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陷阱读后感1000字
《生活的陷阱》是一本由[澳] 路斯·哈里斯(Russ Harris)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12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陷阱》读后感(一):生命至暗时刻,学会用爱拥抱它
你对万物皆可慈悲,而你是否忽略了自身亦为万物之一?来这人世历练一番,方知世间各中滋味的模样。 ——题记
内卷——职场或学习内部恶性竞争
年初,“内卷”一词在互联网平台遍地开花,一时间各种相关的内涵文铺天盖地。记得一位好友曾考我如何理解这个词,对于这个似乎更适合意会的词来说,我竟不知如何定义它才好。抛开“内卷”词意的争论不谈,单就整个社会“内卷”现象来说,在人才过剩的表象背后,正是人们内心不安感和对人生动荡未知的焦虑恐惧被激发的体现。
那么,人的价值究竟要如何表现?以何来衡量?面对无法控制的情绪和事件,我们要如何安放自己的脚步,何去何从?
多数人处理情绪的方式可分为两类,控制情绪,或者被情绪所控。面对负性事件,我们可能会选择视若不见,又或与其一杠到底。然而试图对抗的方式往往会令我们身心疲惫,而投降任之的做法则令我们迷失。这就是“内卷”现象出现和浑浑噩噩被生活推着走的两个极端的根源。
如果说我们追求的是幸福,那么承认让自己快乐和幸福是一种能力,将会是转变的开始。
以思会友,以书为媒,我有幸遇到了哈里斯博士的新书《生活的陷阱》,单从书名看,我可能会因误判这本书的内在价值而错过一次成长的机会。当我读到第二章斯金纳的临终故事,方才改变最初的臆断。如果你也认为这仅仅是一本快餐式工具书,那么请与我略读一二,其中许多作者的思想和观念,将会成为阅读中最为美妙的火花。
斯金纳作为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能身处当下去品尝一口水的清凉,他并没有将注意力全然放在即将到来的死亡,也没有浪费于回忆此生。只一句“这太美妙了”,品的是那口水的滋味。生离死别固然会有身心的痛苦和恐惧,此生固然辉煌中带有遗憾,只是,这些都是那时那刻需要体会的内容。斯金纳老先生临终时的这一课,留给自己的是平淡的美好,留给后人的是朴素的智慧。
全然活在当下的能力,是一种中国自古就有的智慧。未来和过往并非不足轻重,未来有目标是一种方向,过往有总结自然化作成长,但太过担忧未来的目标是否达成,免不了无端的恐惧,因一件尚未必然出现的事而折损了今日所拥有,丢了未来本可得的幸福,当真算不得上上策。
细细算来,我们每天都会花大把的时间去胡思乱想,人类的大脑凭借优秀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创造世界的同时,还擅长编故事,由一点引发一段推理,乃至某一重大事件,这种编剧所制造出的心理波动也会让大脑上瘾,深陷自己制造的假想可能中。大脑制造各种心理迷雾,责备归咎、白日做梦、糟糕未来、忧心忡忡等等,迷雾一层套着一层,不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故事的另一端也许是我们的最爱,也可能是精彩的人生。而深陷迷雾的我们却无缘看到。执着于迷雾的患得患失,最终与追求的人事擦肩而过。
从内在培养一种深深的平静与幸福感,远胜于对外在目标的追求和获得,当我们把自我价值定义为自身的表现,带着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去注意此时此地的事,对于这件事的评判自然会变成背景。如果我们以充满爱和温暖为自身价值的话,那么我们的内心是否关注伴侣的喜怒哀乐,是否给对方带去了快乐,我是否做的事情真的让她(他)心安,我所做的公益是否令我感到温暖和充实,还是我的内心强烈索求对方给我什么。当你在思考让她同意嫁给我与我能让她幸福两者之间的区别时,就明白了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这是跳脱出心理迷雾的开始,也是与真实自我和现实联结的开始。
我们常讲慈悲,你可曾忽视了以慈悲之心温暖自己?你对万物皆可慈悲,而你是否忽略了自身亦为万物之一?我们多么希望能有这么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都能确定他(她)能一直守护我们。若我们不够那么幸运,就让自己成为那个守护者吧。世间事不会都如童话,但我们可做自己童话里的守护者。
平复情绪,原谅自己很难,尤其是当你做了 一件自己不认可后悔的事时,原谅并拥抱自己更难,但正因为我们在乎,才会受伤,而在乎正是缘于存在爱,渴望爱的治愈。
爱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联结、关心、贡献。
联结是设身处地,全身投入地融入对方的生活,走入对方的内心,感同身受地享受与对方在一起的每一分钟。亦或者是投入一件事业,一项任务,此时更多的是体验而非评判。而总结经验教训时,感受的正是思考与收获的乐趣,而非沉浸在自我评价批判的对错是非中。
关心即是在乎,在乎对方的感受,在乎自己给对方的感受。在乎一件事的进展和现状,在意你们之间的联结方式等等。
如果说联结是在教会人不要分心,关心则是在倾注感情。而贡献讲的是行动。父母的爱怎样表达,给孩子更多的时间、金钱、精力去陪伴,给他们更多的拥抱和理解,一份纪念意义的礼物等等。
爱就像是银行的存息,一点一滴浇灌的是与任何对象之间的联系。它可以是自己、朋友、伴侣、父母、孩子,亦可以是环境、工作、宠物、一件事、一个物件。凡你所投入精力、倾注情感、付出行动者,都属于自我价值,都在为其注入意义。
你我皆为平凡,爱可以治愈一切。
