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父母怎么说才不会错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何日辉专栏】之十四: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父母怎么说才不会错

2022-04-22 03:00:45 作者:何日辉 来源:渡过 阅读:载入中…
  “孩子遭受校园欺凌后,家长和老师要多给予积极的引导”,这样的话见诸于各大报章。可是,具体该如何引导?在此,我结合亲身经历和临床经验,提出一些可实施的建议。

  认真倾听,让孩子说出感受和情绪

   

  当孩子倾诉遭遇时,家长一定要非常在意,认真做一名好听众,耐心倾听所有的细节,哪怕欺凌已经被杜绝。

  很多孩子只会复述事件,然后越来越激动,但并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比如“我觉得很羞辱”、“我好害怕”。越是年幼的孩子越是如此。家长必须根据他复述的细节,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具体来讲,可以抓住重点,重复一下他们的经历,并总结孩子的感受。比如“他侮辱你,动手打你,还有其它同学看着,你肯定非常生气,觉得很丢脸”、“他们威胁你,如果不掏钱就揍你一顿,你当时肯定很害怕”。

  这样的话语可能会让孩子情绪更加激动,但也能让他知道,父母能理解他、信任他。他们很可能会打开心结,告诉父母更多的心声;或是释放压力,大哭一场。

  很多父母总习惯于对孩子采取说教、命令等“家长式”沟通方式,因此,一定要避免一上来就跟孩子讲大道理,更不能不屑一顾,甚至数落孩子。只要有过一次,孩子可能再也不跟家长交心了。至少可以用一些肢体动作,拥抱、爱抚等,让孩子感受到关爱。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孩子,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从小就给他灌输端正的三观,可孩子越走越偏,最后滥用毒品,重度抑郁,有自残、自杀行为。

  我们在治疗中发现,孩子6岁的时候有过一个创伤,跟父母倾诉过,但并没有得到温柔的理解和安慰,反而被义正言辞地教育了一番。在催眠中,他有一个潜意识的投射情景:他把自己锁在一个铁笼子,外面是父母,里面是他;父母在说话,笼子是紧闭的。

  第一时间重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并表示理解——这个方法其实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亲子沟通。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绪才会缓和,才能听得进道理和建议。否则,只会激化矛盾,久而久之形成亲子关系疏离。 

  转移心理焦点,将遭遇转化为动力

   

  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便逐渐能听得进道理。家长不妨尝试引导转移心理焦点,从“遭到欺负”,转移到“更重要的人生方向”,以及“怎样免受欺负”上去。

   

  作为农村出身的弱小少年,我当年也遭受过校园欺凌。1991年,我念高二,家里很穷。大哥给我买了一双球鞋,我舍不得穿,擦干净了放在宿舍窗台上。那时,班里40多名男生住在宿舍。后来,球鞋不翼而飞,我知道肯定是同学拿走了,心里郁闷,也只能作罢。

  不料,一个月后,当时年级里出名的“小混混”带着一个“小弟”走进了宿舍。那个“小弟”脚上穿的就是我的球鞋!我顿时脑子充血,跑过去说这是我的鞋。他一开始还狡辩,我再指出鞋子上的记号。他恼羞成怒叫到:这就是你的鞋!又能怎么样! 

  宿舍里其它同学全都看着我们。我的球鞋被抢走了,还被当众羞辱,我都快气疯了,想动手跟他干一架。幸好,我没有。

  在跟他怒目相对的十几秒里,我的脑子飞快地算计着——我要是打,打不过;万一对方下重手,我前途就毁了。我背负着全家人的众望,一定要考上大学,不能冒那样的风险!

  最后,我心里默念着“识时务者为俊杰”、“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给对方一个不屑的眼神,转身离去。此后我学习更加拼命,最后终于考上重点大学。

  时刻认清人生方向,不为其它不值得的事冒险;把愤怒化为动力,持续奋斗,逐渐强大,才能免受欺负——这是我对这件亲身经历的两点总结。  

  升华事件意义,将坏事变“财富”

  人生的许多经历,只要不威胁到生命健康,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与对错,但一定会形成因果。决定因果的,是看待和处理事情的方式。

  在临床中,对于那些已经有心理创伤的孩子,平复了他们的负性情绪后,我常常采取以下思路跟孩子沟通,升华事件的意义。

  ◆ 这段经历已经过去了,你已经走出来了,并因此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心灵。你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磨练,这些素质必定会帮助你克服更多的困难,这也是成大事所必备的。

  ◆ 这段经历让你提前了解了社会,对社会的黑暗面和阶层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更要找到人生方向,持续奋斗往上走,不让自己再次受到伤害。

  ◆ 这段经历暴露了你不良的家庭关系,让父母正视了家庭教育问题,改变了他们对你的态度和交流方式。你跟父母的关系好了很多,消除了更多后患。

  ◆ 这段经历给你提供了反思的机会。等你长大并有了自己的家庭后,会更加懂得跟下一代沟通,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更懂得处理类似的问题,让下一代免于自己遭受过的伤害。

  总之,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经历的意义作分析、总结和升华,让孩子明白,遭遇已经在转化成“财富”。家长们千万不要觉得这是用来安慰孩子的托辞,自己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才能让孩子信服。

  最后,如果家长自觉无法为孩子做出较好的引导,又或者孩子已经有较明显、严重的心理创伤,那么必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毕竟心理创伤的修复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在催眠的状态下,孩子将重新体验创伤情景,引起极端不安的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可能会受到二次伤害。 

  作者为广州日辉成瘾和心理治疗中心主任,华科大深圳研究院华和心理·成瘾医学研究所所长。曾在本公号发表文章:《青少年抑郁症治疗六大要点 》、《抑郁症治疗的几个技术难点》、《青少年心理疾病诊治谨防“泛双相化“》、《有持续暴食行为的“双相”如何治疗?》、《服抗抑郁药后出现躁狂,是不是药物惹的祸?》、《氯胺酮快速治疗抑郁症,没你想的那么简单》、《陕西砍杀学生案:每个孩子都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等。

  苹果手机用户专属赞赏二维码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文字、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本公号投稿信箱:zhangjinduguo@163.com。

  ◀扫描关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