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得乎檐角梁柱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得乎檐角梁柱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01-17 23:5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得乎檐角梁柱间经典读后感有感

  《得乎檐角梁柱间》是一本由连达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一):逝去的就回不来了

  两年前曾经和朋友走过一遍晋南人文景点。看到此书就带了两本回,一本送时一起去的朋友,一本留给自己翻阅。此书最大好处,一个是晋南各种建筑全跑了一个遍,可以让人对山西建筑人文有一个整体感,另一个是配上一幅幅素描笔画,让人对这些古建筑有了立体感文字图画两只笔相互配合,为岁月沧桑提供了一个加强版。

  地上文物看山西,确实名不虚传。各种寺庙、牌戏台、官邸遍布乡镇,少数可追溯到唐宋,相当大一部分建于元,虽说多数后来经过明清的重建修缮,但流传下来,摆在那里,就是一部活生生文化历史。只可惜既往百年,几次大潮,这些“古董”先当作“糟粕”被拆毁,后当作“宝贝”被盗毁,到现在已经所剩无几,空留下一片唏嘘感叹

  我在想,这个过程是偶然的吗?进入20世纪中国论如何都要走现代化之路。在这条路上,即使没有我们经历过的那些“非理性冲击,如果这些东西失去了既有的功能,比如祭祀教化、公共空间,仅仅作为古迹”是否真的能够完整保留下来?我觉得可能“玄”。我们知道,几十年发展结果,很多乡村已经走向破败,这在作者笔下也时有反映,留下的都是老人。在此背景下,我们现在面对这些已经消逝和正在消逝的逝去的东西,除了“凭吊”还能做什么?看作者的文字,一遍遍地重复那些感叹的话,不好意思地说,我看了三分之一之后,有点烦了。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二):精美绝伦的一本书

  意外精美绝伦的一本书。作为中国传统发源之地,作者遍访山西省内乡野古建筑,用自己的笔触为这些建筑素描作画,涓涓细刻,配以随笔文字,让这些或保存完好,或残破不堪,或画蛇添足,或隐然不见的历史见证,得而让世人一窥其中风采。

  如作者连达所自述,是一名狂热的古建筑爱好者,从其素描所记录时间来看,有2009年、2015年等,不一而足,可见已是多次入晋探访。虽已有照相机甚至手机这些异常方便的现代工具,但希望能够花更多时间,不仅仅是将这些建筑印刻到纸片底片上,更能够印刻到作者自己的脑海中,因此坚持只要有时间,便为这些建筑做素描。在阅读作者的文字足迹时,还发现了另一个好处,就是那些后世人画蛇添足的水泥砖墙,通过画笔可以把他们从影像中剔除,更能还原那些建筑的风韵

  行文过程中,心得感慨看得出并非作者强项或者主旨,换作余秋雨之流,也许可以洋洋洒洒写成宏篇巨著。反倒是对于建筑的结构样貌专业表述,十分见功底同时,不仅是对庙宇牌坊佛塔等碑题词的细解读,同时还考据当地县志内容,或求证或推测或转述这些建筑的始建年代、历经的波折、目前的现状等等,足见其对古建筑的钻研与热爱。作学如此,当的上是大家了。

  三晋大地,厚土黄天,波伏万里,千古风流

  也许是篇幅有限,如作者所述,山西大地,不为人知的历史烙印还有很多,我也期待后续能够继续拜读作者的大作

  最后,说一说本书的设计吧。锁线裸脊,四百多页的厚度,设计选纸非常优秀,十分质感。随书附赠两张明信片。书中文字配以素描的形式赏心悦目。不过,从收藏角度来说,我觉得可以再出一本影像收藏版,大开本,仅载录作者素描作品,若有照片同时对比那就更好了。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三):《得乎檐角梁柱间》--让历史“流淌”如画

