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三百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唐诗三百年》读后感摘抄

2022-07-04 09: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三百年》读后感摘抄

  《唐诗三百年》是一本由黄天骥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2022-3-1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三百年》读后感(一):美学散步

  近几年的阅读,大多为国外的文学、社科与哲学书籍,对国内书籍反而读得不多。当我们张口闭口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波拉尼奥、卡尔维诺,或者字里行间总要扯上韦伯、涂尔干、施密特、福柯时,也许遗忘了我们还有《道德经》《论语》《尚书》《左传》以及老庄、孔孟等智慧先哲,还有唐诗宋词以及灿若群星的诗人词家。

  所以在最近的读书中,我也在发生一个转向,就是多读读我们的古典文学,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多受古典文化的美学熏陶。

  《唐诗三百年:诗人及其诗歌创作》是黄天骥老师的著作。黄老师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师从文史大家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1935年于广州出生,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黄老先生以古典戏曲、诗词和古典文学史研究著称于世,代表著作如《中国戏曲选》《元杂剧选》《元明清散曲精选》《元明词三百首》等。

  如本书简介所说,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当代讲习唐诗者众,但深有会心者不多,通过唐诗而会通一个时代者更少。黄天骥教授半个多世纪专研古典文学,博考经籍,比较群言,覃思神会,多有独见,著述既成,无不受学界褒誉。其研唐诗虽早,但著作却成于今日,裁量诗意,观察世运,烛照文心,思虑之深,发明之多,表达之简洁明快,实属少见。

  这部著作收录了黄老师三十五篇文章,每篇均是对经典唐诗的品读与鉴赏。但这种品读与鉴赏,又绝不同于中学试卷上的参考答案,而是在审视“唐诗”这个崇高客体时,又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两者相合,在冷冰冰的解读之外,还有充满温度的讲述。如评价王昌龄《出塞》一诗,从欣慰,到悲凉;从警觉,到错觉。一连串不同的情绪,在相互交织中曲折演进,把将军的形象和他复杂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评价王维《终南山》,在大山中,白云的时开始合,青霭的若有还无,旅人樵夫的隔空对话,衬托出山之空,山之静。这如图画般的空静形象,正是王维从“性情中来者也”,是他心中认为最美的理想境界。

  读这本书的过程,犹如在进行一场愉悦的美学散步,带来十分美妙的阅读体验。看来,以后一定还要多读读唐诗宋词呀。

  《唐诗三百年》读后感(二):读《唐诗三百年》,原来王翰是躺平的反战者。

  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以前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总是被诗中的豪情壮语被煽到,有酒,有乐,有笑还有一句视死如归。这首诗是由画面感的,尤其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人踊跃的积极的参军,他们认为战争就是一次充满诗意冒险,中间充斥着英雄的传说、骑士的荣光、宗教的神显、自我的实现,参考彼得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

  但看了黄天骥的分析,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这首诗有着深深的误读与错读,整首诗从一开始的“葡萄”洋溢的就是悲情压抑的气氛。

  第一句,我自己理解对第一句的理解多为将士自己的幻想,沙场之上,何来美酒与夜光杯?但黄天骥的分析确实高明,认为这句话突出了未饮之时,端着杯子,认真仔细地欣赏酒和杯的神态,也就如戏曲舞台之上,烘托出了一种节奏的缓慢。也就是给全诗注入了一种“有气无力,沉迷幻觉”的躺平气度。

  第二句,黄天骥说《凉州曲》用琵琶演奏,声调悲壮。(网上听了一下琵琶演奏的《凉州曲》曲调悲凉,与热血之情无关。)确实有时候读诗,会忽视掉标题的互文,而标题往往由极含深意。而第二句中的“欲饮”与“马上催”这组快速的动词在全句中给人的感觉却是短暂的停顿,奇妙。我“欲饮”之时,有人在“马上催”,这是多么强烈的反高潮的情绪啊。