《生活的陷阱》读后感(二):所有人都会受苦,问题是我们如何走出“至暗时刻”?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虽然在少年时心中无处倾诉的苦闷是真的,但与成年后的挫折相比,实在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真正成年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经常被生活掌掴。事实上,每个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遭受到生活的掌掴,并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创伤,严重的情况比如亲人离世、遭遇意外、罹患重病,轻微的比如失恋、离婚、失业、考研失败等等。可以说,生活的挫折无时不刻不在我们身边。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误以为那些“成功人士”是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的“物种”,以为他们天生更幸运、生活的路程更平坦,抑或是天生意志力较于常人更强大。后来我才发现并非如此。其实每一个看似高不可攀的“大人物”背后,都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我们平时会受的挫折、对自我的怀疑、沮丧的心情,毫无例外也会在他们身上出现。只不过区别在于,他们更早地摸索出一套应对策略——这是一套积极且有效的应对策略。
这几个字很关键。“积极”主要指的是态度,虽然各种成功人士的个人经历各不相同,但在“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方面却出奇的一致,所以他们并非不会遭遇情绪的低谷,只不过他们更善于理性且积极的看待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有效”两字相对“积极”则更容易被忽视。因为当你动用理性思维,并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之后,会发现大部分人之所以碌碌无为,并不是缺少了什么零部件,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大多数是“无效”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用了同等的力,但有的人把力气用到了恰当的地方,于是就事半功倍,而有的人则把力用到了无效的地方,结果力没少出,但却始终原地打转。
当明白了万事万物的底层逻辑,也许会发现所谓“成功”其实也并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
何为有效?就是你出得“力”,方向正确,效果显著。比如一个人遭遇了人生的不幸,无效的应对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怨天尤人,恨天怼地,指责他人(命运),陷入愤怒(悲伤)的情绪不能自拔,到处诉说,屏蔽隔离,闭口不谈等等。有的人明明受了很严重的伤,但却表现得若无其事,这很可能是动用了一些心理防御机制,将痛苦(真相)排除在外。
那么何为有效?首先是允许自己悲伤、愤怒,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是慢慢从创伤中走出来,开始从这件事中总结和看到更多的东西——比如看到了自己的桎梏,更理解了别人,有了心灵的震动,最后知行合一,更深的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并且有了应对类似事情更多的方法等等。
这一切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却很难。这是因为当我们动用种种防御机制时,往往是自动化的,自己毫无觉察的,而动用理性思维对于人来说,是反人性的。是耗能且痛苦的。所以,大多数人要么沉迷于自己毫无觉察的自动化思维当中不能自拔,要么自我欺骗,选择一条更好走的道路继续人生。
最近读了一本哈里斯的新书《生活的陷阱》,说起来,哈里斯算是我的老熟人了,他之前的几本书《自信的陷阱》、《幸福的陷阱》等“陷阱”系列,我都有读,且收获良多。所以当哈里斯这次的新书《生活的陷阱》一经推出,我就迫不及待的一睹为快。
在这本书里,我们眼里的成功人士哈里斯“自曝其短”,用亲身经历——他的儿子患有自闭症,向我们再次践行了心理治疗中的ACT疗法。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心理学家在遇到生活致命的“掌掴”之后,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看完整本书,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没有人可以轻松获得真理——就像哈尔斯,作为深谙ACT疗法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在自己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他依然和普通人一样,经历了否认、愤怒、抑郁孤独等几个必经阶段。
从这个角度说,人性总是相通。
在这里,我要首先引入一个概念——现实裂缝。
在我的文章中,曾经无数次地引用过托马斯▪摩尔的一句话:“对一个人最好的治疗,就是拉近ta与真相的距离。”可惜的是,很多次我把这句至理名言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面无表情,表示对这句话“没什么感觉”。因为这句话听上去,的确太像一句“废话”了。
