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读后感锦集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是一本由[日] 小中千昭著作,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读后感(一):一篇短短的译后记
与本书的缘分还要从几年前的一个春天讲起,当时群里的编辑老师说有本关于恐怖片的书,文字还挺简单的,爱看恐怖片的我自然是满心欢喜地接了这个活儿,却没想到接下来的工作远不是“欢喜”一词所能概括的。
谈起作者小中千昭,国内读者也许更熟悉他的特摄、动画编剧身份,比如《迪迦奥特曼》《数码宝贝3:驯兽师之王》(另译《数码兽驯兽师》)等,均出自小中老师之手。事实上,他也是J-Horror(日式恐怖)的中心人物之一,参与创作了日本第一部伪纪录片形式的恐怖录像带《邪愿灵》(1988),提出了制造恐怖的方法论“小中理论”,可谓是谈及J-Horror时绕不开的一个人。而且除开编剧,小中老师还干过导演、特效化装(还是自学成才)、作曲等工作,甚至当过贝斯手。也许正是作者本人的多才多艺,才使得本书内容像一本“杂学大合辑”。从恐怖片分析到都市传说、网络怪谈巡礼,再到脑科学、心理学,翻译本书时的感觉就像坐上一辆黑暗中的过山车,不知道下一秒会跟着小中老师冲到什么地方去。
诚如小中老师在前言中所说的,这是一本神妙莫测之书,不仅能感受到小中老师天马行空(褒义)的脑回路,还能从中窥见他的创作心路、个人偏好、奇妙的亲身经历、业界八卦等等,所以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本很“私人”的书。
记得小学五年级还是六年级的时候,学校曾组织全年级观看了《侏罗纪公园》。片中逼真且富有攻击性的恐龙,对小学生而言自然属于恐怖的事物,多媒体教室里尖叫声此起彼伏。但印象深刻的是,当我回头观察周边同学时,发现大家虽被吓得或尖叫或缩成一团,脸上却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吓人的同时又无比吸引人,而惊悚片算恐怖片吗?血浆片又如何呢?恐怖片为什么会这般迷人?对这些问题感到疑惑的读者或许能从本书中寻得一种解答。
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的顺利出版,心中除了感恩还是感恩,感谢为本书尽心尽力的编辑老师们,用心撰写了大量的注释,相信会给阅读过程增加不少乐趣,也希望大家能享受这趟神妙莫测之旅!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读后感(二):爱丽丝悬空而立,兔子环绕在四周,吐出了些微献血……
电影的每一个镜头,都包含了上百个决定。
而电影也能给观众带来各种情绪:好奇心,爱,冒险,悲伤,欢乐,当然还有恐怖……
恐怖电影有自己的程序、惯例和逻辑上的独特性。它说着自己的语言,像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遵循一套语法规则。
刺激观众的不是恐怖故事所传达的信息,也不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震撼的纯粹是电影本身确实给人以恐惧感。
那真正的恐怖又是什么?
《午夜凶铃》,《咒怨》为何会让你在时隔多年后依旧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这么害怕看恐怖电影,为什么又总是在双手捂眼睛的同时,还要透漏出点缝隙去窥视屏幕上的内容?
