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生活》经典影评1000字
《隐秘的生活》是一部由泰伦斯·马力克执导,奥古斯特·迪赫 / 瓦莱丽·帕赫纳 / 马提亚斯·修奈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秘的生活》影评(一):隐秘之爱
但我指的是那种
还有那爱情
默默念叨着
念叨着无常
再见了
“你永远的留下了
亲爱的弗朗茨
同是二战题材,和辛德勒名单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却同样地打动人心。三个小时的片长,前面铺陈略长,从后面男主被征入伍开始,剧情安排紧凑,完全不浪费讲述篇幅。由于影片时间线长内容量大,整体表达方式借鉴文学,以两人分隔两地切入。随着写信内容的推进,画面用足了蒙太奇的剪切方式,浮光掠影地表现着双方生活的状态,一切事件用几个典型的画面表达到观众理解即可,不再深入展开讲述。所以这部片子出于电影的表达方式而安排如此剪辑,却可以延伸之中丰富的情节,改编为电视剧亦可。片子手持拍摄部分多,不太讲究的拍摄视角和略微变形的边框却让电影更加贴近人物真实的内心。辛德勒的名单是对伤害的直接展示,痛苦而狰狞。但这部片子因为男主的死刑反而轻盈了,痛苦变轻,死亡神圣的光辉成为圣光普照高洁的灵魂。 影片中常常出现天空的镜头,从阿尔卑斯山纯净的蓝天,再到监狱高墙之上一方灰蒙的天空,天空是与污浊人间相对立的一方自由,是大自然冥冥的力量,是监狱里唯一可触及的希望指引。悠扬的钟声也在影片中反复回荡,钟声是纯净悠扬的,象征着宗教的圣洁和对人心的洗涤,声声的敲击拷问着每个人的内心,何谓真正的正义,又何谓真理与公平?教堂意象的使用是解构式的,教堂代表上帝对于人间仁慈与正义的衡量与评判,但是这里的教堂却成为服务于意识形态的工具,成为愚化人民的权威说教。这不难让人回想起中世纪黑暗教堂的种种罪行,历史在如政治家说的一直向前向好吗,几百年民主的努力是否又回到封建时代的起点? 非直接表现战争,而是表现战争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反而更能表现战争本身的残害之深。阿尔卑斯山农村本来是纯净无染的,像是一方不被人打扰的净土,但是二战法西斯将牺牲延伸到了这无辜之地,破碎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片中对战争的反思,对邪恶的反思,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公平的吗还是沦为意识形态操纵的工具。
但是反思偏于单一和文学的口号式,农夫本身的思想觉悟可能不会到达如此的高度,他们对战争是远距离的模糊认知,重复的质问拖慢节奏显得拖沓。
在电影院花了三个小时细细地看这部电影《A Hidden Life》,镜头语言是我非常喜欢的。影片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一位因坚信希特勒wrong而拒绝被纳粹征调的奥地利人Franz和他家庭的故事。故事在Franz和他妻子Fani的思绪与信件中交织展开,配合着山川河流草地农田,非常动人。
记录三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台词(可能略有出入):
其一,纳粹方希望征用Franz去医院帮忙,但Franz拒绝了。
- Officer: If you sign this paper, you would be set free.
- Franz: I am free.
- Officer: Then why they send me here?
- Franz: I don’t know.
Franz这句“I am free”告诉我:自由的是精神而不是肉体。
其二,Franz被送上军事法庭审判宣布结果前庭外与法官的私下对话:
- Franz: I will not do the thing I believe it’s wrong.
- Judge: Do you have the right to?
- Franz: Do I have the right not to?
其三,Franz被行刑前与妻子Fani见最后一面:
- Franz: Do you understand?
- Fani: Do what you think it’s right. Whatever you choose, you do, I will always be with you.