但是,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我们如果不经理智脑(前额叶)的特别注意,几乎时时刻刻都处于脱离现实的妄念之中,所谓“现实裂缝”,指的就是我们“拥有”的现实和“想要”的现实之间的距离。换言之,一个人如果不能将真实世界和理想世界整合,并保持觉知,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就会经常处于各种痛苦的情绪之中:羡慕、嫉妒、恐惧、失望、震惊、悲伤、生气、焦虑、内疚、怨恨....甚至还有仇恨、绝望、厌恶等等。
一个人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托马斯▪摩尔的这句话,真正抱有正念的生活态度——接纳现实,活在当下,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平静与幸福。
如果对以上内容不理解,那不妨随便拿出生活中的案例来实施,比如一个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愤怒至极的家长,真实(真相)是: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长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此刻充满防御,注意力无法集中、感觉课程很枯燥无法吸引注意力等等,在此刻就是听不懂家长的教授。而理想现实是:家长在潜意识中觉得孩子“应该”听懂了,因为自己已经讲了好几遍了。所以,如果孩子还没听懂,那就是孩子的问题,接下来只需要给孩子贴上“学习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等标签,再发一顿脾气,就可以摆脱潜意识当中承认“自己教授方法令孩子不感兴趣”或自己强压怒火的表情“令孩子充满防御”的责任。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自以为逻辑通顺的“真相”和“客观真相”之间,有着巨大的裂缝。裂缝越大,我们的各种烦恼越多。
而ACT疗法,就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裂缝,和真实的世界构建关系的方法,那么,何为ACT?ACT疗法,即接纳承接疗法。是一种将正念技巧与自我接纳的实践结合起来的心理疗法,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提升心理灵活性。当我们想要更悦纳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扮演关键角色的是承诺(Commitment)。通过ACT,我们将学会承诺自己去直面问题而不是逃避压力——通过承诺自己去采取那些能够促进经验的行动,从而坦然面对当前的挑战。
ACT疗法有6个核心步骤,分别是:
•接纳(Acceptance);
•认知解离(Cognitive Defusion);
•关注当下(Being Present);
•以己为镜(Self as Context);
•认定价值(Values);
•承诺行动(Committed Action).
在《生活的陷阱》这本书里,哈里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详细阐述了ACT疗法的实操步骤。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既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教科书。
在我看来,ACT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它的6个核心步骤中,既包括了正念疗法的核心理解——接纳、关注此时此地(活在当下),同时又有一整套完整的行为指南——解离、厘清价值、承诺行动。
生活中很多人在遭遇痛苦的时候,并不想花时间思考,而是急于要一个“方法”,他们重点关注的是“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解除自己此刻的痛苦,正因如此,类似于市面上打着“情感咨询”的骗子才大行其道,其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定是没有的,但是更有效的应对痛苦,从认知的改变开始,再到行为的有效——这是有的。ACT就是如此。
接纳承诺疗法,可以为所有被生活掌掴的痛苦之人提供一整条有效的应对策略: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并不是要等风暴平息后才能开启生活,而是我们本就一直生活在风暴中。
从这个角度说,人生是一场动态的平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无时不刻不需要调试自己的身心,而不仅仅是遭遇了肉眼可见的人生挫折时才需要振作精神、重新调整。事实上,生活琐事无时不刻不是对我们的“考验”,在生活中觉察,以及将恰当的生活理念应用,才能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所以,那些总是说“想好了再干”的人,本质上是在逃避生活。
如果你也对生活充满困惑,如果你也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如果在对内探索的旅途中遭遇到了困难...不管哪一种情况,都可以读读哈里斯的“陷阱”系列,其实所有陷阱殊途同归,我们走出陷阱也只有唯一方法:调取每个人心灵的内在资源,获得终极幸福。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
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
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生活的陷阱》读后感(三):深陷痛苦无法自拔:4个自我疗愈方式,帮你走出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来自网络
