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春江水暖》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春江水暖》的观后感10篇

2019-08-23 23: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春江水暖》的观后感10篇

  《春江水暖》是一部由顾晓刚执导,杜红军 / 钱有法 / 汪凤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春江水暖》观后感(一):2017年8月《春江水暖》开机

  2017年8月,我参与了顾导的新戏《春江水暖》,夏天部分于富阳区开机,我们反复拍摄了一段长镜头,其中一次拍摄,摄制组的船差一点与摆渡船相撞。幸好有惊无险。长镜头画卷诗意风格不必多说,我更为认同顾晓刚的电影观以及他谦逊态度。他认为电影是由天地自然万物和合而成的,导演和电影工作人员更像是祭祀,电影由天地万物孕育而生,只不过通过导演的双手呈现给观众而已。这样的创作状态令人感觉平和宁静、致远。

  《春江水暖》观后感(二):给顾晓刚

  《在富阳》

  给顾晓刚

  日行千里,高铁就是马车

  这全部的身外之物,沿途的城市村庄

  都像一次皱缩的仓促无所事事

  在北京,在燕矶,在富阳

  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并没什么两样

  活着,走路,相信世界间或怀疑

  在每一个夜晚躺倒,又在清晨醒来

  周而复始,如同牺牲

  譬如这一次,你兴之所至

  下鹳山公园,望江,吃鱼

  看一叶扁舟,在渺渺山水中走神

  晓刚他们在拍电影,说着方言

  春夏秋冬过去了,时光漫长

  《春江水暖》观后感(三):观影略记

  江一和顾喜的表演,方言与普通话切换。没调教好 看得出,整部电影中 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白并不协调画面背景音乐可能展厅内放的声音过大,听起来有些炸耳朵。会觉得配乐与场景,一般。开场乐不知道是不是富阳的民乐,反正我听到声音有点大,破坏了我对开场的印象影片应该是无标签的 但既然拍出来了,则不免会有 于这部电影来说,一切都厚着着,看不出哪里的单薄 优点: 方言对白,角色们的表演有所相融 要表现的关于家庭的,拍出了很多共鸣 竟然拍了两年多,这真是很稳的人才做得到的。佩服,继续磨炼 三星 是给导演的坚持 题外话 我去过富春江 富春不止于此

  《春江水暖》观后感(四):请给他们多一点点关注和多一点点信心

  07.28 更新

  恭喜整个团队获得FIRST 影展最佳长片,恭喜导演获得最佳导游

  这部影片已经拿到龙标了,希望大家能尽快在院线见到这部片子

  以下为原评论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电影人,他们也不是拍不出含蓄隽永娓娓道来故事片。只是在他们还没有建立自己名气号召力前,你能否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买一张电影票,将你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交给他们,沉下心来,在影院欣赏这些作品。 如果可以,在这部《春江水暖》中,你将会在两个半小时感受到富春江的春•夏•秋•冬,从一个富阳的家族发生事情看到中国大多数普通人家的缩影,看到需要当今社会新老一代独自面对或共同承担问题责任,看到对中国根源文化的呈现与表达。 当然,如果你觉得两个小时太长,或者一部没有枪炮爆炸视觉特效的院线电影是不值得去看的,那么请在下次要发表针对中国电影的言论前,好好思考一下。 你是因为恰巧看到几部烂片便忽视了其他影人的努力,还是因为你自己压根没有耐心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如果是因为这些原因,希望你给他们多一点点关注,多一点点信心,他们依旧值得你的驻足。

  公众号“这话我可没说”了解一下

  《春江水暖》观后感(五):不偏不倚,大家捧过了

  抱着很高期望看的,但有些失望……

  这是一部导演意识极强的作品。现在的年轻导演好像进入了一个怪圈,一味的追求长镜头,但是长镜头的设计,却没有意义……说通俗些,年轻导演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放弃了真正的镜头语言。当然本片的自圆其说很好,想法确实很好。可惜摄影水平……尬。除了后面奶奶个人倒在江面的小舟上那个长镜头,有些欣赏画卷的感觉,前面几个都很刻意和没有意义……真的不希望年轻导演们再去一味的使用长镜头,除非有必须用长镜头的理由不然就真的尬……电影还是蒙太奇艺术