  电视剧悬崖》中,男主角带着伪装成自己妻子战友走到哈尔滨的大教堂前,曾提到了果戈里的名言:“当诗歌传说都已经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的确,人生无常人们思想需求更是总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产生变化。这时,唯有既能满足有着不同想法阵营人类长久居住需求和安全感的各类建筑房屋,或可逃过一劫。可惜,曾经出于赞颂、祈愿和虔诚心态修建的无数精绝古建筑们,往往也会因为失去了其本来功用,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因为未能得到更及时的修缮和保护,被心怀不轨的贼子们盯上,在时间的检验之外,遭受更多重的磨难

  一路行来,作者走过、画过中原山水孕育奇丽文明造就的古建筑们,也忠实地记录了更多风雨飘摇里的残破和无奈现实里的感伤与历史中的辉煌奇妙地对应着:好似墓室壁画主人雄厚财力画出自己的日常生活,想着无论自己是地下有知还是死后魂灭,都可留待后人观赏研究会心一笑;好似如司马光碑文上的那类“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人们的不懈努力,与后人有意无意的感念;好似牌坊上书写的一个个品行高洁的人的生平善举,同无数的品格质朴乡民们的衷心感谢······面对这些古迹的湮灭,有心人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是,如果仅凭着少数人借助自己有限的精力和财力,出于对文化和历史的责任感,去抢救并不能在现代社会带来经济利益和更多社会价值、甚至是更多观念上的认可的古建筑,肯定远远不够的。更多现代人冷漠、求利心理,让其既难以静下心来“慎终追远”,体会古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传承和其未来道路何去何从,也让其对古建筑意义认识难于付诸切实的保护行动。因此,连达先生能以一己之力,将笔为记,把岁月加诸在古建筑的檐角梁柱间的印记,以画作的形式细腻表现出来,为各类宝贵的文化建筑留下难得的、仅凭现代人看惯了水泥森林所以绝不能想象出的独特风貌,殊为难得。

  一张张精工描绘的建筑图片,让人看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的,对于许多人来讲,这些手绘图,既不能像照片、影像资料一样绝对完全真实地照出这些古建筑当前的风貌,也不能当做最有效的历史资料,可们却无疑是最好的致敬--图画犹可局部恢复或删减掉现实里那些对古建筑损毁过分的部分,不至于让人一看到一地的残破,就彻底灰了心--虽然残破仍不能掩盖其美,虽然被毁坏也是历史本身及身为历史的见证者注定承载的一部分,终是有人将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再次保存了下来。而且本书中夹以作者本人对各地历史文化的简述,以及百态众生对连达先生或友善帮助、或警惕审视、或深受感动、或借机求利等态度,也自然地说明了古建筑的保护在现代社会的种种处境--毕竟,正是众生为了生存聚集到一起成就了这个社会,而众生的一念,也决定了古建筑们在未来社会的命运啊。

  得乎檐角梁柱间,行不得安,住少能,但是连达先生已经坚持了约二十年。愿更多人投身于此,认识到古建筑的可贵,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留下更多的名片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四):一部关于古建筑写生笔记

  一部关于古建筑写生笔记

  中国是世界四大历史文明古国之一,在文化历史延绵继承方面,又居于四大古国之首。因为,其他三个古国,要么是已经灭亡,只有一些文物遗存下来;要么是文明中断,文化之中夹杂了其他文明的异质,不那么纯粹了。在这一点上说,中华文化的璀璨和辉煌,确实无人能敌,居于唯一的地位。这是让所有华夏国人都可以自豪骄傲的。

  说到古建筑,就不能不不想起来它是古老文明的保存和表现方式之一,而且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剧当中,古建筑的身影,都成为一种鲜明个性存在。它成为了历史巨大的背景和映衬,把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微缩并包含在其中。它们像是空间的魔幻师,可以瞬间把时光挪移和置换,而它们自己还是如如不动,就是那样安静地矗立在那里。

  去年有一条新闻颇为引人注目,说的是中国有一栋古老的民居,因为要搞建设,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后来民居被美国人买去,一块块拆解、编号,然后在美国复建,成为了当地非常有名的一个旅游景点。即使是中国人来到此地,也仿佛处于中国一样,这个古建筑的魅力非凡,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吸引力。这个民居的历史还不太悠久,只有几百年时间,和国内一些具有古老历史的古建筑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其独特的魅力,却是可见一斑