生活的残酷之处在于:它想“掌掴”你的时候,你毫无还手之力。它附赠给你的孤独、绝望、痛苦、悲伤,你得慢慢地受着,熬着。老天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筛选那个最终获得幸福的选手。这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如何在至暗时刻,活下去,并且笑着、平静地活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还有智慧。
为人父母之后,最见不得的便是孩子生病。你巴不得自己能替孩子承受疾病的折磨,偏偏无能为力,那种痛锥心刺骨。澳大利亚有位爸爸叫做路斯·哈里斯,他在40岁之前,顺风顺水,有非常热爱的事业、有幸福美满的婚姻、有贴心周到的朋友,幸福的生活蒸蒸日上。但这一切都随着他那可爱儿子的诞生而陷入无边的暗淡之中。孩子在11个月大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哈里斯的世界轰然坍塌。
哀伤与痛苦击垮了哈里斯,他嚎啕大哭,从没有如此绝望过。幸好,哈里斯是位心理学学者、接纳承诺疗法ACT培训师,他很快调整好状态,帮助自己走出情绪的漩涡,开始积极投入儿子的自闭症治疗之中。在此过程中,他将ACT疗法和自身经历相结合,写了一本新书《生活的陷阱:如何应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给那些同样遭受生活“毒打”的朋友以慰藉。
来自网络
“哀伤五阶段”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提出的著名理论,具体来说就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纳。这五个阶段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丧失、打击、危机和创伤。不过,这些阶段并不是严格对应和精准划分的,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能彼此交织、来来去去。
哈里斯在儿子刚刚确诊为自闭症的几个月里,反反复复地经历着这5个阶段。痛苦折磨让当时的他身心疲惫、痛不欲生。
来自网络
写到这里,真是感同身受。跟我儿子出生3个月体检时被医生诊断眼睛有斜视时那种心情是一样的,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是假的,医生肯定搞错了!”,抱着儿子跑了好几家我们当地的大医院都说有,我才相信。
当时真的很愤怒,抱怨老天爷太不公平,为什么要让我的孩子遭受这样的惩罚?之后又怨恨自己孕期没有好好保养,害了孩子,整日以泪洗面。
在痛苦中,我开始在网上查询各种眼科资料,咨询各地的医生,发现有一种“假性斜视”不是病。因为有的孩子因为鼻梁低,所以看起来像斜视,但长到2岁时能够长好。抱着一线希望,我天天给孩子捏鼻梁,盼着能够好起来。
直到孩子21个月时,我放弃了这种幻想,接受现实。带孩子去上海开始漫漫求医路,戴镜矫正、弱视训练,直至4岁时手术,眼睛终于好起来了。我的心从此不再揪着,能够安安心心地睡个好觉。
我真的是跟哈里斯一样反反复复经历了这“哀伤五阶段”。现在谈起往事,云淡风轻,但当时确实是痛不欲生。跟哈里斯一样,我也从生活的毒打中,学会了坚强、勇敢和担当,并且“久病成医”对眼科方面的知识略知一二,帮助过其他跟我一样的家长。
来自网络
经历过生活毒打最后站起来的人,都有一段非常漫长曲折的心理疗愈之路。可惜我当时没有读到过这本《生活的陷阱》,如果那时候懂得用心理学的方式来宽慰自己,也许会少流很多眼泪。
哈里斯是接纳承诺疗法的培训师,也是压力管理专家。他在面对至暗时刻的时候,更加冷静和理性,用心理学方式来帮助自己战胜“心魔”。在这本《生活的陷阱》里,他把这套方案总结为四个步骤,分别是:
善待自己
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人类大脑的默认设置就是一种尖酸刻薄、惯于批评、漠不关心或自我苛责的姿态(尤其是当你认为那些错误是你自己制造的时候)。
生活中,不少妈妈们照顾孩子时,如果孩子不小心遇到意外,都容易痛苦自责,更有甚者,会酿成悲剧。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很是痛心的新闻,因为奶奶在做农活,孩子跑出去玩,结果一对双胞胎不幸溺亡,奶奶过于悲伤自责,也在家人不注意的时候跳河自杀。
所以,我们想要疗愈自己,第一步就是善待自己,学会自我关怀、友善而温柔地给予自己支持,把自己当成别人来理解和安慰。
来自网络
落下锚点
简单来说就是正念。帮你把自己从遥远的痛苦情绪中拉回现实,着眼于当下。如何落下锚点?这里哈里斯推荐做一个“成为一棵树”的练习,只要5到10秒就可以让你平静下来。
这个练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能帮你从负面情绪中立刻折返当下。
选择立场
生活以痛吻我,我仍抱着以歌。无论遭遇怎样的苦难和折磨,我们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立场:是缴械投降还是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为苦难赋予尊严,我们才可以从中获取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之前博士毕业论文走红网络的黄国平博士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一步步地从小山村走来,走到知识的巅峰。苦难赋予的意义是非凡的,激励后来人。
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像黄国平一样活成一束光。
