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05 00:3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是一本由李伟荣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1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一):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

  《易经》向来被誉为诸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总纲领。其中蕴含的自然法则和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本书从《易经》在英语世界主要国家的传播为中心,梳理了《易经》的西方接受史,分阶段详细描述了《易经》西行,分析了其对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重新确定了《易经》的现代意义,加深弘扬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不可多得的好书!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二):世界《易经》研究的一部力作

  《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域外世界。该著以《易经》的翻译及研究为主线,以英语世界对研究对象,全面而深入地勾勒出英语世界有关《易经》的知识史以及这种知识史在各个历史阶段中所产生的变化,进而挖掘《易经》所承载的中西文化的互识、中西文明的异位。在中国学界努力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世界价值的今天,该著尤具文化使命感。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三):易学思想的海外传播

  本书以《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接受为切入点,全面梳理了中西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具体细节,细致考察了中国易学思想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使用变异学、历史学、学术史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批评和对话,把《易经》的核心思想置于开放的语境中,在尊重中国和英语世界这一文化交流双方的异质性基础上探讨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对于全面了解易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和传播,探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路等方面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四):海外中华经典的力作!

  《易经》作为五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哲学瑰宝和后世思想艺术的深厚养料来源。湖南大学李伟荣教授的《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通过爬梳剔抉详实的资料和扎实严谨的论证,梳理出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研究规律,总结国外研究者的整体概貌与总体特征。该著一方面为中国“易学”研究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域外研究视域和方法,另一方面高屋建瓴地契合了当前我国传播中华文化,促进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语境。该著兼具方法论和实用性,学术性和审美性,值得学界同仁推广学习与借鉴!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五):《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付梓,其功其劳,不可谓不大

  李伟荣教授的大作《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在中国高级别的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不得不点赞,不得不祝贺。《易经》冠于儒家十三部经典之首,足见其在中国的显赫的地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洋人要认识、了解、熟悉中华文化,从经典着手是一个好办法,《易经》英译有助于西洋人认识、了解、熟悉钟华文化。《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详细勾勒、梳理了《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传播、研究、影响等情况,是目前唯一一部这方面的学术专著,其功其劳,不可谓不大。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六):一部海外易学研究的必读之作!

  “易乃群经之首”!研究中国圣典,绕不过《易经》研究。该著作是国内首部研究《易经》海外研究史著作,其独到的研究方法可为中国典籍译介研究和海外汉学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书通过引入变异学、历史学、学术史学等研究方法,通过批评和对话,把《易经》的核心思想真正置于开放的语境中,在尊重中国和英语世界这一文化交流双方的异质性基础上探讨异质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一方面努力挖掘《易经》作为源文本的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则深入挖掘英语世界接受视野下的一系列影响和促成《易经》思想在英语世界的重新建构,以期发现《易经》思想在中西之间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文化变异现象。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七):《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一书聚焦《易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情况,运用变异学、历史学、学术史学等研究方法,抉隐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对易学海外传播的影响,探赜中国易学思想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该书立足大量注疏文献,对《易经》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进程进行探源溯流,围绕《易经》早期传播、发轫期、发展期、成熟期等阶段展开详尽论述,既可加深受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亦有助于从《易经》与英语世界主要国家文化的交流、相遇与融合之中重新确定《易经》的现代意义,对国内外易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现实价值,同时能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参考镜鉴。综观之,该书实为《易经》英译研究的一部扛鼎之作,向各位书友力荐!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八):关于《易经》西传的一部力作

  该书从法国学者对中国《易经》的译介开篇,重点分析了《易经》在英语世界译介、研究的发轫期、发展期、繁荣期的线索、特征、成果等,是一部以历史演进为经、以语境化变异为纬的专门学术史著作,其关照的系统性、考辨的细致性、梳理的清晰性令人折服。该书涉及《易经》的本体研究、翻译研究、传播研究、影响研究等,对作者的知识体系和诸多难以检索的文献的驾驭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但该书行文简练,资料详实,见解精辟,如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作者在以《易经》西传为案例的西方汉学学术史领域的造诣可见一斑。在末尾一章,作者还跳出译介学术史的思路,评析了《易经》对英语文学的影响,用实例证明了中华文化不仅”走出去“而且”走进去“的历程,是令人惊喜的”补编“。当然,我们可以期待《易经》对英语世界的哲学也产生了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从变异学的视角细致考察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以说,在相关学术史的热潮中,该书是视域开阔、论述细密、见解独到、行文最精彩的专著之一。可喜可贺,向作者致敬!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读后感(九):近年来《易经》英译研究的力作

  《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全面系统考察了《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译介和接受情况,重点梳理和分析了《易经》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史以及对西方文学的影响。该书填补了一些学术空白、学术视野开阔、文献梳理扎实、关注国家现实需求,能够代表近年来《易经》英译研究的水平。

  通读全书,笔者有以下体会:

  首先,作者具有学术创新意识。作者的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够填补一些学术空白。例如,作者在广览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英语世界展开了对《易经》的多方面研究,但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仅限于翻译学,语音学或哲学等单学科背景下的比较和评价。迄今为止,国内还无专门研究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总结。”(李伟荣 2018:15)作者在该书中系统考察了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译介和影响,填补了国内易学研究的这一项空白。再如,该书第五章“《易经》与英语文学”也填补了一些学术空白:一是首次系统梳理了英语世界一些学者论述《易经》与文学之关系;二是首次从结构,情节,小说人物对《易经》的态度三个方面详尽分析了小说《死与易经》,论述了《易经》对英语世界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次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作者在成中英和林金水等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分析,重新确定了《易经》英译的分期,将《易经》英译分为史前期、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尤其是史前期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作者学术视野开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该书主要研究《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研究、译介和影响。但是,作者的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英语世界的《易经》,还是将1876年麦丽芝《易经》英译本出现前的200多年的《易经》西传史纳入的该书的研究范围,专门用一章多的篇幅讨论这段《易经》英译“史前期”中耶稣会士对《易经》的诠释和译介,以及《易经》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其次,该书重点虽然是论述英语世界对《易经》的研究,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从古至今国内学者对《易经》的不同诠释和观点,这点殊为不易。作者这种融通古今中外的开阔学术视野得益于读博期间随师“读古籍,背原典”的经历。

  再次,作者文献梳理功夫扎实。从本质上说,《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属于译介史研究。任何历史研究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是相关文献的梳理,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所在。该书正文后的附录达100余页,包括“《易经》西译表解”“国内外易学研究刊物”“易学书目”。尤其是“易学书目”近100页。包括西方易学一手资料(《易经》英译本、单篇论文、学位论文专著、受《易经》影响而创作的英语著作),西方易学二手资料,中文易学书目(专著、学位论文)。几乎囊括了英语世界易学研究的所有文献资料。个人认为,该书的一大重要学术贡献体现在这份近100页的易学书目的梳理,它能够为后来研究英语世界《易经》传播的学者提供一盏指路明灯。

  最后,作者虽是从事理论研究,却能关注国家现实需求。作者此前曾发表长篇宏文,论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外部路径,以及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李伟荣 2015:29-46)这点即是关注国家现实需求的明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文化“走出去”已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其目的是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要达此目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将优秀的中华文化译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本书虽然是研究《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和译介,其目的之一却是“为今后国家对外文化战略提供历史经验”。(李伟荣 2018:3)诚如作者所言,“通过《易经》在域外传播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方法,为国家制定全球文化战略和宏观政策做好前期的学术准备和学术论证”。(李伟荣 2018:3-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