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精选

2022-05-24 09: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精选

  《如何培养孩子社会能力.Ⅲ》是一本由[美] 默娜·B.舒尔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一):“我能解决问题”法:让孩子拥有强大社会能力的科学方法

  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老板的儿子正在写作业,然后给我和朋友上了螺蛳粉后,老板就在辅导儿子写作业。不出十分钟就开始了“父慈子孝”、“鸡飞狗跳”的场景,然后老板开始大吼大叫,他儿子在那里哭。我和朋友相视一笑,哎,家里有孩子的父母都感同身受,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只要跟作业杠上立马家里快要爆炸!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只能和孩子硬碰硬,然后一片哭嚎声吗?

  这样的教育方法肯定是不对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如何去控制情绪,或者说如何让孩子心平气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呢?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的畅销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中,她提出了:“我能解决问题”法,帮助父母们在面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做出更深思熟虑和更机智的反应。

  在本书中,舒尔博士给读者们介绍了一种实用的育儿方法,用来一步一步地教给孩子们批判性思考的技能,舒尔博士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我能解决问题”法(“I Can Problem Solve”),简称ICPS,这种方法描述了一些具体的游戏、活动和对话,使父母们能够用来教给他们的孩子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做出更深思熟虑和更机智的反应。

  如果你正在做晚饭,而孩子在一旁请你给他讲绘本故事,你会怎么做?

  大多数的家长都会一边拒绝孩子的邀请一边给孩子解释原因,但是大多数的孩子不会因为你太忙就放弃这个请求,而是通过哭闹来逼迫你妥协。这时候你会怎么做,继续给孩子讲理由吗?或者冲着孩子发脾气、威胁他再哭就没有饭吃?

  这时候“我能解决问题”法会帮助孩子停止哭闹发脾气,甚至在发脾气之前——或者至少在发脾气升级之前,就可以控制住局面。我们通过鼓励孩子想出他自己的主意——问类似的问题:“你在等待的时候可以做什么?”——来帮助他感到更能控制自己。

  所以回到刚才的情景里,孩子哭是因为你要做饭而不能陪他讲绘本,你可以问他在等待你做完晚饭的给他读绘本的时候他能做些什么,孩子这时候就会思考,他可能会去玩积木,或者看绘本上的图画,但是不会再待在厨房里哭闹。

  我特别喜欢读这种直击育儿第一现场的书籍,相比较那些枯燥的理论工具书,舒尔博士的这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非常的具有“共情”性,书中描写了“我能解决问题”法的107个情景运用,每一个情景都非常真实,可能是你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也可能是你在商场里、在朋友家里看到的“熊孩子”灾难现场,都在本书中以“我能解决问题”法科学地化解。

  舒尔博士通过这107个重要情景,围绕处理感受、处理并预防问题、在家里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人生技能四个主题,向父母们介绍如何培养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让孩子成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

  尽管任何时候开始使用“我能解决问题”法都不会太晚,但也永远不会太早。不论你的孩子几岁,你都可以掌握这种育儿方法,给孩子更好的未来。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二):“我能解决问题”法,让孩子成为处理关系的高手

  家里有两个男孩,一个7岁一个3岁,我每天要处理无数次他们之前的冲突,以及他们和奶奶之间的矛盾。工作中每天面对小朋友们也要处理很多次“老师,他抢我的玩具了/他推我了/他碰到我了”类似这样的问题。如何与别人相处,解决和同伴之间的冲突是孩子们社会能力的表现。

