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岁华晴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岁华晴影》读后感1000字

2022-06-17 09: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岁华晴影》读后感1000字

  《岁华晴影》是一本由周汝昌 著 / 周伦玲 整理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华晴影》读后感(一):《岁华晴影》:中华文化五千年,妙谛精髓塑代贤——莫失莫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有云:“笔则笔,削则削”。大意是:文章中,该写的写,该删除的删除,不赘余且经典,不繁杂且文化。周汝昌先生以随笔不“随便”的形式“谦虚”且坚持的写了88篇小短文,文虽短,义却深、情却远。

  以前三篇为例。

  第一篇——随笔与掉书袋。以书名为引,简明扼要的阐清随笔并不“随意”“随便”,而是“人际关系之事”“群众之间的事”“社会生活的一桩大事”,如果小看了随笔,则其价值以随之而降,如“夫唱妇随”,则不是意味着妇只是个“百依百顺”的应声虫,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意;再言掉书袋,简言之便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亦尤其风骨,恰如其分的掉掉书袋子,则是一种“美学享受”。

  第二篇——读书似水能寻脉。文言曰:读书要寻脉,其意有两层,一曰从书的架构逻辑上寻,二曰从史实上寻,方能明白文之要义。另外,从“二曰”上细究,就要究到中华文化的妙谛之处了,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中的“一百零八”、《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十二”皆是古代文心匠艺的体现,细讲则是:“四九”三十六,“八九”七十二,九为阳书,十二为阴数,“一百零八”为三十六加上七十二,“十二”为“四九”中的“四”加上“八九”中的“八”,等等,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妙谛体现。

  第三篇——文采风流。原始古人创造的词汇,具体来讲则是诗圣杜甫杜少陵首创——《丹青引》云:文采风流今尚在。从此诗、此词可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人的气质和口调儿、文化素养、文字规范、语文功底等等,皆是展现着中国文人的品味,可谓是有文比必有采。然则,思之当下,虽也创新了很多词,如“明星”“轰动”“风头”,细品、细较可知,真不是一个层次,基本没有什么美学意境可寻了。

  通过简短的三篇文章,我深深感悟到周汝昌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渐失的遗憾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与爱护,这也启示着当下的“文人”与“俗人”,我们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年年皆有精髓现,我们当下再如何的发展,亦不能将我们引以为傲、千古流传下来的精髓文化丢掉,必须大力弘扬,并创新。

  《岁华晴影》读后感(二):《红楼梦》与“一百零八”

  说到“一百零八”,大家脑海中第一浮现的是什么呢?或许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吧,他们占据梁山,行侠仗义,纵横江湖,留下了一段佳话。那大家知道同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也与“一百零八”这个数字有关吗?如果大家被勾起了兴趣,那么可以翻开这本《岁华晴影》,让周汝昌先生为我们介绍《红楼梦》中的“一百零八”。

  作者周汝昌,天津人,中国红学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太斗”。

  大家可能都知道《红楼梦》也叫《石头记》,此“石头”为何物?”原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大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十二丈即对应十二钗,曹雪芹曾将《红楼梦》自题为《金陵十二钗》,即为书中最重要的十二名女子,其他女子则为副、又副的群钗,副钗有八层,为何是八层呢?这个石头是一个方经二十四丈大石,也就是一个正方形的每条边为二十四丈的石头,十二丈对应十二钗,那么四乘二十四不就是八层副钗了吗。十二正钗加上八层副钗,我们来算算,九乘十二,正是一百零八位女子。《红楼梦》与“一百零八”的关系就止步于此了吗?当然没。翻开目录,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正好一百零八回。曹雪芹不但写人是一百零八位,连全书的回数也是一百零八,而且这一百零八回以每九回为一段,共为十二段,前六段写盛,后六段写衰,这么宏伟而严密的谋篇布局,谁人能及?

