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创世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创世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10-04 23:3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创世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创世记》是一本由[美]爱德华·威尔逊著作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15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创世记》读后感(一):"真社会性"在发现的那一刻即停止了演化。

  一些关键点一笔带过,而举例论证时从飞虫鸟类再到蚁群和猿类,又夹带太多不得要领的私货。当作者找到真社会性时,试图用这种唯一被证实过的低阶社会结构解释一切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结构在数千年的过程经过多次演化,作者只字未提。一切时间长河中的事物都会自我演化,但我们的社会结构却未知。有些怀疑全文是否有删减,在刚写到人类社会的构成戛然而止,它只定格在了蚂蚁群体的“真社会性”。

  《创世记》读后感(二):很值得推荐的一本小书。

  爱德华·威尔逊,创世记,傅贺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5.

  很值得推荐的一本小书。本书用百来页的篇幅介绍了几十亿年的生命演化史。重心探讨利他主义起源。达尔文生物化学说使得利他行为成为一个难题。新综合基因学说加深了这一困难——“自私的基因”是演化的唯一基础。这部小书的核心内容在于阐明群体选择的内容,并依赖群体选择来解释利他主义的产生。要是我没弄错,多数生物学家好像很长一段时间认可有群体选择这回事

  在达尔文那里,群体选择指的是:演化由整个群体的而非由其中个体的遗传性状驱动。群体演化起于类社会性物种,例如,单个细菌同类之间通过化学信号交流信息形成群体感应。多种昆虫和其他动物会长照顾幼虫、幼崽。在这类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出真社会性物种。生物学家现在已大致理清了真社会性的发展步骤,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女儿成熟后仍然跟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继续担任生殖母体角色后代则担任不育的工职。而从前,霍尔丹、汉密尔顿等重量级的生物学家倾向于从亲缘关系扩展设想群体选择。当然,群体选择虽然发生在群体层次上,但这不是要否认群体层次上的选择跟个体层次上的选择一样,选择的单位都是基因——在这里,自然选择青睐于那些规定了社会性状的等位基因。

  本书短小简明,跟作者那部洋洋大观的《社会生物学》正相对照(2000年英文版,中译本2008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英文版是今年刚出的,感谢中信出版社和译者傅贺这么快就让我们读到了中译本。两本书隔开19年,这段时间不算长,但在群体演化研究领域成果迭出,因此,本书篇幅虽小,对群体选择的解释却远为更加令人信服

  我还想指出本书的一个小优点。为节省篇幅,多数专名术语作者不加解释,我认为,对简明综述类写作,这种写法是对的——很多术语我们普通读者已经了解,有些则有译者做注说明,少数几个读者需要自己去查阅,现在有了google(?),查阅一般术语是件极容易的事。有些同类著作逢术语就做一番说明,这也许适合于很初级的读者,却难免会浪费多数读者的阅读时间。

  《创世记》读后感(三):跨物种合作才是真的创世纪

  

作者认为,真社会动物相比其他动物,在获取资源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这类生物是地球生命的未来,它们代表着“创世纪”。

真社会动物有竞争优势,是因为他们能相互合作。合作带来更高的攻击力和生产力,这是生存优势。能相互合作,则是因为这类生物间存在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产生,作者认为是因为群体选择理论。这仍旧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框架之内。

  有利他基因的物种,彼此间除了天然的竞争,还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这种基因的存在,使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更有优势,因此利他基因能够通过群体留存下来。

  那些没有利他基因的物种,在群体竞争、不同物种竞争时,会整个群体的输掉竞争,所以即便个体再强,其基因也无法遗传下来。

  因此来看,真社会动物未来真的会成为地球的主宰

但我们要警惕,基因的多样性、或物种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地球真的只剩下的真社会动物,那我们可能离自己的灭亡也不远已。

