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读后感100字
《乐以忘忧》是一本由薛仁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乐以忘忧》读后感(一):一本有分量的书
先生这本书,我们盼了多年。这是一本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讲稿,与以往的讲稿相似却又不尽相同,读这本书,就好像听着村子里的一位长者徐徐讲着故事,讲咱们中国人怎么为人处世,怎么学习怎么生活,或像阳光三月,如沐春风,或像夏日黄昏,凉风习习读来真可乐以忘忧。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读,慢慢读,细细品。
《乐以忘忧》读后感(二):乐以忘忧
薛仁明老师的《乐以忘忧》,我们盼了多年。这是一本薛老师给学生们讲《论语》的讲稿,与以往的讲稿相似却又不同,读这本书,就好像听着村子里的一位长者徐徐讲着故事,讲咱们中国人在这天地之间的为人处世之道,或像阳光三月,如沐春风,或像夏日黄昏,凉风习习读来真可乐以忘忧。老师这本书,值得我们慢慢读,细细品。
《乐以忘忧》读后感(三):一本有分量的书
先生这本书,我们盼了多年。读这本书,就好像听着村子里的一位长者徐徐讲着故事,讲咱们中国人怎么为人处世,怎么学习怎么生活,或像阳光三月,如沐春风,或像夏日黄昏,凉风习习。读来真的可以乐以忘忧。很多问题不是去解决的,而是去化的。我们早就应该回到我们中国人本应该有的样子。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读,慢慢读,细细品。
《乐以忘忧》读后感(四):一本有分量的书
先生这本《乐以忘忧》,我们期盼了很多年。这是先生给学生们讲《论语》的讲稿,与以往的讲稿相似又不近相同。读这本书,就好像听着村子里的一位长者在给我们徐徐讲着故事。讲着咱们中国人在这天地之间的为人处世之道,或像阳光三月,如沐春风,或像夏日黄昏,凉风习习。读来真是可以乐以忘忧的。这本书,值得我们慢慢读,细细品。
《乐以忘忧》读后感(五):一本有分量的书
薛仁明老师的《乐以忘忧》,我们盼了多年,中华书局又一本有分量的书。这是一本薛老师给学生们讲《论语》的讲稿,与以往的讲稿相似却又不同,读这本书,就好像听着村子里的一位长者徐徐讲着故事,讲咱们中国人在这天地之间的为人处世之道,或像阳光三月,如沐春风,或像夏日黄昏,凉风习习。在这样一个浮躁焦虑的时代,薛老师这本书,值得我们慢慢读,细细品。
《乐以忘忧》读后感(六):一本有分量的书
中华书局的这本薛仁明老师的《乐以忘忧》,我们翘首以盼了多年,中华书局的又一力作。这是一本薛老师讲《论语》的讲稿,与之前看过的很多讲论语的书相似却又大不同,这不仅仅是一本讲稿,更像是,村里的一位长者,夏天黄昏,坐在大树底下,与我们徐徐道来,咱们中国人生在这天地之间的为人处世之道。在这样一个浮躁焦虑的时代,薛老师这本书,值得我们慢慢读,细细品。
《乐以忘忧》读后感(七):一本有分量的书
中华书局的这本薛仁明老师的《乐以忘忧》,我们翘首以盼了多年。这是一本薛老师给学生们讲《论语》的讲稿,与以往的讲稿相似却又不同。读这本书,就好像听着村子里的一位长者给我们徐徐讲着故事,讲咱们中国人在这天地之间的为人处世之道,或像阳光三月,如沐春风,或像夏日黄昏,凉风习习读来,真是可以乐以忘忧。老师这本书,值得我们慢慢读,细细品。
《乐以忘忧》读后感(八):读《动态平衡之道》等章节有感
年初刚收到繁体版《乐以忘忧》,简直看得如饥似渴,这本书,值得我反复读10遍。像我这种“死鸭子”能让我心底真正服气的人太少了,这次辛庄师范《论语》课堂的记录,又“三言两语”切中我的要害。但正如老师所说,看再多书,拜再多老师,与自身生命状态无关,都没那么重要,也不能称之为“好学”,还容易中书毒。我的固执、洁癖以及有时过度认真,确实是让自己拧巴,这也是用力“修行”的后遗症,始终学不会黄老的阴阳平衡,不能做到看似随便却不随意的轻松状态,也常常会陷入某种观念或者偏见,不能中正的去看待一些人事,包括自己。老是盯着别人的一星半点儿的缺点,忽略更关键的东西,对自身毫无益处。人生总有起起伏伏,保持动态平衡之道,不纯粹又如何呢?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找到片刻的安然自在很难得,不妨翻开《乐以忘忧》,再看看身边可爱的人儿,会有很多的触动。
《乐以忘忧》读后感(九):暮春三月,风乎舞雩,咏二归
2022年4月24日,坐标无锡。我们一行五人,在郊外,一起阳光下读老师台版的《乐以忘忧》。因是台版,想要买来送人,却是很难买到。下午到家,就看到要出简体版的《乐以忘忧》啦,太好了!
暮春三月,我们读着老师的《风乎舞雩》,感受老师说的:莫忘当下领略的重要性。末了,三三二二,唱着《贵妃醉酒》咏而归。
《乐以忘忧》读后感(十):如沐春风 如大雨下——乐以忘忧
读先生之书,如沐春风,看到不一样的孔子,乐乐呵呵也好、忧愤不平也好,终归坦坦荡荡的乐以忘忧;而偶得意想不到的观点,忽如大雨而下,淋落在浮躁的内心上,是一激、是一悟,更是一阵清凉。
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像唐僧一样唠唠叨叨、说教不断、戳人痛处的人吗?原来我在内心中给孔子刻画了一个干瘪黝黑的木版画;在听了薛仁明老师的课之后,才发觉,孔子的生活、学识以及和弟子之间,原来是这么活泼泼、洒脱脱。
而孔子说的那些道理,到底现在还有没有价值呢,印象最深的就是薛老师讲的“伐善”,用善良“伐”了你想“为他好”的人。难道我们现在不正是这样的吗?尤其是在对待父母、子女、身边人上,用了太多自以为善的错事,若不是薛老师在抽丝剥茧的讲述这么细微的故事,真是看不到自己内心幽微的劣处。
那么丧礼、祭祀还有用吗?这些东西以前怎么会去琢磨呢?要不就是应付差事、要么就是嗤之以鼻。原来,我们正是数典忘本的人呐。薛老师的提醒,才让我带着学习的眼光去看这些自以为是迷信的活动,带着尊敬的心理去参与家人的活动,带着传承的责任感带着孩子崇敬长辈,追思祖先。这是我们的根,原来我们走的太远,忘记了是从哪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