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之南》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海之南》影评100字

2021-07-24 08:0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之南》影评100字

  《海之南》是一部由周塬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之南》影评(一):《海之南》观后感

  在知乎搜索海南攻略时,看到有人推荐《海之南》纪录片,说这部纪录片能让人更全面的了解海南,于是我开始观赏这部纪录片。

  《海之南》是一部7集纪录片,每集分别涉及动物、植物、美食、人物、地点等不同方面的主题,呈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立体的海南。每一集的呈现手法大概都是先介绍具体事物的历史情况,再描述该事物的现状,然后对特定现象进行深刻思考。例如,第一集对生态环境破坏,鸟类日渐稀少的担忧;第二、三集对人类贪婪、没有节制开采沉香和花梨的思考,《海之南》比其他单纯记录事物的纪录片更具人情味和思考性。

  《海之南》没有以人们印象中的海南形象来表现海南,而是从许多我们不曾注意的细微之处构造了一个更加立体、富有人情味的海南。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一集《祖宗海》,几位潭门老船长讲述自己以前出海打渔故事时眼神里的光,让我感受到他们内心里的那份自由快乐和当时的艰辛,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祖宗海”这三个字的意义,这是许多纪录片不曾带给我的感受。但同时,《海之南》也有部分我个人觉得有瑕疵的地方,例如在讲述与沉香、黎锦、花梨等事物相关的人物故事时篇幅过多,让人产生一种在看个人纪录片的错觉。

  总的来说,《海之南》能让人更加充分的了解海南,如果对海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

  《海之南》影评(二):如不纹身,永为野鬼

  “黎族的纹身是血泪的艺术。”

  ——作家龙敏

  一个悲戚悠长的女声穿透了淅沥不绝的雨声,荡开摈榔树旁萦绕的雾气,清透了茅草堆积的房顶,吟吟在唱:“雨,下了一夜。我,又梦见了亲人。人生短暂啊,就像山上过路鸟,思念漫长啊,就像海里漂泊的船。我的家乡,我的天堂。想着,想着,就快要掉眼泪。”一个织着黎锦的老妪缓缓抬起面庞,镜头又逐渐拉近,于是脸上那细细密密的青色纹络逐渐清晰,歌声戛然而止,渗进不绝的雨声,画面如泣如诉。

  这是纪录片《海之南》的片头。

  据说黎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于是绣面文身成为区别本家与他族的标志,黎族子孙众多,先祖不能一一保佑庇护,所以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

  海南黎族崇尚文身,男女都有以文作为身体装饰的人,但以女性尤为常见。从面部到脚部,各种线条和图案遍布蔓延,纹身最多的女子,被认为是最美丽的女子。有人说,黎家女子多是容貌秀美动人,为防她被外族掳去,于是绣面纹身,作为成年的一个象征;还有人说,黎族女子只有在将要出嫁的时候,大宴亲属,用针笔在女子的面容上纹出极细的虫蛾和花卉图案,称之为绣面,是婚姻的凭证;还有人说,文身也象征着财富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贫穷人、低贱者都不能文身,于是文身在这里又代表了女子是否具有金钱和身份。

  以痛和血为代价的爱,是我爱你多深,就给你带来多大的痛苦。精神上给予欢乐,肉体赠以血泪。我怕你魂归无处,所以我要你纹我家族图腾;我怕你被人强掳,所以我要你文面以蔽美貌;我爱你爱到痴狂,所以我要你纹以私处来示深宠。

  这是我观影之时对黎族女子文身的评价,简直痛彻心扉,简直想要化悲愤为力量。

  然而在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后,我惊愕地发现,黎族女性文身是母系氏族的遗风,是母性权利的象征。黎族先民一向贱男重女,女人可以离婚再婚,寡妇可以随意再嫁,崇拜的图腾形象又以蛙为主,而蛙这一符号又是女性形体的象征。所以以“中国人”(即中原汉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去理解某些文化,自然带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狭隘性,一厢情愿地认为文身乃蛮夷陋习,文身非“礼”而贱。

  于是,历史行为的践行者的主被动关系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你以为她处于弱势的群体,偏偏是文身这一规则的制定者。有学者认为,黎族母系社会绵延三千年,最开始的时候是母系氏族首领为了避免家族内部乱伦而绣面,以 “美丽图案”来作为乱伦禁忌来警示族人。文身作为某种功利性的目标,被日后不断宗教化,对黎族女性的审美和思想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绣面是对是对女性地位的显现,是对女性地位的不断加持和增强。