  这本《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里,就记载了山西晋南地区的一些著名的古老建筑,不但用文字描写了古建筑的外貌和现状,还深入阐述了它的历史渊源,并且配上了当时的写生画一幅,现场感十分强烈,也非常生动。犹如是一本古建筑的写生笔记,给人带来巨大的审美愉悦精神享受

  能够完成如此的构制,要求作者不但需要文笔通透犀利,笔下生花,也要有非常高的绘画平和写生能力。这显然都是作者所具备的,因此这本乡野考察笔记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喜悦视觉盛宴。在古老的山西晋南大地上,到处散落着这些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精华,它们饱经沧桑,以衰老或者挺拔状态,在历史的角落里,静默无声,又发出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光辉

  作者走遍晋南大地,寻访这些古老建筑,然后写生记录下它们,是有着对古建筑的极端和对古老中华文化的倾慕推崇的。这些遗留在时光里的时代的遗迹,正被走过的风雨逐步侵蚀、摧毁,是作者把这些描摹记录下来,这就是一种保护,对濒危古迹的保护,而谈到保护,尤其是个人自发的行为,没有巨大的热爱驱动,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作者饱含的浓浓的文化情感危机意识拯救情怀,应该是作者的不惮风跋涉,吃尽苦辛才把这些极具价值的古建筑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重要原因

  这些古建筑以宗教寺院、塔、亭和神庙以及碑楼、祠堂居多。这些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而且是非庄严的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的精神寄居所在。125处土木华章代表了山西晋南地区古老的历史,彰显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辉煌和前人无比的智慧,同时也着意强调科学保护和合理修缮,才能不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不让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遗产消失在人们的冷漠忽视无知毁损中。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看完这本书,我想是应该警醒并且思考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了。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五):珍惜·记忆·保护

  在被称为“表里山河”的山西省,它们星罗棋布般分布于乡间村里,很多似乎并不起眼,或许只有极少数得到了精心保护。但是,它们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在比如连达这样的古建爱好者看来,简直就是无与伦比。以至于连达说:“无论酷暑暴晒还是大风降温,我都会坚持完成作品;许多偏僻地方连人都没有,更不用说吃饭,就是饿着肚子也要画……”为什么如是爱之深?为什么一个黑龙江人愿意千里迢迢来到山西,用脚步去丈量三晋大地?就是因为连达懂得这些古建存在的意义,也知道它们正在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失去往日的风采,甚至于无端地破坏!这样一种现实的紧迫感,在催促着他做这件事情……

  所以,那些年间,连达以常人难以拥有勇气坚毅,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在那些偏远山乡奔走,以干粮凉水充饥,以速写的方式记录乡村古建筑的现状;所以,就有了如今这一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还有《寻访山西古庙》等记录着山西古建的这些珍贵作品。连达不是在搞创作,他只是想着记录,一个人、一只笔,徒步而行,就像一个“追人”一样,追索着山西古建的身影,并且记录下它们。

  说起古建,大概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故宫、滕王阁、黄鹤楼这些诗文作品中的“明星”,或许山西的应县木塔、悬空寺等也能够有幸名列其中。但是,别了,千万不要被这些“明星”的光环遮蔽了双眼,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那些所谓的籍籍无名之辈。而且更不能忘却的是,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代以前大木构建筑, 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高居全国之冠。比如在连达的《得乎檐角梁柱间》这本书里所记录到的分布于晋南临汾、运城两市的125处土木古建,又比如分布于晋东南长治、晋城两市,同样是在乡间村里地头的那些古戏台……它们,同样值得记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更亟待得到保护——不然,“古建筑每一时刻形象都很可能会成为它最后的留念”。当这些古建再也看不到的时候,追悔莫及又有什么用呢,再真挚遗憾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得乎檐角梁柱间:寻访晋南乡野古建》这本书中,连达用157 幅精美手绘,展现了山西晋南片区125处古建之美:有些分布于县城里,或许还多少得到了一些保护,被冠之以县级、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称号;但更多的古建则分布于穷乡僻壤,常年都得不到一丁半点的关注,而只能默默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是我们值得珍惜的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太多了吗?是社会经济的日新月异已经占据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知道还有什么也在急切盼望着得到哪怕比漠视稍微多一点点的关心爱护吗?!

