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几种父母最不受孩子欢迎?原因就在这儿!
写在前面
作为一个当爸爸的人,其实他当爸爸的时间也不短了,家里孩子已经上三年级了,为什么突然一下他就开始抱怨孩子跟他不亲呢?
翻翻他的社交网络:和哪些朋友喝酒了、打牌了,买了什么新手机新手环,上班遇到了什么奇葩客户等等什么都有,唯独家庭的互动少得可怜,也就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偶尔看到。
结果现在孩子上三年级了,渐渐懂事以后,对他这个爸爸也根本不亲热了,以前还会缠着让爸爸带他去游乐场动物园,现在对爸爸就冷淡多了,也不听爸爸的话,只听妈妈的。
我同学不满地在同学群里抱怨:“叫他给我倒杯水都叫不动,除非他妈妈说他才肯去,这孩子完全没把我这个老子放在眼里,以后不得上天!”
有同学回复他:“你以后多抽出点时间陪陪小孩呗,感情还是在培养才会有的。”
结果他说:“我又不是没陪过,上周末玩游戏我说爸爸陪你,你猜他说啥,叫我别打扰他!这叫我怎么培养感情?!”
01
提防“伪陪伴”
我们说的“多陪伴”孩子,并不是指只要陪在孩子身边就好了,而是需要同孩子做亲子沟通,能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样才能促进亲子感情,这样的陪伴也才是有意义的陪伴。
没有意义的“陪伴”,孩子能敏感的察觉到,虽然他表达能力不够强,可是他一定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就像我同学的孩子那样,不喜欢然后本能地疏远。
02
01
没有参与性的陪伴
也就是我同学这样的陪伴,父母只是人到场,在孩子那儿打个卡,全程跟孩子没有互动,要么坐在旁边看孩子自己玩,要么连看也不看,自己低头拿着手机上网,对孩子表现出的交流渴望爱理不理敷衍了事。
这样的陪伴,孩子当然不感冒,等到他长大些,也肯定有样学样,对父母也爱理不理了。
02
全程指挥型的陪伴
这种陪伴也非常多见,父母那基本不能叫陪孩子,而应该叫全程监管,眼睛就盯在孩子身上了,一会阻止孩子这样做,一会命令孩子那样做。
孩子可不是机器人,父母输一个指令就一个动作,孩子不管玩什么,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只要不是妨碍了公共秩序或者给他人带来困扰,孩子爱怎么玩,都可以随他。
玩耍其实是孩子进行思维锻炼的一项重要活动,能够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如果父母老是对此发出指令,孩子的脑力劳动就不够充分活跃,未来思维面也会很窄,不是好事。
孩子堆积木,不管孩子怎么堆,其实都是在边玩边总结,怎么玩才更好玩,哪怕他非要将我们眼里不合适的组合在一起。而有的父母就会指挥他:“你放错了,应该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并且还会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自己的。
而且孩子也不傻,他要想把积木堆起来,就一定能发现大的需要放在下面,这就是孩子通过观察、思考得来的成果,是比父母直接教给他更让他印象深刻的经验收获。
03
物质型陪伴
我曾经有个同事就喜欢用这种方法,因为她认为这样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非常有用。孩子扫地洗碗,给奖金;孩子做完作业,给奖金;孩子考试好,给奖金。
一度孩子表现也特别好,这让她非常得意,觉得找到了一个简便省心的好办法。
可是好景不长,孩子上初中以后,开始讨价还价,要按自己订的价格来给钱,如果不同意,家务不做都是轻的,还会故意考试考砸来气她,完全将这些自己的份内事当成要挟父母的筹码。
孩子心底最渴望的,其实是父母对自己成长的肯定,如果父母一味拿钱去刺激,只会让孩子因为内心空虚而变得拜金,最后长成令父母都陌生的样子。
04
喋喋不休型
这类父母跟指挥型其实很像,只是指挥型喜欢控制孩子的行为,这类父母则喜欢给孩子“洗脑”,天天灌输大道理,想用道理让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讲道理没错,但讲大道理就不对了,大道理太过空泛,以孩子的理解能力很难理解,而且孩子看不到实例,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不乐意听。
给孩子讲大道理,不如将自身竖立成楷模,在朝夕相处下,不需要说,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