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探一探梨园中的“门道”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探一探梨园中的“门道”

2021-08-28 19:43:27 作者:上山打老虎 来源:上山打老虎推荐 阅读:载入中…

探一探梨园中的“门道”

  众所周知,京剧是“国粹”,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国学大师的一句话,概括出京剧作为戏曲的歌(唱念)和舞(做打)为其主要艺术形式,并且有叙事特征——讲故事。自徽班进京发展至今,京剧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当成熟的舞台艺术。然而,作为实践演出,京剧繁复的身段演唱、程式功法,即便是一位看客,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审美经验,也只能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难窥“门道”。近日,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推出《剧说:中国京剧十讲》一书,光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本书作者赵娟,随她探一探梨园中的“门道”。

  戏曲作为舞台艺术有将近千年之久,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中国戏曲文化可以溯源到原始歌舞,其综合性非常强,它吸收了诗歌、小说、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礼仪、宗教、美术等方方面面的成就,汇聚一体,呈现出独特的舞台艺术形式,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中国戏曲的声腔剧种有300多种,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还有200多种。在这诸多的声腔中,京剧属于年轻的剧种,有200多年历史。但是从诞生之日起,京剧就开始了辉煌的历程,在众多的声腔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瞩目的佼佼者,并以其独有的规范、形式、审美,被誉为中国国粹。

  自1790年徽班进京以来,京戏何以扎根京城?京剧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诞生的。京剧产生之前,中国戏曲已经相当成熟,成熟到谁也没承想一个徽班进京为皇上祝寿,还能产生出一个新的剧种。这便是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籍高朗亭的徽班给高宗皇上庆祝八十大寿。打那起,徽调再也没有离开北京,在北京的多种声腔诸如昆、弋、梆子中多了一种新的声音——徽调。当时比较著名的徽班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加上高朗亭的“三庆班”,并称为“四大徽班”。当时舞台上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腔一起演出,比如徽调和汉调合流演出,就形成了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慢慢固定下来,主要是唱徽调和汉调中“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并越来越为京城观众喜欢,被称为“皮黄”,后来也称为“京戏”,就是京剧的雏形。京剧姓京,就是这个缘故。

  为了扎根北京,京戏在剧目、表演、音乐、装扮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革新和创作。比如,念白中的京白,就是结合了北京话创作的新的念白形式,比韵白更接近口语化,通俗易懂。京剧所以能够扎根京城,一是得益于当时皇家的支持认可,宫里设置了“升平署”,专门处理戏曲演出创作等事宜。二来,京戏的成长也主要在于它融入了京城的文化生活,政治的宽松,加上经济的繁荣,满汉文化呈现出高度的融合,京剧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

  另外,京剧能够在这诸多声腔中脱颖而出,也在于徽班创作的灵活多样,精益求精的艺术水准,以及管理的规范化。京戏的音乐主要是西皮和二黄,这两种音乐形式在徽调和汉调中都同时存在,但各有不同。“皮黄”腔加上昆腔,还有徽剧本身的“高拨子”以及“吹腔”“南锣”“梆子腔”等,就形成了京剧的主要音乐形式。既有昆曲的典雅大方,又有南方剧种的温婉秀丽,还有西部地域的粗犷豪放,并结合了中原音韵、北京语言等进行唱念方面的创作,所以京城的百姓可以通过京剧看到很多戏曲剧种的特点,而且又贴近北京文化和生活习惯,所以,雅俗共赏——京戏形成,这正是其他声腔剧种不能相比的。徽班等地方戏在与昆腔等声腔的争夺战中,逐渐崭露头角。所谓“花雅之争”,“花”指的就是“皮黄”地方戏,最终胜出,超过“雅”部昆腔。

  京剧滋养了众多的演员,几代演员借着皇上寿诞之机,靠着天时地利人和,把一个引领未来民族艺术创作的几种声腔,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汇集到京城,从无到有,发展成一个令后来世人瞩目的品种。此后,京剧还集合了各样的艺术和技术,包括声、光、电等方面的舞台装置等,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视听享受,在制作的规模上可以说与西方音乐剧的大制作特点没有不同。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京剧《定军山》,由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主演。但由于中国戏曲毕竟是传统艺术,并且在审美上属于写意美学的领域,因此,大规模的鸿篇巨制并不是京戏发展的主流,主要表现为一种艺术的探索和尝试。可以说,京剧在时代的前进中没有落下,不过京剧最后还是选择了坚持本体创作规律的发展原则,在世界的戏剧之林中俨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京剧还特别注重传播,1919年梅兰芳访日演出,把京剧带到了海外,此后的访苏、访美等巡演,让西方观众见识了20世纪中国戏曲的魅力。京剧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京剧在海外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传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和文化哲学精神。

  京剧还调动了最大的资源,从皇家到平民,每个阶层都有京剧的粉丝和社团。由于接受新的艺术手段,京剧从思想到艺术表现都能够尽量照顾不同阶层观众的审美,在当时革新方面一直走在各种艺术的前列,这些都是吸引文人、权贵、民众的条件。由于各个阶层的观众都聚集在京剧的周围,也就形成一种文化生态氛围,即以“京剧”为核心的各个交流圈子,这些“圈子”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协力把京剧不断推向发展的新高度。例如,文人和艺术家的参与创作,贵族和官方以戏结交会友,票友戏迷的各种捧角儿,都使得京剧既有人力的支持,又有经济的投入,其壮大和发展就出现了蓬勃的态势。我们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教育学生爱国重孝、仁义、节制、善良、正直、包容、刚正不阿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从戏曲唱念做打的程式性和虚拟性中感受中国美学和哲学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这在戏曲中非常直观,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觉得戏曲艺术不是娱乐活动,而是一门必修课,与传统诗歌文学一样,都应该作为基础知识来学,这样我们的国粹才能真正实现价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