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利》经典观后感1000字
《赫利》是一部由阿玛特·伊斯卡拉特执导,Armando Espitia / Linda Gonzalez / Juan Eduardo P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赫利》观后感(一):养个女儿要冒多大的风险?
看过很多类似的影视题材,女儿的男人,把她亲生父亲害死的,养个女儿要冒多大的风险?本片基本上应该是家破人亡的,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留下哥哥这个活口,恐怖分子心软了?我去~!有句话说女生外向,难道是真的?女人长大了就只想着和自己的男人快活?本片女孩的台词也是如此:我们离开这个地方永远不再回来了。连西方的番邦女子也是这种人生观,父兄根本不值一提,只要能和自己的男人在一起快活,其他的皆可抛弃?上帝啊,女人到底有多狠?女人天天吵着要男女平等,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愚蠢的可悲!
《赫利》观后感(二):几包毒品引起的血案。
就电影的剧情来讲,没什么亮点,剧情发展较慢,如果真是反映事件,用这样的拍摄角度也不够真实。
电影可以反映地区的毒品或犯罪情况,但美国也有类似毒品交易题材的电影,起码剧情比这好看多了。
这电影貌似得过很多电影节提名,可能是觉得它写实吧,能真实反映事件真相吧!
个人不怎么喜欢这类剧情发展较慢的电影,而且太过于写实也不怎么喜欢。
《赫利》观后感(三):四月末的落空
她在她的房间里,她躺在她的床上,她开始哭泣…… 伊斯卡拉特电影《赫利》以此结束像极了四月末的落空,春天已经消失,夏天还未到来。墨西哥的贩毒题材就像日常生活一样普通,直接呈现会不会遭自对电影空无一物平淡无奇的批评或者将整体的作品结构解读为天桥吊尸和火烧鸡巴的碎点行为艺术。墨西哥贩毒人人都知道,但墨西哥贩毒为什么久禁不止恐怕又不是人人都能回答。赫利不仅有今生他还有前世,作为一个外乡人,他和她老婆像极了鲁迅《伤逝》中的君生和子娟,自由恋爱人人都向往,可是恋爱以后呢?赫利的幸福生活就在家与工厂的两点一线之间仿佛新生,自行车轨沿着起伏坑洼的路滑翔出的寂静的星空,染不了一丁点儿的响动,哪怕是人口普查员敲门的声音。作为一个逃离家乡的过来人我不知道赫利如果听到他妹妹和男朋友规划未来时的对话会是怎样的滋味。《在酒楼上》曾经的理想青年对话到:“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是怎样的一个生活现实,怎样的一个无物之阵,使得赫利在你不强奸生活就被生活强奸之间徘徊煎熬。你以为你过自己的日子就可以了么?你以为你销毁了卡洛因就可以了么?你以为把逃课妹妹关以来就可以了么?你以为看见警察到家就可以了么?你以为不签字就可以了么?你以为放弃安稳报警就可以了么?你以为杀了一个强暴妹妹的强奸犯就可以了么?我仿佛听见伊斯卡拉特的呐喊:“赫利,赫利!生活在墨西哥,有谁能够幸福?”四月的风如晃动褶皱的窗帘,地上掉一点儿东西都能惊起我们心中无数的涟漪,彪悍的警察土匪居然合唱着我的忧伤: 她在她房里 我也在她房间里 她躺在她床上 我也躺在她床上 她开始哭泣
《赫利》观后感(四):纪录片风格与无辜者视角两者结合维持着不断升级的惊悚感与戏剧张力
戛纳电影节在2013和2014连续两年都将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墨西哥人,但与我们熟知的“墨西哥三杰”无缘,两位获奖者都是戛纳亲手培养成长的嫡系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以及阿玛特·伊斯卡拉特(Amat Escalante)。两位作者导演当年参与竞赛的作品口碑都不是很好,场刊评分排在中下游。相比起雷加达斯专注私人体验而晦涩难懂的《柳暗花明》,伊斯卡拉特这部《毒粉风暴》有着更为广阔和瞩目的题材:墨西哥的毒品问题;而且影片以刻画极端暴力的赤裸手法令观众震惊,最后获奖时更令不少影评人大跌眼镜!这种状况跟2009年那一届菲律宾导演曼多萨凭《基纳瑞》获最佳导演如出一辙。两部影片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近乎猎奇的手法揭露出国家社会的阴暗面,但同样不可忽视地,两部影片依然展示出这两位导演在美学风格上的不懈追求。 阿玛特·伊斯卡拉特(Amat Escalante)此前作品《血》和《混蛋》入围的都是一种关注单元,相比起前两部初出茅庐的手法与较为单薄的情节,这部初次入围竞赛的影片无疑在质量上有了提升,导演风格上也变得更为成熟。