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罗马二十四小时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的读后感大全

2022-06-24 09: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的读后感大全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是一本由[英]菲利普·马蒂塞克(Philip Matyszak)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一):未完待续

  翻阅史书、观看纪录片时,我们大多会好奇古代繁华城市的瑰丽生活,但这些加了层层滤镜的描述,常常将镜头聚焦在上层、聚焦在美丽之处,却少了烟火气......《古罗马二十四小时》却逆其道而行,将公元137年古罗马人的生活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公元137年,哈德良时期,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图像, 夜警、面包师、元老院议员、奴隶、女祭司、占星家、维斯塔贞女、学童、香料商、帝国信使、浴场侍者、角斗士等24位形形色色的罗马人 讲述的24则故事,带着我们近距离感受千年前的古罗马未完待续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二):时间与生活——古罗马二十四小时

  这些年北京联合出了不少古罗马史相关的通识类作品,像是前些年的《回到罗马做主人》,后来的《凯撒之死》,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本《古罗马二十四小时》和《凯撒之死》就是同一个译者翻译的,不过两本书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凯撒之死》是将叙述的镜头对准凯撒被刺死的这个重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描绘和这个事件相关的人物,而《古罗马二十四小时》则并没有聚焦于某一个重要事件,作品将叙述的重心放到了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中,力图呈现在不同时间段当中的不同阶层的罗马人的不同行为。而此两本书之间的差异,其实也就是政治史与生活史之间的差异。

  这本书其实也是使用了类似顶针的叙述手法,即用人物与人物的行为交集将每个时间段串联在一起,从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就比如说,那些众所周知大家应该休息的时间段里,往往是较低阶层的罗马人的活动时间,而较高阶层的罗马人则会在比较合适的时间里体面的出行。这其实就隐含这一种时间的管制,这种时间的管制决定了什么人应该做些什么(what),应该如何做(how),以及应该在什么地点做(where),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在古罗马有发生,现代社会当中屡见不鲜。

  作者如此写作的方式自然是为了全景式的展现古罗马人的生活图景,但这种写作业会带来一些后续的问题,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对很多人物的描述显得有些浅显,这种浅显直接就表现在篇幅过短,有时候这一部分甚至都不会有什么印象,因为作者给出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总体而言的话,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要比后半部分好一些,前半部分中提到的职业与人物大多有比较详尽的描绘,就比如对面包师的刻画,对女奴的刻画等等。

  最后我也推荐几个这本书当中的不错的章节吧,就根据我的喜好程度排序下来。

  1.议员见恩主。传统对罗马保护人制度的很多说法会夸赞其中的温情或良善之处,但这本书当中却凸显出了这个制度的另一个向度。这让我还是想起了前段时间看《人与物》中说的在古罗马人与人的关系其实也是根据人与物的关系来衡量的。

  2.面包师干活。对面包这个必需品的描绘很到位,说明了古罗马人是如何进行最基本的吃喝的,而且看到了自己不知道的,原来面包师在当时也具有很大的权威。

  3.车夫陷堵。把视角转到了农村地区,介绍了农民如何与城市建立联系,以及建立这种联系是多么的艰难,很细致。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三):被复原和猜想的帝国