  舒尔博士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3》一书中将“我能解决问题”法运用到孩子生活中的107个重要情景,围绕着处理感受、处理并预防问题、在家里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人生技能四个主题,向父母们介绍如何培养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和技巧。作者说,尽管任何时候开始使用“我能解决问题”法都不会太晚,但也永远不会太晚。 01 四个主题,107个重要情景,给父母提供超实用的育儿方法 本书共有4个主题,包括10个生活场景。我对在家里培养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个主题特别感兴趣。从这个春天开始,我们会在周末带着孩子出去玩,爸爸不再忙于工作也沉迷于手机,这样的家庭日,使得家庭氛围越来越好。两个孩子和爸爸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在家里的时候,他们也玩得越来越开心。“我能解决问题”法,在家里越来越多的应用起来》 “我能解决问题”法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游戏、活动和对话,使父母们能够用来交给孩子们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做出更深思熟虑和更机智的反应。做会思考的父母和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孩子频繁说脏话,要离家出走,非常讨厌失败,不敢参加与活动,养的小鸭子死掉等等这些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情景,书中都有非常详细的案例。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给读者展示了“我能解决问题”法如何运用,并由此来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而不是利用深奥枯燥的理论来讲解。全书就像是小区里一起带娃的妈妈在讲述自己家的育儿故事一样,读起来非常轻松。 02 换种思路解决问题,“我能解决问题”法利用好对话游戏和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吼孩子甚至会打孩子。我家哥哥在和弟弟玩的过程中,有时会打弟弟。我和他交流会什么会动手打弟弟时,哥哥说,我是看在弟弟犯错误时,你和爸爸会打他。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可以换种思路解决问题,就像书中作者说到的对话游戏和活动都可以用来解决冲突。比如游戏,孩子们在玩游戏时,会产生有趣的幻想,而且最终会对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感觉好起来。游戏还可以让人们找出什么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并决心做出这些改变。 遇到育儿中的问题,要学会转弯,能够换个思路,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书中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给父母很多的启发。 03 平等地对待孩子,是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能力和技巧的基础 成为妈妈的这几年,读了很多本育儿书,学习了不少育儿理论和知识,说实话,有的书根本无法读进去,有的在实际育儿过程中根本不会应用。这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3》我是读到根本停不下来,而且觉得非常实用的书。 自从孩子上小学之后,需要处理和解决的社会性问题越来越多,我们需要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来教会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如何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日常冲突,已经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考虑后果。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学会平等地对待孩子,要能够和孩子共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写在最后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需要学习的很多,而社会能力,也就是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对于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3》中作者讲“我能解决问题”法运用到孩子生活中的107个情景,对于父母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非常实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三):三招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我们都知道一句俗语:三岁看到老。

  孩子长大后的社会能力如何,其实取决于从小的有意识的训练。

  北京联合出版社新近出版了,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博士《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这本书。书中给出了“我能解决问题”的107种场景应用,告诉我们通过言传身教,帮孩子学会自己来处理日常问题。

  有助于孩子可以成长为一个自信、独立的人。

  我们一起走进,舒尔博士的“我能解决问题”法,三招教你掌握核心技巧。

  第一招:娱乐乐于乐,边玩边帮助孩子,尝试思考

  最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游戏,没错。

  家长尝试教会孩子使用六组词语,这些可以起到让孩子主动思考的作用。当然,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尝试。

  ①是/不:你是爱笑的,不是爱哭的。

  ②和/或:教会孩子认识“和与或”的不同。小明说,我要吃鸡蛋和牛奶。妈妈回道:“不,你只能吃鸡蛋或牛奶?”

  帮助孩子认识到选择的重要。

  ③部分/全部:让孩子了解,整体和局部。“我今天全身穿红色的。”,妈妈摇摇头,“不,你可不可以全身都是红色的,你要穿黑色的那双皮鞋。”

  ④之前/之后:让孩子了解后果,比如:如果我不饿,吃了这些薯条,会有什么结果?孩子感受到胃很胀。这就是吃与不吃的后果。

  ⑤现在/稍后:带孩子了解延后的结果,“我现在不能看电视。过十分钟后才可以。”

  ⑥相同/不同:让孩子知道:“同样的事,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比如:母亲节,妈妈收到了爸爸送的礼物,而宝宝却没有,妈妈很开心,而宝宝却很失落。