  一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天然的解决方案。比如药物研发,我们就极其依赖对其他生物的观察和发现,像青霉素、链霉素的发现,就是因为发现青霉菌能够抑菌,这是人类发明抗生素源头。所以,生物的多样性,为我们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了天然解决方案,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另一方面,环境变化是不可预知的,尤其是未来人始终是要成为跨星球物种的。生物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在基因层面给我们充当宝贵的“智库”。面对宇宙环境的复杂,只要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成熟,“智库”里的基因随时可能派上用场

不过我们也不用太多悲观,利他基因除了带来同物种内个体的合作,也许会促使我们进行更广泛的跨物种合作。

  其实畜牧、养殖种植,不就是典型的跨物种合作嘛?

  只要人类能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那么这种创世纪就不会只是人类的创世纪。

  Y 公众号“小楼观月”。

  《创世记》读后感(四):利他的群体

  无论科学家多想用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起源,都无法完全抛开文化或者说宗教上的牵扯,否则,达尔文也不必将石破天惊的《物种起源》雪藏多年了。而非专业读者又常常反过来被科学之外的魅力吸引,想去了解人类的起源: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最终要到哪里去?——科学与文化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由是,演化生物学巨擘爱德华·威尔逊写了《创世纪:从细胞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一书,可视作他对前两个问题的简要答案

  说本书“简要”毫不夸张,百余页的篇幅,威尔逊轻而易举地将漫长的演化过程和近代生物学的迭代浓缩精炼的框架里。自然选择是生物演化的驱动力,一言以蔽:“突变提案、环境筛选”。威尔逊提炼节点顺序分别为:地球上先出现了生命,其次是复杂的真核细胞出现,再是有性繁殖的出现、多细胞生物体的出现,随后是社会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比较探讨生命起源的同类书籍,卒见威尔逊的与众不同之处:他将社会的起源和语言的起源放在了生物演化的重要位置,而这两者不只是生物学家的议题,也是文化学者津津乐道的。社会性的演化是人类命运基石

  威尔逊重点分析了“真社会性群体”,以我们熟悉蜜蜂和蚂蚁为例,探讨昆虫世界如何演化出这些分工有序高效聪明的群体。另一方面,真社会性群体在所有昆虫类别中却占比不高,这种模式显得有悖直觉:为何有些个体会放弃繁殖后代的权利,甘心成为社会的一颗螺丝钉呢?为了解释其原因,“汉密尔顿法则”一度受到追捧。遗传学家威廉·D·汉密尔顿将真社会性量化,指出:利他主义演化的发生,主要基于给群体间其他成员带来的收益和成员间的亲密程度。譬如,我们不愿冒险去救一个陌生人,但若换做是救自己的侄子(他带有部分与我们一样的基因),救人的意愿就会强烈许多。也就是说,是利己的出发点成就了利他的选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汉密尔顿法则”被推翻了,它只是看上去严谨实则无从计算。收益也好,亲缘关系也罢,并不能在当下立刻得出结果表面上的群体利益最大化,只是事后诸葛亮。在威尔逊看来,利己并不是因,反倒是果。倘我们觉得利己者能占到更多的小便宜,恐怕是因为我们只是着眼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去计算得失;对于群体而言,利他才能使群体获得更大的优势。威尔逊甚至认为,作为真社会性群体的人类,也正是受惠于此种利他的模式,才能在进化过程中超越我们的近亲,成为所谓的主宰者。

  在资源有限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能够各司其职团结互助的群体看上去更强大,如同“不莱梅的音乐家”一样。大脑的演化使得群体的分工协作更为明确,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复杂。而社交——不仅是跟有亲缘关系的人——也变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它同样不是目标明确的利己交流(或如我们本能反感精明算计的人一样),更像自然发生的群体内的相互取悦。人类学家猜测,早期人类的谈话既有“白天谈话”也有“夜晚谈话”,前者围绕生活实际展开,后者则是讲故事,包括由虚构故事衍生出的唱歌、跳舞、宗教对话。社交占据的时间越来越多,以至于人们视之为更强大脑和社会发展的动因。归根结底,我们因利他而变得更好。