  被复原和猜想的帝国 ——读《古罗马二十四小时》 古罗马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是一个顶尖的存在。它在相当大的比重上,占有了西方的文明来源。无论是宗教、道德、法律、文化,乃至科学技术。而这种文明的延续性和坚韧性相当强大,一直到现代,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方面找到古罗马的影子。 这种强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以此文明为基础,西方世界在近代以来蓬勃发展,引领了几次技术革命。虽然,这从实际上说,是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然后开始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但是,归根结底,我们都无法避开古罗马的社会文化底蕴的巨大影响力。 这并没有夸张,不用举出什么例子来,因为这是事实,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历史。这个文明薪火相传,把文明的种子撒播开来,然后繁荣了整个西方世界。并且,这种繁荣持续到了近代一百多年。事实上,西方成了上帝的宠儿,他们占有了大部分的世界领土,成为了统治者。当他们回首过去的时候,或者人们研究历史的时候,都不能绕开古罗马的奠基性作用。虽然,现在古罗马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可是,坚挺的石头建筑仍然昭示它曾经的辉煌和无比强大。 古罗马成为了一种纪念和回想。岁月的沧桑掩埋了绝大部分事实,后来的人却要固执地恢复它们。因为好奇,也是因为寻找原因。对一个巨大城市或者文明中心来说,在它的内部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这些局部的故事构成了古罗马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怎样叙述,怎样呈现,都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 所以,英国史学家菲利普•马蒂塞克别出心裁,以古罗马的一天为时间段,以一天内的二十四个小时为节点,以二十四个主要人物的行动轨迹和行为事实为描写对象,成功地勾勒出一幅古罗马帝国日常生活图卷。这种方法迥异于一般的历史描写和叙述,让古罗马的点滴更加细微和真实,让故事和人物更鲜活和可信。这样的手法,可以说非常有特点。 在文献记载的基础上,以歌谣、雕塑绘画等艺术品为模特,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古罗马帝国二十四小时的一个侧面。这些人物高低贵贱的社会身份存在巨大差异,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从达官贵胄到贩夫走卒,从耄耋老翁到学堂的儿童,无一不描写,可以说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并且,这不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而是研究成果之上的再创造。这种历史的描写手法,新颖、扎实,给人耳目一新和身临其境之感。 任何一个人都回不到过去了,永远。而依靠着巨大的复原和猜想能力,一个帝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在文字的叙述里,人们感受到了时隔数千年前古人们的一言一行,快乐和痛苦,逼迫与无奈。帝国逝去了,人们消失了。留下来的斗兽场和歌剧院,似乎还在无声述说。这个世界的轮回并不荒诞,不过有时候,人们只是存在着一点点陌生感。 2022年5月15日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四):打开古罗马的《清明上河图》

  有一次我在商场闲逛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个庞贝主题的展览,里面展出了庞贝考古发现的一些复制品,比如庞贝精美的走廊和庭院、庞贝的拼贴画,还有视觉冲击力最大的、那些借助水泥重现天日的庞贝的人和狗死于火山喷发和次生灾害的濒死挣扎的状态。

  这个展览激发了我对庞贝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庞贝的描绘少到撑不起一个完整的想象。我可以想象庞贝精致的建筑,却无法把这些精美的庭院连成片。它给我描绘的庞贝是一座由孤立的建筑组成的空城。我不知道应该从何构筑它街道上的人群、如何描绘建筑里住着的人,我很难想象这些人如何生活,他们吃什么、穿什么、聊些什么、如何度过每一天。

  这种系统性的信息缺失让我很难受,所以后来我找了很多关于庞贝的书来读。

  有些书很有趣,但在严谨性上需要有所保留,比如《庞贝三日》就基于考古学证据恢复(想象)了庞贝覆灭的72小时中庞贝人的生活。作者塑造了罗马贵族女性兼女商业家、暴发户自由奴和支持他们生活的工匠手艺人奴隶等一系列人物,用很鲜活的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古罗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细节。

  有些书很严肃很重要,但部头很大,让人望而生畏、不敢随便翻开。比如《罗马史》,它老人家已经在我沙发上坐了一年多了,我都没有翻开它的勇气。这类书的另一个问题是,它们往往记述的是贵族精英的故事,很难看到普通人的生活。

  如果要在脑海里恢复古罗马的一个城市——一个熙熙攘攘有很多人生活着的城市而不是一座只有华美建筑和英雄人物的城市,我们需要的其实是古罗马的《清明上河图》——一幅长卷,可以徐徐展开,凝固了某一时刻这个城市各个角落的丰富细节、忠实地展示这个城市每个参与者的鲜活状态。