  连达用手中的笔纪实般讲述了他走访晋南这125处古建的经过。他是真诚的,真诚到了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他就怎样地写下来。比如,在襄汾敬村魁星楼,连达记下了他在写生时闻到的令人几欲作呕的老乡堆积于墙外的猪圈的淤泥粪便;比如,在稷山南阳村法王庙,住在庙中的一位年迈的老者对于他不肯离去非要画画十分不悦甚至于反复驱赶,而连达则“识相地拿出些香火钱请老者代为转呈神前,聊表心意”,这才得以留在院中继续画完……但是,连达也记下了他在走访这些古建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热心老乡的温暖帮助!而他之所以情愿这样做,却并没有想着抱怨什么,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画作和叙述使更多人能够进一步了解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和所面临的严峻现状……”

  说实话,认真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内心中的想法却是,赶紧,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带着这本书,到临汾、运城走一走,能看一处是一处……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六):画笔为媒,结缘山西乡野古建

  我对山西古建筑的了解,原先来源于梁思成、林徽因的著作。《中国建筑史》有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的图像与建筑剖面图,也有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太原天龙山北齐石窟等多处记载。林徽因也曾以欢快的笔调记述应县之行,“思成和这塔的姻缘也可称圆满”。

  山西多古建。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山西元代以前的古建筑保有量超过全国总量的70%,明清两代的古迹更是浩如烟海,难以计数。诚如《得乎檐角梁柱间》作者连达所言,“想领略中国古建筑的风采只能是非山西莫属了”。连达为125处山西古建手绘了157幅图画。这些图画几乎都是外部景观写生,虽然不具备梁、林那样专业的认识,也不是建筑构件的细致研究,妙在自有一番艺术旨趣,文字笔记一路亲身感受,画像栩栩,或凛然端庄,或野树掩映,每座建筑的意韵跃然纸上。

山西省稷山县稷王庙

  为何山西多古建?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有关。连达概括梳理,这片古老土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女娲造人、黄帝战蚩尤、大禹垂拱治天下、稷王劝导稼穑农耕、叔虞执桐叶以创唐国、重耳据此地以成霸业、秦赵长平大战、刘邦白登之围、五胡乱华、北魏肇兴、李唐起事、五代割据、杨家将抗辽……三晋历史掀动中华兴衰,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强烈吸引了以“画古建”为志业的连达。画笔为媒,山西与他结下了一段段“姻缘”。

  连达号称“破庙专业户”,他无意履迹释迦木塔、祖师塔这类声誉流播、游人如织的名胜,而是一心要往稀罕之地。因此这书宗旨是“寻访晋南乡野古建”,扣的就是“乡野”二字。现如今纯粹的乡野其实是没有的,也不会有梁、林当时听闻公路通了、终于可以去山西了的格外的喜悦,但也有跋涉,也有周折,还有在蚊蝇飞绕的野地,或臭味熏天的猪圈旁边作画的尴尬。乡人大半闭塞淳朴,见到外人就打探围观,然也热情好客,看到一手好画就肃然起敬,要么邀约吃饭,要么依依送别。总有些乡村隅居的老人,记得似真似假的古早旧事,比起地方志的材料回顾,这些零散的口述更多一些生活的气息。

  书中各种古建筑,最多寺庙殿塔,其次民居大院,再次牌坊楼阁,亦有戏台、桥梁、古墓等等。仔细阅读,会发现,其中关帝庙的出场频率很高。有时也叫“三义庙”,取“桃园结义”之义。关羽故址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且因《三国演义》以“忠义”品格深入人心,晋人对关公的景仰由来有之。而我以为,“关公崇拜”还折射了晋地建筑的一种渊源。