  台词尬,本片选择职业演员,其实还可以,但是江老师那个演员的一口台湾腔实在尴尬,而且他在第一次约会的长镜头里说的话不像是正常人能说的,背课文一样……这不是演员问题,是编剧台词没有写好。

  最不能容忍的是摄影,摄影技术其实是不过关的,或者说没有为自己的镜头争取时间沟通肯定存在问题,评心而论。铺了轨道,中间轨道推的颠了几下,这个素材就不应该是OK条。既然都铺了,那就多来两遍好了……不能只因为演员是非职业,很难捕捉到想要的内容就放弃对画面质量的基本要求。另外摄影的取景很普通,我想如果去富春江游玩,应该会很美,但镜头没拍出来。

  大家都对这部电影的评价都是“史诗级画卷”“画面很美”……捧得有点过了……

  最后表白窦唯大师的音乐,真的好!非常有绵绵画卷的感觉,为影片加分不少!

  最后强调一下,“电影是蒙太奇艺术”!不要一门心思想搞个人风格,玩大量长镜头,先把基本的镜头语言做好,再玩个人风格化……

  《春江水暖》观后感(六):给顾晓刚导演的信

  不知道您还记不记得,您第一部正式的作品《自然农人老贾》参加过第四届杭州亚洲青年影展的短片竞赛单元,当时我是坐下台下的一名观众。记得同场竞赛的还有杨明明的《女导演》,她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刚在国内上映;当时影展的执行长是单佐龙,后来当了毕赣电影的制片人。然后是您,拍了《种植人生》,算《自然农人老贾》的加长版,参加FIRST青年电影节。如今,您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春江水暖》已经完成作为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单元的闭幕影片,即将前往法国。现在想起来,这还挺神奇的。几个人物莫名相遇在一起,虽然当时并没有相识。

  跟您分享下我的观后感。我也是浙江人(宁波),跟您一样,在同一片土地出生和长大,我们共享相同风土人情情感羁绊。很多时候,我都恍然以为《春江水暖》讲述着我的家族记忆,电影中发生的事情,百分之八十我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其实,我的奶奶刚在不久前离世,前段时间我回家参加了她的葬礼。我父亲这边兄弟三人,关系一直很僵。爷爷离世后,奶奶一个人生活,三兄弟经常为抚养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奶奶独自去了养老院,与电影中一摸一样。巧合的是,我奶奶也改嫁过。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好几次都哭了。电影让我想起许多生命中发生的往事,唤起一种无奈悲伤情绪。可以说,顾喜的家庭对我来说太过真实,如同一幅清晰镜像:家庭责任、兄弟情谊父母婚恋观…… 整个故事不仅是浙江的,也属于东方。不少时候,我都想到杨德昌的《一一》,同样是一部讲述中国家伦理困境的电影。不过因为杨德昌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已然西化,《一一》聚焦的是家庭中的个体,每位成员遭遇的困境,这种困境在成员间甚少得到交流与纾解。

  相反,您的电影表达的是个体组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角力的现实,能量在内部消耗了,而不是向外发泄比方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最后亮出的刀)。这更像是侯孝贤在电影中发现困扰中国家庭的难题,《悲情城市》无疑是最佳代表。存在困境和生活难题,这是杨德昌与侯孝贤的区别,也是西方与东方的区别。另外,《东京物语》讲述同一个永恒话题子女成家后,老去的父母该何去何从。您的电影以此精准切入,呈现出一幅浙地典型的家族肖像。《春江水暖》是一部真正的浙地电影,也许是第一部。

  我最喜欢的一幕是顾喜和江一带着奶奶游玩的场景,奶奶的精神因为中风发生错乱,错将顾喜和江一认成是顾喜的父母,这一幕过去的时空召回到当下的场景中,给人时空错乱的迷离感,非常优美。结尾,顾喜父亲在奶奶葬礼结束后向江一讲了当年顾喜的外婆反对他提亲的往事,可以看成父母接纳了江一,同时它也表达出恒长的命题:两代人之间其实有对应关系,是一种循环。这种循环与您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相得益彰,内在地触碰到中国文化中深层的时间观念

  《春江水暖》观后感(七):《春江水暖》|中国长卷绘画视听语言的完美结合

1

  Q:这是个群像电影,《春江水暖》独特之处在风貌环境,非常契合独特的形式,怎么选了这样的形式?这套形式怎么建立起来的?

