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手》观后感100字
《上帝之手》是一部由保罗·索伦蒂诺执导,菲利波·斯科蒂 / 托尼·塞尔维洛 / Teresa Saponangel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之手》观后感(一):少年的成长之路
父亲教他去尝试、母亲教他承担、小姨让它充斥幻想、房东太太教他展望未来、朋友想给他快乐、导演为他明路
不过确实是一部较为私人的电影 很多部分无法共情 让我觉得些许无聊
比较喜欢少年“成长”的那一段,好像我的压力也在着法比托叫出小姨名字那一刻通通释放掉。
在最后的镜头里,法比托乘上火车离开那不勒斯,戴上耳机,头靠窗户,镜头从外照向火车内,火车外的景象浮于窗上、不断跳跃,火车内的法比托静默无言。
这段镜头让我想到了《路边野餐》最后的镜头。火车对我来说总是象征着旅途,象征着时间,同样也象征着成长,在离开那不勒斯的法比托身上会发生什么呢?
无从得知!
《上帝之手》观后感(二):Napole è
我在这里度过了成长中最重要的几年。
我满怀期待走进电影院期待重温感动,接受保罗索伦蒂诺的启迪,结果只是再一次感受了真实的它。
当你面朝维苏威火山和大海,你能看到阳光下垂垂老矣的自己。
在Napoli所有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如果你自命不凡想变得更好你就要离开。
这里的人都说Napoli是天堂,外面的人都觉得这是整个意大利最脏乱差的地方。
冰冷、孤独、充满神迹。
朝至那不勒斯,夕死足矣。
《上帝之手》观后感(三):人生总是在得到和失去中反复横跳,在追逐中逐渐成长。
人生总是在得到和失去中反复横跳,在追逐中逐渐成长。 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吧,悲喜交加,有时候你认为在你生命中最完美的事情,或许也有它最肮脏的一面,但这正是人生,不完美但是真实。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意外与明天哪一个先来。整体下来的感觉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安静的徐徐的讲述生活中一切或大或小的事情。我挺喜欢这类电影的,真实细腻充满生命的活力,能从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映射,从中汲取力量。当你不够强大的时候多看一些书和一些故事,你会突然发现你生活中遇到的难事也许不算什么,又或者你会从别人走过的路和故事中解决你正在经历的困惑, 其实看书和看电影就是了解那些你未曾经历的人生和故事,从而丰厚你的人生。 不是有一句话说当你提前了解你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我想说当我看过了许多的故事和人生,这让我明白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都会悲喜交加困难重重,或许将来有一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我身上,但这让我不在感到害怕。
《上帝之手》观后感(四):不得自省的一生
很有趣,圣诞节看的这个电影。
导演之前的两部电影,看了都觉得有些宏大到虚无。 这部电影缓缓看完,没有太多叙事性的内容,都是过去的片段和细腻情绪,反倒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xing启蒙对象 父母的争吵 家庭的琐碎 火山喷发 大海游泳
过去都是由这些碎片组成的吧 回首过往,片片拼接起来 就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一步电影 电影不会多精彩,对于自我而言,却异常真实
我也经常在脑海里不自觉的回想起 如果再次走到爷爷奶奶曾经住过的院子 回怎样 即使现在大家都不再敢往那儿去 因为老人都走完 可能那种空旷让人害怕 电影里,导演在父母意外去世的医院里 歇斯底里的爆发也许更自己的这种逃离 是一致的
人生最可怕的事 可能就是回顾一生 无论长短,总是要回顾的
能够坦然的表达出来 甚至作为作品 是件难得的事
需要勇气 需要故事化 需要在面对后人的事后 不至于太尴尬的 说出口
《上帝之手》观后感(五):那次客场,0:0