  对庞贝来说,既严谨又有趣的那位佼佼者可能是玛丽彼尔德的《庞贝》。大到庞贝的街道图、谁的隔壁是谁,主人也许是谁,小到庞贝的街面上的涂鸦里记录下来的社会生活,玛丽彼尔德的《庞贝》都给了读者充分而详实的信息。

  那么对于哈德良时代的古罗马呢?这本书也许是一个很不错的导入。它像古罗马版的《清明上河图》:以二十四小时作为一条时间的河流串起一幅长卷,徐徐展开一天之中不同时刻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哈德良时代古罗马居民的生活状态,每一章都凝固了某一时刻这个城市各个角落的丰富细节、忠实地展示这个城市每个参与者的鲜活状态。

  其实我早就想读《哈德良传》了,只因部头太厚、严肃性看起来很吓人而迟迟不愿意开始,这本《古罗马二十四小时》给了我一个轻松的开头,一个助力。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五):从平凡人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古罗马历史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读这种写作手法的文学作品。

  之前读过不少的有关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书籍,离不开“宏伟巨制”,从辉煌的宫殿建筑到文玩字画,都展现着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而这本《古罗马二十四小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哈德良时期罗马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图景,向读者展示了公元137年古罗马一天中普通人的生活。24个小时,24个小人物,24种职业,24种生活方式,每一个小时都是一段历史,而这24个小人物的生活又相互有交叉,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仿佛在观看一部鲜活的情景剧,又像参与其中的时空旅人,趣味性十足。

  作者把这24个小人物的生活描述得非常真实,带读者充分了解那个时期古罗马普通人的生活。不乏趣味性的同时,又兼具知识性,作者把历史地理、法律政治、文学艺术、日常生活等各种信息穿插在这24个小故事中,轻松好读,我是第一次见到描写一个城市历史的笔法,读来很喜欢,对于我这个历史小白也能读下去。

  作者在书中描写的每一种职业都非常细致,比如面包师的一个小时的时候,夜晚的第八个小时(02:00——03:00)——罗马人自午夜开启这24小时的一天,但夜间的计时却从头一天的日落时分起始。在写到面包师这个职业的时候,把谷物的种类、制作过程、优良谷物的筛选、价格的稳定等知识融合到这个故事中,让读者跟随着情节的发展增长了知识。

  对于哈德良时期法律政治等描述也是在24个故事中展示的,包括消防员、执勤警员、法学家等的生活和工作情景都以故事的形式让读者们身临其境。

  公园137年的古罗马,帝国正在接近权力巅峰,拥有耀眼的财富与繁荣,城市则是文化与学问的象征。但是普通的罗马人看不到这些,他们也不太关心不断扩张的领土、巍峨的建筑和崇高的理想。他们只是努力地生活着,过好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刻。

  我们每个个体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一粒尘埃,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那么的微乎其乎。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生活就是全部,不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普通人都在努力的生活着、乐观的生活着。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六):古罗马“十二时辰”

  不知道您还有没有印象,以“时辰”为序,描绘盛唐之景,讲述时逢上元佳节但长安城却陷入巨大危机,本是死囚的主人公张小敬临危受命,在十二时辰内拯救百姓拯救家国的故事。该剧便是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在2019年的暑期炫起了一股“唐潮”,唉……那时多美好,脸上没有口罩,被网络热剧种草便说走就走,吹吹大唐不夜城的晚风,逛一逛大唐芙蓉园,去一趟大雁塔,发个朋友圈说“我在长安,你在哪?”

  这部剧最大的亮点,我个人认为就是这用“只争朝夕”的时间叙事,凸显出守护长安的跌宕起伏,给人以强烈的急迫感,同时也浓缩着将盛唐的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以“十二时辰”集中展现。在此之后,很多朋友可能也发现了,成都、大理等属于自己城市的“十二时辰”宣传片,满满的烟火气和城市美;税务、交管等属于特定行业的“十二时辰”宣传片,满满尽职担责和为民服务。最近这“十二时辰”的风,伴着季风吹往了海外,跨越时空地域,到了公元137年的意大利半岛,和那时的古罗马人撞了个满怀。那时,古罗马帝国正在接近权力,拥有耀眼的财富与繁荣,城市则是文化与学问的象征。