首先,导演对题材的选择遵循着以往的传统,上一部探讨非法移民问题,这部则是更热门的贩毒问题。常常有这样一种观点:导演专挑国家阴暗面的题材拍摄,往往就是为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我们的张艺谋导演遭到这种非议最多,其后的第六代导演更是接踵而来的阴暗题材。但在我看来,任何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影片题材都难免带有这种西方人看来的猎奇色彩,最关键的是导演能否坚持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客观事实,保持理性良知与社会批判意识,而不仅仅用投机取巧的手法博取大众眼球。 这部作品仍然免不了有投机主义的嫌疑,极端残酷的暴力刻画,比如说是桥头吊尸和火烧下体这两个画面令人不忍直视。然而,这种不加修饰的暴力呈现却同时让观众对墨西哥的社会现实有了多一层的思考。在毒品如此泛滥的国度,看到有人被处死,我们自然首先会想到是毒贩或者黑帮仇杀的对象,却甚少想到会是无辜的贫民百姓。导演选取这个无辜者的视角来切入叙事有其深刻意义,令观众能够更客观冷静的目光来审视普通百姓如何在风平浪静的生活里逐步卷入万劫不复的毒品漩涡。 这场令男主角惨遭虐待、父亲丧生、妹妹被强暴的悲剧起源可以说与毒品关联不大,只不过是正值青春期的妹妹爱上特警学员而引发,毒品在此过程中是推动叙事的催化剂。至于男主角发现毒品后主动销毁的行为证明他一心想远离毒品的正直善良品性。但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国度,任何跟毒品完全不沾边的人也有可能卷入毒品危机,并随时惨遭杀身之祸。毒品问题早已扎根于社会内部(政府官员、警察、毒贩),甚至与每个普通人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这种无辜者卷入叙事的视角会令观众逐渐感悟到墨西哥毒品问题的严重程度。 影片前半段用纪录风格的镜头描绘男主角及其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他在机械厂上夜班,妻子照顾小孩,妹妹在学校上课。画面中这些稀松平常的平静事件里潜藏着难以觉察的暗流。随着妹妹与特警学员交往深入,毒品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情节中开始出现隐隐的不安感。突如其来的特警暴力袭击场景则迅速打破了这种脆弱的平衡,气氛张力急剧膨胀。而之后的虐待情节更在日常环境中,不动声色地营造出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力。纪录片风格与无辜者视角两者结合,使得影片的惊悚感与戏剧张力逐渐升级。大部分非职业演员在导演的调教下表现出木讷的模样,稍有电影大师布莱松的意味,他们在镜头前的情绪没有过分流露或宣泄,表现得极其克制与精准。导演通过这种风格化的处理,有效地控制情节远离过于频繁的戏剧化表现,尽力刻画出人物在危机四伏下努力保持平静的生活常态。 如果说前半部分展现的是毒品对普通家庭带来的沉痛打击,那么后半段讲述主人公重返生活的情节,则更能让人思索这场悲剧对幸存者的性格行为以及未来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妹妹遭遇暴行回家后变得性格孤僻,终日无法跟家人朋友正常沟通说话。正直善良的主人公竟变得狂躁易怒,不时对妻子施加暴力,上班时不够专注而导致失业。最后他更不惜一切找出对妹妹的施暴者,用同样可怕的暴力来亲手杀死对方。后半段的叙事较前半段更为内敛克制,对白台词偏少,空镜头数量较多,同时用环境来传达人物心理状态,不时流露出神秘的诗意。比如房子前的军警车、夜幕下的仙人掌,这些仿佛是点缀的象征符号不经意渲染出难以捉摸的气息。 由此,毒品问题对普通人的影响终于水落石出,它只会不断滋生出暴力,而以暴制暴却无法终结毒品带来的影响,只会滋生出更可怕的暴力;无辜者在这场与毒品作战的过程里不仅无法全身而退,甚至还有可能成为新的施暴者。这也许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赫利》观后感(五):非专业评价
看到很多人的评论,总感觉没有理解这部片子。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而且角度也非常不专业,希望不要引起争议。