  最后,我想谈一谈我和《红楼梦》的故事。

  作为一个男生,从小是看着电视里的《西游记》长大的,童年经常与收音机为伴,因此与评书结下不解之缘,单田芳先生的作品更是反复收听,《水浒传》的故事更是听了不下十遍。但对《三国演义》却始终提不起兴趣,就算是没兴趣,我还是对三国的故事有一定了解,一方面因为三国是同学间喜欢谈论的话题,另一方面是因为童年时诞生了一款游戏——《三国杀》,刚出时一下子就在小孩子的圈子里大火,通过游戏让我们了解到了南蛮入侵、火攻、观星等三国的故事。

  而《红楼梦》呢,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几乎从未涉及,更不用说男孩间了,加上《红楼梦》内容比较复杂,小孩子很难领会,并且近些年《红楼梦》也没有推出相应的作品,导致它几乎没热度。

  说来惭愧,我读《红楼梦》一方面是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阅读文娱小说,书中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没有研究《红楼梦》的平行世界重生,通过论证《红楼梦》的相关学问“彰显”自己的故事,书中详细叙述了《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完成以为《红楼梦》中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让我对《红楼梦》真正产生兴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岁华晴影》读后感(三):囫囵吞下一颗大枣!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落下了帷幕,全国语文试卷的一道作文题,在社会各个层面掀起了波浪。题目截取“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一个情节,出题“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请考生结合实际写文。”

  对拿《红楼梦》的情节出题,网友议论纷纷,观点众多。有的称”试题太难,根本看不懂“,有的插科打诨”曹雪芹来了都得复读“,有称”出题老师有心,此题有水准“,有的称”截取情节只是个无聊的文字游戏,出题人眼界品味堪忧“。尽管网友吵得热火朝天,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红楼梦》再次进入大众的视线,成了人人热议的话题了,遑论各大平台上广泛的二次创作爱好者,对试题对红楼的连番热炒。而且,除了对题目的直接评议,各省份考题的对比,也是这次网络热潮的看点,有兴趣的不妨搜索围观。

  《红楼梦》成为”热搜“词条,或许是红学研究爱好者、从业者的一大幸事。周汝昌老先生的《岁华晴影》随笔集于近日再版,也能称得上是红学爱好者的幸事。周汝昌先生是红学家,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其生平、著作,我还未曾拜读,就连《红楼梦》都是几经拾起,目却难过第一回,对照老先生一生致力于《红楼梦》的朔源和普及,想想也是惭愧。书中收录的文章主题庞杂,治学方法、红楼往事、忆故怀友、时事点评,老先生对中华文化与传统国粹的深爱,对西学蔓延下中学颓势的惋惜,都在笔下尽显。

  《岁华晴影》的制作和编辑上也花了心思。

  书籍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巧思,运用了特殊工艺图书裸脊装帧设计,封面绘以竹林水纹,白灰色纸底,以竹青色的轻重颜色区分竹叶与水纹,并且采用烫透纸将水纹处压凹,炎炎夏日中更觉清新。

  岁华晴影封面

  在序言中老先生对“岁华晴影”的由来做了介绍:“岁华”二字是人生的佳境;“晴”则取自“檐牙小雀噪晨晴”、自己的诗集名曰“晴窗语业”、报纸专栏又叫做“响晴斩砚渍”的晴意;而岁华流转不居,所以只能用笔来叙写偶然可以捕捉的影子。这一番行文中能看到老先生为人的旷达与谦逊,也有“自得其乐”的顽童乐趣,后续文章读起来也很是轻松和畅快。

  书中收录的第一篇是《随笔与掉书袋》,对“随笔”这种题材和“用典”这一“掉书袋”的行为,做了拆解和自我认知上的明确——“随”却也紧要,“书袋”却是不能不掉——本书所录皆是“掉书袋的随笔”。首文可称得上是其余文章的导引:书中文章颇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拆文解字,谈治学,忆往昔,讲《红楼梦》考证,弘扬传统文化,评点时事……一个饱学之士的精神世界蔚为大观。

  周汝昌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对曹雪芹在世界文化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地位,表示可惜可叹,尤其是与同时代莎士比亚等作家相比。《红楼梦》在创作手法、文学价值、中华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并未在声名和地位上得到重视。在《雪芹·水星·红祠》一文中,老先生将曹雪芹列为“星宿下凡”,对水星表面一座环形山以曹雪芹命名列为其”星宿“的佐证,并称此为“新华社正式电讯新闻报道”,“若有蓄疑者,可复查有关文献。”老先生着实可爱!

