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在的防御读后感摘抄
《我们内在的防御》是一本由任丽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内在的防御》读后感(一):理智与情感
这本书除了相当成功地科普有关心理防御的知识,打动我的还有作者的态度。
一是关爱。心理自主的书籍,通常都会用到很多现实中的事例。作者选择的事例,无论是小说人物,电影中的角色,还是自己的临床经验,作者没有评价和谴责,而是看到当事人的困境,而且把他们的改变和成长归于他们自身的努力。从作者对当事人的态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来访者的支持,这个态度也延伸到了对读者的关爱。
心理自助类书籍一不小心就会制造焦虑:“我是不是有病?”,这本书会温柔而坚定的告诉读者,这个现象很正常,你有能力处理好。
二是真诚。作者强调:“我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一种假设,千万不要把这种假设当成唯一正确答案”。这种开放真诚的态度难能可贵。的确这本书帮助读者打开了了解自己的另一个独特的门,但是作者不会因此就把读者束缚其中,作者把判断和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读者。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自助建设需要科学的理性的支持,同时又需要用心用情去实践,《我们内在的防御》这本书既是指导也是示范。
《我们内在的防御》读后感(二):《我们内在的防御》: 觉察内心的投射,别再做“甩锅侠”了
草坪上,2岁的小女孩追赶蝴蝶,双手在空中抓动,发出咯咯地笑声。突然一个踉跄,摔了个“屁墩儿”。她哇哇大哭,玩手机的妈妈赶紧跑过来,安抚到:“都怪这个破草坪,还我们宝宝摔疼了,你看,妈妈打它。”
草坪如果能说话,一定一脸委屈:“这锅我不背。”
明明是妈妈只顾着玩手机,没有看护好宝宝,却让草坪“背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
任丽说:“投射让别人成为我们的「代罪羔羊」,逃避我们本应面对的责任。”
投射是指你对一件糟糕的事情很内疚,但通过指责他人或他物,回避责任。
任丽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10年,擅长女性婚恋和个人成长领域,是壹心理、张德芬空间等平台的签约作者。
《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的好看之处在于,作者不是像讲解员一样,单纯地解说“什么是防御”,而是让我们洞察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成因,从容应对创伤和情绪,帮我们活得更明白、更舒坦、更有意义。
投射,是一种不成熟的内在防御机制。形成于婴儿时期,吮吸奶水很满足,就认为妈妈是全世界,整个世界都好了,但喝不到就会认为妈妈是坏的。
即便成年后,投射也是普遍存在的。
好的投射,比如喜欢歌手李健,因为初恋就是这样儒雅干净,有书卷气;喜欢夏天,因为儿时和奶奶在夏日午后的小院里,惬意玩耍;喜欢醋溜土豆丝,因为那是妈妈的味道。
坏的投射,比如一下雨就心烦,因为小时候爸妈吵架总在下雨天,出去淋了雨每次都感冒;讨厌戴眼镜的男人,因为工作遇到的几个印象不好的同事,都戴眼镜;害怕医院,因为家人在那里没有被救活。
我们经历过的感受,会投射个天地万物,包括时间。
这无疑会给万物主观的“标签化”,物品本身没变,却因我们不同的感受,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我们要做的是觉察内心的投射,别再做自我欺骗的人。
也就是客观看待发生的一切,主动承担责任。承担的目的,不是问责,而是与自己坦然面对,还自己心安。
当我们进行投射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多数时候,心里跟明镜一样,是知道“不管人家的事的”。“甩锅”看似潇洒,却一点都不心安理得。
只有承认发生的事实,才能切断“甩锅”的恶性循环。
仓央嘉措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看到万物本来的样子,就是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因为万物是镜子,投射的是自己的内心。
愿我们能觉察内心的投射,活得淡定从容。
《我们内在的防御》读后感(三):打破限制自己的玻璃罩,活出精彩人生
有一位30岁职场女精英,虽然事业顺风顺水,却因为感情上自卑软弱,对爱情求而不得,人生处于失控状态。
当咨询师和她一起追根溯源时,发现童年的她由于母亲的忙碌,父亲的不负责任,使她心里对母亲爱恨交织。
但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沟通,她内心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她主动改变自己,调整与母亲的距离。
最终,她发展出让自己感到舒适的距离,让自己变得有弹性,与母亲相处也变得游刃有余。
对待爱情也有了自信,不再用讨好去获得爱,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这个故事来自《我们内在的防御》中的一个真实案例。
作者任丽,心理咨询师、专栏作家。本书通过案例、故事、电影情节等进行分析解读,让人在阅读中能找寻到自己的问题或困惑,去了解和接纳并主动改变。
本书分四个章节讲述了人的防御机制: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高级的防御;防御更具适应性。
01 退行性行为的各种表现
书中解释:退行可以说是一种回归,它是指成年人在遇见特殊情况或者遭遇到某些重大创伤时,将自己的心理年龄退回到某个早期阶段,甚至退至婴儿期的一种现象。
最初看到“退行”这个词是在一本亲子教育的书中。
一个家庭有了二宝,大宝心理上觉得父母不再爱自己了,内心失落,便出现了退行行为,10岁的孩子变得不会说话,口齿不清。