  现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并从事古代史研究的菲利普·马蒂塞克博士,带你穿越《古罗马二十四小时》,沉浸式体验一把那时罗马不同职业百姓的日常生活,一探西方的“大唐盛世”,罗马文明。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很多人心中,罗马在今天可能只是一座城市,但是通过《古罗马二十四小时》一书,古罗马正是这一个个不同行业领域的子民们经年累月构建的,罗马不止是一座城,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书中24个故事,遍历古罗马人的24小时,关注普通的百姓,你会发现不仅是当下的你,那时的古罗马人也很“难”,在新的一天迎接着新的挑战。

  书中的每个故事有不同的主人公,他们或是凌晨还在加班的执勤警,或是起早开工的面包师,或是鸡鸣读书时的少儿郎,或是正午时分风情万种迎往来宾客的酒馆老板娘,或是夕阳西下落日营业的女祭司,或是夜深之前仰望夜空中最亮的星的占星师……整本书选择的人物极具时代和地域特点,阅读本书如同穿行于古罗马的一日之旅,这些人个体鲜明却又相互交织,构筑起了古罗马,像是一场来自古罗马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居民代表表演的大型生活情景剧。同时不要以为这是一本简单地“刷剧”书,这里面更是饱含关于古罗马的政治、历史、地理、文化、法律、文学等,轻轻松松便把知识吸收到大脑。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七):欢迎来到公元137年的古罗马,体验不一般的二十四小时

  彼时。古罗马帝国,正接近权力巅峰,耀眼的财富与繁荣,城市满是文化与智慧的冲撞。

  北京联合出版社引进并发行了一本书《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英国人菲利普.马蒂塞克描绘普通古罗马人,一天的场景。他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古罗马史博士。

  也许,你同我一样好奇,古罗马人的衣食住行是如何的?甚至,还想八卦,当初那个洞悉了皇帝秘密的占星师,后来命运如何呢?

  真实的古罗马人

  他们并不关心领土的扩张,他们没有崇高的理想,他也不关心巍峨的建筑。

  他们的一天,由午夜开启。

  在我们看来,他们生活在既不公正又不平等的社会里,过着短暂而肮脏的生活。感染和死亡无处不在,社务服务很不健全。

  而古罗马人却是隐忍而接受的,他们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优势无与伦比。

  罗马城

  它不是《罗马假日》中,公主眼里那个浪漫、独一无二的城。

  古罗马城是一个喧嚣、粗鄙、几乎不可冶理的蚁丘。

  但这里信念是永恒的。各个阶层都意气奋发地向上努力着,像努力推动粪球的屎壳郎。

  他们强烈感觉自己在宇宙的中心,有责任努力打拼出更好的生活。所以奴隶争取自由,自由公民谋求财富,富商致力于获取上流社会的接纳。

  面包师的日子

  老普林尼《博物志》记载,当时的面包,形形色色。有伴餐的,牡蛎面包;精制配料的,蛋糕面包;快速到手的,快手面包... ...

  面包师米斯特拉提乌斯,今天负责订购的特制面包。这是种用芝麻调味的U形面包,做成了竖琴状,配以面包棒琴弦,供晚宴享用。

  他打开黏土砖砌成的巨大拱门,拱门下面是用砖块砌成的两个背靠背的独立烤炉,用铁门固定。他知道面包快好了,便打开炉门,一股热气涌进屋子,麦香充满了整个空间。

  他的女儿会把这些面包搬到临街的店面上,按面包类型小心地放上货架。

  时间还早,一群执勤警,会赶在粗糙但可口的小米面包上架前,刚好从门口经过。汗流浃背的工人们,正在阿文丁码头结束了夜班,赶在回家前,抢购一条面包回去。还有老熟客,年轻的仆人,他每天都会来这里买上一块大白面包,这是她主人早餐的必备。

  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入手一本。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八):从24小时的生活认识古罗马