  三千的历史长河中,文身这一行为在黎族发展中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使绣面文身这一文化直至解放之后,因为审美的变化而被逐渐舍弃。美饰说、守节说、等级说、祖先识别说、避免俘虏说、成年礼说等,都是黎族女性文身得以长时间保存的原因。并且由于对于“美”的认识不同,也是文身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无独有偶,台湾泰雅族就有以文身为美的传说,从前有一男子向一女子说“你的面貌很丑,刺面必能变美。”女子同意后,男子便取黑烟在女子脸上画花纹,教授她施术方法。从此女子以文身为美。

  我国从古至今,也有少数民族或者吴越地区,以文身为美。但女子以文身为美,希望公开展示人体美,多见于南方少数民族为主。然而对于汉族来说,封建礼教社会对女子束缚极严,且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叔嫂之间的事都要拿出来讨论一下,女子身体怎可轻示于人?于是汉族女子只能尽力修饰其面部,呈现了“面靥”“花钿”之修容之物。

  然而,作为被宗教化的一种行为,期间一定会出现自愿与非自愿的现象。文身是在血肉上进行绘画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苦痛为代价的,这中间又有多少人可以选择接受或者拒绝这种强制性的装饰方式呢?好在这是21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身的屈辱史和光辉史都在慢慢淡化、远去,文身也不是男性或者女性的专利,人们爱之将其视为一种艺术,恨之将其看作损害健康的恶行。可喜,我们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不再承载巨大的社会文化意义,仅仅作为个人的喜好、信仰而存在。

  《海之南》影评(三):南溟奇甸——中国的佛罗里达

  第一集 天堂岛 1938年9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向世人宣告,海南岛是除巴厘岛、火奴鲁鲁以外的世界上第三个“天堂岛”,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美丽的地方之一”。海南岛是美的,但这种美又十分脆弱,需要每一个人用心呵护。未来,海南岛还会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美丽的地方吗?

  第二集 香料 海南岛,因生产沉香而被称为香岛。从香岛出发经香江到香港,沉香走进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文人雅士善男信女心灵的寄托,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一缕不息的香火。一千多年来,海南沉香的跌宕命运启示着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建构起对得起祖宗与子孙的生态资源管理制度。

  第三集 花梨 海南黄花梨珍稀罕有,因木质的细密花纹的绚烂,从深山一路走进故宫皇帝的书房,成为中国人家居日用最上乘的首选材质。儒家文化的熏陶正是从花梨打造的家俱样式中完成了人的教化。海南花梨的珍贵稀有,在今天成为疯狂的财富传奇,而我们在重建心灵与价值观念的的时候,却失去了自然最珍贵的馈赠。

  第四集 人口 海南有两个落寞的群体,一个是山上的黎族,另一个是海上的疍民。作为海南最早的居民,黎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时代变迁中,疍民走向了从此岸到彼岸的不归路,海洋与陆地,他们何去何从?

  第五集 食品 长期以来渔民和黎苗山民们的生产方式潜移默化着海南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白切白灼为特点的朴素的美食文化。海南美食是天地精华的自然馈赠,它是锅碗瓢盆之间的生活滋味和文化乡愁。在海南人的心目中,公期,是远比春节更为狂欢的节日,是餐桌上海南乡土社会秩序建构的重要纽带,延续着海南移民社会自我凝聚的地缘文化模式。

  第六集 海口 从殖民开埠的水城,民国初年的骑楼,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房地产泡沫,折射了海口这座大岛城市文明之路的沉重与坎坷。当南洋文化的优雅和建省初期的野蛮生长沉入历史的烟尘后,海口依然延续着它原本的自由气息与慢生活的节奏,这使海口至今正经历着艰难地复苏。

  第七集 三沙 “那里有钱赚,就把船开到哪里去”。三沙,是潭门渔民生计生活的摇篮,潭门人叫它祖宗海。三个木帆船时代潭门老船长的命运,无不与遥远的三沙联系在一起,与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海疆联系在一起。潭门渔民九死一生的冒险,是中国本土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而这种精神,却为漫长的“正史”所忽略。

  中国新经济科普纪录片系列导航

  五年规划

  与全世界做生意

  创新中国

  现代农业

  现代制造业

  装备制造

  港珠澳大桥

  大运河

  海上福建

  中国影像方志

  给生态环境定价

  深潜

  大国外交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

  美国工厂

  大国工匠

  中国建设者

  纪录片观后感

  研发和文化消费生态驱动的新经济模式

  现代运河工程如何重新连接南北经济?

  科技和文化消费驱动的沿海新经济

  给生态环境定价

  海洋探索需要基础工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