  如此看人类的未来或也不迷惘。一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个体的力量看似是更强大了,但我们仍不可能单打独斗疏离了彼此的协作,失去了群体的优势;二来,我们生存的环境与自身的发展休戚相关,两者相互渗透,比如个体微不足道的碳排放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比如疫苗人群中的接种比例会影响群体的免疫,比如蝴蝶效应,利己的群体怕是要贻害自身,如何将利他的优势保持下去,亦当是科学和文化共同关心的议题。

  ——己亥年读爱德华·威尔逊《创世记

  《创世记》读后感(五):探索人与动物的起源

  《创世记》是一本很薄的科普书,中译7.5万字,作者爱德华·威尔逊(1929-)。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博物学家,曾经凭借《蚂蚁》和《论人的本性》两度摘取普利策非虚构奖,196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学院克拉福德奖等世界级环境生物学奖项。威尔逊少年时期因为意外造成右眼失明和高频率音域听力严重受损,但他凭借专注和热情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一生致力于公众科普。

  尽管年届高龄,威尔逊仍然笔耕不辍。尽管《创世记》仿佛轻薄叶子,在威尔逊广袤作品丛林里并不起眼,它的脉络里同样掩藏着生命演化的各种秘密

  在漫长的科学生涯里,威尔逊一直在研究动物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原理。人类的身体心灵都有其物质基础,并遵循一定的物理和化学规律,也就是说,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自然选择是生物演化的驱动力。威尔逊从“突变提案”和“环境筛选”两个角度分析了遗传与后天发挥作用。接着,话题转向了人类的“种族问题”。他开始讨论社会生物学的一个主题——表型的灵活性。自然选择作用于随机突变,正是演化的实现方式。威尔逊的专业领域是蚂蚁行为研究和岛屿生物地理学。威尔逊研究蚂蚁,同时研究人的本性。蚂蚁群落就是威尔逊用来观察人类社会的最佳样本

  从蚂蚁的社会等级阶层化引向人类的社会结构组成,把生物进化学引入社会学领域,会让人产生不快历史联想,曾经引发很多争议,但威尔逊从1975出版《社会生物学》以来一直坚持他的观点。在威尔逊看来,社会生物学主要以社会性物种的相互比较为基础。每一种生命形式都可被视作一个进化实验,亦是基因与环境之间数百万年相互作用产物

  《创世记》里有一个概念,叫“真社会性”。蚂蚁、类人猿、人类都是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生物种群,经由威尔逊的梳理,还可以得出,面对生物演化的漫长历程,这种真社会性的获得是晚近才拥有的,也就是说,自然选择导致了真社会性的形成。那么,哪些演变突变会导致真社会性的演化,高级社会组织与基因网络复杂性增加,是如何影响社会行为的呢?

  生物演化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利他主义。与理查德·道金斯有关“自私的基因”的说法接近,威尔逊也在探讨,利他行为对基因的传承似乎很不利,既然如此,利他精神是如何延续至今的呢?威尔逊说,对于蚂蚁这样的群居昆虫,这根本不是问题。自然选择的范围扩大到亲族选择。牺牲自己保护蚁群中的其他同胞保证其他更有能力兄弟姐妹繁衍,这种利他基因作为本能得到世代承袭。人类的利他行为相比昆虫更具有自利的性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决定的。比如,人类崇高英雄行为可以获得巨大的名声回报,人类的同情心也往往是有选择的,面向特定的群体和范围,“利他者”期望社会对自己或自己的近亲施以回报,这种心理情绪反应深刻烙印在基因里,通过多层次群体选择根深蒂固地成为现代人特质的一部分。