原来他的潜意识里是想变得和弟弟一样小,来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爱,出现了退行行为。
退行性行为可以贯穿人的一生。
上面提到的大宝的退行,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力比多退行反应。
成人也会有这样的现象。比如吸烟成瘾,青年人用奶瓶式水壶喝水等,是人格中的某个部分退行到了口欲期,以这样的行为缓解焦虑。
爱情中,原本聪明,智慧的人,因为迷恋恋人,失去判断力,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是自我功能退行的反应。
有人醉酒后发酒疯,把社会规则、面子等抛诸脑后,借酒劲发泄自己积压已久的不满,酒后失态。这是一种特殊情境下的自我功能退行。
这些退行性行为都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如何应对退行性行为呢?
作者告诉我们:最重要的是自我觉察。
退行本身是一种防御,会给自己带来一定好处。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索取无度,对方无法满足,变得愤怒崩溃时我们要反思,我们的要求是否合理,对方是否有能力做到等。
在这样的觉察中,把自己带离情绪的漩涡,回归理性。
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联想发生这样的情绪与什么有关,挖掘潜意识。
还可以通过关系中的互动,用更成熟、负责任的方式去回应。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或家人出现了退行性反应,就能通过以上方法帮助自己或家人走出退行现象,让行为变得理智、成熟。
02 给自己一个自我关照的环境,让自己转换视角,转换关系。
长期的压抑会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
前几天,网暴夺走了一个善良的生命。
3月底上海疫情爆发,小区封控,百姓生活非常不方便。
悲剧的主角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妈,她自己的父亲有听力障碍,住在另一个区,由于疫情封控,她没有办法去照顾父亲,父亲家里只剩白米饭了,她心急如焚。
费尽千辛万苦,她找到了一位快递小哥,答应帮她将她做好的食物给父亲送去。
小哥被她的善良和孝顺打动,骑电动车20多公里,还步行了几公里,在深夜时,终于把分装好的10盒各种食物送到她父亲手上。
她很感动,给小哥打赏,小哥婉拒后,她给小哥充了200元话费。
由于感动于小哥的善良,她将此事发布到了社交平台。想表达她的感激,也想告诉大家,疫情中的上海人在守望相助,互相扶持。
没想到这一举动导致噩运向她袭来,那些戾气横生、不怀好意的键盘侠翻出她的社交账号,找出她家境不错的证据,骂她给快递小哥200元钱是打发乞丐……
无论她怎么解释自己的初衷,想表达的本意,但这些键盘侠们仍不放过她。
在难以承受四面八方、铺天盖地而来的谩骂和指责中,这位30多岁的女子抛下7岁的孩子和老公,最后选择从32层的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在这里,我们先不去评价那些杀人不见血的键盘侠们,他们一定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如果这位善良的女子努力去疏解来自网暴的压力,把被压抑的情感用一种方式发泄出来。
比如,不再回应来自网络的一切指责,做一些转移注意力的喜欢的事情,写日记,把自己的愤怒委屈发泄出来。
或者找到一个好的倾听者或一位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委屈焦虑,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
一切压抑的东西本质上都在寻求表达,我们应寻找一种更高级、更智慧的表达方式。
03 让防御更具适应性
让防御更具适应性中教会我们觉察自己的情绪,并用以下方法去适应和改变:
1.手写日记:让我们看见自己、懂得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找到通向成功与幸福的方法。
2.用更大的视角看待问题:用一种多元文化视角解读生活中的困难,看见更多的可能性。
3.行动:行动是克服焦虑的良方,行动了才会有结果,才会得到反馈。
4.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熟悉自己的情绪按钮;了解情绪的本质,与负性情绪共处;训练情绪肌肉,增强心理弹性。
写在最后:
这本书使我们了解了人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书中很多案例或故事都会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影子,书中教我们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应对人生的困难,看见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情绪,打破那个隐形的玻璃罩,活出精彩人生。
轻轻扇动你的翅膀,让改变发生。
《我们内在的防御》读后感(四):我们内在的防御,也是一场保护自我的打怪升级战
在心理学中有两种常见心理效应,分别叫“酸葡萄”和“甜柠檬”。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是酸葡萄心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甜柠檬心理:
这两种常见的心理效应,都属于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无意识选择的生存模式,去隔离、避免自己体验不愉快的体验、想法、感觉和情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壹心理“2021年度最受欢迎的心理咨询师”的任丽老师,用她的新书《我们内在的防御》,用实际案例、电影故事带我们揭开“内在防御”的面纱,带我们认清自己和他人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下的防御行为。
