打通,破茧徒有其名。

  《破茧》读后感(七):破茧还在结茧处

  施展:破茧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疏解,疫情的封闭与隔绝所带来的痛苦,注定难以想象和承受。而疫情的动因之一,联系紧密的生产与生活全球化,似乎是对封闭与隔绝的某种反讽。

面对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很多人开始反思社会进步的真正意义。与黑死病和西班牙流感的年代相比,当下的科技和生产力不应在疫情面前如此不堪,富裕的生活也不至产生如此之多的乱象。

本书正是建立在上述观察之上,试图从历史和现实之中探寻问题的根源。作者将其形象地比喻为观念和治理两方面的茧房,一方面,不断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让个人难以突破既有的观念叙事,常常遮蔽了眼前的真实世界,尤其是对变化愈发不敏感;另一方面,传统的大国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生产全球化引发的经济与政治的空间分离,以及互联网对国界的穿透所带来的数字挑战,治理失灵现象比比皆是。

出路在于破茧,打破工业革命150年来日渐固化的观念和治理茧房。在作者看来,互联网时代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的变革极为彻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认知和治理体系才可能建立新的秩序、实现长期繁荣。对此,本书提出了全球数字治理联盟的设想,以数字生产消费的跨国合作代替实物生产消费下的传统市场体系和世界秩序,以超国家的治理与监督组织重塑一般意义上的大国竞争与博弈。

本书处处可以看到赫拉利未来简史的影子,对于国际治理天马行空式的畅想令人大开脑洞,尽管部分论证在逻辑上并不严谨,对于所谓的商人秩序似有盲目的崇拜,但开阔的视野和跨界的思考,对于仍在疫情焦灼之中的一年之始,算得上是难得的思维盛宴,所读之处启发良多。

  《破茧》读后感(八):《破茧》读书笔记

  

2020年12月17日,施展老师新书《破茧》首发,在当当上下单,2020年19日,《破茧》到手,2020年12月28日开启阅读,2021年1月2日,阅读完毕。

2020年年尾,大连、沈阳两地爆发疫情,导致我在大连不能回沈阳,在施展老师的《破茧》的陪伴下,度过了2021年的元旦。

2020年,中国,乃至世界都在这次肆虐的新冠疫情下,不安的,战战兢兢的度过。每次国内的局部疫情起,都会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读施展老师的《破茧》更有一番滋味。

作为施展老师的资深粉丝,我在得到上完成了《中国史纲》《国际政治学40讲》《中国制造20讲》的反复多遍的学习。被施展老师严谨的逻辑推理、大开大阖的宏观叙事、以及脑洞打开,所深深的折服。

《破茧》这本书,可读性非常强,这是施展老师用其所学、所思、所想,不断的回应并指引现实世界的诸多问题。

《破茧》首先,要破我们个人自我的信息茧房。不要被现在各种网络公司强大的算法和推送,遮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要打开信息的茧房,通过更多的渠道去获取信息、通过更多的渠道看到更多的可能;兼听则明,不要被一种声音和认知所遮蔽。

《破茧》其次,要破商业秩序的茧房。通过论述中国、美国的国家性、世界性;普通法系和成文法系;以及封装的民族主义、商业秩序的政治外溢,以及平台思维和产品思维等;来给出未来商业秩序的想象与可能;论述了未来商业世界如何建立起一个超越国家主权的机构—全球数字治理联盟,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数据监管机构、数据交易中心等。

通过全球数字治理联盟这样商业秩序的建立,使其不断的进化,不断的去政治化,使其可以独立于政治秩序而存在,对政治秩序的补充而不僭越,对政治秩序的完善而不替代;一种完全由商业秩序来主导的社会体系,让政治体系放心,让商业体系得到实惠,让普通社会参与者得到分红。

《破茧》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对社会的大声疾呼,更是为居庙堂之高的管理者的高级参谋;普通读者通过《破茧》可以更加清楚商业秩序的演化逻辑,国家相关的管理者通过《破茧》可以找到治世良方。

推荐。

  《破茧》读后感(九):有争端才有妥协,有分歧才有合作,突破信息茧房,看清世界真相

  

当今世界,贸易全球化的态势,造就了一件商品的生产流程和全部环节成为高度跨国性的存在。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分属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企业和集团,但嵌套在同一个大的生产流程中的不同公司和作坊,有了寻找共同空间和利益的需求。这些公司有着相同的利益诉求,也就有动力在政治因素之外寻求一种超越国家的秩序规则,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关于贸易和利益的行为趋势,势必成为未来国际上的“自由”交易形态。

