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精选

2020-01-06 23: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精选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是一本由余光中 著 / 文森特·梵高 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一):丰富多彩好看

  从一个对梵高的门外汉详细了解他的生平、内艺术。余光中先生文字诗意很浓,往往几句话便将画面渲染得令人陶醉,使人迷离深厚情感中。

  书中的画作很好看,全彩印刷全书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阶段展示一段梵高的心路历程和艺术生涯,既是视觉盛宴,也是逐步学习之旅。

  此外,余光中的点评、梵高的信件等都是了解梵高的资料搭配得很到位。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二):见画 再画下梦

  总结时期画作 馆藏地 评述 我认为是读到过最佳的梵高书 作者对他欣赏 撰文也严谨后记中余光中先生也提到曾翻译 阅读的各类梵高著作 并参考了百年展览作品次序

1.他告诉弟弟;“谁要是可惜自己的生命,终会失去生命,但是谁要不惜生命去换取更崇高东西,他终会得到。”2.其实荷兰的传统原就习用浓重褐色来反托少许的光,伦勃朗的画就往往如此。《食薯者》正是梵高荷兰时期的结论,也是一个告别,因为巴黎的七色光谱在喊他。3.他对左拉《生之喜悦》的诠释是:“若是认真生活,就必须工作而且担当一切。”4.他们要求梵高按照古典审美标准,给高雅维纳斯减肥瘦身。梵高对此十分不满,他对教授大声争辩道:“根本不了解年轻女子!一个健康成年女人一定会有丰满臀部宽阔的盆骨,这样她们才能易于生养。”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三):写于深夜的一点感受

  从最早在广播节目中听到短短两句低沉男声吟唱的starry starry night,到听到杜丽莎完整动情演绎歌曲Vincent ,被旋律感动继而被歌词感动,到去年看那部关于梵高的电影《至梵高》,到今年在杭州钟书阁发现余光中先生解读梵高而作的《余光中讲梵高至爱生命》这本书,渐渐走近梵高的绘画精神世界,了解他短暂悲苦一生,总被这复杂纯真压抑而奔放,颠狂偏执的一切打动,三度落泪,透过那由一根根扭曲的线条,强力的笔触怼成的火焰般的树,漩涡般的天空,彷佛可挖开画布对面的画家胸膛愤怒血液喷涌而出;掘开他的头骨,蜿蜒的沟壑蠕动出神秘浪漫的无声气质……梵高曾无比希望得到宽容认同,他希望看到他作品的人所思至深,所感至柔,至死不会想到,自己会留芳于死后的几十年至百年。他用主观情感塑造客观事物呈现的画面,在这个时空强烈撞击陌生渺小的我,及更多更多的人,超越时空自由交流,相互安慰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四):看遍世界各地的梵高展,或许都不如此书收获得多。

  余光中先生的文字和对画作的了解自然没话说,但觉得这本书的精髓不在文字,不在画,而是余光中先生毕生对梵高的热爱。从翻译《梵高传》开始,他把认识梵高当做认识一个伟大心灵,并且借此考验自己,能否在梵高的感召下,坚持不懈。到本书精选的232幅画作,和对不同时期画作的分析,足见作者用心。觉得本书是收录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梵高画作的精华,加上作者对人物研究,真的胜过四处看展来得深刻。比如《食薯者》,单拿来看没有绚烂颜色,没有梵高后期作品独特的笔触,加上整个画面昏暗,开始并不喜欢。但在了解了荷兰时期早期作品的风格对比其他同时期作品,结合梵高当时的出境,就能够读懂他想表达的是当时贫困劳动者在生活重压下所表现出的力量,不愧于是梵高在荷兰时期创作里程碑。只可惜在大多数的美术展上,并没有足够多的作品可供比较,于是参观时候往往奔着那些较著名的作品。但在读过此书后,也更想去世界各地亲眼见证梵高的画作,去见证真迹色彩的绚烂,去更亲近梵高。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五):你已懦弱一生,请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1.