我是2019年4月26日,在伦敦看完《他们》之后,从报纸上读到索伦蒂诺家庭的悲惨往事的。也在评论里写过,”很多影迷可能都还不知道,导演其实是个孤儿。16岁那年,父母去山区的周末别墅度假,因瓦斯泄漏而不幸双双离世。那一天,作为马拉多纳和那不勒斯的超级拥趸,他坚持要跟着球队前往客场恩波利,因此可以说,是球王救了他的命。“ 刚刚看完《上帝之手》,解决了对他要如何记忆和再现这段个人伤痛的疑惑。前一场是1986年阿根廷和英格兰世纪大战时,那不勒斯这家人的欢乐与争吵。下一场,妈妈来问,”要不要去阿布鲁佐家里在罗卡拉索买的滑雪度假小屋?“有了老爸费力搞来季票的索伦蒂诺,坚持要跟去恩波利客场看球王。接着,是度假小屋里壁炉燃烧着夫妇俩睡着的场面。可以说,兼具着直面与克制。电影也就从先前费里尼《阿玛柯德》式的回忆杂耍,来到了沉寂和压抑的部分。 在《绝美之城》拿下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颁奖礼上,导演感谢了马拉多纳,随后在《年轻气盛》中,直接找来了阿根廷特型演员扮演球王。索伦蒂诺《上帝之手》拍摄杀青后,恰逢球王去世,一度还被阿根廷方面质疑为片方要发死人财。”其实我在奥斯卡上感谢马拉多纳后,他还给我寄来一件签名的阿根廷球衣,上面写着‘To Paolo’“。 对了,1987年4月5日,拯救了索罗蒂诺性命的那场比赛,那不勒斯客场0:0战平恩波利,那个赛季,有着球王的那不勒斯,第一次夺得意甲冠军 。
《上帝之手》观后感(六):小修士、费里尼、马拉多纳
在影院看了第二遍索伦蒂诺的《上帝之手》,有人说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我认为简单来说,是一个男孩的个人成长史,像是德国的成长小说,且带有自传体性质。前半段像画卷般漫不经心展开,后半段把这些点反过来,一一串成线,织成命运。
为什么说是自传体,和影片中一样,索伦蒂诺也有两兄弟姐妹,十六岁时,父母因为山中小屋一氧化碳泄漏而意外去世。他说如果他没有成为孤儿,也绝不会成为导演,父母意外辞世,他才明白这世间一片片疯狂的扑朔迷离的火花。他本来会继承父业任职银行,但孤儿的身份和失落感,也给了他突破家族命运的自由。很难想象一位导演在其执导的第九部电影中,才决定重新回到故乡那不勒斯,把父母的经历搬上银幕(想象一下贾玲和李焕英,母亲去世的创痛是她想创作的第一桩心愿与题材)。
也能看到索伦蒂诺,借主人公少年卢比奥之口,夹杂私货叙说自己的成长史和关于电影制作的观点。马拉多纳、费里尼(影片中费里尼的画外音和费里尼本人声音如出一辙,第一幕城中堵车的场景,也让人想起《八部半》、电影,构成了索伦蒂诺和卢比奥的青春期,最后,索伦蒂诺也借着有浓重那不勒斯口音本土导演的大声嘶吼,说出了他对电影的主旨:痛苦是肌理是呼吸是必要条件,但呈现时必须要找到某种不刻奇也不媚俗的“乐子”,要知道自己执意想说的,要不顾一切地找到它们。
我也认为,小修士并不是真实的。他是幻想之门。他的出现,意味卢比奥已经进入使人从凄绝现实世界分心的电影世界。
《上帝之手》观后感(七):由衷的真实
索伦蒂诺的电影一直都有一种说不出的风格,意大利式的华丽,却很真实,这种真实就像是一个衣着华丽、奇装异服的人,无论怎么打扮,怎么夸张,肉体还是人类的肉体。他的爸爸,是个正常的爸爸,却有着不正常的感情经历,他的妈妈是个正常的妈妈,却开起玩笑来太狠,他的小姨更别说,无法区分现实和想象。
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可以在最好的两个东西中选,比如你要小姨还是马拉多纳,其实都可以要啊。最终,悲剧发生之后,他既不要小姨也没要马拉多纳,他的初夜匪夷所思,却又那么的现实,他没有朋友,不知道要什么,放假和家人在一起,只看过三四部电影。
马拉多纳的手球,本来是犯规,却成为了上帝之手,丧失双亲造就了一代大导演,人必须为自己找到意义,否则就像心心念念要孩子的小姨一样,一辈子什么都做不了。活在幻觉里,和制作幻觉,是不一样的。
索伦蒂诺用老人的台词说出了上帝之手的意义,上帝之手已经超越了足球,马拉多纳的到来制造的是一场综合的狂欢节,给每个人一个梦。索伦蒂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从马拉多纳身上学到了什么,绝美之城就是一场视觉盛宴。索伦蒂诺想告诉我的是,少年男主领悟到了电影的意义,他想用痛苦,用各种超现实的东西为素材,去制作电影,去超越现实。
这是我一直不理解,现在又理解前老板的地方。如果你是个厨师,日复一日的烹饪,你过去了最精华的十年之后,你还剩下什么?多少年后,我们可能唯一能想起马拉多纳的,就是他那个上帝之手。所以索伦蒂诺的意思就是,做一行精湛只是基础,要搞出匪夷所思的东西来,无法用任何标准去衡量,但是依然是这个东西。
《上帝之手》观后感(八):人生是由无数碎片组成的
导演说想象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的有话想说。电影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在高中刚刚结束的夏天想要当导演的男孩其实只看过三四部电影。但他的人生中有看不到边际的大海和互相关联的所有家人邻居,和作为传奇来到napoli的球星马拉多纳。影片结束的时候他成了孤儿,他只身去罗马,而街头为马拉多纳的胜利欢呼的人潮中只有他一个人是漠不关心的面孔。影片是导演很私人的记忆,因为是故事所以比真实的样子更浪漫一些。其实从少年的眼睛看见世界对于权力或者金钱很懵懂,他可以看得到美丽的女人或者耀眼的足球明星,可以看得到学校里古代的书本或者身边家人所有温暖和争执的瞬间。认识开船的罪犯(想到城南旧事),犯罪好像是司空见惯的事,重要的仅仅是不被发现。人的成长中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呢?