  为什么山西多大院?大商人多。明清时期晋商崛起,关羽化身成了“财神”。当晋商把关羽塑像请进店堂,接受的不仅是关帝爷的护佑,更是向公众展示自己秉承的是这位山西老乡忠义诚的精神。而之所以供奉关羽,也说明了山西儒家文化传统的深厚积蕴,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牌坊。而那么多的山西古建,能在各种“运动”中存留保护,与此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爱拜神,也爱建庙。只可惜,未必多么虔敬。缭绕香烟,旦夕消散。兵戈战祸,朝代更迭,庙宇府衙火光冲天,街巷民房难免遭难。相比神州其他地域,山西的古建保护走在前列,只是问题也不少。书中所见的晋南乡野古建,有些倾颓枯萋,急需修复。也有很多修葺干净,却只以为新的就是好的。当年王圆箓粉刷了敦煌石窟,现在也有一些缺少见识的乡人或者管理人员,要让古韵的建筑换上“新颜”。梁思成、林徽因曾经多次提醒,中国建筑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要加以认真整理和保护。怎样修复古建为宜呢?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亦有指导意见,指出重修古建须注意维持原貌,注意保护原来的结构,避免古建外貌起大变化,要让古建发挥历史文物价值,在设计的考虑上要研究历史,要回到现场。

  连达寻踏乡野,为古建筑留影。愿他的努力,可以牵连更多人与古建筑的“姻缘”。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七):连达的“癖”与深情

  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根据官方的统计资料,山西省各类古建登记在册的数量就达18418处,元代以前的古建筑保有量超过全国总量的70%。民国时期,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林徽因伉俪,不畏路途的艰险,曾经四次走访寻找山西的古建筑,将山西的考古研究成果撰写成为《晋汾古建筑预查记略》,为后人留下了一盏指路明灯。

梁思成应县木塔手稿

  几十年过后,有人受到了梁林二位先生的启发,开始了自己的古建筑寻根之旅。建筑的门外汉连达,因为偶然的山西之旅爱上了古建筑,被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建筑之美深深震撼,从此将寻访古建筑变成了自己毕生的事业。观看和拍照已经无法满足连达对古建筑的热情和挚爱,所以不会画画的他从零开始,提起画笔,一将见到的古建筑点一滴记录下来,用画笔来抢救那些濒危的文物。如其在《得乎檐角梁柱间》中的自序中所说,只有绘画才让他感受到“与写生对象在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

连达的作品

  传说中女娲造人、皇帝大战蚩尤,尧舜禹治天下,两晋、五代、大唐等等或是发迹,或是建都,都是在山西这块宝地。因为历史上的多民族融合,佛教在山西极其兴盛,各类庙宇也因此遍布各地。除了这些历史流传,古代山西商业发达,晋商闻名天下,山西生活相对富裕,有能力修建各类房舍。

  中国历史悠久,战乱不断,古建筑以木制材料为主,相比较以石头为主的西方建筑更不易流传保存。先秦时期的《左传》中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表山里河的地势对古建筑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作用。清代之后,中国外战内战频发,山西依然是遭受战乱最少的地方,所以至今仍有大量的古建筑遗留下来。

  古建筑的保护一直是值得关注的,山西的古建筑数量巨大,保护起来需要巨大的资金和资源。而山西的古建筑状况不容乐观,如连达在书中所说:他造访的古建筑或是因为无人居住坍塌坠毁,或是被拆除后材料用于他处,或是被盗贼盗取贩卖,或是出于好心却进行了毁灭性修缮。如西义村的玉皇楼“娲皇圣母行宫”把彩塑和壁画彻底粉刷一新,惨不忍睹,令人心痛;而洪洞县广胜下寺里的元代壁画于1920年代被卖掉,现在分别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中国的文物被剥离了它的原生环境,固然得到了最好的保护,但是也缺少了一部分自身的韵味,让人不由得感叹福祸相依。