  威尔逊主张“先备学习”,即人类和动物天生准备学习(或抗拒学习)某些行为,可作为遗传学和文化之间的联结。威尔逊认为,适应型社会行为已经获得了选择,并在人类基因库中以负责各种不同形式的先备学习基因的形式存活。人类能够根据个人彼此之间的深入解构成群体,在群体关系形成之后,具有亲缘关系的成员就拥有共同基因,但这并不是由亲缘选择造成的。人类进化的动力在于人们具有与人沟通识别评价他人并与他人产生联结、合作与竞争的倾向,以及从属于某一群体的需求。这样的互动,就是“社会演变的驱动力”。

  《创世记》精简紧凑,综合了威尔逊的主要理论。以作品的内涵来说,它不是小作品,配得上《创世记》这样宏大书名

  《创世记》读后感(六):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人类的一切哲学问题,归根结底,只有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最终要到哪里去?第三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命运与未来。然而要回答第三个问题,需要对前两个问题有准确的解释。

  是谁的问题我不关心,因为有目标就去行动就可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从哪里来的知识已经知道一些,但如何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我很感兴趣;到哪里去也不是我关心的事情。看来哲学问题与普通人距离有些远啊!

  1871年,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里把人类起源的主题带进了科学探索视野,并提出人类是非洲猿类的后裔。从猿类到人类的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时至今日,我们具备了相当充分的知识来回答人类的起源问题,包括起源的时间和方式。

  演化是指一个物种的种群内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被定义为一个或多个种群,它们的内部成员能够自由交配,或是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物种的演化离不开繁衍,这样吧才能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展。

  自然选择,生物演化的驱动力。如果自然选择决定了物种的起源和演化,一切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而导致的被动适应,形成现在的物种和人类,会让很多人感觉不舒服。作为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没有一点儿主动适应的行为吗?或者将这种主动适应的行为传给下一代?在自然选择下,单体物种变得无限渺小。除了自然选择,还有一个基因突变,这是相对于遗传来说的,但突变也是不受主动控制的。对于数量极大,时间跨度很大的进化来说,突变是贯穿整个进程的,如果没有突变每一代与上一代都完全“一样”,现在就是过去祖先的“活化石”,演化、进化都将无从谈起了。

  遗传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肤色的遗传率最高,中国人之间不会有美国白人或者非洲黑人肤色的后代,但也有可能父母肤色比较白,子女肤色较黑,或者相反。而性格和智力的遗传率比较一般,孩子们拥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受父母自身条件不足的限制,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自己。

  遗传就是基因传承,变异就是基因突变,物种演化就是一代一代遗传和变异的过程。遗传决定了每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性,变异可能在很多代后才会发生,但正是这个变异才成就了现在的物种,包括我们人类。人类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人类,不是因为人类多么奋发图强,多么聪明勤奋,仅仅是因为几十万年前一些偶然的遗传变异,才让我们从一大堆猿猴和人类亲戚里脱颖而出。

  演化史上的大转变,顺序如下: 1.生命的起源; 2.复杂(真核)细胞的出现; 3.有性繁殖的出现; 4.多细胞生物体的出现; 5.社会的起源; 6.语言的起源。

  1952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新生斯坦利 • 米勒(Stanley Miller)对地球生命的起源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服了自己的导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罗德 • 尤里(Harold Urey),设计了一个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点科幻色彩的实验。

  米勒的野心是在小小的实验室里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看看在那种环境里,构成生命的物质能否从无到有地自然产生。可以看出,米勒的目标比单纯在实验室里合成某种“活力”物质要激进得多。他的希望是检验在远古地球环境中,各种“活力”物质能否自发地出现。

  根据当时人们对原始地球环境的猜测,米勒搭了一个略显简陋的实验装置。他在一个大烧瓶里装上水,点上酒精灯不断加热,模拟沸腾的海洋。他还在装置里通进氢气、甲烷和氨气,模拟上古时代的地球大气。米勒还在烧瓶里不断点燃电火花,模拟远古地球大气的闪电。实验的真实情景可以想象:在酒精灯的炙烤下,“海水”不断蒸腾,浓密的水蒸气升入“大气”,形成厚厚的云层。浓云中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又在不断搅动沸腾的“海洋”。这套简单的装置,可以说是米勒对原始地球环境一种非常简单、非常粗糙的还原。米勒让水在通电的气体烧瓶和加热的液体烧瓶之间循环往复,从而模拟了原始地球海水沸腾、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情景