性以及死亡。这部电影不讲罗马,而讲napoli这个小城中的故事。第一个故事中坠落的吊灯和patricia漆黑的剪影让人屏住呼吸。游泳的地方好像是古罗马帝国的遗迹,他们的生活与古代的帝国居民发生于同样的空间。看不到边际的海,脱掉衬衫就一跃而下的许多人们。骑自行车的长头发女孩让我想起姜,其实她的生活已经在这里可以窥见一点边缘。在深情的音乐中男孩慢慢长大。没有朋友或者孤独,可这里每个人都孤独。孤独本身并不特别,并无新意。他试着进入那个属于电影的虚幻世界,那个世界里有人在木板上贴满了不同的漂亮女人,有人戴着吊索飞在夜晚的街道上。那个世界里不缺少新奇也从不会缺少吸引人的事物。现实太无聊了,电影用来逃避现实。但其实电影在帮助我们理解现实以及面对现实。用讲述来书写记忆,这样曾经发生的事才能留下痕迹。
两天在同样的时间看了两遍,一点都没感到无聊。其他观众大多是老人。只有老人才能在工作日的下午来看一场两个小时的电影吧。大学刚刚开始的我无所事事极了。美国的电影院真的很棒,虽然这部电影在netflix上就可以看到,但是银幕上看见的海洋深深触动我。
《上帝之手》观后感(九):那不勒斯回忆
去费里尼,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如果永远在上一代传奇的阴影里,那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就如同也许梅西真的不如马拉多纳,内马尔远远逊于罗纳尔多,但我们依然热爱他们,这以出离好坏本身,而是时代。我们不再会在电影院经历一部美国往事,不再会看到祖与占的电影海报,但我有我们自己的,我在这片身上看到希望。虽然我们生活的孤单电影院里似乎只有主旋律优秀社会足义文化,这样的电影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大荧幕上欣赏。别跟我说去国外,我他妈在上高三。一开始以为又是一部新世纪以来欧洲文艺那种富有的文艺片,结果看到一部最好的青春片之一,真的很好。除了一开始没整明白,还以为是马拉多纳传记片,后来真是每段都爱。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离愁,关于独当一面,关于孤独,关于对梦的渴望。那不勒斯独有的阳光灿烂,独有的海浪,意大利人的放纵,他们生长在明亮的地中海,也许比法国人更随性而为。他们想裸体就裸体,仿佛人生就是用来挥霍的,在伟大城市,伟大古典的脚下走来走去,感受历史的庇护,虽然我不想这样,但这种庇护在,至少在我生活的这个西南边陲,是没有的,谁他妈整天在历史政治书里说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着???的学生,就是我,在这个周末夜晚只能放一晚上的假,看一部电影还得忍受内心的罪恶,算了,不说了。也许这就是她说的,现实太恶心了,我再感受不到快乐,所以我想拍电影,这也是我想说的,只不过我可能永远是观众,没有冲破一切的决心,但有人帮我表达已经满足了。我们都很孤独,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孤独的表达反而成了矫情,因为这是最不却的东西了,但只有文艺世界,一个轻盈的平行世界之中,我们才能完成内心的诚挚表达。最后,在青春时代,我们有父母庇护,可以随意讨论自己的梦想,直到我们离去,抑或他们离去,我们只剩下自己,得到自由的错觉,在初次与泪水之后,我们长大,整理好一切,戴上耳机,望着车窗外单调美好的景色,前往罗马,这就是上帝之手。我不是疯狂,因为我年轻,你难道不是吗?
《上帝之手》观后感(十):尽管爬满了虱子 明天它还可以是一袭华美的裘
电影就是人物。带着对人物的好奇观看电影,带着对人物的困惑离开影院。
老妇
看似滑稽,但却又莫名的神圣感的那场交欢。我们不忍直视,直男………都不忍直。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样?感受到了反胃恶心的灼烧感。
想到张爱玲说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裘,上面爬满了虱子。
当Fabietto拿着放大镜去看生命的痛苦,他只能看到虱子;当他扔下放大镜看全貌,这仍可以是一袭华美的裘。
虱子也许会让你的多巴胺通道关闭;但哪怕只有一刻,闭上眼睛去想象它华美的质地,你就会重新燃起对它的渴望。
我要重新穿上这袭裘,大摇大摆的走在人世间,因为我有了想要去的地方。
Little Monk
Little monk 是什么?
为什么小姨吻了little monk,一直期盼的孩子却得而复失,生活越来越糟?为什么最后Fabietto启程时,却看到了little monk?
真诚的分享,我不知道答案。你觉得呢?
小姨
第二天我想起她傍晚背对着人群回眸的眼神,突然眼睛湿了。
想起了人生中曾经绝望的瞬间。
也许人生这袭裘最为恐怖的不是虱子,而是亲近之人看你的目光,可以像刀子一样把你的衣服撕碎,在寒冬里衣不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