  连达笔下的建筑多以民间建筑为主,有民间崇拜的文庙、武庙、城隍庙、观音殿、各类寺院、钟楼鼓楼、戏台、牌坊等等,惟妙惟肖,还原了很多古建筑的原貌。有些古建筑连达曾经多次拜访,往往再去的时候,昔日美景已经毁于一旦。

  和他的前辈梁林二位先生一样,在寻访古建筑的路上,连达吃了不少苦,风餐露宿,常常需要背着沉重的行李走上几十公里的路。作为一个外乡人,他还常常被误认为是文物盗贼,招到老乡的白眼和恶语。在写生的时候,有时阳光暴晒,有时大雨倾盆,还要忍受成群的蚊子和垃圾的恶臭,虽然道路交通远教从前发达,但工作环境之艰苦不亚于二位前辈。

  明朝的张岱曾经在他的著作《陶庵梦忆》中说: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连达的“癖”让他甘于忍受物质上的艰苦,对古建筑的深情从他的笔下溢出,成为凝固的瞬间,为中国悠久的文化和历史添加了更多凝固的瞬间。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八):古建的灵魂在笔尖绵延

  从未去过山西,但曾有幸从《中国建筑史》中感受过中国的古建之美。人们都说,山西古建,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诗和远方。这对伉俪,是多么令人敬佩、艳羡!彼此相知的有趣灵魂,相巧的是,本书的作者连达与其妻子也是这样的一对。

连达与妻子在古城结婚

  连达说:“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去看破庙画破庙,那些修缮得很漂亮的古建筑我却不急着去画一画。我之所以会把画破庙放在优先位置,是因为再不去画就有可能看不到了,一次错过很可能就是永远失去。它们等了我几百年,已经无法再等下去了,时不我待啊。”

  古有清明上河图,今出山西古建卷。翻开书页,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山西这片古老又富有韵味的土地。一座座寺庙、碑亭、牌坊、戏楼、会馆、民居、古桥……汇成了跨越古今的沧桑画卷。现如今,山西仍有许多保留下来的古建,但是并不知名,它们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在杂草丛生中挣扎挺立。我们此刻在书上看到的,也许腐蚀又加剧了许多,也许已经轰然倒塌,这一幅幅素描,也许就是它们最后的画像。这样悲伤中也会夹杂着一丝庆幸,还好连达曾经去了。

  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是历史的叠加,包含着各个特殊时期的信息。可有些历经风吹雨打没动摇,却遭现代人毁坏,这些场景,在连达的画作中,都有所保留。墙面上那些“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告诉我们它曾经化身为一所工厂;“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表明它曾被改用为学校;还有的被褥挂在建筑的廊柱间晾晒,哭诉着自己已经沦为大杂院。

  穿越千年的文物古迹,能存留到至今已是侥幸。但如今却屡遭破坏,欲以精神文化换取物质利益,这是一种无知的贪婪,丢弃自身根脉,终将沦为一无所有的精神乞丐。中华儿女,就要能从古建中感受中华传统建筑丰富的内涵,不论是优雅、张扬、灵动、粗犷,霸气、华贵、细致,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幅连达20年探访古建筑的路线图,不禁热泪盈眶。在我们的生活里,都有着各自的坚持,这么坚持做一件事的意义在哪里呢?现在想想,也许仅仅是因为最初时候,那份打心眼儿里喜欢。连达远离妻女,个人的兴趣爱好早已升华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有些人说了再做,有些人做了再说,连达把这份梦想转化成了脚下的路程,笔尖的碳墨,他脚踏实地的去做了。他为了民族文化遗产而奔波、而坚持。他唤醒了更多人保护古建筑的潜意识,不是敷衍的“修缮”,不是任凭它们坍塌湮灭,而是尽自己所能,让它们永恒地留存下来。

连达20年探访古建路线图

  那些伫立在土地上的建筑,有的勉强保持完整,有的已是断壁残垣,人们总是喊着“保护古建筑”的口号,拆除旧城墙旧建筑,为了盈利,又照着以前的样子,做了些许新的“古建筑”出来,看客们和这些革新的古建筑拍着照,感叹着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雕刻纹饰技艺。我也明了,历史再顽强,也抵不住时间的冲刷,但是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再造的“古建筑”不过是假历史,假情怀。如若真心想要留住真历史,那就行动起来,与时间赛跑,去保护真正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吧!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九):一种古建情结