  当孩子能理解并感受到,上述六组词语的含义,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步:同理心

  可以尝试让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可以识别出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情感。

  玩偶游戏就非常不错的选择:

  我们用简短的角色扮演小游戏,让孩子表达出感受,并体验他人的感受。

  第三步:主动寻找解决办法

  基本步骤就是:

  1、提出问题。

  2、和孩子一起寻找办法解决。

  3、列举各种主意。

  4、再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

  5、如果很快就想不出解决办法了,还要深入地,问孩子:“你还想到什么办法呢?”。

  第四步:学会思考后果

  引导思考后果的步骤:

  1、在解决问题的步骤后。

  2、和孩子一起看看,每一种解决方案的结果是什么?帮孩子写在纸上。

  3、和孩子一条条来看,哪些方法是可以用的,哪些是不可以用的,哪些是折中的办法。

  孩子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许多,当家长有意识地培养了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后,他们慢慢地会在生活尝试使用。

  比如:

  宝宝想买个新玩具,一直在恐龙模型和玩具铠甲中,犹豫不决。

  妈妈问他:你为什么喜欢恐龙,你想用它做什么呢?

  宝宝想了想:我想看看它的构造,买回去可以放到那本森林的立体书中,这样,它就可以回家了呀。

  妈妈又问他:那你要玩具铠甲做什么呀?

  宝宝说,我想成为机甲战士。

  妈妈引导说:你现在想让恐龙找到家还是更想做个战士呢?

  宝宝说,其实在这儿,恐龙也有家,还有更多的小朋友可以看到它。我知道了,我选玩具铠甲,我要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妈妈笑着,看了看自己做出了选择的孩子。

  总结:

  1、明确问题所在。

  2、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感受。

  3、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4、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其中,要注意四点:

  1、在孩子遇到瓶颈时,家长不要帮孩子思考,可以慢下来,等孩子给出答案。

  2、重点是孩子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3、对孩子保持持久的耐心。

  4、坚持在生活中实践。

  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个长期的事情,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多带孩子一起玩,边玩边交流。

  通过陪伴,良好的互动,有意识地训练,让孩子学会表达、独立思考,培养孩子解决与人冲突的技巧。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四):孩子作业磨蹭?千万别大吼大叫,这本书教你轻松解决

  有没有经历过“渐崩式”辅导孩子写作业?

  明明是聪明可爱的一个孩子,平时干啥都很好,只要不提作业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小伙子,一写作业,就开启磨死人模式,拖拉、磨蹭……

  妈妈从开始的温柔提醒,到后来的急火攻心,最后彻底崩溃,只好发出灵魂拷问,“怎么一写作业你就这个德行?”

  网友感叹,“像极了我小时候……”

  火上浇油的是,儿子在妈妈的指责面前,不仅没有改进,没有反思,反而小声回嘴,“你还不是这个德行。”妈妈气急败坏,孩子却歇斯底里大喊,“你还不是这个德行!”

  ……

  到底是什么仇什么怨?为什么原本相亲相爱的家长和孩子,一遇到作业就开始互相折磨?父母情绪失控,逐渐崩溃,孩子的内心则慢慢滋生出更强烈的反抗。

  虽然孩子态度不对,说的话令人心碎,可仔细想想,难道视频中,大人和孩子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行,不就是一回事吗?

  “熊孩子”就真的没治了吗?不!我相信,打开《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你就能找到不用大吼大叫的应对方法,而且还超级有效,可以说一学就会,一用就对。

  01 看清恐惧,找出问题

  写作业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已经越来越成为困扰众多家庭的大问题,说它是绞杀亲子关系的第一杀手也不为过。

  写作业很重要吗?按时写作业很重要吗?如果写作业过程中表现不好,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会发生什么?如果作业写不完、写不好、写不对,又会发生什么?