让我们重温一下他那感人肺腑的致谢词:
来自网络
发现宝藏
哈里斯说,当你将前面三步付诸实践,我们就会进入一种和以往迥异的心理空间,就能在其中发现并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宝藏。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汶川地震中有一个叫廖智的女孩,她是一个舞蹈老师,但却在地震中失去双腿。谁也想不到,有一天,她会重新站起来,并且穿着假肢回到聚光灯下翩翩起舞。
重生后的她不再回避截肢的事实,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的假肢穿裙子逛街,带孩子做游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说:“苦难不会改变人的生命,但是生命可以改变生命。”假肢并不妨碍她发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相爱的老公、可爱活泼的一双儿女,还有那么多关心她喜爱她的朋友,廖智的眼里满是阳光。
来自网络
如果你正在经历生命中的至暗时刻,被痛苦、焦虑、绝望、抑郁、抱怨裹挟,不妨读一读这本哈里斯的《生活的陷阱》,你会发现生活不止一种活法,任何生命的馈赠都是礼物。最后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哈里斯的儿子的自闭症病情在父母和医生的努力治疗之下,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未来还有许多挑战,但相信美好可期。
文字皆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生活的陷阱》读后感(四):别惧怕生活艰难,4步帮你走出黑暗
作者| 林 语
2977字
你最近一次遭遇生活的掌掴是在什么时候?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生活带给我们的沉重打击,它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大到,国家世界。
已经持续了一年半的全球性疫情,从2020年春节期间爆发,到现在全球各地陆续接种疫苗,我们经历了惶恐、焦虑、担忧、悲痛等各个阶段不同的心路历程。
这场猝不及防的灾难彻底改变了很多人和事,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间英雄”,也看到了作为普通人在灾难面前的渺小。
小到,我们自己。
于我而言,我仍忘不了刚参加工作那年,外婆的离世。
在我心里,外婆家是我从小到大的庇护所,每当被强势的母亲压得喘不过气来,就会逃到外婆家住上一两个月,外公外婆就是那些日子里悉心守护我的人。
外婆的离世,让我失去了一个温柔待我的亲人,也失去了我的庇护所。
人生中的至暗时刻,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面对这些艰难与挑战,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应对?
接纳承诺疗法(ACT)专家路斯·哈里斯博士在《生活的陷阱》中,用亲身经历分享了他的人生智慧。
为什么当我们经历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时,会感到严重受伤、极度痛苦?
书中提到了“现实裂隙”的概念,一边是我们“拥有的现实”,另一边是我们“想要的现实”,当这两者之间的裂隙越大,各种痛苦的情绪就会越猖獗。
路斯·哈里斯的儿子在还差5天满两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作为一名普通的父亲这犹如晴天霹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健康,然而在心理学家眼里,“自闭症”就像“癌症”或“艾滋病”之类的字眼一样可怕。
在反复确认了这个消息后,哈里斯经过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纳。
否认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拒绝,或是缺乏面对现实的能力。
“不,这不是真的……”
“一定是你们搞错了……”
具体表现为:
不愿谈论或思考发生的事情;竭力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终日游荡、茫然无措,仿佛一切只是噩梦。
在愤怒阶段,你可能会对自己、他人或生活本身义愤填膺。
“为什么这种事会落到我头上……”
“上天怎么这么不公平……”
愤怒有很多“近亲”:
比如,不满、愤慨、盛怒或遭遇不公、不义及背叛的强烈感受。
讨价还价是指你努力尝试做一些你希望可以改变现实的事,对于现实可能性的思考和幻想。
“多希望生病的是我,让我的小孩好起来……”
通常具有一厢情愿的特点。
不是临床意义上的抑郁障碍,而是在面临丧失和创伤时的自然反应。强烈的无助、悲伤、沮丧、痛苦、不确定感等正常情绪。觉得失控、麻木,甚至感到想自杀。
接纳是指能够和现实裂隙和平共处,不再和它战斗或回避。
妥协和接受之间是有区别的,你必须接受这个失落,而不是去默默忍耐。
尽管这个理论是针对死亡和临终情形的,但这些阶段同样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丧失、打击、危机和创伤。
这五个阶段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可能同时出现,也可能在几种状态之间循环往复。
在每一种境遇下,我们都面临“发生的现实”和“渴求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裂隙,然而最终都会走向“接纳”,与自我和解。
