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名言,句句睿智通透【外一篇】
01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02
少年贪玩,青年迷戀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03
所谓穷,无非是指不置办家产,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没有保障的,不仅病不得,老不得,也没有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干自己喜欢或专长的事。
04
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05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06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07
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08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09
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
10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做缝纫的母亲
作者:林琪
我能记得见姑母的最早的情景,是我一岁多时,还瘦瘦小小的,在仙居街上租来的那间小屋前的空地上,围绕着一张四脚朝天的小凳子跑动玩耍,她站在一边看着我。这便是我到姑母家的开始。稍长后才明白,我是被父母送过去给她做儿子的。
姑母做缝纫的场地,是小屋前面二三间临街的房子。
她和姑父三个同事的家属在这间大屋子里从早忙到晚,为乡里人缝纫衣物。
我那时看到的姑母做活很拼命,整天忙个不停。她从赶集的人手里接过布料,问清要求,用软皮尺为来人量好身体,等客人走后,趁天亮赶紧在屋内的大案子上,把布料摊开,一边用竹尺量尺寸,一边用彩色画粉画出线和角上的标记,随即拿起一把长长的剪刀,“哧啦哧啦”地裁剪起来,不一会儿,那块布料就变成了一堆条条块块。然后,她开始坐在缝纫机前,踩着机踏板,花大半天工夫,將衣服缝制完成。
大概是不愿我一个男孩子常看她做衣服,她总是连哄带撵,将我赶到远处去玩,她则拼命赶着干活,直到把衣服都按时赶制出来,以不耽误下个逢集时客户将衣服取走。
有时活多了,夜里还要加班到十来点。她很要强,干活暗暗和人比赛,怕比别人干慢了,怕比别人干少了。除了干活,她还要抽空买菜,做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因此,她总是风风火火的,连走路都是一路小跑,生怕耽误了干活似的。
姑母来镇上前,也就是刚嫁姑父时,先在老家干农活。
她干农活有股狠劲、拼命劲,强壮的男劳力能干的,她都比赛干。三伏天她挑着草头,热得满脸通红,还咬牙向前奔跑。干任何劳动,她都不惜力,都不输在人后,一副不要命的样子。
勤劳、吃苦、节俭构成了姑母最基本的性格底色。可能是小时候贫穷惯了,她从来不愿有点浪费。家里购买东西,她总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多买。餐桌上剩余的饭菜,她舍不得倒掉,总是拨进自己的碗里吃干净,她把这个行为称作:“收进我肚子里了。”
姑母非常喜欢栀子花。她说她就喜欢栀子花的香味。
每当花开时节,她都会从街上买几朵硕大洁白的栀子花朵,一朵插到缝纫机头,剩余几朵用碗盛水养着,她随时都能闻到那浓郁的花香。栀子花朵能保存几天,直到花朵发黄了、蔫了,萎缩成一丁点儿,她才不得不扔掉。
退休后,姑母在家里依然放了一台缝纫机,没事时就做些拆拆补补的事,还用碎布头做成鞋垫、椅垫之类的小物件,卖给街上需要的人。缝纫这个普通的技术劳动,维持了她大半辈子的生计,也打发了她的晚年时光。
晚年的姑母因肥胖发生了脑溢血,意识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我雇了保姆照料她。当时正值我辞职创业,忙碌而劳累,实在照料不了她时,便将她送进养老院。她在养老院出现了第二次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却再没好起来。我知道,尽管我也尽了努力,但对她的照料仍然不够。这使我经常回忆起她,心里总感到隐痛、内疚和后悔!
近几年,我常在独处时想起她来,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她坐在缝纫机前低头忙碌的身影,还看到她嗅着白色栀子花香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