因为,这就是恐怖电影的魅力!让你欲罢不能,看完后又浑似释放了内在压力,吐出一口浊气的苏爽。
“不顾一切地给观众带去恐惧情绪的电影,都是“原教旨主义的恐怖电影”,而探寻其中的恐惧的本质,是小中千昭一直在试图做的事情。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就是集大成之作的一本书。它会为你带来“”又爱又怕的恐怖电影是如何“炼”成的?为什么恐怖电影的创作者要挖空心思地吓唬你!”的答案。也会告诉你恐怖电影的发展史,更会为你带来各种怪谈,以及看完请后果自负的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尽可地想要回避令他们感到“恐怖”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情况又似乎无法完全避免。而恐怖电影所带来的的恐惧,多少能给现实中的恐怖增加一点点耐受性,并能够使人迅速思考出下一步的行动。而我想,这也是恐怖电影一直备受喜爱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你对原教旨主义的恐怖电影超级感兴趣的话。那么我推荐你仔细欣赏一下这本书的封面:
左右对称的画面中,爱丽丝悬空而立,兔子环绕在四周,吐出了些微献血……
非常具有结构性的作品!也非常耐人寻味。恐怖是结构化的,而恐怖也是从爱丽丝的洞穴里钻出来的东西……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读后感(三):那个东西扭动着身子来了:渗透在日常中的非日常
恐怖,是没有逻辑的。
这是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话。
恐怖,在我看来是一种现象。而恐惧,是对恐怖的反馈。人的恐惧是扩散开来的,就像作者小中先生说的“恐怖,是会传播的”,日系恐怖片有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将观众拉入一个恐怖的旋涡里,从而激起观众的恐惧感,无法自拔。
能创作出好作品的人,他的抽屉也是很丰富的,在书的第一部分“恐怖电影的魅力”,小中先生在书中提到了很多部国外的恐怖电影,有的很经典,有的很小众。关系日系恐怖的说法,在阅读书以前我也以为是日本文化背景自然而然形成的结果,但小中先生却表示其实是通过研究西方的经典恐怖电影,在过程中逐渐地摸索出了独有的流派。
日系恐怖就是在西方恐怖电影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理解后得出来的产物。这是笔者较为意外的一点,因为日系的恐怖有着极强的渗透感,而西方恐怖则是更加干脆,直白。
在本书讨论恐惧情绪的产生时,我已经被前面篇幅的故事传说小故事吓得有些胃痛。(我本来也比较胆小)这个理由,我想我需要再一次引用小山先生的话:“恐怖,是没有逻辑的”。
一个看到了白色的,“扭来扭去”的人影,然后发疯了。
这是书中介绍的一个都市传说“扭来扭去”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其实并没有前后逻辑关系。你看到了一个模糊的,白色的,像人却做着不是人的动作的“人影”,后来发疯。
起因和结果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这种断连的感觉,就很异常,异常就是超出了普通人的认知,就很恐怖。
如同很多恐怖都市传说里的,看到了什么东西,然后就发疯/死亡/失踪,这种毫无联系的“因果”搞得人心惶惶,战战兢兢。
小中先生在书中提到的恐怖素材,很多是“来历不明”的道听途说,以及口口相传变格后的产物。但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增添了一丝恐怖。
虽然本书的题目叫做《这才是真正的恐怖》,但整本书更像是小中先生的创作思路和经历,要在他随性的文字中提炼出自己的理解。与许多日本作者一样,他们并不会直白地宣布:恐怖就应该是XXX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叙事和讨论,引导读者思考所谓的恐怖。
毕竟恐怖有千万种,但最终我们所感受的只有恐惧。
最后,日本对笔者而言是一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国家,笔者小的时候,住在楼上的小姐姐有一天一脸神秘地招呼我去到家里,煞有介事地告诉我一些要成为小学生之前必须知道的几件事。
于是我在5岁那年知道了校园七大怪谈。
而且这并不是因为那个小姐姐单纯地想要吓唬我,因为怪谈本身就是一种常识。
而日本恐怖电影,则是将恐怖融入进人们的常识的存在。人感到恐惧并非它多么离奇,而是突然有一天发现——似乎有什么变得不一样了,井然有序的日常中出现了“非日常”的时候,就会觉得——
啊啊,好恐怖。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读后感(四):当你看恐怖片时,你在恐惧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你喜欢看恐怖片吗?是不是心里既害怕但又很好奇想瞄一眼。
记得当年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火爆全国,我跟同学们听到已经看过的人说它有多恐怖,心里既害怕,又想看一眼它究竟有多可怕。
于是大家相约一起观看,互相壮胆。但贞子披着头发从电视机里钻出来的那一幕还是把大家吓了一大跳,也成为至今仍记忆深刻的画面。
而敢不敢看这部片子,也成为当然衡量男生们胆子大不大的一个考验。同学之间纷纷传说着谁谁谁看了之后吓破胆的窘态,于是大家哄笑一番,竟从这恐怖片中得到了一丝快乐。
不得不说日本的恐怖片的确有一手。
为什么人们对恐怖片有着一种又爱又怕的矛盾心理和态度?恐怖片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恐怖?恐怖电影有许许多多,为什么有一些真的让人心生恐惧,有一些烂片却拍出了喜剧的效果?