电影《心灵捕手》中,一个叫威尔的麻省理工学院清洁工,在数学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
他在年幼时常常承受父亲酒后撒泼之苦,长大后不懂得爱自己也无法爱别人。
一个叫桑恩的不太成功的心理咨询师,遍尝人生甘苦,却久久走不出丧妻的阴影。
两个人的相遇,注定是一段相互疗愈的旅程。
在心理咨询师桑恩的帮助下,威尔渐渐敞开心扉,当桑恩一遍又一遍真诚地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威尔泣不成声,终于接纳了那段不愉快的过去,最终拥抱了自我。
而桑恩也在帮助威尔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最终走出心中的魔咒。
这个相互救赎的过程,让他们彼此都能够正视与接纳当下。
书中提出,当下包含三项核心技能:“联结”、“解离”和“扩展”。
“联结”:
意味着全然投入到你的经验之中,带着开放和好奇,全然留意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
“解离”:
让自己和想法分离,看穿它们的本质。在解离的状态下,无论想法真假,都无须遵从,也无须视为威胁。
“扩展”:
意思就是打开,为情绪创造空间,允许它们到来、停留和按照自身的节奏离开,不需要投入任何精力和情绪战斗,或是逃避情绪。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最大的敌人就是思维,如果不加以掌控,很容易被想法吞噬,当下的现实一动未动,脑海里已经翻江倒海。
“解离”,尤为重要,书中将解离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留意”留意两个方面,头脑正在做什么?我正在如何对它做出反应?
第二步,“命名”为头脑活动命名。原则是能概括这个问题,同时承认这个问题给你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第三步,“削弱”针对想法做些工作,削弱它们的影响力。
比如,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原生家庭的一些过往。
尽管我在各方面都比弟弟优秀,尽管父母也在尽量做到平衡,但受到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关注度和情感链接上就是会有所差别。
我留意到头脑正在想这些事,我该纵容它继续沉浸下去还是跳出来呢?
基于对“公平”价值观的执念,我把这些想法命名为“愤恨”。
此时的我,想起桑恩反复对威尔说的那句话,“这不是你的错”,是的,这句话成功削弱了想法对我的控制。
一个想法对我们的影响越小,我们越实现了解离的状态,反之,想法对我们的影响越大,越靠近融合的状态。
“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书中作者提出应对现实裂隙的策略,包括四个步骤,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步:善待自己
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是双向的,“以别人期待的方式去对待他”,同时也别忘了,“以自己的期待的方式对待自己”。
我们需要学习自我关怀的技艺,学习友善而温柔地自我抱持,学习给予自己支持和安慰,有效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情绪,从而减轻它们对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这部分,作者从9个篇章阐述了如何获得“内在满足”。
第二步:落下锚点
自我慈悲包含两个因素:善待自己,和痛苦同在当下。
假如生活是在海上行船的过程,当我们遭受狂风暴雨席卷而来,被情绪的风暴裹挟冲撞,我们唯有自我拯救。
我们无法立刻消除风暴,但必须让自己在风浪中保持稳定,只有沉着镇定,才能继续有效行动,直到风暴平息。
第三步:选择立场
“面对这种情况,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立场?”
我们是选择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自己?
还是选择和自己站在一起,解决问题?
这是个关键性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被想法控制了,被问题打败了,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觉察到,其实是因为自己站错了队。
第四部:发现宝藏
如果前三步我们已经做到了,那么就已经为自己打开了更大的心理空间,能够在其中发现并感恩生活赐予的一切宝藏。
我们并不是等风暴平息才能开启生活,而是本就一直生活在风暴中。
我一直坚信,世间万物是守恒的,当我们看见事情的“A”,也就意味着背后有一个不为人知的“-A”。
我要感谢,从小我不是那个被偏爱的小孩,这让我长大后变得更加自主独立。
我要感谢,遇到问题没能得到的帮助支持,这让我拥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要感谢,没有被看见和给予肯定的成绩,这让我坚定地持有内部评价体系。
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对自己说一句,“谢谢你,现在的你,让我很满意。”
这不就是生活的“宝藏”嘛!
《生活的陷阱》
[澳]路斯·哈里斯(RussHarris)
机械工业出版社 |华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