Franz能有如此坚定和纯粹的信念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妻子,爱他支持他信任他——纵使永远分离。
这是一段美好的悲剧,历史上有多少这些坚持信念的小人物被时间的洪流掩盖了啊。Franz其实也只是一个面对死亡会害怕而颤抖的普通人,但他如此明亮。
(刻意忽略了宗教信仰,因为在我个人看来,Franz在这里更多的是个人的信念而不是宗教的指引。况且影片里的神父们也无可奈何。)
【澳门国际影展观影】今年恰逢2010年代的最后一年,在这个月各大电影杂志和网站媒体纷纷评选近十年里的电影佳作,其中泰伦斯·马力克的金棕榈影片《生命之树》入选过不少影评人的十年最佳,其诗意的画面与宏大主题的结合呈现令人印象深刻。惊喜的是相隔八年后,今年马力克再次回到戛纳竞赛单元,奉上一部感人至深而发人深省的二战题材作品《隐秘的生活》。本人有幸在这个月初的澳门国际影展上欣赏到这部大师级的作品,无可否认地,这是一部挑战观众极限的影片。马力克用绵长诗意的三个小时,娓娓道出一个简单的故事,生活在奥地利山村里的一个村民在二战期间拒绝为纳粹德国而战,最终被判处死刑。
马力克之前的几部作品一直在探寻和质问各种“意义”:《生命之树》在寻找生命与历史的意义,《通往仙境》尝试探讨爱情的永恒,《圣杯骑士》在追问明星生活的真相。如果说这些作品都在围绕虚无缥缈的意义而让人无法投入的话,那么这部新作绝对算是回归到历史和现实层面,立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具有强烈的情感渲染力。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作品像是导演获得柏林金熊奖《细细的红线》在反战主题上的延续,在同样充满诗意的《细细的红线》里,一队美国步兵战士投身南太平洋的战场,利用士兵的主观意识流和内心独白,影射出战争中最真实的人性。而在这部新片里,同样是描述一位与众不同的“士兵”,拒绝随波逐流听命于纳粹统治投身战斗,而是听从并跟随坚定的信仰,正义和良知令他勇敢面对死亡而毫不畏缩。
然而,有别于常见的二战题材,这部新作里却没有任何战争的正面描绘,没有烽火硝烟的战场,也没有惨绝人寰的纳粹集中营,更没有营救或逃亡的惊险镜头,但无可置疑地,这依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战影片。导演致力营造出一个田园牧歌的生活环境,男主角和他妻子及小孩在这个世外桃源的山野里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前半段花去大量篇幅描绘这个“伊甸园”:高山、瀑布、绿草地给人深刻的印象。导演有意对自然环境和家庭生活的刻画,暗中呼应着男主角内心善良正直,以及坚定信仰的起源,另一方面则像是在质问人类的野蛮残忍行为(战争)对“伊甸园”的蹂躏与破坏。
转到影片的第二部分,叙事明显变得愈发沉重,男主角被迫参加当地组织的军事训练,训练结束后没多久便收到纳粹帝国应召入伍的通知,随后便是讲述他在监狱里等待审判以及最后迎来残酷的死刑。导演在这个部分更侧重表现男主角的信仰与宗教之间的冲突,令人思考宗教的本质。教堂与神父往往代表上帝对于人类正义的裁决,但是当时的教会却无奈已被纳粹控制,沦为服务于极权意识形态的帮凶,不断给民众灌输错误的思想。男主角最终并没有听取神父主教的劝说,一直坚定跟从自己的信仰,拒绝为纳粹宣誓。从这个层面来看,影片超越了传统的反战反纳粹题材的范畴,上升到更为深远的信仰探究,令人联想到德莱叶导演那些宗教意味的作品。
泰伦斯·马力克作为一位专注个人风格表达的作者导演,这次一如既往地运用招牌式的短焦距、广角镜头,拍摄出稍微失真的人物画面,而行云流水般的剪辑、声画分离尝试(诗意化的书信默读与内心独白),给人物内心戏表达提供了充足的表现空间,同时也给观众带来极其真实的“沉浸感”,这也许就是影片到后半部分催人泪下的原因。在过去的十年间,马力克给观众的印象似乎是一位擅长视听影像的“诗人”,却鲜于专注在叙事方面的“导演”。而这部新作却有力地回应了大众的不屑与怀疑,更为重要的是影片所带出的反极权意识发人深省,不管这是否导演对当下现实的回应,这部影片都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反思意义:一个人的信仰和良知始终有力量对抗极权主义。
《隐秘的生活》影评(五):信仰的故事
(拖久了想起来这个写了没有发)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剧透警告!!!