就拿在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苹果手机来说,它由美国的芯片、日本的芯片、韩国的屏、各国的配件以及中国的组装共同完成,行业划分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各个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相互之间高度捆绑,一个环节出错,所有环节均受到影响,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贸易战的出现,说白了其实就是社会分工及消费不均造成,美国高端产品与中国中低端产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

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基于当下世界局势以及未来对社会、经济、贸易发展的展望写就的趋势著作《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与时俱进的介绍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的世界与中国的关系,结合最近几年中最为尖锐的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中西方文化碰撞等实际“黑天鹅”,帮助读者分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各种各样的“困境”,引起深深的思考。

国际秩序的格局和演化有着深刻的背后逻辑,只有清晰的认清相关脉络才能够正确的理解当下的局势,并且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国际博弈讲究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就如果当下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中国的每一步棋,澳大利亚都无可奈何,无论是国际舆论还是实际利益,澳大利亚都不得不跟,再加上西方盟友的“神助攻”,使土澳如今的局面苦不堪言。个人觉得,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对国际秩序的真正理解。

信息经济时代不一样了,数据是能够穿透国界的存在,传统的物理国界已经失去了隔离的意义。我们可以用信息技术所需的硬件举例:像前面所讲,中国在中低端领域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美国则在最核心的技术高端领域尤其是芯片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但需要强调的是,芯片不是终端产品,没办法拿来直接用,芯片必须通过中低端制造业被组装为终端产品后才能真正的进入消费市场。关键在于美国对于芯片出口中国的各种制裁和禁止措施,抛开其他的不说,美国一众芯片公司忙活的比中国公司还要勤快,他们通过在第三方国家成立公司、转让专利,利用文字游戏和法律漏洞,锲而不舍的为中国输送芯片,毕竟,谁也不想丢失这么大的一个客户和市场。这很明显的说明了经济贸易全球化以及经济领域无国界的说法。

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替代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能力,同样也没有国家可以忽视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国际合作越来越紧密,同样也预示着经济收益及利润率逐渐走低,各国都会制定利于本国的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贸易全球化、信息技术产业化已经将所有国家全都捆绑到了一起。

有争端才能有妥协,有分歧才能有合作,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力争突破信息茧房,才能看清世界真相。认真看清现在所处的位置,时刻保持冷静,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局势转换中,立于不败之地。

《破茧》中的一些观点真的非常具有前瞻性,细细研读,获知良多。整体行文非常流畅,显然面对国内外局势,作者付出了非常多的研究工作和时间,可读性很强。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认清当下的国内外局势,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进一步展望,这非常重要。

a

  《破茧》读后感(十):施展心中的赛博朋克故事没那么悲观

  

最近有个叫丁真的藏族小伙子火了,但是谩骂声接踵而至:他靠着一张脸蛋走红让我们这些努力奋斗的人情何以堪?其实这种话基本上属于刷流氓?谁规定了努力和成功必然划等号?

经济学已经告诉我们了,一件商品或者服务值不值钱,不看你投入了多少成本,而看有没有人愿意掏钱。没人愿意掏钱,你拼了命也白扯。有人愿意掏钱,你人在家中坐,钱从天上来。丁真就是这样,凭着那张又朴实又帅气的脸和一点点运气,就这么红了。

其实偶像明星们早就告诉我们了,容貌也是一种生产力。尤其在这个注意力为王的年代,谁赢得了关注度,谁就赢得了一切。比如丁真,比如杨超越,比如李佳琦。但是有人始终过不去这个心理障碍,他们始终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是没错,但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在信息时代,创造价值的不是有意识的劳动,而是被动的消费行为。就以丁真为例,他没有投入什么劳动,只是因为偶然的一张照片而走红网络。然而丁真带来的流量却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为他本人和他的家乡带来巨大的关注度和利润,这个价值,你把十个博士捆一块儿也未必比得上,这就是新时代的新游戏。

实际上网红只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他们掌握的流量有限,但即便是这样有限的流量,也能够撬动巨大的利益。比如李佳琦,他一个人的带货量可以和一个巨型商场相媲美。再比如像反裤衩阵地这样的公众号头部作者,他一篇文章的阅读量也可以和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报刊杂志媲美。而这还只是个人。再想想那些掌握了海量信息的互联网巨头,他们的存在已经可以改写整个人类社会,从经济到政治,从生活方式到个人权利。