作为日本恐怖理论的代表人物、参与过多部恐怖类型影视创作并引领了“日式恐怖”风潮的编剧、作家小中千昭,在《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一书里,为我们解答了以上种种疑问。
小中千昭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在创作恐怖作品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分析和笔记,介绍了恐怖文化和影像的历史、发展演变、摄影经验和手法、各种作品案例等,并归纳出一套制造“真正恐怖”影像故事的方法论——“小中理论”。
这套理论也影响了许多同行名家,其中就包括《午夜凶铃》的编剧高桥洋,以及《咒怨》、《回路》等恐怖片的导演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和观众,我们也能从本书中全面了解恐怖影像作品的有关知识,理解小中千昭如何从流行怪谈中汲取灵感并转化为影像故事,帮助我们从更深入的角度去看待和理解恐怖片的创作背景和思想体系,学会如何更好地鉴赏一部恐怖作品,而不再是只会被吓到捂着眼大喊“啊啊啊”。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本书围绕原教旨主义的恐怖电影来进行论述,小中千昭称之为“真正恐怖的电影”。要知道,并非所有的恐怖电影都属于原教旨主义。
有些恐怖片是通过血腥画面来营造,有些是创造出一个可怕的怪物形象,有些是塑造缥缈可怖的幽灵鬼魂,有些会出现一些惊吓段落,但这些都不一定属于原教旨主义,也不一定能引发内心真正的恐惧情绪。
小中千昭认为: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那些不顾一切地为观众带去恐怖情绪的电影都称之为“原教旨主义的恐怖电影”。“小中理论”正是注重于研究如何将恐怖传递给观众。
在作品中,要达到原教旨主义的恐怖效果,是要经过刻意安排的。利用多种手法、剧本台词、拍摄技术、妆效、音效等,营造出一个恐怖的视觉和氛围。
有些恐怖片会拍成伪纪录片的形式,比如美国著名恐怖片《驱魔人》,为什么让观众深感恐怖,就是运用了一种伪纪录片的手法来进行展现,让观众像在看真实事件发生的记录拍摄,有着很强烈的真实感,也就很容易产生共情,代入到其中,引发深深的恐惧感。
人类为着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本能上对不确定的、未知的、带有危险性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警惕性和恐惧感。但不确定性和恐惧感又刺激着人们进行探索和冒险,保证生存的能力,因此恐怖事物对人们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扪心自问一下,你的内心有没有一个阴暗之面,对一些黑暗血腥恐怖的事物有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对死亡和恐怖信息的好奇,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病态好奇心”,包括对危险人物思想、暴力、超自然力量、非正常身体的好奇。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对威胁自身生存的消极信息的好奇和关注,但它并不是一种精神病症。
当我们对一件事感到恐惧,但又能从中获取有助于生存的信息,我们内心就会有一种动力去克服不安,接触这些信息,并产生一定的适应性。这种动力就是“病态好奇心”。
既害怕又要关注,看起来似乎有种自虐的倾向,但从心理感受来看,多接触、观看恐怖血腥事物,似乎能起到一种心理脱敏的效果,通俗点说就是胆子练得大了,意志更坚强了,也越来越不容易害怕了。
但与此同时,在观看恐怖作品时,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第三者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和思考,能从中觉察自身情绪的变化状态,对恐怖情绪有更清晰理智的认知和掌控,也就能辨别和直面我们内心的恐惧。
也许那时候,我们对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与各色的人交往,会有着更大的勇气吧。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读后感(五):小中理论,拆解恐怖电影密码:读懂恐怖电影背后的原教旨主义恐怖方程式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不恐怖!这是一本让你学习以专业眼光看懂恐怖电影的书。
小中千昭被誉为日式恐怖灵魂人物,他所总结的“小中理论”影响了一代日本恐怖编剧,直接对日本恐怖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他的这本《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可以说是自己40余年对恐怖主题思考研究的集成,本书即是一本恐怖电影创作指南,也是一本恐怖电影观影指南,更是一本恐怖电影鉴赏指南,作者通过不断的试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一路带领读者去探究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的背后机制。
阅读的体验给人一种偷窥感,仿佛掀开恐怖舞台的幕布一角,不小心窥视到后台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即“真正恐怖的电影”,恐怖电影指“出现了广义上的恐怖事物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恐怖电影都属于“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而本书主要围绕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展开,探寻恐怖的本质,逐步挖掘人类恐怖情绪背后的真相。
作者通过剖析《午夜凶铃》《咒怨》两部恐怖电影大作,得出了恐怖电影创作具有“黄金模式”,即“制造恐怖的套路”——“黄金模式能为观众带去惊栗不已的恐怖。当创作者摸索出了这种模式时,便能以此作为武器,不断创作出新的恐怖。”【P11】
但“黄金模式”究竟是什么?