  短短一天之后,某些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烧瓶里的水不再澄清,而是变成了淡淡的粉红色,一定有某些全新的物质生成了。即便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当一周之后米勒停止加热,关掉电源,从烧瓶里取出“海水”进行分析的时候,结果还是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海水中出现了许多全新的化学物质,甚至包括五种氨基酸分子!

  米勒只需要短短一周,就在一个容量不过几升的瓶子里制造出了氨基酸,那么在几十亿年前的浩瀚原始海洋里,在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尺度里,从无到有地构造出生命现象蕴含的全部化学反应,制造出生命所需的所有物质,乃至创造出生命本身,是不是也就不是那么难以想象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原始汤”的故事,模仿生命出现之前的环境,然后产生生命的必要物质。

  生命的人类的体内残留着一丝痕迹,记录了生命历史的每一次大转变。首先是微生物,分散在我们的消化道内和身体各处。其次是人体细胞,它们的祖先与一些微生物细胞发生了融合,变得更加复杂和高效;融合之后的细胞被称为“真核细胞”。再次是器官,由大量的真核细胞组成的结构。最后出现了人类。在遗传基因及环境适应下,通过语言、本能与社会经验的复杂融合,不同的人的人类个体组成了社会。

  现在利用新一代DNA测序方法,科学家们可以从身体的不同部位采集细胞样本,迅速分析里面包含的微生物DNA,并把全身样本细胞的信息结合起来,以识别寄居在我们身上的成千上万种微生物。简单说来,我们现在可以创建自己的微生物地图。

  另外,新兴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和肥胖症、关节炎、自闭症和抑郁症等多种疾病之间存在着前所未知的联系。随着对这些研究的深入,我们也看到了未来治愈这些疾病的曙光。

  是的,微生物正在重新定义人类!

  群体内成员掌握了何时合作、何时竞争的本能。这些本能就是什么对我来说是最好的?什么对我的群体有利,对我最有利?如果不能够掌握这些,我们战斗力不够强大的人类是不能够走到今天的,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让自己身体更强大、战斗力更强,还是更加有智慧的选择中,“自然选择”选择了后者,这个选择导致了大脑容积量不断增大,能够做出更合理的选择,能够组成群体,面对环境和其他大型动物的威胁。

  真社会性可能是演化过程中相对罕见的情况,但是它却带来了最高水平的个体利他行为与社会复杂程度。真社会性,即一个生物群体组织内分化出可育和不可育的等级,仅仅出现在屈指可数的几种物种里,而且几乎都生活在陆地上。但是,就是这几个生物,演化除了蚂蚁、白蚁和人类,逐渐主宰了陆地上的动物世界。我第一次见到真社会性这个词语,觉得非常神奇,特别对那些小型动物也走了这条路,觉得很是惊奇。

  在群体内部,自私的个体胜过利他的个体;在群体之间,利他个体组成的群体胜过自私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人类起源于非洲稀树草原里的一支南方古猿,其迈向真社会性的路径跟其他动物基本一致。社会演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群体之间的竞争,其中不乏激烈的冲突。要实现抵达人属层次的最后一步飞跃,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要有较大的脑;(2)要有大草原上频繁闪电引发的火;(3)要从一个密切合作的群体里受益。

  从南方古猿到能人,脑容积大约400-500毫升;到了直立人那里,脑容积增加到900毫升,而到了现代,我们人类的脑容积达到了1400毫升或者更多。之前也说了,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塑造了更大的脑容积,可以更多思考,做出更合理的选择,也才能更好地生存。大脑脑容积决定了生存,智人的脑容积最大,最后成为了人类,成为了地球的主宰。