  A:我很感动大家的反应。我们想寻找一种电影美学,本片也是故事上加分。我希望这部片子是普通城市老百姓都能看懂的剧情片,大家的爸爸妈妈都能看懂的。因为我家就在富阳富春江,古代有黄公望画过《富春山居图》,我们想寻找中国传统的长卷绘画和电影视听语言的关系。是基于一个这样的情况,所以拍摄周期比较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在美学探索上,去花时间建构视听。整部电影构建一种绘画感,空景像中国画,用绘画概念理解电影。整部电影都在讲空间,随着人物产生游观。

2

  Q:我想问一下这部电影展现丰富的空间,在调度的设计中把一群人放在一个画面里,但又是分离的,所以这是您最想表达的方式吗?

  A:其实还是美学层面,中国的长卷绘画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完成电影的艺术特性——表达时间。中国绘画强调气韵生动松弛灵动,有点生机的感觉。时间成为角色的一部分,然后和时代发生重叠,不是人为的设计,有了天地的交互,有自然的交互进来。

3

  Q:电影给我带来的感觉就是情感交杂着很多很强烈,但是有两段不是,一段是奶奶那个,一段是顾喜和江老师那段,我想问一下,您在生活中是江老师吗?

  A:还是会有一种创作者意图,江老师包括顾喜都是创作者的意图。因为这个我们这个年龄的三个代表,有阳阳、顾喜和露露,三个年轻人对于小镇家族家庭的生活方式,阳阳是认同家庭生活的,露露是跳脱的,但是被另外一种东西束缚,而顾喜和江老师会有意义,会超脱出一点点。

4

  Q:面对江一这个角色,特别矛盾那种,出国留学教英语却爱好写作,怎么设计这个角色?

  A:文人志趣的东西在里面,作者性的趣味。那个小说本身就在解构时代,解构环境问题以及对时代的刻画。但会相对克制住,点到为止。小说像地摊文学,从另外一个角度是埋下伏笔,为卷二卷三做铺垫,我们想拍一个千里江山图嘛。

5

  Q:这部电影是国画和视听结合最好的一部,您在拍之前,用什么筹备,或是做了哪些准备

  A:简单的说,我接触一位书法老师,挺收老师启发。老师没有去把古人给供起来,而是想要一种古为今用,把传统放在当下。何为传统,就是古人的精神。

6

  Q:这部电影是纪实化的风格,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所以怎么调教演员?

  A:大多数都是我的亲戚,表演上要基于时间。

  《春江水暖》观后感(八):春江水暖:平民家族史诗的中国长卷,一位民族化电影作者的诞生

  首发于:奇遇电影

  影评人周的闭幕片,也是颇为惊艳的作品。影评人周主席夏尔·泰松做映前导读的时候将本片比作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并称这是一部“你们从来未曾见过的中国电影”。看下来也确乎有这样的感觉,不过我觉得导演的视觉来源比较复杂(以侯孝贤和贾樟柯为主),而文本参照更多的是《一一》,完全做出了家族史诗的格局,而140分钟的影片竟然还只是第一卷!

  影片有着一个从夏到春的季节结构,聚焦浙江富阳(杭州市富阳区)一个大家族老太太和四个儿子的故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影片的基础视觉概念来自中国山水长卷(具体讲是片中提到的三卷本《千里江东图》,或者英文片名指向的《富春山居图》),有着调度精致的长卷式镜头,主要集中在沿江的外景空间调度之中,尤其以外孙女和江老师谈恋爱那个令人惊异的十几分钟的超长镜头为最。而这种山水长卷式的调度也会被用于内景,比较典型的是冬季拆迁一场戏中老四在正在被拆迁的公寓楼中翻找旧物的那个镜头。当然影片中长镜头的来源也不止于山水长卷,可以清晰辨认出的包括开场老太太70岁寿宴的那场戏,调度显然是来自侯孝贤的《海上花》(竟然还用了蜡烛照明,而停电-来电的设计让人想起《悲情城市》和《童年往事》),完成度相当不错,其他一些内景镜头也也有参照《海上花》和《戏梦人生》的调度;而风景长镜头除了视觉源头之外,可能的来源还包括侯孝贤“凤山的芒果树”/“《沈从文自传》”视点,安哲罗普洛斯的变焦结合推拉移动的运镜方式以及“远山淡影”式的风景处理,以及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的“流民图”长镜头(当然片中还有很多《三峡好人》式的拆迁场景)。还能在影片中找到很多来自贾樟柯(社会新闻用法)乃至是枝裕和(扫墓之后那场戏完全是很好地化用了《步履不停》)的参考。影片在视觉上确实非常有特点,说得夸张点,大概继承了十七年电影中尝试创造的“中国民族电影语言”(诗-画的意境,可以比出《早春二月》《林则徐》《枯木逢春》的例子,晚一点还能加上《城南旧事》《湘女潇潇》等)的传统,同时又参考了电影大师们对长镜头作为视听语言的发展。仅凭这一点,影片足以被续在民族化电影语言的谱系当中,并且成为一部极为重要和独特的作品。