作者以《女巫布莱尔》举例,将其成功归因于其伪纪录片的叙述方式,因为“恐怖,是会传播的东西”,如何让观众最直接地感受到角色的恐惧感?伪纪录片形式是一个很好的带入模式,观众能够通过“拍摄者”视角得到前所未有的亲临体验,并被带入“拍摄者”第一人称的恐惧体验中,因此作者提出“伪纪录片模式即使是黄金模式”这一观点,并由此创作了自己的电影《邪愿灵》,大获成功。
但“黄金模式”绝不止一种!
作者通过梳理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史,从1920年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即最早的一批恐怖电影起,细致呈现了恐怖电影一路走来的发展脉络,从哥特电影到荒村鬼宅,从白血球少女到超自然热潮,作者逐渐总结出“恐怖讲究的是情节安排”【P023】这另一重要“黄金模式”,即真正的恐怖都需要持续的铺垫,这就很考验编剧对情节节奏把握的功底。
作者还探讨了《月光光心慌慌》《大白鲨》等血浆片是否属于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并得出“血浆片引发的情绪其实是悬念,而非恐惧”【P31】的结论,“那些东西令人不适,随之而来的感觉是厌恶,说到底还是和恐惧不同。”【P31】
同样,对于怪物电影,例如《异形》,作者认为“在它们登上荧幕的早期,观众应该能够从中获得原教旨主义的恐怖感受”【P32】,一旦后期观众见到怪物的样子后就会沦为“动作片”。
作者早在童年时期即痴迷恐怖电影,仅小学三年是时就拿起8毫米摄影机拍起了独立电影,小学六年级即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步电影《入侵者》!高中二年级有了自己拍摄恐怖片的想法。
随后如愿进入大学,就读电影专业,还以一名特效化妆师的身份加入了独立电影团队,并逐步接触到导演工作,创作了首部代表作《邪愿灵》。
此后,作者逐渐改行做起了编剧,参与了《家有鬼出没》《毛骨悚然撞鬼经》等作品的创作,这个时期作者逐渐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恐怖观”,即“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P50】,并站在特效师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幽灵呈现形式。
作者在多方思考制作恐怖电影这件事的背后,也以超乎常人想象的数量和密度进行着实践创作,并在持续的创作过程中,将关于如何创作“真正恐怖的电影”的理论完善成型,这就是以后著名的“小中理论”的雏形。
为了让读者了解电影的创作机制,作者特别设置了“幕间休息”环节,为读者科普了基础的电影拍摄知识,例如:电影通常为24帧/秒;影像由“镜头/段落/场景”构成;镜头分为“特别/近景/全景/远景”;取景分为“横向取景/纵向取景”等。
关于剧本的创作,读者可以了解到一张A4纸上一般就是1分钟的内容,装订好的剧本通常两个开页就是110秒等知识。
作者还提供了一份专业的分镜头剧本,让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真实剧本的魅力。
作者通过对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的思考和实践,逐渐总结出了一套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方程式,即制作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的一种普适方法:
【剧本架构】
1) 恐怖讲究刻意安排:要想让观众产生恐惧情绪,就必须为他们循序渐进地提供信息(铺垫);
2) 不用让观众在情感上带入主角:让观众体验他人不同于自己的异样人生;
3) 有来历的故事一点都不恐怖:恐怖是没有逻辑的,真正恐怖的,是完全不懂为什么会发生那种事,却对当事人极具攻击性的故事;
4) 可怕的文字:善用黑屏叠影文字来展现字幕、传达信息,让剧情节奏产生分割感,设置“常规剧情下不能做的事”;