  《得乎檐角梁柱间》是连达绘著的一本关于山西南部地区乡野古建筑的手绘类书籍。总的来说,还是“深得朕心”的。

  关于古建,我的最初认识是教科书里的故宫三大殿以及课文里的苏州园林。后来,渐渐长大,读了更多的书,也走了更多的路。人常说“百闻不如一见”。亲眼见证了苏州园林的婉约秀美之后,对古建又有了不同的认识。去了南京的台城和西安的城墙后,对古人的建筑学以及施工方法等有了初步认识。再后来,去了敦煌和嘉峪关,见识了莫高窟、月牙湖前的药王庙以及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莫高窟是古建的建筑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而嘉峪关则展示了古建的壮美与实用性。

  后来渐渐地在书中看到了营造学社的那些研究成果。当我看到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绘制的山西古刹的图纸的时候,不禁心生感慨:作为一名工科生,对于测绘及工程制图并不陌生,但两位先生绘图之时并没有非常先进的电子测绘设备以及各种绘图软件,我深知在山林深处借助最为原始的尺规、铅笔要绘制那样一副标注详备、比例适宜的图纸需要下多大功夫。在那图里梁、柱、墙、画、塑像等等古建筑的细部构件甚至比照片中还要详注、立体,那种整体布局的对称之美、避雷、排水等设施设计之周密令我震撼。

  《得乎檐角梁柱间》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本讲述古建的专业书籍,会从建筑风格、建筑构造、设计理念等等技术性方面剖析山西南部的古建。翻开书后发现与我的想法截然不同,一种惊喜感油然而生。

  这本书重点在于作者描绘的那些古建速写,比之专业性很强的设计图纸非常立体生动,而比之照片又多了些“烟火气息”与“文艺范儿”。以前出去玩就喜欢买些手绘类明信片,这些关于古建的手绘既对上了我对手绘类作品的喜爱,又全了我了解古建的心。

之前买的手绘明信片之前买的手绘明信片之前买的手绘明信片

  《得乎檐角梁柱间》作者在书中还收录了作者探访古建之时的心情、心境以及古建本身的一些诸如建成年代、修建缘由、建筑功用、建筑布局等等基本信息。有些篇章借景抒情,写得很像游记,给人带来了身临其境之感,也表达了作者对山西的浓厚的热爱之情。有些篇章则重点写了古建的历史渊源,这对于后世研究山西南部的地方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有很大科研价值。

  此外,《得乎檐角梁柱间》还有一点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作者的着眼点不仅仅在于那些闻名于世的、规模庞大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并且在于那些破旧不堪的、饱经历史沧桑的古建筑。将那些最易被世人忽视的古建筑认真考证、记录并且展现给世人,这充分展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总的来说,《得乎檐角梁柱间》是一本讲述山西南部古建筑的颜值很高、兼顾史学价值与社会学价值的建筑手绘读本。

  《得乎檐角梁柱间》读后感(十):孤独的行旅:连达与晋南乡野古建的对话

  一个名叫白铃安的美国人,在1997年的时候把一座拥有200年历史面临被废弃拆除的徽派建筑荫余堂整体搬迁到了美国,挽民居于即倒,我弃人取,在如何保护古建方面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难忘的课。

荫余堂,1800-1825,嘉庆年间黄姓富商所建,历8代子孙200余年。卧室一角

  中国古建虽经历战乱、自然灾害、政权更迭等摧残,仍然拥有丰富的遗存,这其中山西是拥有古建数量最为丰富的省份。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山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跨度内,拥有多到数不清的各类古代建筑。山西现存登记的古建筑多达18418处,如果只看单体建筑,可能达30多万处。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门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之称。