  影片的音乐也颇为惊艳,因为作曲是窦唯大仙!!!!说起来窦大仙也很久没有做电影配乐了。这次既有成曲也有新写的片段,窦唯近年来钻研的民族风格电子音乐倒也与影片的长卷式镜头颇为匹配,“山水/风景与山水风景中的人”“自然/传统山水中的(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的全景式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

  然而影片的有趣之处并不止于此,人文山水画的的散点透视在剧作上则呈现为各家都有一条枝繁叶茂又彼此交织的故事线。剧作在很多时刻让人想起小津安二郎,“嫁女儿”“娶媳妇”“老太太养老”的写法马上可以联系到《东京物语》《麦秋》等一系列名作。剧作的迷人之处在于不疾不徐地讲了许多“有的没的”的事儿,而正是这些丰富的、甚至超量的细节,把历史记忆与时代变迁,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命运感与无常感编织在一起,显然是来自作者丰富而独特的的生命体验,有着极为真挚的情感。导演是带着极大的尊重,以平视的目光,充满着对片中人物的爱来完成了这部影片,而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则在于既不同情,亦不感伤(即便是片中的失智老人与唐氏综合征的少年),是中国电影中少见的充满了尊严而生活得无比真实的人物。

  当然影片的生涩之处也不少,以非职业演员做到这种程度,可以想见背后艰辛的工作;方言部分完成得非常好,不过普通话部分就比较尴尬,但凡演员扎着架子开始表演和说一些不符合人物身份和语言习惯的台词,效果就开始尴尬了。另外长卷镜头虽美,也不无滥用之嫌,人物塑造虽然十分丰满,但是也有写丢的人物和不够清晰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结构,虽然理出了春夏秋冬婚丧嫁娶的大结构,但是具体到诸如叙事视点、信息控制之类技术性的问题,尚需磨炼;而事实上是可以提炼出一个看似随意而相当严整的结构的。导演显然是凭借着自己的灵性与本能在进行创作,而这部令人惊艳的作品已经获得了一个极高的起点,可以预见的是下一部影片将具有更高的平台,并产生决定性的意义。

  《春江水暖》观后感(九):顾晓刚:我尝试将传统安放在当下

  与顾晓刚导演已经不是初见了。

  我们约在一家餐厅。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那。“您好,我是晓刚”,轻柔的嗓音让人有点辨不太清,给我的感觉是温文儒雅,与电影透散出的文人气质相符。

  第一次见到顾晓刚是2012年,在第三届杭州亚洲青年影展上。他带着纪录短片《自然农人老贾》参加“青年之光”短片竞赛,我是坐在台下的一名普通观众。同场竞技的还有杨明明的《女导演》,最近,她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在国内上映。

  杭州亚洲青年影展只办了五届,执行长单佐龙后来做了毕赣电影的制片人。

  我们一边聊着这段“奇遇”,一边开始了采访。

  顾晓刚接触电影纯属机缘巧合。本科学习服装营销的他报的高考志愿是动画,电影的启蒙则来自于艺考培训时有人在宿舍看电影,像被打开一个世界。后来兴趣越来越大,顾晓刚按耐不住拍摄的冲动,就借学校动画班同学的DV摸索着拍纪录片。

  他把拍的短片《信仰者》投给亚洲青年影展,从而有参加训练营的机会。时间为期一周,导师有应亮、冯艳和大冢龙治。在训练营里,顾晓刚学会了制作纪录片的基本功。紧接着第二年,顾晓刚带着《自然农人老贾》短片重回影展,从学员蜕变为参赛者。