5) 信息吻合的恐怖性:比起单个人物的个人体验,“我也不小心看到了”的经历会像传染病异样扩散开来,能让恐怖更加立体化,例如《午夜凶铃》的开头;
6) 别在故事里杀死出场角色。
【关于剧本的描写】
1) 善用画面:利用视觉(黑色长发/血红手印等)、听觉(窸窸窣窣的脚步声等)营造恐怖气氛;
2) 不能把灵媒处理成英雄角色:让他们的立场与常人这边的困境互相对立,效果会更好;
3) 惊吓场面要有不在场证明:惊吓不同于恐怖,惊吓应该在恐怖的铺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做安插;
4) 不能有幽灵是视点:太没新意了,过于“套路”;
5) 幽灵要如何表现才算恐怖:“不自然”最恐怖,出现地点的不自然、大小的不自然等;
6) 不能有幽灵的过肩镜头:万万不能使用的镜头,这是一种“清醒”的视角,但人物的恐惧感才是应该传递给观众的;
7) 幽灵不能说话:幽灵说话会突出幽灵的实体感,降低恐怖性,不过混入录音带/录像带/电影音效中的突兀出现的声音会显得更加恐怖;
8) 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要让观众感到恐惧,最为关键的就是把剧中人物所感受到的恐惧传递给他们,摆脱恐怖电影里的常见套路,才是营造恐怖的出奇制胜之道,制造原教旨主义恐怖的首要元素,就是镜头中人的反应;
9) 说到底,真正吓人的只有幽灵:怪兽、吸血鬼、讲师等都不行。
真实和真实感并非一回事,对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作品“看起来逼真”,这与观众的观影需求一致,伪纪录片作为介于虚构与现实二者之间的模糊题材,很好地复合了“看起来逼真”的需求。
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地收集并梳理了各种流传于坊间的都市怪谈/灵异帖子/诡秘民俗/克苏鲁神话……试图从这些恐怖故事的流行背后挖掘出他们之所以能够吸引人的恐怖本质,从而探讨“人类真正恐惧的东西是什么”这一主题。
作者概述了几个日本知名的论坛灵异帖子《公寓后果自负》《山岸与山西》《山地测量》《牛头》《角田森林》《MIB(黑衣人)》,并希望从中梳理出论坛灵异怪谈吸引人的恐怖本质。
网络怪谈都建立在一种介于真实与虚假之间的微妙平衡上,后果自负型怪谈开头一般都有一段警告,即“阅读以下内容后将被诅咒,望各位后果自负”,故事通常会以幸存者或幸存者朋友口述的方式以连载的形式进行下去(或突然断更,让读着摸不着头脑发出疑问“作者不会真的被诅咒发生了什么意外才断更的吧?”效果会更好),同时配合其他人类似经历的佐证回贴(即小中理论中的共享信息很可怕),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这些文章大多是怪谈网站老手创作的圈套,但也确存在一些真假难辨的模糊故事,这种扑朔迷离、模棱两可的模糊性也成为后果自负型网络怪谈真正的魅力所在。
作者概述了几个日本知名的连锁型怪谈/超自然故事:《取子箱》《扭来扭去》《Hisaruki》《狂犬》《山中的怪事》等,并得出连锁型怪谈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它们会向读过文章的“他人”传播“诅咒”。
提起“诅咒”,就不得不提日式恐怖的扛鼎之作《午夜凶铃》以及其中的“诅咒录像”,作者剖析了《午夜凶铃》中的“诅咒录像”是如何带给人恐怖感觉的。
作者在本章中探讨了地下幻想/克苏鲁神话/吸血鬼等超自然元素是如何引起恐惧感的。并通过自己参与《稀人》、《黑暗法师》、《蛇少女》的实践经验,对恐惧从器质性方面进行了研究:人类的恐惧主要由杏仁核产生,憎恨、厌恶等情绪也产生在这里。
作者参与了《镜子超人》《玲音》《神灵狩》等的创作,并尝试在其中植入了恐怖元素。但直到作者参加《东海岛四谷怪谈》的创作时,才深入思考“诅咒”为何会给人带来恐怖感,甚至作者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真实的“诅咒”。