当防御和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我们可能会想到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心理创伤、痛苦记忆。当我在书中,看到下文这句话,才发现原来防御是一种特别常见而正常的心理效应;可以说,防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然,每一种防御,有意识的也好,无意识的也好,它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有想要避免的不愉快的体验。但在我看来,想要了解自己的内在防御、化解心理问题的第一步是正视自己的“防御”,承认这是一种特别正常的行为。
其实,防御对于心理健康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这也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比如前文提到的“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起到缓解消极情绪的作用,是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能让自己回到一种相对冷静和稳定的情绪之中。
心理防御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不抵触“防御”,看见自己的'防御“,才能找到最合适自己当下的心理防御机制,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
书中主要介绍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心理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成熟的防御机制和更为高级的防御机制。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样的分类“并非想要给不同的防御分三六九等”,也不是以此去“定义哪种防御是好的、哪种防御是不好的”,而是帮助我们去看清哪些防御机制在关系中更具适应性、而非破坏性——损害心理能量或者长期处于内耗状态。
反观下自己,看看身上有哪些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发现我有存在 “投射” 这种防御机制。
比如,白天工作上遇到了不顺心的活儿,好不容易加班做完;回到家,发现女儿因为粗心造成考试丢了分;这时我就一下子被点燃了,把一些气撒在了我女儿身上,而且会有点失控,别人怎么劝都劝不住。这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投射”,我把工作中的坏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最后搞得两败俱伤,心力憔悴,事后我又会十分后悔。这的确实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非常内耗。
酸葡萄心理就属于“合理化”防御机制中的一种,“用合理的理由让自己放弃对这种需求的渴望”,这是消极的合理化。当然,合理化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换位思考、建立联结、促成沟通。
在我看来,与不成熟防御机制相比,成熟的防御机制是一种相对冷静的方式
说到幽默,让我想到阿根廷国宝漫画家莫迪洛,他说"幽默是绝望时的一线生机”;他的漫画以“大鼻子矮冬瓜”的形象为主角,用绚丽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幽默世界,去表达、去接纳、去化解、去反击。
而现在“大火”的脱口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幽默的防御机制,那些“热梗”往往是用”轻松的语言“说出了现代生活的“痛苦和真相”,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想要优化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首先就需要觉察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反应,也就是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
我就发现自己身上有“投射”这种防御机制,容易造成我情绪上的失控,损耗精力。当意识到这种情况,我就可以在遇到类似情况是,试试“合理化”防御,能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当你觉得心理伴随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是需要调整你的防御机制。当然,防御机制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要保持觉察,又要有行动力;去不断改变调整、减少冲突和内耗。
在《我们内在的防御》中,也给我们提供一些”修复漏洞“的方法。
比如,可以采用 ”手写日记“。 书写是可以给人带来治愈能力的,它可以:
阅读完这本 《我们内在的防御》 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心理方面的问题。但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对心理防御,以及自己的防御机制有所了解、开始关注,然后尝试去调整、优化或改变。
“看见即改变”,我想这是心理自助书籍带给我们的帮助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