  第三句,醉卧两字便是对“马上催”的坚强回应了,我不但饮了、醉了,我还要卧。

  第四句,成了千古名句的“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这么凶猛的反战争叙事的控诉啊!一句话七个字道尽了无数古来的家庭破碎,人生毁灭与生灵涂炭。而黄天骥进一步拓展出的王翰的“生死观”-还是在诗里-“君不见楚王台上红颜子,今日皆成孤兔尘”,更重点的引出了“战争观”——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安道傍多白骨。

  战争很残酷,但是更残酷的是无数的士兵牺牲的毫无意义,那么多煎熬痛苦恐惧坚持只为了这种毫无意义,而这首《凉州曲》故作豪饮旷达之词,而悲感已极。

  《唐诗三百年》读后感(三):跟着黄天骥老师一起重新解读经典唐诗113首

  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和生命力的外化。——黄天骥

  唐代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变化影响到诗人创作内容和风格的情势,许多学者,正是把唐代诗坛的代谢比为人生,把它区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的。

  本书共收录、解读113首唐诗,其中古体诗占78首,其它是绝诗和律诗。按诗人出生的时间作了先后排列,除了李白、杜甫、王维三位大诗人各选入两首作品外,其他诗人都只选一首。

  初唐四杰之首的诗人王勃(约650年-约676年)19岁时写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我那个还在读小学的外甥女以前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特别喜欢诗里的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去年看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官微,发布背诵《滕王阁序》全文即可免门票的活动时,她又兴致勃勃地开始背诵《滕王阁序》,喜欢上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经典名句,哈哈哈!

  14岁成名被皇帝破格任用的天才诗人王勃,其短暂的一生也是坎坎坷坷,我外甥女甚至在网上亲自查到王勃于27岁时溺亡的悲戚命运时,闷闷不乐好几天,这也许是她坚持一定要去参观滕王阁的原因之一吧!

  我想这本书,不管是对她将来进一步深入解读王勃和其他唐代诗人,还是以后攀爬古汉语文学之路,都有极大的帮助,值得提前收藏备用!

  黄天骥老师在书里为我们讲解了王勃高明的创作技巧:工整的对偶句,散文化的笔触,开朗清新而又孤独迷茫的诗风等初唐诗坛特色,还有王勃通情达理、真挚体贴的为人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约645年-约708年),诗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也是初唐诗坛具有的特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与王勃具有相通之处。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约638—684),七岁时写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那首童诗《咏鹅》,富有童趣;而在【这首《在狱咏蝉》“以蝉自喻,语意沉至”】。

  唐代诗人也喜欢用古乐府曲名做诗歌标题、点题。比如沈佺期的《独不见》,这曲名与诗的内容完全吻合。在这首诗歌里,黄天骥老师还为我们讲解了一个冷知识:此诗开头第一句“卢家少妇郁金堂”中所提到的女子,并不一定真是姓卢。诗人是巧用了当时很流行的萧衍《河中之水歌》里面的女子名字,而“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后来成了诸多诗人们诗歌里独特的指代人物角色,暗含深意。莫愁则是唐代好些美女、歌伎的泛称,有时成为诗人们对发愁者的衬托或反讽,比如李商稳讽刺唐玄宗“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恰如卡尔维诺所言,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成功都在于他们找到了文字表述。这可能通过一闪念而实现,但一般说来却需要耐心地选择“恰当的词语”,铸成字字经过推敲的句子。句子的声音要谐调、概念要清楚、含义要深邃。

  还有莱奥帕尔迪也曾说过:诗的力量在于它的风格。诗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速度。诗能否讨人喜欢,就看它能否造成上述效果。能同时激起众多想法的,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譬喻、一种不寻常的词序、一种迂回说法或省略,等等。

  在这本书里,跟着黄天骥老师一起深入解读经典唐诗,发掘这些古典又经典的唐诗里那些知人论世的人生哲理与鲜为人知的诗歌创作技巧,感受酣畅快乐的同时怀抱忧愁与哀怨,激发心灵深处的共鸣,思考生命的矛盾性与可能性。就像黄晓丹老师说的那样,“从盛世中坠落,人们才会发现现实,而在现实的泥沼中沉沦太久,又会寻求超越。文运与世运的关系相应而又相违,正出自这微妙的原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