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我这里有平安,没有危险。”
人常因为两种焦虑而造成痛苦——第一种是活在和别人比较的焦虑里;另一种焦虑是活在有否被人肯定的焦虑里。
这两种焦虑所围绕的核心皆是——我怎么看待自己?我在感情上怎么面对自己?
你接受你自己吗?若接受,那你是怎么接受的?你是用什么方式来接受的?你是以什么做基础,来接受所谓的自己呢?
学习佛法全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在转。所谓解脱,就是在处理这个问题。这是人的根本问题,多数的人都是为这件事情在烦恼。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年轻人,为了家事,情绪激动,到处乱跑,恰好跑到佛陀静修的林中。
佛陀远远的就看到这个年轻人的神态不对劲, 就呼唤年轻人过来,告诉他:
这是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重要的一句话。什么叫做“这里有平安、没有危险”呢?何以在佛陀的光辉底下,佛陀的僧团“有平安、没有危险”呢?
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只要比高低、比强弱,内心就不会平安,人和人相处就有危险。
为什么我要和你一样?——人与人之间有共守的生活规范,大家遵守就好;其他的本来就是彼此不同啊!对吧?
我不需要有跟你一样的内在的焦虑和需要;同样的, 也不需要有被别人接纳的焦虑。
人家接纳了你,并不代表你可以;人家不接纳你,也不代表你不行呀!
举例来讲,如果一个做贼的不接纳你,那可是你的荣耀呀!即使一个了不起的人不接纳你,也有可能是他不了解你,或者是他从某个角度来看你而已。
所以,人们不需要为了自己有否被接纳而感到焦虑。路在自己的脚下,最重要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当前的人生。
为什么 佛陀这里有平安、没有危险?
如果从现实人生来讲,基本上大多数人已经没有生存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否比别人出色。
举例而言:如果你是个医生,医术相当高明, 诊断医病有正常的收费,所以上门求诊的病人不少。
当你觉得这个月看诊的收入,已经足够负担这个月的生活费时,再有病人上门求诊,你能否告诉他:
“我是个学佛人,佛陀教我们少欲知足,我这个月的收入已经足够付诊所的租金、水电、家人的 生活费、孩子的学费及保险费了,所以这个月到此不做了!”
能如是说吗?不行!你还是得看病,看了以后还是有钱赚。
这是什么意思?——必要的以及需要的欲求,是我们个人内在的事情;但是在社会的分工上,则不谈你个人的问题,社会的分工是有其所谓的适应性,做任何一个工作,都要尽责尽份,要有敬业精神,因为你是社会运作的一个零件,少了你这个零件,社会分工就会不流畅。
所以你要尽责、认真,当你认真的做时,就不用考虑你的收入是多少。
你应该认真地做,不要为了比别人出色而烦恼,也不要为了你的欲求不足而烦恼,你只是认真做你该做的。
当做了以后有适当的获得,你就要以智慧善抉择——实际必要的是哪些?其他的所得你就要善用,善用在对社会、对周围的人有利的地方,这样我们的生活和修行就不会被打成两截,彼此就没有冲突。
这就像这个医生,其实只要看五十个病人,他这个月就够生活了,可是他可以看三百个病人,他认真地看,但不是为了比别的医生看更多的病人而拼命,而是病人有需要,刚好他能够帮忙,因此尽力而为。
那么,多赚的那些钱,只要不是贪着享受,追逐无谓的欲求,这些钱可以有很多良善的用处:可以帮助社会、照顾亲人,或者成立基金会,都可以好好的运用。这样,个人的修行,跟实际的生活,根本不会起冲突。
不必焦虑自己有没有比别人更好,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尽自己该尽的责任?
这就叫做反省自己、尽力自己,而不是活在“有没有被别人肯定、接纳的焦虑”里。
修行人对这一点要特别重视,即使是出家修行的人,这也是一个大关口。
有没有修行,不在于世俗的成就,而在于你怎么接纳自己,这才是重点。怎么接纳这个生命?如何看待这个生命?——就会反应出你的群我表现模式。
佛陀说:“在我这里有平安、没有危险。”其实就是在讲这件事。
佛弟子应该精勤努力在当前的因缘,度越内在的烦恼,而不是努力于竞争和比较;能如是,就是一个没有危险且平安之人。
如若不是尽力在此,那就是“你很危险”!而且,跟你在一起很不平安!因为别人一定要比你差,没有比你差就会有危险;如果跟你差不多或比你好,就会变成你的敌人。
所以,跟你在一起,很不平安、很危险;而且,你自己也不平安,对不对?
修行必须着重在这个地方。跟着 佛陀走,要懂得 佛陀教法的意思。
所以,师父方说:“来,我这里有平安,我这里没有危险。”
本文选自《正法之光》第38期第第74-75页 大年初二《欢喜过年》围炉法谈随佛长老 开示
☞ 达致身心平安的秘术
☞ 被他人接纳容易?还是面对自己容易?
☞ 尽在当前,平怀看待
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长按下方
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