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兔为鸭
元宵节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到绿博园观看灯盏。到了动物乐园为主题的灯盏处大女儿忽然欢呼雀跃起来,指着里面的梅花鹿大声说:“妈妈,你看,马。”我生怕别人听到笑话,连忙小声纠正道:“鹿,怎么会是马呢?!”心想都十岁的年龄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没想到听到我的纠正她故意贴近我的耳朵小声一字一顿地说:“不是马,是鹿!”然后坏坏地笑了起来。这时候我知道她是嘲笑我的“指兔为鸭”的。
是的,是“指兔为鸭”。如果有人麦苗韭菜分不清,狼跟狼狗弄不明的话还可以理解,而把兔子跟鸭子弄混的恐怕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少有的错误呢!是啊,兔子跟鸭子会有什么相似呢?但在我们家确确实实所有人都在“指兔为鸭”的。
跟大多数家长一样想在幼儿期培养孩子坐便的习惯。在大女儿半岁后,我就给她买了一个坐便器,是小鸭子形状的,我们叫它“小鸭鸭”。孩子很喜欢,没多久就养成了好的大小便习惯。再长大点,不用“小鸭鸭”了,于是我就把它丢掉了。后来有了小女儿,我也给她买了一个坐便器,是小兔子形状的。小女儿习惯养成比较慢一些,常常玩着玩着尿急就会直接蹲地上解决,我们一家人就会不断的提醒她要尿到“小鸭鸭”里。小鸭鸭是大女儿小时坐便的名字,因为喊习惯了名字就延续了下来,虽然明知道小女儿的是“小兔子”。后来也试图要改改说是“小兔子”,但终归不习惯,因为说“小兔子”全家人都觉得别扭。当看到孩子蹲地上想尿尿时更是急的赶快提醒:“别,别尿地上,赶快到“鸭鸭”上。”有一次听到我说到“小兔子”上尿尿时她停了一下,然后纠正我说是“小鸭鸭”。原来听的次数多了小女儿也就认定那明明的兔子是小鸭子了。再后来我们全家人也就跟着妥协了,“小兔兔”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小鸭鸭”了。
这就是我们全家“指兔为鸭”的故事。明知是错,就这么错了下去。难怪大女儿会用“指鹿为马”嘲笑我呢?
其实想想,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常固守自己已有的习惯,哪怕有时明知道它是不对的或是不合适的。究竟能有多少人做到了不自欺,不欺人呢?
作为老师的我整天为学生的错别字犯愁,抱怨他们太不认真,太不长记性。就像小女儿非说“小兔兔”是“小鸭鸭”,这能全怪孩子吗?能全怪孩子吗?!不觉,脸发烫,耳根灼热。
夜已深,为人母的我,为人师的我,却久久难以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