  用火烤熟的肉是一种高能量、易消化的食物,也方便迁徙的部落携带。这促进了部落成员的聚集,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社交和劳动分工。为了整个群体而进行的合作与利他行为,是通过心智的演化实现的。 火,居然成为重要人类走到今天最重要的因素,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也是在其他地方没有看到过的知识。早期闪电经常会在地上留下火种,死去的动物尸体就成了烧好的食物;大约在100万年前,原始人类学会了控制用火,这下可厉害了!用火可以惊吓并围捕更多的动物,可以获得更多的肉类,烤熟的肉更容易消化,人类的咀嚼和消化系统变得偏爱煮熟的肉类和蔬菜。有了烹饪,人类开始分享食物,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 火除了能够更好地提高生存能力,还能够为社会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作用之大真的超乎想象,还有重要的能够吃熟食,吃熟食能够让我们寿命够长久。真的是一项非常伟大伟大的发现与发明,难以想象没有火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走多远?

  在南方古猿和人属物种中,存在着“必要的社交时间”。一开始是每天1小时,到了早期人属,就是每天2小时,到了现代人类,则是每天4-5小时。更长的社交时间,是人类演化出更大的脑和更高智力的关键。社交是社会性动物直接体现,没有物种之间的社交,谈不上社会性。社交作用很多,打发时间,增进彼此关系,形成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外敌,相互之间分享信息、食物等,社交是群体性动物必备技能体系中。 在当前下,社交仍然是人类重要的需求,在下图可以看到社交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排在中间位置,这个需求是动物们普遍的需求,再往上就是人类较为独有的需求。社交也是一个大需求,目前社交网站和APP数家拥有十多亿用户,甚至个别已经达到20多亿用户,这些用户不分国界、不分国界,根据自己的需求聚在在一个平台上。而且每天登录很多次,占用不少时间。

  有人说把一个人和一只黑猩猩放在一个孤岛上,谁能够存活?答案是黑猩猩活,人死去。如果1000人与1000只黑猩猩战斗,一定是人能够存活,黑猩猩很快被干掉。原因就是人们之间可以合作,而大猩猩数量多了,只会乱成一团。如果人类是社会性生物最强大的动物,对于群体之间相互合作才能带来更大好处已经掌握数万年了。个体的力量有限,数量庞大的个体组织在一起,发挥出的力量不是个体数量之和,比这个力量大得多得多。目前全球员工最多的企业人数已经超过200万了,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和组织,它将混乱到何种程度呢?

  阅读这本小书(142页)过程是不轻松的,里面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毕竟这本书是介绍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这需要具有一定进化知识、生物知识、科学知识等以便更好阅读与理解。 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后归结为三点,这三点成为重中之重,理解这三个知识点是非常简单的,所以阅读过程中你会觉得知识点太多了,自己有些糊涂了,但读完之后发现:(1)要有较大的脑;(2)要有大草原上频繁闪电引发的火;(3)要从一个密切合作的群体里受益。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内容,理解起来自然容易,吸收起来也很轻松了。这三个问题对我而言,第(1)、(3)是已知的,但第(2)条真的令我非常吃惊,这也是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并且把不知道的知识转化为知道的知识,这是多么令人快乐的事情,学习的本质也可能就在于此吧!

  参照资料:

  王立铭《生命是什么》

  罗布•奈特/布伦丹•布勒《为什么有的人特别招蚊子》

  《创世记》读后感(七):这个月,能谈论这本书的人最高级

  这本书告诉你我,如何在社交中华丽地装B。

  6月份即将过半,上半年就要结束了,你的社交活动是不是也明显变多了?和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叙叙旧、去亲戚家串个门、和同事们一起吃饭聚餐……这些场合,除了聊近况,还能聊点儿什么显得你更高级呢?

