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

2022-04-23 00:1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读后感(一):追求完美但是不完美的长恨歌

  这本书大概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虽然整本书并不长,但是王安忆这种含糊的写作手法,让我在很多段落上看了很多遍,很想体会她想表达的意境,但是总是被这种写作风格绕在里面。具体有这么几点感受吧。

  首先,整本书看下来的通本感受就是嗲,环境描写不写实,而且大段冗长拟人排比的手法很容易让读者看了上一段忘了下一段,尤其是书的开端,用了整整四个章节来描述从大到小的环境,真的是会让没有耐心的人望却止步,甚至是每个大章节的开端还是会保留想当长的环境描写,不仅无法想象作者想表达的意境,还容易走神。

  其次王安忆想通过王琦瑶这个历经从民国到改革开放半个多世纪的沉浮人生来表现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动荡,但是在我看来其实体现的不够全面,亦或者是单王琦瑶的视角无法全面体现,相较于《平凡的世界》或者《白鹿原》,虽然文风偏于粗犷,也是描写的不像上海生活这么精致和高雅,多主角的描写更能体会庞大的世界观,此外,所有的配角都紧密环绕在王琦瑶这个主角身上,而王琦瑶的一生绝大多数时光也是在她的公寓里发生的,对于外部的环境描写真的微乎其微,只能通过简单的描述来告诉读者,是什么样的年代,是什么样的环境。

  再次讨论到角色上来,王琦瑶天姿卓越,赢得众多男人的追捧,偏偏是她爱的不爱她,别人爱她她不爱,角色塑造确实挺深入人心,有时候让人咬牙切齿,活该被伤害,有时候又让人觉得历史的汹涌波浪前,一个女子孑然一身需要存活下来的不易,这种让读者能够产生矛盾的心态还是成为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最后本人的体会是上海的的确确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城市,尤其是旧社会那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奢靡生活,是每个文艺青年非常向往的生活,特别是王安忆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张爱玲一样想用自己的文笔告诉世人曾经的上海是个怎样绝伦的上海,可能在众多上海人的心中,老上海才是真正的上海吧。

  《长恨歌》读后感(二):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是叫人读了心里难过的,王安忆是用如此细腻的笔触叫我们看见,一个人是怎样由轻薄变得厚重的,这其中推手,怎么也逃不过“命运”二字。

  我很难形容女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怎样的人——风情万种?聪明?清醒?很难一笔概括。读书的时候会有许多想法,给她贴上许多标签,说她是怎样怎样的人,真正读完了,却又有一种猛烈的悲伤涌上心头,也真正体会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了。有时我在想,王琦瑶其实就是没那么幸运的白流苏,区别是,白流苏等来了她的范柳原,王琦瑶却没等来自己的李主任。和李主任的这段感情却是给人生开了个不一样的头,奠定了她人生的基调。此后的事就多少有点身不由己了。像她这样见过老上海之繁华,代表老上海之繁华的女子,难道真的会甘心囿于弄堂一辈子吗?

  小人物命运的主题始终围绕着“活着”二字展开。怎样活着,活着如何,也是小人物一生逃不开的问题。王琦瑶风华正茂时是如何辉煌,“上海小姐”的名号加持,使得李主任这样另外一个世界的人闯入他的生活,也带她见到了那些她本来一辈子也见不到的风景,人难免会成为欲望的囚徒,想着一些虚荣,出生平凡却天生貌美的女子可能会更甚。王琦瑶仗着几分漂亮带来的好处,但总贪心,想要更多,于是就走上另外一条路了——住进爱丽丝公寓。或许王琦瑶选择李主任,有着一些必然性,没了这个李主任,还有千千万万个诱惑在前头,王琦瑶又能挡住几分?

  这部小说是越读越难过的,随着时间推移,王琦瑶由少女,到送自己的孩子出嫁。人之一生何其短暂,竟然用这短短二三十万字就概括尽了。不免难过。看到张永红和薇薇这样年轻的女孩肆意挥霍青春时,王琦瑶想的是:“谁的时间是过不完的呢?”是啊,岁月催人老,曾经红极一时的“三小姐”王琦瑶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而口口声声说爱那个时代的老克腊,也不过是爱着个镜花水月,终究是叶公好龙。

  作者王安忆用了大量的笔墨向读者展示那个时代的上海,从细微处入手,转而又扩大到整个城市了。这部小说写得“真”,我想也是源于这大篇的描写,使得上海的人,上海的事,都生动了起来。而发生在上海的这个故事,生活在上海的这群人,也随之而生动。独特的上海味道,才能生产出这样具有上海韵味的故事。

  说命运太虚,可又想不到更好的理由了。故事的悲剧性还源于“迟暮”,不仅是美人迟暮,更是王琦瑶所代表的那个华丽的,繁荣的,连同她一起死去的时代。

  《长恨歌》读后感(三):《长恨歌》

  读此书总觉得会令人安静下来,或者反过来说,我读此书的最佳环境是室友还未起床,不拉开窗帘,不开顶灯,唯独我坐在书桌前打开台灯读《长恨歌》。王安忆的笔触是极为细腻的,她对于弄堂、对于弄堂里的王琦瑶们的观察也是极为细腻,通过文字展现得也恰到好处,这使得阅读过程非常享受。尤其是在刚读完语言粗剌剌的书时,王安忆的细腻与敏感被更加明晰地凸显出来。作者对上海的描述,有非常细微而具体的现实描述,从弄堂、鸽子到门洞、闺阁,也有对于上海的城市流言文化的描写,后者是将精神实质与城市心境拈出来的。如果说前者有赖于作家的细致观察,后者则更需要作家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浸淫在这座城市中,感受它的呼吸。 书中出现的明确的年份有: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七年、一九五〇年、一九六五年、一九六六年、一九八五年。或许记得不全,但仍旧可以从这偶尔出现的年份中,给读者以“时间在流逝”的提醒;否则,在作者的叙述中,读者恐怕极容易迷失在王琦瑶的日常生活中,误以为她一直青春。此外,可以注意的一点是,在叙写王琦瑶的少女时代的部分中,年份出现得很少,越到后面,或者说越到王琦瑶的中晚年,年份的提醒愈发频繁。 一些细节的感触。康明逊与王琦瑶互剖心语,康明逊依旧是委婉地却也终于是彻底地表明了他的“没办法”、他的“无奈”,书中写道:“王琦瑶不由冷笑一声道:你放心!”读到这里时,想到《红楼梦》中宝黛互剖心语,宝玉也说一句“你放心”,只此三字,此后宝黛再无嫌隙,彼此放心。康王与宝黛,所说三字一模一样,说者却不同,含意也不同。 尽管我对于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对女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定义,未必赞同,但是如果只追求立场的绝对正确,那我为何读文学作品呢,我只要读红头文件就好了。作者未必要用一个王琦瑶来代表所有女人,毋如说在王安忆眼里,王琦瑶就是上海。这一点在全书处处有体现,且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在第一部第一章用了整整四节来写上海(尤其是弄堂),作为主人公的王琦瑶在第五节才出场。总的来说,《长恨歌》写一个女人王琦瑶的一生,史诗似的,亦是在写上海的半个世纪,仍旧是史诗。结尾似乎有些仓促,怎的如此便“碧落黄泉”了?但是好像并无更合适的方式,王琦瑶的人生很有些辉煌,也很经历了一些曲折,如此长的篇幅说着她的不一般(却仍旧是不张扬的),却仍旧要用一个潦草收场,她的几十年就这样交代完毕,随着上海的过去一同隐进历史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