如果把互联网上的网民们制造的信息比作工业时代的原油的话,那么处理利用这些信息的互联网公司就是炼油厂,而如何保障个人权利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如何保障市场竞争的秩序,如何处理商业和政治的关系,这一切就像是信息时代的环保。而在这样的博弈中,在未来,或许会诞生前所未有的新组织和新规则,以及全新的个人权利形态。

这个比喻是历史学家施展在他的新书《破茧》中提出来的。对于这本书,我也做个类比,如果说两年前那本《枢纽》类似于赫拉利的那本《人类简史》。那么如今这本《破茧》则类似于赫拉利的《今日简史》,旨在回答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这本书的大半部分,比如中美关系,比如中国制造的前景,还包括更根本的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普通法与成文法的比较分析,我都曾在他的前作《溢出》和他的公开课上看到过。而这一年来一系列黑天鹅事件,让这些理论工具有了用武之地。

和赫拉利一样,施展作为一个典型的狐狸型学者,视野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诸多领域。并试图从事件中寻找出背后的规律。而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则是最后一章,施展对于未来做出了大胆的假设,这也符合他一贯的主张:所有的历史学都是未来学。他推演了在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尤其是商业社会可能面临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已经出现了苗头,比如美国对华为和tiktok的制裁。这背后既有美国民众对于全球化的担忧,又有美国政府对于中国政治随着信息技术向外溢出的担忧,而这将成为信息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阻力。

当然提出问题并不厉害,施展的厉害之处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施展构想了一个基于市场演进而诞生的全球数字治理联盟,这个联盟将全面管理信息时代的各种问题。它的地位有点类似于足球领域的国际足联,一个没有政府背书的纯粹的商业组织,同时又拥有足够的话语权。施展尝试着构想了这个联盟的各个细节,比如说他们的纲领性文献—数字宪章,比如说他们的组织架构,包括仲裁机构和执行机构等等。

可以说施展构建了一个基于信息时代的商业乌托邦。这个乌托邦诞生于市场竞争与信息之海,独立于现有的国家和政府,也因此才能摆脱国家与现有商业模式各自的局限性,真正向全球化迈进。与此同时,施展又设想了数字时代财富的分配方式。他将格伦韦尔的激进市场理论纳入到数字时代,提出了以数据分红的方式来跨越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的新经济伦理。说白了就是,当这个世界99%的财富掌握在1%的人手里,而99%的人可能会失去工作的时候,该如何实现财富分配的正义性。

说实话这个构想有些匪夷所思,就像马斯克移民火星的梦想一样。但假如你听过马斯克的演讲,听他说怎么一步一步把人送上火星之后,你会被他说服,感觉这事儿能成。施展的理论也一样,这不是一个凭空构想出来的乌托邦,而是一步步推演出来的构想,是基于现实而寻找到的某种趋势,所以它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这套理论符合哈耶克所言的自发秩序。

但目前来看,这套构想还仅仅是具有可能性而已。施展自己最后也说,也许他的某些畅想未来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就像阿西莫夫笔下的电梯效应那样。十九世纪,当摩天大楼诞生之初,因为楼层太高出入不便,有的科幻作家就幻想把学校、工厂、商店、食堂等各种设施都安排进摩天大楼。然而这宏伟的构想在电梯发明之后显得十分荒诞。

然而即使施展的构想行之有效,但就像马斯克要考虑如何摆脱引力的束缚一样。施展的这套理论也要考虑如何摆脱现实既有力量的束缚和阻挠。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各个国家和政府,各地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当一个丁真都会遭遇口诛笔伐时,一个像是全球数字治理联盟这样的庞然大物的诞生会遭遇怎样的阻力是不难想象的。一个颠覆性的制度是不会让所有人都欢欣鼓舞的。

然而思想者的任务就在于思想,帮我们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出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探讨人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只要这思考是基于人性的。最后也允许我畅想一下。也许有一天,马斯克真的帮助人类移民到火星。到那个时候,也许在那片全新的大地上,人类有机会实验在地球上无法操作的构想。也许一种全新的秩序将会诞生,就像两百多年前,在美洲大陆上诞生了美国那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破茧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