  新世纪后,中国各地的独立影展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成了青年导演展示自我和自由交流的平台。对顾晓刚来说,这些独立影展帮助他完成了他所缺失的电影教育。正是通过参展,他有机会观摩到其他优秀电影人的作品,从而打开眼界。

  如他所说,“影展变成了我集中学习的学校”。

  第一次萌生拍长片的想法是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时候。最初始的构想是讲父母开饭店的故事,片名叫“顾家饭店”。2016年夏进修结束,顾晓刚回到家乡富阳,潜下心来创作剧本。

  富阳原先是杭州下属的县,1994年撤县立市,2014年划入杭州市。加上2016年杭州举办G20峰会,各地都在迅猛发展中。重回家乡的顾晓刚发现富阳的变化超乎想象,父母早年经营的饭店也没了踪迹。

  面对城市的巨变,顾晓刚很受刺激。于是将城市与时代加入故事背景,电影体量一下子变大。这样就有了《春江水暖》,讲述四兄弟分四季轮流照顾中风后失智母亲的故事,从而蜿蜒流转出一段富春江边的世故人情

  父母对顾晓刚拍电影的举动,一开始并不支持。后来看到儿子的短片作品不断参加电影节并屡获奖,渐渐妥协了。等顾晓刚从北电进修回家,打算拍摄家乡富阳的故事,父母表示全力支持。

  《春江水暖》是一次“家族总动员”,90%的演员都是顾晓刚的亲戚,除了奶奶、顾喜和江一三个角色找的专业演员。甚至于,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关系也被照搬到电影里。

  在开拍前,顾晓刚和团队研究大量电影素材,观摩大师的作品。尤其是在东方文化体系下成长起来的亚洲导演:小津、是枝裕和、侯孝贤、杨德昌等。《春江水暖》的不少地方都对两位台湾电影大师有所借鉴。

  电影第一个长镜头拍的是家人为奶奶祝寿的场景,类似于《海上花》开头晚宴“无视觉中心”的设计。电影中有几处镜头通过摄影机运动将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一起,让我们想起杨德昌留下的动画遗作《追风》。

  即便如此,《春江水暖》的拍摄依然困难。拍摄前后持续了两年,从2017年夏天开拍,到2019年春天才全部拍完,中间因为资金问题有过几次中断。

  最开始,顾晓刚和他的团队挺理想的,觉得电影用不了太多钱。再加上剧本相继在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和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会获奖,觉得资金还是好找。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样,不仅拍摄费钱,由于团队都是年轻人,缺少大咖,加上是长期运作,大家对这项目都不是很有信心。第二年春天,眼看着弹尽粮绝,网贷还款日期日益临近,拍摄几近停顿。

  “我们当时真的就是谁第一时间给钱,不管他是谁,我们就签了。当然,我们也在等待和我们价值观一致,支持我们这种青年导演的公司和出品人介入。那时候,工厂大门影业的峰哥(黄旭峰),和我聊了四个多小时,聊得特别好,他们是懂电影的,给予我创作上的充分信任,同时,不管是在拍摄、后期制作,还是国际推广发行上,他们都做了很多专业的工作,这一点,我觉得和解决燃眉之急的资金是同等重要的,如此,电影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对于这种断续的拍摄,顾晓刚和制片团队在克服困难的同时,也摸索出对创作有益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修正此前所犯的错误和走入的误区,他还以侯孝贤和王家卫为例,说明充足的创作时间对作品成色的正面影响。

  对于《春江水暖》的美学,顾晓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谈起这个话题,他一下子兴奋起来。

  在顾晓刚的构想中,《春江水暖》是三卷电影《千里江东图》的第一卷。电影中有条字幕给出了提示——“春江经钱塘汇入东海”——暗示着接下来两卷的故事发生在杭州,是全新的故事,并且卷与卷有勾连。

  一者是人物可能在不同的卷串场,另外一者是三部曲始终贯穿的美学诉求。

  《千里江东图》这个片名化用宋朝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与画没有直接联系。这类似于致敬,顾晓刚尝试将山水画的美学转化为电影语言。

  在美学和人文上更有联系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顾晓刚希望电影最终能像《清明上河图》那般移步换景,随着江水的流动,带出家乡富阳独特的世俗人情。

  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并排安置在一个平面上,则是中国传统绘画“非消失点散点透视”的美学特色,顾晓刚认为毕加索的立体派在某种程度上与此类似。这也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将七年时间寻找的素材“剪辑”在画上。