  当我们抽丝剥茧顺着这样的思路想下去,其实就会发现,写作业并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但是,我们对于写作业这件事的看法,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和言行。

  在孩子写作业磨蹭的背后,我们可能感受到的是孩子违背了约定,是恼怒;可能是孩子没有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是担心;可能是孩子不专注,是焦虑;可能是孩子出言不逊,是伤心……

  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第一部分,作者花了6章的笔墨,通过大量丰富的案例,让读者学会处理感受,从愤怒、挫折失望到压力、担忧恐惧和创伤,从共情到掌控感……

  只有清晰地了解到,每一个触发我们强烈情绪反应背后的开关,我们才可能按下暂停键,让自己可以心平气和去面对孩子,才有可能给智慧以空间,给孩子以切实的帮助,而不是以暴制暴,将错就错,让原本的小事一桩,变成走不出的亲子魔咒。

  02 巧用游戏,训练能力

  写作业拖拉、磨蹭,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借助书中的一个小游戏,来帮助父母们教会孩子一个重要的能力,首先是区分时间的合适与否,游戏的名字很简单——合适的时间与不合适的时间。

  顾名思义,这个小游戏,就是让孩子搞清楚,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是对的,是被允许的,是合适的。

  苦口婆心讲道理,大概率换来的是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游戏化的表达与沟通,经过作者几十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全世界有将近百万的读者,给出了非常棒的反馈,如果家长正在被这类问题困扰,不妨来试一试。

  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除非两个人情绪都很糟糕)来玩这个游戏,你可以先来提问,刚开始最好用别人的身份来编故事,比如,小红在睡觉前大吃零食,这是合适的时间吗?你的孩子显然马上就会回答,不!接下来,你邀请他编一个这样的故事,他可能会说,小明在弹钢琴的时候看故事书,这是不合适的时间……

  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会越来越清晰,哪些时间做哪些事情才是对的,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放到什么样的时间是合适的。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应该掌握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殊不知他们缺乏相应的训练,自然就没有发展出这样的能力。想想我们自己吧,成年人的身体和脑袋,也一样会拖延工作,该写项目书的时候却刷着短视频,业绩最后截止时间马上到了,却可能还在打游戏?

  03 让他做主,学会负责

  写作业拖拖拉拉,往往发展到最后,变成亲子关系的一种博弈,孩子最终放弃了自我管控与努力,全权交给家长催促与监督,于是这猫和老鼠的游戏就一直继续下去,家长疲惫又无奈,还吼着孩子“一点都不自觉!我不说你不写!我不催你不快!”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一书的作者,为家长示范了107个场景中,如何具体运用“我能解决问题”法。看似孤立的场景,其实背后都有相关。

  写作业拖拉的孩子,可能在睡觉时间安排上也存在困难,在情绪管理与他人沟通上也存在问题。但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机会,让家长看到,孩子需要被帮助,孩子需要一个空间去表达和完善自己。

  如果所有的事情家长都代劳了,最后的结果不仅是自己累个半死,更要命的是孩子需要发展出的能力完全停滞甚至倒退。

  不妨跟随作者在书中给出的一系列实用方法,开启自我改变与亲子共同成长的旅程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读后感(五):让孩子能够解决问题的情景运用,从哪里开始了解?

  当我们作为成年人时,面对生活里一些场景,无法得出合宜的解决办法,是否会懊恼:要是我能够早点知道怎样解决,现在长大后的我会不会更从容轻松?如果现在告诉你,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掌握这样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拥有你所希望的能力,你是否会很乐意?

