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与精进 |婵琴
01
看一个泰国的短片,年轻女子在30岁那一年,不顾家人的反对辞职去了尼泊尔,一切从头。视频的开头,是她幼年时的回忆:她怕抚摸小狗的头部、怕黑、怕雷电、怕摔跤、怕做自己。庆幸的是她有开明、始终鼓励陪伴她成长的父母,以坚定的眼神告诉她:“什么都不要怕。”
直到有一天她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主见,开始独立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去了一个新的国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她后来的所有行为表面上,看似一个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精进的表现。
谈到精进,或许我们以为它只是佛教用语。实际上,它同样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指导:保持学习、专一、勤奋、勇敢、接受新的事物、寻找并改变自身与外界的差异、不断上进的生活态度。
我一直都以为,生命有它的局限性,但生活一定会有无限可能,前提是我们需要保持精进的态度。它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念与一颗永不衰老的心。
短片中的女子,让我想到自己,同样在30岁那一年,离开熟悉的城市,来到新的土地。求仁得仁,无所怨怼。
如今再回想这期间内心所承受的波折迂回,虽有不易,但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偶尔我会想,一直停留于S城,我是否依旧能实现自己曾经发下的愿?
当然,这样的问题很难得到答案。但我内心十分清楚,有愿就要实现,有愿就要敢于离开所有舒适安逸的生活。人在某些关键时候的离开,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这是一种代价,也是一个新的成长的分水岭。
02
在成年之后,我们需要有勇气去做些决定,并具备担当和承受的能量。期间不乏有苦痛、迷茫、无助、焦虑……种种未知、负面的情绪冲击。但当你具备定力与信念跨过之后,回头再看,你会发现,自己活过、为自己喜欢的事努力过,并心安。
所有的付出,悲欣交织,进退得体,一定会在我们人生之路上,烙印下深刻的痕迹,它就是我们存活于世的纪念与告慰。
就如同曾经有读者给我留言:“生活是无边无际的可能,应是以生命去生活。如果如此,应是用同样的生命诠释不一样的生活,在生命之上划出一道道风格迥异的痕迹,以此纪念这世上芸芸的来过,活过。”
日常生活中,我也会经常遇见很多人,心中的想法源源不断,但始终不愿意去做突破和改变。习惯给自己找退路,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也害怕适应新的环境、不愿意改变自己……他们顶着一张年轻的面孔,实际上承载的是一颗衰老的心。
衰老意味着昏沉与掉举。简单点说,就是心中的贪念和妄想不断、顽迷、丧失进取。即便年轻,也不愿意吃精进的苦。
比如有人说:“我不怕吃苦,想挣更多的钱。”
我问她更多钱的标准是多少?她说,要求不高,每月固定三五千纯收入就好。
我说,在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你不怕吃苦,挣理想中的钱并非难事。但首先需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比如学习新的技术,不断开辟自己的思维、需要离开现在的舒适区、有勇气重新开始。
这样的行动,有如像爬一座山峰,不断与自身较量,吃尽身体和心灵之苦。让自身的能量竭尽可能的燃尽。
她又说:“我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年纪大了学新知识很费劲,这样折腾不值当。”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不到33岁。刚刚从一段婚姻的苦海中挣脱出来。在我看来,她的人生刚刚开始,未来的生活完全有无限可能。
遗憾的是,她不愿意为生活作出任何努力和改变。依旧蜗居于自己的城市,每日以购买廉价物质满足欲望,以泡沫剧打法大段大段的时光;以频繁刷朋友圈、聊天为乐趣。这样的生活,更像是一场应付和打法。
看得出,她虽然很有“想法”,但不愿意为“想法”作任何的努力。她带着一颗衰老的心,徘徊在有求不得的人生妄想里;虽然她有理想中的生活愿望,但她更习惯安逸与放弃。
03
有人曾写过:“人一旦习惯了自己总是有求不得的人生,久而久之,甚至对自己真正需求什么都渐渐糊涂起来。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偶尔会有愿望,但不多会儿就放弃了。”
放弃某种程度意味着妥协。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事,适当妥协并非坏事。问题是,当我们习惯对自身的惰性妥协,很容易让人生变得将就与敷衍。
而真正精进,自我寻找与探索的人生,需要不断的自我改变。
所谓的自我改变,如同将身躯放入熔炉,不断的锤炼,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想改变,就要承受不舒服的苦痛。
而不想改变,无非是在麻木和妄想中,顶着一张年轻的面孔,让心过早的衰老。
相比年老时的体弱多病、无所依靠,我更害怕在年轻时,就失去了精进的能量、不断尝试与改变的心性。
如果你是一个精进的人,哪怕你60岁依旧与衰老无关;如果你未老先衰,哪怕你30岁,你能体验的生活,或许仅仅只有房贷、车贷、物质享乐、娱乐八卦……。
而真正值得我们努力和争取的,难道不是在有限的生命里,懂得随时抽离、放弃一切,完成自我探索与实践,最终让生活呈现无限可能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