  最好的谈资永远是新的知识。推荐一本特别有价值的硬核谈资——《创世记》,这本书的中文版刚刚上市,由 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而且是顶级科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的集大成之作。

  如果你能在社交场合和别人聊聊这本书,一定会显示出你极高的认知水平。

简介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几千年来,宗教和政治教条都未能彻底解答这些关于我们自身的根本问题。本书是社会生物学的开创者、当代伟大的科普作家爱德华•威尔逊新作,以演化生物学的视角向我们揭示社会和文明的深层起源。真实的“创世记”不是上帝用六天完成,而是通过演化史的六次大转变实现。本书综合古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新成果,演绎了这一伟大的演化过程,对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都能带来全新的启发。

  在以竞争为基调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众多的合作乃至自我牺牲的行为?这个问题自达尔文时代就困扰着生物学家。威尔逊指出,是利他行为促成了演化史上的重大转变,使生命从原核生物逐渐演化成今天纷繁复杂的形态。在38亿年的演化史中,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真社会性并不来自“自私的基因”理论中的亲缘选择,群体选择产生的利他主义才是塑造真社会性的关键。在群体选择的基础上,人类逐渐演化出复杂的社会和灿烂的文化。

群体选择——达尔文的进阶

  本书用百来页的篇幅介绍了几十亿年的生命演化史。重心在探讨利他主义的起源。达尔文生物演化学说使得利他行为成为一个难题。新综合和基因学说加深了这一困难——“自私的基因”是演化的唯一基础。这部小书的核心内容在于阐明群体选择的内容,并依赖群体选择来解释利他主义的产生。记忆中,多数生物学家好像很长一段时间不认可有群体选择这回事。

  在达尔文那里,群体选择指的是:演化由整个群体的而非由其中个体的遗传性状驱动。群体演化起于类社会性物种,例如,单个细菌与同类之间通过化学信号交流信息,形成群体感应。多种昆虫和其他动物会长期照顾幼虫、幼崽。在这类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出真社会性物种。生物学家现在已大致理清了真社会性的发展步骤,其中关键的一环是:女儿们成熟后仍然跟母亲共同生活,母亲继续担任生殖母体的角色,后代则担任不育的工职。而从前,霍尔丹、汉密尔顿等重量级的生物学家倾向于从亲缘关系的扩展来设想群体选择。当然,群体选择虽然发生在群体层次上,但这不是要否认群体层次上的选择跟个体层次上的选择一样,选择的单位都是基因——在这里,自然选择青睐于那些规定了社会性状的等位基因。

  本书短小简明,跟作者那部洋洋大观的《社会生物学》正相对照(2000年英文版,中译本2008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英文版是今年刚出的,感谢中信出版社和译者傅贺这么快就让我们读到了中译本。两本书隔开19年,这段时间不算长,但在群体演化研究领域新成果迭出,因此,本书篇幅虽小,对群体选择的解释却远为更加令人信服。

  本书还有一个小优点:为节省篇幅,多数专名术语作者不加解释,对简明综述类写作,这种写法是对的——很多术语我们普通读者已经了解,有些则有译者做注说明,少数几个读者需要自己去查阅,现在有了google、度娘,查阅一般术语是件极容易的事。有些同类著作逢术语就做一番说明,这也许适合于很初级的读者,却难免会浪费多数读者的阅读时间。

群体选择

最后,给你拿下这本书的5个理由:

  1.作者威尔逊是世界顶级科学家

  爱德华·威尔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演化生物学家之一、社会生物学之父,也是社会生物学和生物多样性理论的奠基人和“知识大融通”理念的倡导者,被誉为“达尔文以来伟大的博物学家”。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生态学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等100多项大奖,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当代美国的25位美国人”之一。

  他不仅在生物领域成就极高,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堪称大师级的科普作家,曾两次获普利策奖,你熟悉的《蚂蚁的社会》、《知识大融通》等作品,就来自他的笔下。