  有目的的叫旅途,没方向的叫流浪

  脱口秀演员李诞有个很经典提问:“想到这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了,你是不是更绝望了?”

  是的,且不谈时代,便是每个在这个大时代下小如蝼蚁我们,当回忆人生时,似乎生命总是在不经意错过无数的美好,而当目视前方,则永远是一片灰蒙蒙的未知前程……

  人们总说人生是一场旅程,殊不知,旅程是对那些明晰此生所求的人的形容。而对那些浑浑噩噩不知归处的人而言,无论表现得文艺还是烂俗,孤傲还是开朗,人生都是一场卑微的流浪。

  今天给大介绍的书,名为《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书中承载着的是两个伟大而有趣灵魂。他们分别是世界后现代艺术先驱——文森特·梵高,以及中国当代文坛大家——余光中。他们的相交,为世人诠释了生命真正的大美,更让人们看到,平凡的人,亦能活得伟大而有趣。

  有人说,看梵高的一生,能看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壮,而看余光中,则能看到“此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淡然。

  很多人看到了他们生命的主题,但很少人看到,那些卓越优秀的人,为何能在这染缸般的世界中保持灵魂的单纯原因简单,只因他们是人生路上真正的旅人

  旅途可以喧闹,可以孤独,可以潇洒,可以悲壮,可以让此生如大观园一般精彩纷呈,也可以在恒河沙数般的色彩中取下一抹作为人生唯一的主题。而流浪,则注定只能是浑噩交加,迷茫无奈……

  让生命变得有趣而伟大很难,因此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望而却步。但伟大与平凡其实很近,就像梵高抛却世界乃至生命都在追寻着艺术之美,而余光中则因灵魂的悸动共鸣,一生都在解析梵高艺术灵魂一样关键就在人一生是否有一个认定目标来让自己一生至死不渝

  2.

  人生要学会辜负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中,梵高曾说过这样一句:“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去感动世人,总有一天,我想听他们说:这位艺术家所思至深,所感至柔。”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很难将梵高定义成一个现实中的成功者,他是一个酗酒客、精神病人、自杀者。他30岁前换了五份工作,去过七个城市,无业啃老,与妓女同居;他性格怪癖冲动执拗桀骜不群,直到去世之前,世界都不曾对他正眼相待。

  换句话说,他活着的时候,辜负了全世界,只为在艺术领域追寻一抹辉煌明丽的色彩。

  最后,这抹色彩给他以回报,在他死后,世人终于在他的画中感受到了那至深至柔的情感。那抹曾在西方文化界被斥为肮脏污浊明黄,因他而成为诠释生命之辉煌,灵魂之绚烂的代表。而他,因此一举跻身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行列

  所以对于梵高,我们不禁要问:

  生命中有多少东西不可辜负?

  诗与酒?

  爱与歌?

  财富权力

  还是亲情友谊

  读书越多越看到了种种的美好与不舍。于是人在不舍与犹豫中左右徘徊, 最后一无所得

  鲁迅曾说过:“人间悲欢并不相通,此刻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这话应当被铭记。

  他人的美好,不是我的美好。他人的悲伤,亦不是我的悲伤

  生命中唯一不可辜负的便是生命。

  当生命没有一个值得付出爱好,当一生没有一个必须做到的事,当头脑没有一个必要明晰的道理

  生命便早已被你辜负。何必再谈诗与酒,爱与歌?

  凡想在人间建成天堂的,最后无不建成了人间地狱

  凡想不辜负一切的人,最后都辜负了自己。

  抓住一个点去奋斗。就像诗人应当热爱诗歌,画家必然热爱绘画,爱人必然爱己,在那个点之外,世间一切都可辜负。

  3.