  顾晓刚想在电影中做到同样的事情。

  “整个电影讲述的不仅是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山水画转化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这个转化费了很多心思,一开始并不理想。我们没有把整部电影当电影去看,一直把它当一个绘画、一种思维看待。虽然有正反打,但我们以绘画的视角呈现。”

  顾晓刚将中国绘画看成是对一种宇宙观的创造。“画的是山水,其实呈现一种宇宙的时空和世界的自我观照。”并称此为“气韵生动”。

  “其实我们用的核心养分还是古人的养分,就是如何去把传统安放在当下。 ”

  《春江水暖》便是这样一部真正动用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讲述浙地当下市井风貌和世俗人情的电影。

  《春江水暖》观后感(十):《春江水暖》:水墨长卷美与哲

  (文/莫赫兰盗)

  600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以浙江富阳富春江两岸风貌作纸本水墨长卷--《富春山居图》。昔日的画中富阳,现已规划成为杭州市富阳区。目前正在为迎接2022年亚运会的到来,动迁拆改、大兴土建。电影《春江水暖》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影片中,富春江畔的顾氏家族正为老母亲举办寿宴,谁料席间老妈妈突然发病晕厥。自此以后,“由谁来赡养失智的母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掀起顾家亲人之间的波澜。个人与家庭的取舍、感情与利欲的纠葛仿佛结成了一张网,不同程度地牵动着顾家的上下老小。与此同时,现代化建设与商品经济的浪潮也一并涌入,浸染着水墨画卷中的这片河与山……两个半小时的篇幅,一幅绢本设色、古意盎然的当代《富春山居图》不疾不徐地在观众面前展开。顾家的故事如同一滴浓墨,乘文人挥毫泼墨之隙浸入江面。墨迹被经行的水鸟漾开,人间悲欢化作四季冷暖。时间之间,永恒不过一瞬,唯有这水光山色最无情,寒来暑往、亘古不变。

  7月28日,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节将“最佳剧情长片”颁给《春江水暖》。凭借此片,顾刚晓获得了 “最佳导演”荣誉。《春江水暖》一举拿下两项重要大奖,它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早在几个月前的戛纳电影节上,“影评人周”单元总监查尔斯·泰松就取词精当地给出了答案。“这部电影具有宽广、庄严的温柔和叙事性的结构,是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电影化表达。”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完整传统美学风貌的电影,若以惯常思维(西方电影理论的体察方式)将电影元素对象化,则会失去对作品神韵的整体感知。“气韵生动”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美学命题,是对《春江水暖》美学意蕴颇为恰切的提炼。“气韵生动”不是孤立的概念,最早见于南朝时期谢赫的《古画品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谢赫把“气韵”放在六法之首,足以突显它的重要。其中,“生动”是对气韵的形容,故而命题的重点还是在于“气韵”二字。气,即作品的元气,这个元气是取材于宇宙自然的元气与作者本身的元气化合产生的产物。对于水墨画而言,画面的元气是作品的生命。“韵”原指音韵、声韵,在这里指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指影片中人物的形象、个性、情调、韵味。这里所说的形象,不是人的一般形象,而是人物的审美形象。将水墨长卷电影化,这是一个很妙的想法。摄像机以动态捕捉静态,电影成为辅助“生动”呈现的有利的介质。与此同时,这对(电影)画面的布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演出色的空间美学修辞,是这部影片最靓眼的部分之一。对于电影水墨长卷来说,空间的重要程度远超于他所讲述的故事,《春江水暖》参考了中国古代山水长卷的远、近;虚、实等对应的空间关系;借鉴了水墨画的纵深空间符号。譬如影片中对“之”字型画面的使用,让那些盘折的群山,延伸了空间的深远。山水似乎没有尽头,在有限中追求无限,这是水墨画的哲学追求。“身在山川而取之”。若没有审美的心胸、幽情美趣,纵然作者身在此山中,也无法发现自然之美、无法自觉地察觉这山水的可爱,也就无法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当初,黄公望为作《富春山居图》,反复观察富春一带的山水民俗,花了七年有余。导演顾晓刚五岁时随家人迁至富春江畔久居,之后二十年的时间,想必也是“饱游沃看”了富阳的山水要妙。他少年习画,亲历见证了片中多数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所以我们得以看到,顾家老少在导演的调配下,在电影中实现冲突与弥合,得以看到人的喜乐悲欢与这富春江畔的四季的相融。所谓“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而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郭熙语)。这“意”与“象”的结合,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

