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自己最大的陷阱,莫过于“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做自己最大的陷阱,莫过于“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2018-05-22 12:02:45 作者:宽宽 阅读:载入中…

做自己最大的陷阱,莫过于“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太多人花费他们尚未挣到的钱,

  购买他们不需要东西

  只是为了给他们并不喜欢的人,

  留下深刻印象

  文|宽宽

  ▲主播/思婕  配乐/后海大鲨鱼-偷月亮的人

1

  刚过去的35岁生日,我做了一次彻底的断舍离,这回终于把衣物成功缩减在10套之内。

  只留下最喜欢的,穿戴最频繁的,质量最上乘的衣裙。

  一边筛选舍弃,一边感叹,还是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钱,买来许多不需要的东西。

  只留下10套,衣帽间里小小一排,一目了然,我得以更清楚,穿戴它们的我,是否是我喜欢自己

  未来再购进衣物,也会有更清晰选择标准

  有统计说,今天的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拥有大约30万件物品。我想,对于很多中国家庭,这个数字也并不夸张。

  美国幽默作家威尔.罗杰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

  “太多人花费他们尚未挣到的钱,购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只是为了给他们并不喜欢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观察至今来看,有过之无不及

  开始走上以舍弃、不做、减法关键词道路,背后是找到了稳稳的航向,和值得灌注心意生活,这姑且算作阶段性看清自己、做了自己吧。

  2

  近年我们见到“做自己”这几个字的频率十分高,我时常会想,这种对于“做自己”的执着追求,是否是我们80后一代矫枉过正

  我们这一代,少有从小是按照兴趣选的专业方向高中时学艺术学生,大多被看作学习不好才走这条路。

  这样的教育里出来的学生,大都没有一项突出长处

  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先天不足”。

  毕业工作,又在现实压力下一路谋生存、谋好生活、谋一官半职,谋财务自由

  然后人近中年,或已经实现物质生活的理想,或依然没有足够的物质安全感,才想起来,脱离了某个平台,某个人设,某个创业项目,竟依然没有一项能与世相对的长处。

  即便此时觉醒,想要从头开始,谋一条由衷喜欢的路,成本也十分高了。

  一部分人奋力去寻找与尝试,目之所及,少有幸运儿一试而就。

  大多是反复试错,花掉大把光阴去开始一件起初兴致勃勃、逐渐意兴阑珊、终至索然无味的事。

  更多人,安于虽不喜欢却也算舒适的现实,做出一种兢兢业业过日子假象

  这便是我这代许多人的今日现状,大多数在20几岁已经活完了一生

  王小波伤感地写道: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想来,“做自己”是这奢望里从前以为最容易、后来发现顶难的一项。

  许多人陷在“不知何事是自己最爱”的困境里,只好在不爱的事情、不爱的工作间飘荡。

  也有一些,本意是为了做自己,弄到最后,倒成了什么也不做。

  前一种在大城市多见,后一种,来大理后常见

  3

  综合一下社会心理学家们和身心专家们的观点,做自己的过程,大致可理出三个阶段:想做自己,见到自己,能做自己。

  想做自己,在我们这代身上,属于时代性的突出诉求

  若你要问,竟还有人不想做自己吗?

  嗯,去看看我们的父辈一代,生长于物质匮乏阶级斗争中,他们的时代诉求是安全富足

  当子女的总想劝他们做自己,可后来明白他们从没有过自己。

  少年时要体谅父母,尽力帮衬家里,青年时为集体,中老年后为孩子,为孙子落落一生,“自己”如浮云飘过,风吹而逝。

  想做自己之后呢?得见到自己!

  听上去有什么难的?

  其实这真是旷古难题,古希腊要将“认识你自己”刻在德尔菲神庙上。中西哲学研究几千年,不过围绕一个谜题——我是谁?

  我们大多数,在“见到自己”这个阶段便几乎费尽一生时光

  见自己和做自己有什么不同

  有人总结

  “这世上,有人做了自己,却未必见自己,有人见了自己,却未必做得了自己。这是人生尴尬

  见了自己而做不了自己,是福气不够,做了自己却见不到自己,是机缘不到。”

  当没有见自己,那所谓的做自己,不过海市蜃楼

  比如,有人依赖自然,有人更享受呆在人群中的归属感,这都无可厚非

  只是如今有一种倾向,只强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而罔顾人也是由动物而来。

  一次和一位师兄吃饭,席中她说了一句:“多少人夜里12点后还在熬自由,说是做自己,却不知违背自然规律,将自己独立放置一边的做自己,怎么可能实现?”