  生命不是一场温顺的妥协,别去懦弱过一生

  年轻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沉浸于山川岁月长而忘记时光消逝?还是庸碌浮萍随波逐流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缺乏看清利弊智慧,而是缺少一股认定不放的憨傻勇气

  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在诗中曾道: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燃烧咆哮,怒斥光明的消逝。

  所谓良夜,是死亡、哀伤离别失败,是生命中需要面对一切种种诘难。

  所谓温顺,是妥协、佛系、“看透”、随意,是一切跪下时自我安慰的理由

  我们应当看到,快乐之所以短暂,源于没有一个恒定的目标来让获得持续的动力;悲伤之所以漫长,是因为人永远找不到一个点去下定决心。诗人余光中在《向日葵》中写道: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

  而这,便是快乐真正的源泉与动力,若非如此,快乐便只能沦为脸上谄媚的假笑与心中无知癫狂

  所以,一如《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这本书寄予我们的——在这个已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时代里,请去找到一个让自己热爱一生的事情。我们务必看到,我们的生命自诞生的那一刻便不曾停歇,生而为人,要想获得丰满和幸福,最好的办法便是在世间行走的过程创造属于自己的图腾。唯其如此,我才能说自己真正在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六):232幅高清画作,世界20大博物馆珍贵资料,著名文学大师余光中倾情解读,一本书看尽梵高一

  人间的悲欢并不相通,直到艺术家为它留下永恒印记

  一百年前,荷兰大画家梵高在巴黎西北郊外的小镇奥维,写故乡妹妹维尔敏娜,说他为嘉舍大夫画了一张像,那表情悲哀温柔,却又明确而敏捷——许多人像原该这样画的。也许百年之后会有人为之哀伤”。

  梵高写这封信时,在人间的日子已经不到两个月了。那时候,他只卖掉一幅油画,题名《红葡萄园》,而论他的画评也只出现了一篇。在那样冷漠的岁月,他的奢望也只能寄托在百年之后了。

  可是他绝未料到,一百年真的过去后,他的名气早已超过自己崇拜的德拉克洛瓦,而他的地位也已凌驾米勒而直追本国的前辈伦勃朗。他绝未料到,他的故事会拍成电影,谱成歌曲,他的书信会译成各国文字,他的作品有千百位学者来撰文著书,为之解说。他绝未料到,生前无人看得起,身后无人买得起,他的画,在拍卖场中的叫价,几乎压倒全世界的杰作,那天文数字,养得活当年爱莫能助的整个矿区。

  人常说生命是一场未知的旅行,却少有知道这场旅行的目的,也少有人知道人们因何踏上这条旅途。就像叛逆无知的少年父母诘问为什么不经过同意而将他降生一样,这个社会有太多人不知因何而踏上旅途,又不知因何而在这场旅途中跌跌撞撞地前行,于是久而久之,浑噩、迷茫变成了人生的主题。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名叫《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它所呈现的,恰恰是生命的一大主题:生而为人,我因何而活?

  横跨中西,承载两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 中国首部以文学视角解读梵高的艺术大传

  1853年,文森特·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活着的时候,他孤独、贫穷、一生爱而不得,不容于世间,是他人眼中纯粹失败者。当他死去,却一举跻身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行列。生前只卖出一幅画,得到400法郎的他,留下的画作价值远远超过了一个小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很多人对梵高一直有着无比矛盾心理。一方面,人们无法否认梵高在艺术世界的崇高地位;但另一方面,他酗酒、无业啃老、精神偏执,30岁前换了5份工作,与妓女同居,3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这样的人,人们不禁要问,他究竟在追寻什么,又因何而伟大?

  对此,梵高其实早在生前便做出了回答

  当我画太阳,我就要它惊人地旋转,发出骇人的光浪。

  当我画麦田,我就要展现他们最后的成熟绽放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若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而真实存在,我便将不会再眷恋人间……

  追求一种无限而真实的存在,这是梵高在艺术领域顿悟后的唯一使命,在这个使命之下,生命亦可抛弃。世人唾弃于他的偏执与疯狂,只因为人们无法看见这位艺术家眼中那抹明丽而壮烈的色彩……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中国当代文坛代表作家之一,中国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他少年成名,20岁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并在往后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承接着中国文坛最耀眼光芒