  而这么丰富的古建现状如何呢?偷盗、坍塌、拆除、粗劣修复,山西古建前景堪忧。连达在《得乎檐角梁柱间》一书中,不时流露出迷茫和忧虑,但他又是义无反顾的,从没有后悔过,没有退缩过,不管多么艰难和多么危险,他都坚定地踏上征途。

  他是孤独的,一个人餐风露宿,奔走在晋南的乡野,凭借一支画笔,图影摹形,和时间赛跑,尽一人之力把乡野古建留存在他的速写里。他有着精卫填海的决绝,愚公移山的持之以恒。

  作为一个体制外的古建爱好者,连达付出了很多。在今天这个功利至上的社会,他的所作所为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别人的不解和冷漠,他不为所动。他认为实地寻访的好处,“既能感受建筑本身之美,更多地则是感受历史,追寻已经远去的华夏文明的点滴记忆,从精神上找到作为一个真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找到自己的根。”

  连达的话语是朴素的,他踏踏实实地践行着。一个人利用闲暇时间,自掏腰包,背着重达数十斤的装备,踽踽独行在晋南的乡野,累了啃口自带的干粮,喝口矿泉水,迎来日出,送走晚霞。克服了重重困难,把晋南乡野古建的身影记录在速写本里。

正在速写中的连达

  连达以县级单位为单元,逐块讲述他与晋南古建的对话历程。每一部分以一个富含诗意的七字短语作为提纲,如“霍太山下存古邑”、“洪赵大地映飞虹”,十分形象生动,有概括力。

  在简要介绍各县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之后,连达从历史记载、县志等资料入手,对所绘制的古建由来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是对古建本身现状的专业描述,文字概括力极强,表达简洁精确。这部分文字优美可读,富有文学气息,“水神明应王冠带华丽,双手扶膝,正襟危坐,剑眉高挑,怒目圆睁,一派威严之气。身旁左右各侍立男女从人两名。书案两厢有两对官员毕恭毕敬相对而立,神情生动若有所思,这便是水神爷的朝堂威仪,似乎天上甘霖、霍泉碧波,尽在掌握之中。”读着这样的文字,再仔细欣赏连达的速写,两两对照,让人有仿若亲临之境的感觉。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水神庙

  在寻访古建的路上,连达经历了数不清的险境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在接近心仪古建时,偶遇一副凶相步步逼近的狼狗,他没有退缩,边对峙边小心翼翼前进,侥幸脱险;在目标就在眼前却找不到看门人不得穿门而入时,他翻墙入内,在作画完毕想要返回时,看门人不期返回,满脸怒容,扬言送官,好不容易狼狈离开;找不到合适的绘画角度,只好选择与农家新起的猪粪相邻为伴,忍臭作画,长达数小时,几至昏厥;在玉米地里忍受蚊虫长时间叮咬,还要忍耐酷热天气,坚持作画;背着几十斤的行囊,艰难爬行在山路上,累得筋疲力尽,却又必须咬牙坚持。这样的事情,他遇的太多了,哪怕有一样让他打退堂鼓,他做的这件看似没有回报的事情也将无疾而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连达在寻访的旅途经历了诸多的困难,也有令人欣慰的感动。他不再是孤独的,有人开车免费送他到下一站目标,有人指点他行走路线,理解和欣赏是莫大的动力,这让连达感到这么做是值得的,更坚定了他把山西古建纳入画笔的决心。

  古建专家柴泽俊说过,“要用雄心壮志把它搞成。一生干成一件事,死可瞑目,否则只是吃吃喝喝,人生又有什么意思。”连达做的这件事,不大,就是给古建画像。但他这样做的意义却很大。我们都说保护古建,保持古建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古建,你连古建都不了解,何谈保护。《得乎檐角梁柱间》的每一篇文字,对于保护古建来说都十分有用。他的文字加上他的画,对于保护晋南古建作了十分有益的工作。

  连达走遍了晋南的乡野,用他那只钢笔,把寻访到的古建以写实的笔触,长久地留存了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文字和绘画是无声的,然而也是有力量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在保护古建的路上,连达做的不止是一点点。他的付出终将唤醒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的古建不再让别人来保护,来焕发生命,而是经由我们的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