马力克回来了,只是,这次他有点不太像之前的自己,是革新也是回归。
从新世界开始,甚至可以说是从细细的红线开始,马力克逐渐把镜头分给到主线之外的自然世界和人,藉此来辅助主题的表达。这一方式在生命之树里达到一个顶峰,并最终走向时间之旅这样的记录影像。之后他的几次尝试都颇有争议,喜欢其形式的爱得要死,不能忍受的观感疲惫。
这一回在隐秘的生活中,他回归了叙事,但又不止于叙事。这次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专注,专注于一个事件本身。马力克没有过分花笔墨去渲染自然风光、宇宙洪荒或者历史社会,有一点点二战的记录影像出现,但只是作为背景的衬托。这个作品更加凝聚,专一,完整。二战是一个背景,甚至没有出现炮火,没有出现敌军,所有的镜头或是在拉黛贡德那个小村庄里,或是男主Franz所在的监狱、牢房。观众的视角其实是被限制的,关于纳粹我们看到的甚少,只是见Franz所见,听到的也只是邻里的话语。因而只能关注男主一家的动向,让我们更接近他的内心所思、困境,触摸他的挣扎。
将近三小时的作品里依然充斥着诗般的絮语,熟悉的广角镜头和主角内心无尽的碎碎念。形式上可以说继承了其一贯的风格,关注环境和人物于环境中的运动,出现人物时,多给中近景平仰视角,而放空镜时则是宏大的远景。流畅的剪辑加上James Newton Howard沉稳的管弦配乐,就算抛开故事也是极大的视听享受。
隐秘的生活一言以蔽之,讲述了生活在拉黛贡德的Franz因个人信仰拒绝纳粹德国的兵役征召,遭到牢狱之灾离开故土并被判刑的故事。影片可以以Franz被带走关押离开拉黛贡德为节点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的环境是拉黛贡德这个山里的小村庄,主线为Franz一家的生活,以及男主人不应征召内心的挣扎。田园风景家庭琐碎可为其内心信仰诞生的基础,一种牧歌式生活的追求,自然与外在纳粹的扩张相左。景观设置会让人想起天堂之日,而人物在麦田中的游走起伏,会唤起前作中的经典画面,一如细细的红线里士兵在瓜岛山岭的高草丛中游走,以及新世界中人物在美洲大陆矮树丛间的穿梭。
新世界马力克不是第一次让一个男人在自己的电影里苦行求索,从新世界到圣杯骑士,我们都看见类似的身影,只是Franz似乎是最决绝和近乎固执的,他没有留恋自我,可是他留恋爱人与家庭,那是他最后的羁绊。他做好了受难的准备,对,是受难,为自己的信仰殉道。
在Franz被抓走后,环境出现了分割,叙事也分为双线,一方为在狱中的Franz,一方为在家中的妻儿。Franz在狱中受苦,而妻儿也在家中受到邻里的排挤。此时出现更多女主人的内心刻画,其实妻子对Franz思想的形成作用非常强大,这里表述稍拿捏不当,就会变成Franz为了自己的固执抛妻弃子,然而其实恰恰相反,他的坚定信念都源于妻子,源于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内核的出现似乎照应了生命之树的主旨。妻子对Franz最后的访问,坚定了Franz的决心,影片也进入最高潮。然后就是那个非常锋利的闪回,在最后时刻,记起的都是你当初的模样。
隐秘的生活,更加贴近个人信仰的坚持而不是简单的反战反纳粹,从内核上讲近乎于远藤周作的沉默,Franz一次次地向上帝寻求答案,得到的回应只是冰冷的沉默。牧师的回答已经不是他所寻找的纯粹,Franz只能不断拷问自己,将自己置身那场思想的狂热之外,置身于险地,才能有一点点接近他所寻找的答案。它无关乎一个人对国家历史的抗争,无关乎此举是否伟大、能影响多少人、开化良知或者动摇纳粹的思想。那些都是不存在的,就像布鲁诺·甘茨扮演的军官所说:“出了这个门就没有人知道你了。”
沉默沉默中的传教士最终表面妥协以换取他者的生命,而Franz毅然不愿签哪怕一纸空文来口头效忠纳粹,他是那个最坚定的圣徒。
写在后面
后来想起来去谷歌Franz的人物原型,写道他“后来被尊为殉教者并举行了宣福礼”。大概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一个信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