  想想实在是有道理

  我们祖先信仰天人合一”,用多少经籍告诫后代,要清楚自己来自自然,被万物滋养,我们的做自己,不可能独立于天地之外去实现。

  今天多有人以“做自己”为目标,只做让自己感官舒服的事,从不忍耐熬煎,潇洒地弄到后来,一日日丧失了在现实世界的选择能力

  以致人生规划师古典老师,要捶胸顿足地感叹:我最怕听到年轻人说要“做自己”!

  这其中的尴尬,或许正如尼采的总结:

  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我彻底懂得了我自己?

  何时才算懂自己,尼采说:

  人的精神有三个阶段:

  骆驼忍辱负重,一切听从别人的建议

  狮子,开始说“我要”;

  婴儿,“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见到自己,懂得自己,是摆脱了他人的期待控制超越了自身或外界为你创造出的欲望之后,而终于敢直面本性的那一刻。

  你是谁?去掉职业标签,去掉世间角色,去掉种种拥有的物品后,你是谁?

  当时被问到这个问题,我整整想了一天。

  4

  做自己,是当今时代尤其不易实现的一种状态。

  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物品和信息,都以贩卖焦虑手段,以致我们时常面对新的物欲,新的目标,新的人设,新的生活方式,甚至新的修行方法诱惑

  穿过层层迷雾之后,去做自己,太难了。

  就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做自己最大的陷阱莫过于“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

  这与“活出真实的自己”简直有天壤之别

  犹如克里希那穆提说:

  “我必须知晓我自己,不是我思想上想要变成的样子,而是真实的我自己。”

  两者的细微区别在于:

  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路径是:

  我想要(目标导向)——去做——获得(现在以为的)理想的生活

  活出真实的自己,路径是:

  我是谁(存在导向)——去做——成为独一无二的我自己

  你看,都是去做,因为出发点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最大的风险在于,“我极其努力爬上了山头,却发现爬错了山头。”

  目标导向的人生,关键在于设立目标,过程中,需要作出对的选择,权衡利弊,过程监控,结果复盘。

  这种人生,可控可计划,但也脆弱,且少有惊喜

  存在导向的人生,重点在于向内觉知、省察、探索,接纳自我,在潜能的激发中实现创造。

  这种人生,常表现出不断试错、折腾,但也坚韧,常有超出他人期待的结果。

  现实中看,似乎没有好坏之分,短期内,目标导向的人生,更可能获得大众眼里的成功。

  然而,就我们珍贵的这次生命历程来看,忽视生命本身携带的意志巨大能量,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可悲的是,我们的时代,压倒性的信息环境是在为你创造“想成为的样子”,并拼命设置障碍,以阻碍你认清“真实的自己”。

  拥有成了一件最值得炫耀的事,而导致我们忽略了——所拥有的事物对你自身也是一种占有

  5

  “拥有”是看清自己的过程。没拥有过,没体验过,又何谈喜欢或不喜欢。

  但拥有不是目的,“舍弃”,才是做自己的必经之路。

  80后人形师胡晏荧曾有过一年换5份工作、干一行恨一行的经历,这种集中试错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在职业道路上的逐项舍弃。

  她舍弃一份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接近那条隐于迷雾丛林中的,最适合的小径

  为何“舍弃”是做自己的必经之路?

  日本茶圣千里休,有这样的名言流传下来:“所谓茶之汤,仅仅是烧水、泡茶、喝茶而已。”

  “仅仅”的意思实际上是“全心全意”。将不必要的东西全部舍弃,留下的,才是值得你灌注心意的部分。

  唯有灌注心意,使自身与物品,与世界,与天地完成深刻的连结,最终成为一个能在稳定坐标轴中获取持续能量的自己。

  社会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大半生研究探索后,发现:

  “人生而就有自我实现的倾向。

  如果移除了成长中的障碍,人自然地会发展成熟的、充分实现自我的个体,就像一棵橡树籽成长为一棵橡树。”

  舍弃,就是移除障碍的过程。

  唯有在找到灌注心意的事物后,人心在不停追求拥有的路上,才能知止。

  那种安定满足、别无所求的平静感受,以及由此而来的面对生活创造力,当你尝过,就明白一切舍弃都值得。

  要知道,从来就没有一个完成的、不变的自己,在每一桩灌注了全副心意的事情上,我们得以塑造自己,成为自己。

  所谓做自己,不过就是这样一种简单轻便的过程。只要你想,其实人人都可以。

  -END-

  推荐阅读

  越随顺,越辽阔 | 宽宽

  没有“人设”的生活,是不是只剩下一地鸡毛?| 宽宽

  人世间最美的爱情,200年前就发生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虚度美学课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