我是觉得,这部片子,并没有太多的电影拍摄手段,而更像是墨西哥农村的一部纪录片。它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不安(虽然主人公并没有表面上的那种明显的不安)。让处于发达或中等发达地区的人们很容易会想到过去,在发展起来以前的某个时期——更多讲的是社会问题。在某些点上,有一种看到过去的样子(当然,有一些社会从来没有变到那么乱过)。
回到缺乏安全感上面。社会越发达,貌似就越有组织性、纪律性,社会治安的空白角落就会越少。而像这部片子里,主人公的家就是一个“社会治安防治空白点”(这么叫太别扭,能理解就好)。坏人可以任意来,而且男猪脚父亲被杀死以后,要不是妻子深夜归来,邻居也没人知道。就是那么一个,出了事情也没人管的角落。这一点我不知道为什么(只粗糙的看了一遍,前面肯定有铺垫),从故事开始没多久就感觉到了。总觉得男猪脚夜里回去太不安全了。或许是开始没多久,男猪脚回家要把自行车抬到屋子里暗示的。当时还在想,连自行车都要抬进去,肯定治安很不好;随后男猪脚进门我就听到关门的脆响,意识到那个门太脆弱,很容易闯进去。而果然,后来坏然进来时踢门的部分就比较恐怖,门都被踢变形了。另外一个地方就是,当男猪脚晚上在女警官(检察官?)的车上坦白的时候,远处隐隐约约有一个车的灯光,渐渐靠近,让人很担心。因为如果是那些坏人,那个女的也基本没什么办法。这也是一个点,就是男女两个官方的人物几乎起不到什么制止恶势力的作用。
这部影片给出的是一个真实的场景,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欠发达的社会。他们的治安力量(还可以往大了说)还有很多事情还顾及不到,也无法完全的保护他们的老百姓。所以在烧毁毒品的时候官员要对大家演讲,让大家相信官方能够为大家做事。所以,男猪脚才自行主持了公道,而不是靠官方的那两个人。
一个恶人可以横行且没人敢言,而善人没有完全控制局面的社会,纯粹从社会治安的角度来说,发达或中等发达经济体的人们都曾经在不远的年代经历过。也许这就是这部影片报送电影节的原因,让大家回想起以前的某个时代,想起我们都曾经历过的安全感缺乏的感觉(至少部分重合)。当然,那种缺乏安全感的感觉,并没有特别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只是说,那个年代,有很多无可奈何的地方,比如你很小心,但是一旦一遇到坏蛋,你就完了。个人得到安全防护措施很少,运气不好的就是没办法避免了。
其实本片另一个主题就是毒品。作者想说,就是因为毒品,为这个家庭带来了这么大的苦难——进一步可能想说对墨西哥这样的地区造成的伤害。进一步说,本片表达的毒品危害的严重性在于,这部片子里受害的家庭根本就没有人贩毒或者吸毒,而完完全全被一件看似很小的事连累的。让人看了有一种防不胜防的感觉。从而会让大家想,一是尽可能离毒品远远的,二是毒品制造或是贩卖对某些地区人们的伤害远不是我们想的有人吸毒导致妻离子散之类的小事,而是把无辜的人都卷进去了。这方面没有想太多,就不多说了。
写的太乱,因为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还是乱的,没整理清楚呢。总之,这个片子是勾起了我的某些记忆,引起了对那些人们的一些同情。如果跟您有共鸣,你就读一读当个乐子。如果严重不同意,就当没看见。谢谢。
哦,又想起来。挨饿,受冻和恐惧(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而不是广义的惧怕)都曾经离我们很近。至少80后还略知一二。后来从90年代以后,随着大发展,这些感觉确实都没有了。就在半年前,由于住到了一个很简陋的地方,冬天很冷,当时还爱感慨已经很多年没有被冻得睡不着觉了。饥饿也是,其实如果真的连续受饿,还是很难受的事情。加了最后这一小段,其实是想说,我们不受饿了,不怕冷了,不再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了。社会确实进步了,但是我们身上一些感官就随之退化了,一些本能性的东西(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惧)处于休眠状态。而看了这部片子,唤醒了我的某些本能意识,最起码是真切地意识到其实活在这个世上确实是存在生命危险的,而不仅仅是像现在大多数人那样生老病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片子已经足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