  在人间,他一生都与梵高有着深深羁绊。1990年,他远渡万里,只为在荷兰完成那场迟来了一个多世纪的灵魂之约。

  在艺术领域,梵高笔下星光月晕的交辉,照耀了他此生无法明说的情愫;那既非天文也非地理宗教幻景,对他而言就像是一场睁眼的美梦

  他沉醉于热烈而悲壮的明黄,向往化身葵花,于是早早地在诗中写下此生的归处:“昂不垂之头,去追寻一个高悬的号召”。

  不同于其他艺术家对梵高画作的单纯的美学评判,余光中之于梵高,就像两个穿越了时空限制的挚友,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与相通。

  在其逝世之后,懂他的人为“人间失余”而哀恸,却也为两个寂寞的灵魂终能在天堂相遇而欣喜。

  清晰的逻辑结构,无门槛阅读

  全方位立体呈现画家坎坷的生命旅程

  一本书看尽梵高一生

  本书一共收录了梵高一生六大时期232幅高清画作,时间跨度为1880年末至1890年,这短短十年囊括了梵高一生仓促而丰满的艺术时光。并根据梵高生前足迹与创作风格,划分出荷兰前期、荷兰后期、巴黎时期、阿罗时期、圣瑞米时期、奥维时期等六大时期来加以不同的主题配色。

  荷兰前期的玫红,代表着青年梵高那段浪荡轻浮的生命状态,在这里他遇见了此生唯一对他付出真爱的女人——妓女思恩。

  荷兰后期的棕黄,承载了梵高在博里纳日旷区悲怆的宗教情怀,在这里,他看见了人世的种种惨烈,在心中留下了第一道疤痕,并画下了第一幅旷世之作——《食薯者》。

  巴黎时期的鲜红代表着画家悸动的精神之花开始绽放,在这里他受到浮世绘画风的影响,开始了艺术灵魂的第一次顿悟。

  阿罗时期的明黄预示着其一生艺术灵魂最猛烈的绽放,而这,也是梵高精神与现实冲突最激烈的阶段,于是在这一时期,他割下耳朵,并画下了不朽名作《割耳图》。

  圣瑞米时期的青绿所呈现的是画家那饱受苦难的灵魂试图回归的渴望,那时候的他,在圣瑞米精神病院的铁窗里向外眺望,看见了挚爱的阳光与麦田,于是他画下了《麦田里收割者》。

  奥维时期的深蓝,意味着画家此生的最后一次顿悟,它代表了人间已无眷念,灵魂终于看到了最终的超脱之地,于是,《麦田群鸦》《奥维教堂》等宗教意味浓烈的大作也应运而生。

  232幅高清画作、23封关键书信、8万字大家亲笔

  世界20大艺术博物馆、3大基金会、5大艺术画廊权威背书

  为了读者能够提纲挈领地快速了解梵高画作背后的艺术内涵,本书还搭配有梵高画作的相关说明性文字——背景介绍与图注。需要注明的是,所有画作信息及资料考证,均源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奥特罗,克洛勒-穆勒博物馆、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全球顶尖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和研究成果,极具收藏价值。

  精美的装帧,文艺高端、极具经典气息

  本书采用了裸背锁线精装,高端典雅,可180°展开,同时封面采用特种纸,内文采用纯质纸,完美呈现了画作效果,非常便于读者欣赏书中画作。

  一本书看到的不再是单纯的美学鉴赏,也不是简单的画作陈列,而是一部融入了中国人最细腻真挚的情感,以中国文人视角来全新解读梵高的艺术大作。让世人看见,生而为人,此生只为“所爱之事”而活,唯其如此,快乐方能永恒,除此之外,世间一切皆可辜负。

  《余光中讲梵高:追寻生命》读后感(七):艺术家活时潦倒 死时发达

  本书纸质很高,收集了200来幅梵高的作品,画作颜色鲜艳,呈现精致,甚至可看出油画的凹凸感。文字内容则由余光中操笔,不止可读,更宜收藏。梵高向我们展示油画之美,余光中向我们展示文字之美。