  古罗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关于罗马,我们知道的是它的强大,它的血腥和征服欲。我们从历史书上了解到罗马帝国的建立,我们知道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奥古斯都(Gaius Octavius Augustus),知道他们将罗马的疆域扩大到整个地中海区域,知道他们制定历法,将共和国变为帝国;我们也知道卡利古拉(Caligula)、尼禄(Nero)等暴君,他们挥霍财富,蹂躏人民,残暴又好色;我们还知道罗马的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公共建筑,譬如万神殿、圆形竞技场、大型公共浴室和引水渠。

  可是,我们对古罗马人过去的日常生活又了解多少呢?罗马人如何生活,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战争?对这些,我们始终是无知的。因此,在菲利普·马蒂塞克(Philip Matyszak)看来,我们如果只停留在对历史上的罗马的认识,就无法真正认识到罗马,甚至无法确切地知道罗马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这本书中,24小时畅游古罗马,融入式体验古罗马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作者菲利普·马蒂塞克(Philip Matyszak),英国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罗马史博士,现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并从事古代史一手资料研究。他著有二十余种图书,包括《五第纳尔畅游古罗马》《希腊罗马神话》等。现居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以故事形式呈现古罗马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图景。24小时,24个故事,每个故事有不同的主人公,而这些人物的生活又互有交叉,读者仿佛观看一部鲜活的情景剧,又像参与其中的时空旅人。书中记录了各种职业人的生活,上到元老院议员、帝国信使、女祭司、占星家、维斯塔贞女,下到夜警、奴隶、面包师、学童、香料商、浴场侍者、角斗士……让我们跟随形形色色的罗马人,来一趟古罗马穿越之旅!

  本书读来兼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历史地理、法律政治、文学艺术、日常生活等各种信息穿插在故事中。书中 24 个男男女女不仅仅是罗马的居民,他们和成千上万与他们相仿的人构成罗马本身。书中并不是单纯重现这 20 多个罗马人一日里的生活,而意在透过这座城市的 24 个侧面,部分重现这里的生活。我们也许并不能从单个罗马人的生活中发现些什么,但透过他们的生活获得对罗马更多的认知。作者认为,人,才是这座城市本身。

  本书将不会提及太多的名胜古迹,而我们真正邂逅的罗马建筑并不是一片贫瘠的废墟,而是鲜活、多层次、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的一部分。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罗马,奴隶争取自由,自由民谋求财富,富商致力于获取上流社会的接纳。在作者看来,古罗马不仅仅是建筑群,甚至也不仅仅是一个由若干不同民族和个人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区组成的社会。首先,古罗马是一种态度。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九):从古至今,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古罗马文明起源于意大利中部,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古罗马在创立之初,吸收和借鉴了前期各古代文明的经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优于之前时期的文明。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古罗马文明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展现出创造性和先进性,对于后来西方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的作者是菲利普•马蒂塞克,英国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罗马史博士,现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并从事古代史一手资料研究。他著有二十余种图书,包括《五第纳尔畅游古罗马》《希腊罗马神话》等。

  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历史著作,没有选择关键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作为叙事线索,而是将切入点定位于更加微观的普通古罗马人的生活日常。这本书将带领读者度过哈德良时期罗马生活中的一天,从24个居民截然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座城市。

  这些生活在罗马城中的普通公民,于他们而言,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帝国的辉煌,而更在意的如何赚到更多的金钱、应对亲属的纠缠,以及家庭和工作中的日常挑战。他们许多人的生活环境在如今我们的角度看,既不公正又极不平等,过着短暂而肮脏的生活,感染和疾病导致的死亡无所不在,医疗和治安系统也不健全,大多数的社会服务并不存在。然而,这些罗马人眼中,不公和疾病是普遍性危害,需要隐忍和接受,尽管存在诸多缺陷和不便,但罗马仍然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更适宜居住。