  家乡天津的风物,在老先生笔下也焕发出经久未衰的光彩。“有一处,迎面看见一座灰砖小楼,是个圆拐角,上面悬着长春堂“八卦丹”的广告牌(长须道人手捧八卦。此堂还有避瘟散,皆极流行之常备药);由这拐角左右分为两路:往左,较冷清,往右走,则是华楼街。街上没有洋房大厦,一色传统门脸儿。有一个小烧饼铺,牌匾三字:黄叶村。看那烧饼,一色娇黄,面是雪点儿白,穰层儿细,入口爽香。老天津的点心、蒸食、烧饼稞子,都质高味美,还有津式糕干,戏院茶楼托着卖。”如今这些光景儿,或许只能像老先生说的“总难体会,也许还会认为讲这话的是”怀古夸张“吧?”

  不拘是红楼访古、还是旧事风物、抑或是大家心思,总能从这本《岁华晴影》中收获满满,常读常新!

  《岁华晴影》读后感(四):岁华晴影:一生真“情”都付红楼,一书话“缘”穷尽欢乐

  《岁华晴影》一书,由周汝昌所著,周伦玲整理,提起周汝昌先生,很多“红学”人士必定是如雷贯耳,因为他是红学泰斗,曾出版过十几红学专著,涉及红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是极具影响力的红学大师,而《岁华晴影》一书可以称得上是红学书迷的必读书目,因此此书承载着周老先生的红楼情与梦,他一生真“情”都付红楼,一书话“缘”穷尽欢乐。

  在周老先生的《红楼十二层》一书中,将《红楼》一书“大旨谈情”的论调赋予了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含义和熔炼之中,让情更真、更善、更美,而这一切都是周老先生对“红楼梦”书中人的真情歌咏和哀恸,贾宝玉至真至诚之情是由人及物,是天人合一的纯粹和博爱,108位女性兼具才与情,却红颜薄命。

  十几部红学专著,道尽了“红学”之情,足以见证周老先生一生真情都付红楼,是以《岁华晴影》一书,却通过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红”说“梦”、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等方面的内容,指向周老先生的才情和境界,仿佛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还原他的治学态度,他对万事万物的真情流露,所以纵观此书,总有一种一书话“缘”穷尽欢乐之意。

  书中,周老先生曾言:“缘,这个字总是触动我的感情。”《红楼梦》是“情”的象征,更是与周老先生一直深耕钻研的领域,这是他的红楼缘,亦是他的文学缘。

  在“我与‘红楼’有夙缘”一文里,儿时母亲对他的追述,就埋下了很深的“缘”源因子,而中华民族文化极深至厚的浇灌,如艺术古今杂话,对“羡鱼、谈笑、谈哭、挤与捧”的措词用字,周老先生都从古往今来的史书典籍中,去领悟和拓展,最终拥有了属于他的独特见解。

  在措词用字上,周老先生都极为严谨,更何况对于他极为喜爱的《红楼梦》,透过这些文章,引导着每一位红学热爱者走进红学泰斗的创作之路,以及他一生的思索与反思索,这更是他的文学缘。

  燕京大学的学术环境,以及珍贵的《红楼梦》庚辰版本,他虽与胡老先生素昧平生,但借阅到了其手中的“甲戊本”,至此开启了研究红学的征程。

  世间曾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引导周老先生研究《红楼梦》,并在艰苦时刻,力劝他努力探寻真理,他们曾一同访西山雪芹足迹,他们痴心笃志。他是周老先生的哥哥周祜昌,是一位节衣缩食买下红楼宫灯,享受艺术带来的无上至乐。

  《岁华晴影》中,无论是诗文化、京剧、书画、民俗工艺,还是探寻曹雪芹的足迹、解说红楼都洋溢着周老先生鞭辟入里的真知灼见,这是每一位红学书迷该学习的治学之道。

  红学的研究永不止步,每一位深入研究之人,都在穷尽艺术的欢乐,故而《岁华晴影》这本“满汉全席”式的散文集有了更加厚重的含义,值得细细品悟和学习,最重要的是能与红学碰撞出更为璀璨的火花。

  本文声明: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