书皮这幅是梵高自残后,给自己作的自像画。阿罗时期,梵高与高更一起住,由于两人观念之异,时有争吵,加之梵高精神病发作,本拿着剃刀欲杀高更,后来把右耳割下,送与妓女(这礼物谁敢收)。

  梵高生于1853年,1880年开始系统学习,直至陨落,创作时间仅10年,著作却颇丰,给世人留下了800多幅油画,1100多幅素描。余光中将梵高的创作分为6个时期:荷兰前期、荷兰后期、巴黎时期、阿罗时期、聖瑞米时期和奥维时期。这种分法非常适宜,因为梵高这几个时期的作品风格各异,如我这般画作门外汉,也看得出其中差异。

诗人的总结能力就是不同凡响,对梵高作品的理解也具深度(说得我好想很懂的样子)

  其实还有一个时期,余光中没将其涵盖进去,即1880年梵高正式学画前的那段时间。这段时期梵高的技法很稚嫩,能看得出与之后作品的区别。没有后来强烈的个人色彩,技法稚嫩,整体平平无奇。

这幅是1879年的作品

  下面这幅《麦田群鸦》作于1890年,适梵高自杀前夕。据其给弟弟和妹妹的书信,梵高将《麦田群鸦》列为其两大得意之作,是“骚动的天色下广阔的麦田”,画出了悲哀与无比的寂寞。余光中认为梵高用短劲的线条,相叠不同色彩。这幅画充满绝望,黑压压的天空,布满金麦田,乌鸦向观察者扑来(不知余光中如何分辨,我第一眼觉得乌鸦飞向远方),充满死神的气息。

《麦田群鸦》

  这幅《食薯者》是梵高学习5年后,第一幅正式的油画。通过画作,你能身同感受这家人的穷苦,劳作一天,桌子上却只有土豆,苦于生存而无生活。梵高一生穷苦潦倒,早期在矿场待过,接触到市井底层,感受他们之苦,才能将穷困行于油画中。

《食薯者》梵高与余光中真乃天合之作。大部分人看一幅画,看不出所以然;小部分人能有所触动;极少数的人能告诉他人自己的感受;那个叫余光中的人,能用诗意般文字,重现梵高的作品。

  以下几幅画,是巴黎时期的作品,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与之前的区别。梵高在弟弟帮助下,来到巴黎,弟弟在画廊工作,结识不少大师。在弟弟撮合下,梵高学习了印象流派的技法,所以开始使用点彩法作画。又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临摹过许多日本画家的作品,如溪斋英泉的《花魁》、歌川广重的《江户名胜百景之龟户梅屋铺》等。同时将日本元素融入作品中,如《老唐基》的背景图画中,《花魁》是重要背景装饰。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出,这个时期与之前有很大的区别。荷兰时期,梵高作品用色比较暗淡,巴黎时期的用色比较光亮,表现出光明的一面。

《从勒比克街梵高的房间看到的巴黎景色之一》《七月十四日的巴黎庆典》《法国小说和玫瑰花》《蒙马特岗花园》《室内餐厅》《苦艾酒》

  下面这幅是阿罗时期的作品,是我看到的梵高作品中,第二阳光的作品。绿色的田野有红花点缀,浅蓝中带点白的天空,让我想起宫崎骏的《起风了》。如果梵高只有这幅作品传世,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画家。

《阿罗附近的麦田的农舍》

  这幅则是梵高所有作品中,最乐观的一幅,作于1889年,距离他自杀只剩1年多,为什么会有如此风格迂回的作品?因为这幅生机勃勃的《杏花盛开》,是送给弟弟的儿子的。弟弟与梵高的关系很紧密,梵高能集中精力作画,是因为弟弟供养了他十几年,不离不弃。

《杏花盛开》

  这个天才,在1890年,37岁这年,举枪自杀了。

梵高的自像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