  在默娜·B.舒尔所写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里,让人很是好奇,这真的时所希望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吗?而且还是针对培养孩子的?这份期待让我们走入书中,去看见在不同的场景运用中,带来怎样的启发,正如育儿时一门终身学习的课程,对于我们每个人成年人来说,培养孩子,何尝不是在认识自己和疗愈自己的缺失,在这个过程中,让自我更完满。

  当我们拿起书本时,想要获得的就是在情境中,如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生活在现代忙碌的人们来说,高效、便捷的解决方法是如此的急需且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注意力稀缺的世界,人们更乐意围绕自己所期待解决的问题,手起刀落的解决完成,这既像工作的KPI,又像是时代节奏的体现。

  要解决问题,必然要理解,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是否有方法能够将这些问题的根源能够更好地解决,或者当发生这些问题时,能够有更为合宜的方式来稳妥的解决,所有围绕解决问题的渴求,都在最根本的识别、理解、表达之中呈现,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必需。

  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是让我们家长首先要学会并教会孩子去识别感受,理解感受,和表达感受,这是生活中很多问题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比如说当孩子大喊大闹的争执,和孩子互动中理清它这种情绪是愤怒?是伤心?理解这种情绪是基于什么,那么解决这种状况的方式也就随即而出,它既是一种合宜的处理方式,又是一种自我探索的方式。教会孩子识别、理解和表达感受,是我们作为家长,非常有必要学习的一项能力。

  这本书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的第三本,它在对于具体的解决问题情景中的讲述是以这样的逻辑脉络来的:

  1、第一部分以处理感受为主。什么样的感受分别列出不同情绪是什么样的状态,并针对这种情绪在怎样的场景里人们是怎样的来面对和处理的。

  2、第二部分则更侧重处理和预防问题。它涉及的各种生活场景里的问题和处理,比如说时间时机,总拖延,没耐心,或者对抗撒谎攻击等情况。

  3、第三部分则侧重在家里培养孩子与人的能力。这个家里则主要讲述了家里人比如说同胞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或者同龄人之间的种种冲突等。

  4、第四部分侧重的人生技能的培养。从能力层面给人说明这些特质是如何让人能够处理好人际社交等各种场景互动的。

  当我们在作者的层层梳理中,走到自己想要探索的点,是一种路径,而根据自己缺失或急需解决的问题直接翻至那个章节,也是一种了解与探索方式,它都以我们如何去解决问题,去处理问题这个主要动机为主。

  作者给与我们这样一种情景案例加解决途径和培养方式的罗列,让我们从中去挑选和组合自己的需求,这本质上也是让我们更有效轻松的去处理我们想要处理的问题。

  对于家庭中的纷争,我们觉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体验,它让我们去解决的究竟是什么呢?比如对于家中事务的处理与分担,可以从这样几点来了解:

  1、选择一项适合自己且能掌握的技能。对于家中孩子也好,其他成人也罢,为了减少彼此的纷争,让每个人就家中的事务选择自己相对擅长或者乐意,亦或者是已经掌握的。比如孩子喜欢在整理自己的玩具,那么就给他一个抽屉让他能够放自己专门整理的玩具。

  2、确保家务不妨碍孩子或家人的主要职责。无论是孩子也好,家中的成人,这项指定的家务,不会影响他们主要的学习或工作。

  3、明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对于自己认领并确认的事务,却忘记了,弄明白期间有怎样的心理,是因为觉得是家中其他人的事呢,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对自己认领的事务有责任心?

  4、计划好将要做什么,什么时候会做。在发生延迟拖延甚至懈怠时再次回顾好最初制定计划的初衷,以及自己的时间安排精力管理,和这件家务对自己的意义。

  5、让家务保持在自己可控范围之内。考虑所有原因之前,都需要保证认领的家务是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这样不仅是在教孩子一项具体的事务,更是一种学会承担责任以及对自己的承诺。

  这些 细节不仅让家中有多个孩子能够更好地在家中有自己的掌控感,也是让彼此学会承担和执行的能力。更是为了明晰目标和彼此的角色的一种方式。

  所有能力都是从生活的点滴间细细养成的,让我们在育儿时同时检视我们自己,是否有需要突破和调整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Ⅲ》让我们更近一步去看见孩子的成长是如何在一件件细小的事件里,场景里,获得一种社会能力,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互动交流的能力,也是让我们从中去反思和领悟,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一步步解决和面对,从观念方式的传递和具体方法的学习,以及场景技能的应用里,去找到自己领悟和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