  顾晓刚巧妙地搭载了前人的美学形式,又把文化经典引入到自己身处的时代的语境中来。联系他的心迹证诚,这位青年导演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也许一些观众会执着于影片单个的段落中镜语对小津、是枝、侯孝贤、杨德昌的“效仿”;也有人指出在演员表演设计上的一些小缺憾。对于青年导演而言,遗憾总是难免的。然而,当电影作者把赤诚的情感和美的认知融进电影的形式系统时,依照文人水墨画的“写意”传统,如果观众体察到了作品的气场与神韵所在,那么外部的技术细节反而没有那么重要了。

  在黄公望作《富春山居图》的时代,元代山水图景已经演化到了追求画中“逸品”的阶段。“逸”原本指的是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的“逸”,譬如先秦时期的“逸民”(后世所说的“隐者”),他们想要从浑浊的世界中逃出来,享受山水之清乐。后来,“逸”指要超脱世俗中的事物,譬如追求“逸”的人生。所谓“逸品”(“逸格”),就是把“逸”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渗透至艺术作品中去。当《春江水暖》的电影画卷进入夏季,顾喜与江一在江边散步。他们二人都曾在外游学,后来都各自选择回到富阳。顾喜问江一:外面那么好,为什么选择回来?江一没有正面回答。顾喜说自己上学时曾演过一出叫做《跳墙》的戏。戏中的小和尚一出生就因八字犯克被送往寺院修行,十五年后他已可以回归俗世。在他跳墙出山之际陷入了选择的困境:是和山下凡人一样,就此耕读一生?还是继续留在山顶的寺庙修行?跳出去容易跳回来难,一步选择,一念婆娑。

  顾喜这段《跳墙》讲的是小和尚对佛法、对红尘、对人的眷恋。它像极了一则关于人生困境的寓言,与其他段落互相关联。江一与顾喜都跳入过繁华世界,随后主动放逐自我于山水之间。顾喜情愿在陈设古朴的家中陪失智的奶奶说话,愿嫁给一穷二白的江一,而不愿接受与董事长家的公子的婚约。江一甘心在县城做中学教师,因为可以纵情山水,与自然交融,尽他所能去考证三卷《千里江山图》。这种“逸”是以入世的精神行出世之举,是在异化的现实中追求自由的力量。在这里,他们的需要因为超越了自己的物质规定性而成为一种快乐的源泉。这是高人隐士般的潇洒,是作品“逸品”的凸显。一般来说,大抵也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外化。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窦唯的音乐,让影片又添几分仙风道骨。向来低调隐逸的窦唯,在看过成片之后,答应“出山”担任《春江水暖》的音乐监制。电影改编和选用了他的十首乐曲,乐曲凄婉而不哀伤,沉郁之中也见慷慨。目前,该片已获得公映许可。静待时机,期待相遇。

  “从苏轼、文同和米芾开始人们把水墨写意画称之为文人画,士大夫画”。如高尔泰所说,“山水画对自然的追求,没有卢梭的那种忧郁,也没有拜伦的那种骚动,更没有后来颓废派的那种绝望和狂乱。相反, 他超脱而不厌世,宁静而不消沉。温婉敦厚之中透露着刚毅和傲岸。是我们坚强乐观的民族精神在士大夫阶层的折光反映。”《春江水暖》中人物的喜与悲趋向于宁静。与西方的力量与宿命感有异,这是东方美学审视苦难的态度。片中老母亲病危时,在面对着可能到来的死亡和离别,四个儿子守在床边面容安静。有那么几秒钟,在只有仪器的滴答声之间,整个画面都在凝神屏气。就像敦煌石窟中卧佛释迦摩尼临终像。面容安静,慈祥地迎着死亡走去。这是庄重、徐缓的以柔克刚的力量。

  《春江水暖》保持了文人画形式美的传统,卷首尾有作者的题跋,通过内容了解到,这部令国内外电影节展惊喜的电影作品,名叫《春江水暖》。而它,仅仅是顾晓刚导演《千里江东图》长卷电影三部曲的第一卷。

  (作者简介:莫赫兰盗,文学博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