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谈兴趣》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谈兴趣》读后感摘抄

2021-12-22 00:1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谈兴趣》读后感摘抄

  《谈兴趣》是一本由赵树理 著 / 陈武 主编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兴趣》读后感(一):赵树理的农民本色让人叹服

  赵树理身上有着浓厚的农民本色,这不是骂人,也没有贬义,而是一种褒奖,用现在的话说,赵树理一直“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群众、团结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民群众的滋养下,赵树理迸发了火热的创作激情。

  这种激情不光体现在小说中国,赵树理的各种抗日小文章,也体现了他鲜明的爱恨情仇,犹如一把匕首,扎进了日本鬼子的心窝里,鼓舞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比如在《火山上跳舞》中,赵树理通过山东一起汉奸被消灭的例子,把中华民族的抗日烈焰比作火山,汉奸们为虎作伥把火山当做好玩的跳舞场,就一定会被抗战烈火烧死。看了这篇文章,那些意志不坚定的动摇分子,还敢投降叛国吗?

  汪精卫是民国著名的大汉奸,在日本的支持下成立伪政府后,迷惑了一些动摇分子,打着“曲线救国”的旗号,行投降卖国之实。赵树理书写了一篇《汪精卫与木头人》,以小时候自己看过的把戏为例,揭穿了汪精卫是傀儡、是日本鬼子帮凶的本质,让人印象非常深刻。即便是不识字的文盲,听别人朗读该文章,也能产生同别人拉家常之感,进而产生同仇敌忾之感。

  这就是赵树理的魅力,通俗,不乏小幽默,读他的文章,就感觉在炕头上和他侃大山,很快就能明事理;读他的文章,感觉同赵树理一样在村头晒太阳,舒服且头脑清醒。

  很多人会产生疑惑,赵树理是怎样炼成的?难道一句“农民本色”能完全概括?赵树理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这不稀奇,让人惊奇的是,他在山西长治求学,从世俗的角度看有更加美好的前途,可他始终还是保持了农民立场,连周公都称赞,“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超过赵树理”。

  通过《谈兴趣》这本书的简介,我们会发现,新文学对赵树理影响很大,在《读书·做人·革命》中,我们会发现唯物史观对赵树理影响更大。赵树理从中提到,我们是“人”,我们并非为了物质才生出来,为了物质才被生出来的“机器”;若没有合理的人生观,做人先成了问题,还怎么革命?

  不得不说,进阶为知识分子的赵树理,对知识分子的缺点有着清晰的认识,知识分子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才”和“用”》这篇文章中,赵树理给出的答案是“劳动”,农村有“可取之经”,年轻人有“用武之地”。

  摆脱物质的束缚,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吸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就成了赵树理的选择,我想,这本书标题中的“兴趣”,恐怕指的就是这个。赵树理不只是教科书中的符号,他的精神遗产应该赢得更多的尊重。

  《谈兴趣》读后感(二):认识了一个苦口婆心的赵树理

  以前只读过赵树理的小说,总有一个印象,这个赵树理是一个非常爽利的非常诙谐的男子。 读他的这本《谈兴趣》却有了别样的感觉。 豆瓣中这本书的简介,与书的实际内容颇有一些出入。 简介说这本书收入了1927年到1948年20年的作品,实际上这本书的战线拉的更长一些。这本书里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赵树理三零年到六二年的七十余篇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的小文章,《谈兴趣》是其中一篇的篇名。 我很喜欢这样的编排,按照时间顺序一路排来,32年的岁月,我们看到了一个热心写作不改初心的赵树理。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杂,书名并不能概括全书,书的内容也不像书的简介中所说:“是赵树理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于文学创作的观点和看法,这本书里也收录了一些,比如《编小报的回忆》、《曲艺工作者动员起来》,但是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如果把这本书当做是一本文艺理论方面的书或者创作心得之类的书,那与实际是不相符的。 我倒觉得这本书里收录的作品可以看作是赵树理平日里想和大众说的话谈的事,随着时代的不同,赵树理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但是他完全做到了一件事,那就是与时俱进,苦口婆心。 对,你没有看错,与时俱进之外,就是苦口婆心四个字。 这是我读这本书最深的感受。 苦口婆心赵树理。 从这70多篇文章看来,赵树理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劝人的,从小处说,他劝人为善,劝人改邪归正,劝人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从大处说,他劝落后的人们走向文明,劝落后的制度,接受新生事物。 这是一个对未来永远充满信心,对人性永远充满善意的人,他看到了大家有进步的空间,就一定要说,看到了可以劝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劝。 过去对赵树理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因为万言书而被批判,最后含冤而死,从这本书看来,他这种不平则鸣的习惯真的是一直都有,这真的是一个作家的良心,也是一个大写的人的初心。 读完这本书之后,更加敬佩赵树理了。 过去我只把他当做一个作家来敬佩,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把他当做一个大气的人来敬仰。 特别推荐其中的几篇吧:

  《平凡的残忍》,这篇的切入点非常的小,从不同地方的人的饮食习惯说起,劝那些嘲笑别人因贫穷而形成落后饮食习惯的人,应该同情而不应该嘲笑,应该帮助落后的地区走向文明。这一篇写作于1943年,78年过去了,我觉得这一篇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再推荐一篇叫做《朱序》,这一篇赵树理是苦口婆心地说给了那些被敌人强迫当了伪兵的人,他举了东晋时候镇守襄阳大将朱序的例子,希望那些人能够学习朱序的榜样,随时寻找机会 反正,从而报国立功。

  《谈兴趣》读后感(三):从心出发,用心去阅读赵树理的《谈兴趣》

  说起来自己还是有些惭愧,一瞬间感觉自己知识的浅薄,对于赵树理这一个名字,自己此前仅仅是知道,但是对于其个人介绍以及所著作的作品并不甚了解,也没有阅读过。虽然,书籍的海洋中是很难每一本书都阅读过来,但是有些书籍还是需要了解,甚至于用心去阅读、去感受的,通过自己用心的阅读以及用心的感悟和思考,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很多此前所不了解文学知识,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起初在打开赵树理《谈兴趣》这本书时最先翻开便是作家赵树理的个人介绍,从书中以及借助先进的互联网对作者赵树理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当时的年代,赵树理算得上是一个高材生,在家境十分贫寒的情况下,自小就喜欢民谣以及鼓曲等艺术形式,大概也正是其儿时对艺术的热爱使其在成年之后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热爱上文学,从而正式走上文学之路。

  在赵树理努力追求文学的道路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在当时那个可谓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中想要安稳的热爱文学,从事文学工作又何其艰难。在这条道路中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创作出了一部有一部优秀的作品,而由其所开创的“山药蛋派”也是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赵树理对文学的喜爱程度。

  作者在《谈兴趣》一书中共刊登了70篇短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均为批判性文学,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社会中某些不公正的事情或者是人物进行了评判。而此书的书名也是来源于书中谈兴趣这篇短文,该短文主要对人们的兴趣表达了个人的看法,在当时的环境之下,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做的事情并非是可以如自己心中所想、按照个人的兴趣来出发。既然如此,为了更好的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某些时候就要放弃自己的兴趣。

  同样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另外一篇短文就是朱序,作为东晋时期镇守襄阳的大将,其在不幸被俘之后没有被敌人的威逼利诱以及糖衣炮弹所击败。不仅如此,其还在被俘期间始终寻找机会,最终帮助祖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顺利回到了祖国的回报。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也是为了表述在当时战争年代,所有被俘的人都应该拥有朱序母子的爱国精神。

  《谈兴趣》读后感(四):从评论集中窥探时代

  有一瞬间不知道从哪个点作为切入点写起,甚至思绪飘到了这本书大概可以作为历史老师的扩充书单,或者说是所有对建国前后历史感兴趣人的扩充书籍。

  索性来写使我印象深刻是几个点吧,这本书远不像书名《谈兴趣》所展现的那么简单轻松,从这本书中,我能切实的体会到,赵树理是一位在那个年代真正的站在农民角度为农民发声的作家,不论是抗日时期编的歌谣打油诗也好,还是直到建国后的各类改革,甚至作者去了朝鲜,写的也是《朝鲜农村印象记》。

  抗日时期的《五更录》我觉得很有意思,是当时作者所在的小村沦陷后,夜晚睡不着悄悄写的一点零星感触,太真实了,作者用着嘲讽奚落的语调,便把鬼子汉奸的形象刻画在了他的小本子上。

  建国前夕的《从寡妇改嫁说到扭正村风》也是一样,不仅从侧面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女性的婚姻嫁娶状况,也反映了当时部分革命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

  而书中的《郭玉恩小传》更是从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写出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农民所经历的改革变迁。

  之后,我要单拿出来的是,关于战争,朝鲜战争时期,赵树理写了《向世界人民呼吁》《侵略浅释》,时至今日读之依旧振聋发聩。

  关于台湾,赵树理写了《当心棒子——驳斥杜勒斯好战声明》,言辞犀利,态度坚决,恰巧我看到这一篇的时候,我爸爸在里屋刷视频刷到了这个时代老百姓自发创作的歌曲,那大概是一个创作比赛一样的节目,主题应该是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当心棒子》的下一篇便是《曲艺工作者动员起来》不知道这算不是穿越时空的再相逢。

  我看赵树理文字的时候,总觉得眼前浮现的是一个赤诚的,一腔热血的青年人,他就要写他想说的话,从不怕得罪人,也不会想对自己会不会有不利的影响,他编童谣,写顺口溜,揭穿日本侵略者的一件件罪行,他骂美帝主义骂无耻的侵略者,主要的面向群体是在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和普通百姓,难怪会有人说他像“御用文人”。

  可就像这本书里“应对如流”中所说的“知识应该寻根究底,不应道听途说。”对此,我深以为然。

  在这篇文最后,向他致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