本章中作者继续探讨了恐惧的一大要素:诅咒,并从诅咒的源头/网络怪谈中的诅咒/咒术生效的条件/怪谈的原型/诅咒的成本及其效果/动物附身/僵尸传染/诅咒的实效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挖掘了这么多恐怖元素及故事,是否找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的真相?可惜,并没有!在本部的结尾,作者说“虽然仍未明白它的真相,但说不定我已经找到了思考的方向。”
随着对“什么是真正的恐怖”的思考不断深入,作者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小中理论”并推出了加以修正及补充的2.0版:
【企划方面】
1) 在吸血鬼故事等类型中,即使不加思考地照搬现成规定,也无法做出像样的作品;脱离规定的部分,创造出独特性;
2) 伪纪录片现在还有可行性吗:很难!
3) 描绘网络不容易:邮件/论坛/社交网站等网络通信是影视作品中难以表现的题材;(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因为近年来《暗网》等电影即是很好的社交网站类型恐怖电影,虽不能算是作者定义中的原教旨主义恐怖电影)
4) 应该注意的题材:在故事中引用脑科学/精神病理学时,需要参考最新消息;
5) 应该如何描写幽灵:注意两种极端化的表现都不可取(被描写成只突出憎恨的愚蠢角色;被描写成利用优越能力去故意加害他人的角色,即怨灵)
【剧本创作方面】
1) 故事要条理通顺;
2) 在剧本里也要进行视觉上的构思:寻找个人的感觉,寻找现有作品中没有的空白地带;
3) 应该在剧本中以能够让人理解的表现,去展现视觉上的要点:设置铺垫;
4) 基本上应按照纪录片般的真实感去描写出场人物;
5) 恐惧的情绪,基本上是把出场人物的情绪转移给观众。
【禁止事项】
1) 结尾是“其实还没死”
2) 避免“唯一的奇迹”
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就是能够随着作者的思路一路细致拆解恐怖电影背后的创作机制/恐怖机制,了解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原理机制的过程,仿佛深入复杂钟表的内部,窥探到每一个齿轮的运转。
这是一本极尽坦诚的书,作者甚至坦言“这本书把恐怖编剧的全部路数都给抖了出来,我在其中自绝退路。”【P130】但作者之所以敢如此“自绝退路”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恐怖电影不同于其他电影,一旦恐怖形成了套路,就不再恐怖,作者说到“人会对恐怖产生免疫,变得习惯……所以我才将路数全盘托出,不断寻求新的恐怖表现方式”,因此,作为恐怖电影创作人,最大的挑战永远是探寻新的恐怖电影模式以满足胃口不断膨胀的恐怖电影迷们。这本书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游离观众席之外,站在专业的视角,去审视一部恐怖佳作。
当然,这本书也不不足之处,与其说是一本专业的恐怖电影指南,不如说更像是作者的一本写满了思路的笔记本——思考的脉络很清晰、思路的演变历程很清晰,但结论往往是模糊的,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什么是真正的恐怖”的答案。
这本书本身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给出思考的思路,但真到了触及答案本身,就变得模棱两可/含混不清,最终,所有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
其实,“什么是真正的恐怖?”我觉得其实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关于“死亡”的一切,人类最本质的恐惧只有一件——死亡。幽灵也好、诅咒也罢,亦或者血浆电影、怪兽电影,他们或是死亡本身、或是已经死亡、或是导致死亡,都与死亡有关,这才是触及人类恐惧内核的本质吧!所以你的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