  2.各界大咖牛人都推崇威尔逊

  并不是只有我们说威尔逊牛,社会各领域的牛人也都非常推崇他。我们熟悉的万维钢老师就曾说:“现在威尔逊已经90岁了,他早已不是一个生物学家,而是一个以生物学视角观察世界的思想家。我无比羡慕威尔逊这样的人生,而据我所知,目前中国没有这样的人物。”

  就连他最大的“学术论敌”理查德·道金斯也不吝赞美:“在达尔文之后,还没有一个人对生态学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么厉害的科学家,值得你去了解,并且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3.这本书是科学泰斗集大成之作

  在刚过去的6月10日,威尔逊度过了自己90岁生日,威尔逊的一生非常了不起,这本书在他所有作品中,也是最了不起的一本。为啥?因为这是他给自己一生的总结陈词,汇集了最新科学成果。而且这么重要的书只有7万多字,读起来非常轻松,但分量却很重,汇集了威尔逊对很多宏观问题的探讨,比如“是什么力量创造了我们,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极具价值。

  4.威尔逊完善了进化论,堪称“当代达尔文”

  如果朋友问你,威尔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你一定要告诉他:威尔逊证明了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群体选择”理论。我们都知道达尔文是伟大的生物学家,但其实当年达尔文在用“群体选择”理论,解释“为什么生物会无私地做出利他行为”这个问题时,缺乏事实证据,不被主流认同。

  直到威尔逊的出现,他用自己研究了一辈子的生物行为,和严密的数学过程、实验证据,证明了“群体选择”理论的正确性,让这个理论再次进入主流视野。威尔逊被称为“当代达尔文”,当之无愧。

  5.从这本书围观科学家“神仙打架”

  谈到威尔逊,一定绕不过一个人——同为演化生物学家、著名科普书《自私的基因》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威尔逊和道金斯是学术上针锋相对的论敌,他们因为对进化论中“利他行为”的解读不同,一直“斗争”了很多年,不仅在论文中用够硬的证据反驳对方,还在推特上公开批评,说对方是在“走向堕落”。这种“华山论剑”般的高手对决,非常适合你和朋友们聊一聊。

  不论你是对生物感兴趣,还是想收获新的高级谈资,这本书都不会让你失望。

附: 威尔逊的三个逸闻趣事

  1.威尔逊看蚂蚁“一目了然”

  你可能想不到,这么一位大科学家,居然是一位残疾人——7岁那年,威尔逊在钓鱼时发生意外,右眼失明了。

  可是,他的研究领域是蚂蚁的行为和分类,需要大量的野外观察,双眼是必不可少的。你很难想象,威尔逊仅用左眼,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对家乡亚拉巴马州的每一种蚂蚁进行了观察、识别和分类。

  从他身上,你可以看出,兴趣是威尔逊成功的关键,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兴趣和热情,他在需要正常人用双眼努力观察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自己的伟大成果。

  2.曾被人在公开场合“人身攻击”

  1975年,威尔逊推出大作《社会生物学》。他把动物社会的研究成果,推广到了人类社会中,解释了人类进化的方向。

  但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国,这套理论被人认为充满了种族主义和优生学的意味。很多人都公开表示反对。在一次科学会议上,威尔逊在讲台上被抗议者浇了一头冰水。

  你会好奇,那他是怎么回应的呢?用威尔逊自己的话来回答你:“我把自己晒干了,然后休息。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3.不论年龄多大依然保持科学热情

  今年6月,威尔逊整整90岁了。我们一般看到的90岁的老人,有些已经行动不便,很少有生活热情了。

  威尔逊可不是这样,别人问他怎么看待自己的90岁,他说感觉自己只有35岁,每天的干劲儿和热情和40岁时一样。他还在规划去非洲莫桑比克进行博物学实地考察。如果不是前一阵当地发生了台风,威尔逊可能早已动身,90岁生日很可能就在莫桑比克度过了。

  你看,40岁时做的事情,90岁的威尔逊同样在做着。40岁时的科学热情,90岁时依然保有,而且越燃越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