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探寻历史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探寻历史

2019-08-25 16:33:43 作者:夏苏宁 来源: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阅读:载入中…

探寻历史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小组所到的实践场所

  无锡博物院成立于2007年10月15日,由原无锡革命陈列馆、无锡博物馆和无锡科普馆“三馆合一”组建而成,位于无锡市太湖广场南侧,新馆于2008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建筑面积71000平方米,建筑造型体现了“水光石色”的设计理念,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

  无锡博物院现有24个常设展览反映了无锡地域文化特色,彰显了无锡城市独特个性魅力同时按照国家数字化博物馆的要求建设全国领先数字文物管理展示系统,是一座集教育引导观赏娱乐、参与互动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院。此外,无锡博物院“一院带五馆”,下辖周怀民藏画馆、无锡中国民族商业博物馆、程及美术馆、张闻天旧居和无锡碑刻陈列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经过几代文博工作者辛勤劳动,无锡博物院现已拥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尤以明清书画地方历史文物最富特色。

  2018年10月,命名为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在这个博物馆里分了几种展示的种类

  吴风锡韵——无锡城市故事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这片濒临太湖的土地变得更加活跃。良渚文化高城墩遗址与马桥文化佘城遗址的发现表明,无锡是以一种宏阔的气度进入文明时代的。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户梅里,不仅为社会经济开发建立制度框架,而且开创出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吴文化。秦汉以来,这里经历了粗陋而精雅,从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转变,并在唐宋时期发展成中国农业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然而,无锡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还是明清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的百年繁华。滨江临湖、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披荆斩棘务实创新的文化基因人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开拓汇聚一道,孕育出近代中国最绚丽工商文化之花,并使无锡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

  紫砂艺术

  紫砂陶艺是一门点石成金的艺术。传说中有异僧呼卖“富贵土”,让当地人发现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来,他们用粘土来制陶器,到了明代,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生坯强度更高,烧成收缩率更小的紫砂泥来制陶,并独创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来成型制壶,可以说,陶瓷艺术发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现,无论是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还是实用性观赏性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境界。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连带起茶具的不断更新,明代饮茶方式有了变化,变煮茶为沏泡茶,正是这种新形式饮茶方式的呼唤导致了紫砂壶的出现和风靡一时,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叶的天然美质发挥淋漓尽致,可以说,紫砂壶是陶文化、壶文化、茶文化高度结合产物,也是中国陶器发展史上的总结性产物,紫砂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制陶业巅峰时代的到来。

  元代钱裕墓出土文物展

  钱裕(1247-1320),字宽父,江苏无锡人,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裔。元代时期无锡的豪门富户,葬于至治元年(1321年)。

  其随葬品包括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玛瑙琥珀丝绸服饰、漆器、纸币、木、核器和铜镜等共154件,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其中,鎏金花瓣式银托盏,犹如盛开的牡丹生机勃勃,是我国出土元代银器中极富特色的一件。

  惠山泥人艺术展

  在江南名城无锡,有一朵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艺术奇葩,就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民族传统工艺——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传统的惠山泥人,自诞生之日起,便渗透着江南工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其发展过程中,除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无锡惠山的寺庙园林祠堂街坊戏文雕刻庙会、香会以及惠山浜与之沟通的京杭大运河及无锡古运河两岸的“米市”,更对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产生了特殊而又广泛的影响,使其形成了由俗而雅、大俗大雅、粗中有细、甜而不腻的地方特色。

  陶寿伯书画馆

  陶寿伯(1902-1997),原名知奋,55岁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万,别署万石楼主。15岁即入苏州汉贞阁碑帖店学徒学习篆刻书法、拓碑、刻碑。20世纪20年代满师后至上海发展,因师兄钱瘦铁的介绍而得以遍识当时海派诸名家,并由陈巨来引见投拜四明耆宿赵叔孺先生门下学习绘画。1947年拜张大千先生为师,成为大风堂门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时或用泼墨、泼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独创。

  陶寿伯先生于1950年经港入台,从此定居宝岛半世纪。在台期间刀石相伴、笔墨以随,从未停止过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与去台之名宿大家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等笔墨唱酬,时相往还,并多次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地举行艺术展。受到陶先生的熏陶,陶氏堪称一门风雅夫人强淑萍善画兰花子女陶龙若、陶凤若、陶豹若均能继家声,操丹青,是令人称羡的艺术世家。陶先生虽久居海外,但思乡之情始终未泯。2010年,其哲嗣陶龙若先生将所藏陶寿伯先生书画篆刻作品择60件,慨然赠于无锡博物院,裨使我院书画收藏,又得焕然增彩,亦使寿伯先生精品,能于故乡流传永绪。

  周怀民藏画馆

  周怀民(1907—1996),原名仁,室名双柳书屋、水云阁,无锡钱桥人。曾任京华美教授、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历任北京画院一级画师、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画研究会会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等职,是当代著名画家、书画鉴藏家。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周怀民早年家境清寒,19岁时北上谋生,在北平电报局任职。他由衷地喜爱书画艺术,加入中国画研究会学画,师事吴镜汀。常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名画,尤喜马远、夏圭,因而用笔劲峭斩绝,风骨棱棱。中年以后形成了笔墨厚重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山水之外,尤擅芦荡、葡萄,有“周芦荡 ”、“周葡萄”之美誉。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周怀民先生一生节衣缩食,凭藉精到的眼力,购藏了一批古书画名迹。他数十年积累的古画,与其说是凭金钱购置,倒不如说是靠鉴别眼力获得。他抱定人弃我取的念头,在瓦砾堆中挑选明珠,一件名作得来实在非易,备尝艰辛,同时却锻炼自己鉴定眼力。1984年周怀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当代书画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家乡,为家乡人奉献出一座艺术的宝库

  我们的实践地点选择在这里完全是因为这个地方比较方便,因为我们的想法是简单,方便。

  但是在我们小组来到博物馆的时候,就感受到博物馆里独有的一种文化的氛围,那是在漫长时光长河中,磨光了它们的活泼沉稳的在展示台中默默地述说着它们的故事。

  博物馆里不仅仅有古老物品,还有各种奇特的展示,投影出古代人上下桥的景象,远看仿佛真的有座桥。当我被吸引走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投影而已。像这样的设备还有很多,比如在船的墙上回投影海浪影像

  通过这次无锡博物馆的参观,我想了很多,不光看到了无锡这个城市的发展也看到了中国的复兴史,我们是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 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所以在大学三年中我们要努力学习,多多磨砺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探寻历史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