  执勤警、车夫、面包师、女奴、法学家、石匠、元老院议员、奴隶、女祭司、占星家、维斯塔贞女、学童、香料商、帝国信使、浴场侍者、角斗士……读者跟随罗马城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自午夜开启穿越古罗马24小时的一天。

  这24个不同职业不同属性的男男女女不仅是古罗马的居民,这些重现的人物的生活构成罗马社会本身。他们日常普通的一天,为我们全面了解古罗马社会提供了可参考的重要依据。即使那些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的罗马人,依然可以透过他们的状态,感受到他们努力生活、谋求生存的态度。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轻松,内容涵盖历史、地理、法律、政治、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信息,故事的呈现形式上,有点像多年前的经典美剧《24小时》,通过将一天拆分为24个小时,每个小时讲述一段古罗马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故事。24个小时,24段故事,每段故事的主人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生活,这些人物鲜活而生动,我们仿佛穿越却又感觉似曾相识。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二字,我们能做的是,尽力让自己活得“精彩”。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读后感(十):欢迎来到公元 137 年的古罗马,与当时的罗马人共度一天

  我们熟知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一句谚语,出自《罗马典故》。当时罗马帝国为了加强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各种大道。它的意思是指:要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有一种,人生的道路也不只有一条。也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办法来办事,都可以受到同样的效果。

  那么“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罗马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让我们回到公元 137 年的古罗马,让我们知道当时的罗马人的一天是怎样的。

  欢迎来到公元 137 年的古罗马,夜警、面包师、元老院议员、奴隶、女祭司、占星家、维斯塔贞女、学童、香料商、帝国信使、浴场侍者、角斗士……跟随形形色色的罗马人,来一趟24小时的古罗马穿越之旅!

  本书作者英国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罗马史博士菲利普·马蒂塞克(Philip Matyszak),现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并从事古代史一手资料研究。他著有二十余种图书,包括《五第纳尔畅游古罗马》《希腊罗马神话》等。

  书中的24小时不是从白天的第1小时开始,而是从夜晚的第六个小时开始也就是0:00-01:00,那时候的罗马人自物业开启24小时的1天,但夜间的计时,却又从头一天的日落时分起始。

  当时的罗马帝国如日中天,但是普通大众并不会管罗马有多么强大无比,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底层生活。无论是那时候,还是现在的我们,实际上都是一样的,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挑战。

  第一个角色执勤警,因为妻子的工作时间不同是卖鱼的,要早起去鱼市,而执勤警是夜里上班,等他回去睡觉,妻子刚好出门上班,所以他们的孩子被人家嘲笑是怎么来的,然后就是执勤时的各种意外情况,可能被花盆砸,可能从窗户倒夜壶的弄得一身味道回警局,也可以随时出警处理火灾。

  第二个角色车夫,也就到了夜晚的第七个小时(01:00-02:00),在夜晚这个时期街道还在堵车,车夫们正在相互谩骂,吵得人们都睡不着。身为农民的维比乌斯每9天要工作8天,总是要把自家的农作物提前1天摘下来,再早早地送到市场上,被罗马的家庭主妇挑选最新鲜的。

  第三个角色面包师,到了夜晚的第八个小时(02:00-03:00),面包师也开始干活了。想想我们每天早上吃到的新鲜的当日面包,也需要面包师早早起床才能做到吧。公元 137 年的古罗马也不例外,甚至更忙,因为每个家庭每天的粮食配给大概是两个面包,所以面包师阿文丁山几乎要24小时营业。

  第四个角色女奴,到了女奴备餐的时间……

  就这样书中写了24个小时,24个角色,24个故事,每个故事有不同的主人公,他们都是古罗马社会的底层人群,给我们呈现了古罗马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图景。而且这些人物的生活还互有交叉,作为读者我们仿佛观看一部鲜活的情景剧,又像踏上了时空之旅。

  《古罗马二十四小时》还兼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将历史地理、法律政治、文学艺术、日常生活等各种信息穿插在故事中,特别轻松好读。

  因为故事的趣味性,我特别想跟孩子读起来,不过故事要是要从“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说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