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龙》读后感1000字
《赤龙》是一本由苗棣著作,百花文藝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赤龙》读后感(一):历史悬疑,历史够了,小说不足
赤龙这部小说,语言上看得出作者功力深厚,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种对历史的把控,情节依托历史,人物与史书中吻合,在不影响情节的情况下,做到如此浑然天成,如历史重现,作者可谓是深不可测。
然而,个人感觉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单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情节设置有点牵强,虽属悬疑之类,总没有那种惊天雷般的长线伏笔,往往是当篇解决,如果有东野圭吾那种不到最后一页,不能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么会增色不少。
不过还是惊叹于作者的学识,不管对历史知识,还是易经八卦等的道行颇深。总体来说,值得推荐。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一段历史。
《赤龙》读后感(二):历史背后的秘密
提到写明朝的书,大家不难想到《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等,而锦衣卫、东厂这些明朝专有的机构也常常被作为历史悬疑作品的重要元素,很多明朝著名皇帝、臣子、历史事件大家并不陌生,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土木之变。
《赤龙》这本新出炉的小说,就以明朝“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为背景,在以史实为本基础上加入了合理的想象,讲述了主人公山西举子杨继宗、锦衣卫袁彬等揭开一桩桩案件背后的真相与秘密,整个故事的节奏比较紧凑,悬疑推理经得起推敲。
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致力于明史研究数十年,借历史框架搭建这样一个故事并不难,但其中虚构的案件与严丝合缝的步步推理仍需一番功夫,再者还原当时正值、经济社会状况与风俗习惯还是要认真考究的。尤其是风俗的描写,如过年时庙会场景,还有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皆准确、生动而丰富。
全书分五部分共四十章,每部分都围绕一个具体事件(案件),逐步推进,主人公赴京会试却卷入一桩离奇命案,又因热衷刑名之学,逐步深入调查,各色人物轮番登场,市井之徒、商贩、卜者、高僧、文臣、武将、权阉、皇亲,皇宫内外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不得不说,杨继宗人物设定时极有推理天分的,总能抓住蛛丝马迹,透过表面看到深层的原因,但毕竟牵涉皇宫势力,就算有衙门和锦衣卫参与也不可能由他们主导局势。历史中的孙太后、于谦、石亨、徐有贞等文臣武将、皇亲国戚,他们才是历史的主导者。
小说结构起承转合到位,小说语言也是很地道的。
至于小说缘何名为《赤龙》,是与一方势力有关,书中自有交代,读者自会明白。
总之是一本读来过瘾的小说。历史的记载虽然详细,但还是有不少不为人知的秘密。通过合理的想象,我们也能有一番解释与感悟。
《赤龙》读后感(三):(春节读书):《赤龙》历史有余,悬疑不足
《赤龙》主要讲明景泰七年,进京应试的山西举子杨继宗与捕快方天宝、锦衣卫校尉袁斌一起追查一桩离奇的命案,结识了带着外甥女宝儿来京认亲、身负秘密的瓦剌姑娘云瑛。 命案真相很快被揭开,然而这却只是一系列案中案的开始,更只是一座隐藏了天大机密的巨型冰山的一角。在一场朝野各色人等——市井之徒、商贩、卜者、高僧、文臣、武将、权阉、皇亲等都牵涉其中······ 赤龙这部小说,语言上看得出作者苗棣功力深厚。依托作者对于明史五十年的研究积淀,作者那种对历史的把控,情节设置依托历史史实,从明代波诡云谲的历史长卷中,截取了明景泰七年到景泰八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回皇位的故事。人物与史书中吻合,并有史可考,在不影响情节的情况下,做到如此浑然天成,重新演绎了一段宫廷纷争,权力争斗,如历史重现,作者这种宏观架构可谓是深不可测,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个人感觉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如果单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情节设置有点牵强,一个是主角杨继宗的实力,设置的家庭背景不足于在那个你争我夺,你死我活的权利场中说话有如此分量。再者,主角杨继宗破案能力也有待铺垫,更需强化,以显得合情合理。虽属悬疑之类,总没有那种惊天雷般的长线伏笔,往往是当篇解决,一个故事起于此章,终于此章,如果有东野圭吾那种不到最后一页,不能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么会增色不少。悬疑稍显弱化,胜在对于历史的重现和真实感,然而这种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又似乎一种局限,一种束缚,让故事不能天马行空,让悬疑不能信马由缰,牵着人的好奇心,给人哇塞的感觉。 不过还是惊叹于作者苗棣的学识,一个是对历史知识,特别是明代史的熟知精通,还有易经、八卦、推背图等颇有建树,运用起来游刃有余,得心应手,道行颇深。总体来说,《赤龙》这部小说值得推荐。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一段模糊的历史,给人一种别有洞天的阅读体验。
《赤龙》读后感(四):历史的真面目
历史的真面目 读《赤龙》 ——听雪7801 历史本是过往之事,史书虽有记载,也许略过细节,或许已被篡改,从寥寥几句话中能找到背后历史的真相,这是何等心机,何等用心之人啊!非要熟读史书,融会贯通者不可为也!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个,对细小之处留心,从细微之处发现大事件的蛛丝马迹,从而抽丝剥茧找到真相。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要致力于研究明史,数十年于一日,做研究,对明史可谓精通,著有《大明亡国史:崇祯皇帝传》,《庸人治国:大太监魏忠贤与明帝国的末路》,五十年的明史研究还不敢说精通,可谓治学严谨。 这部就是明朝天顺年间的故事,说起明朝我感觉是一个很奇葩的王朝,主要是太监,在明朝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一致后来的太监专权,这是后话。说的这就是景泰年间的事,有一只杀人蜂,名字叫冰蜂,据说它是剧毒,只要被蛰一下,刚开始并没有什么太大反应,但是过一会有反应了就必死无疑,这个死亡杀手又重出江湖,所为何事?上一次出现是,王爷明朝的一位王爷造反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让人浮想联翩啊! 从一个个小人的生活,工作以及经历中,来看看历史的大事件,这种描写历史故事的人不说是第一个吧!也是差不多,我是第一个看这种故事书,很喜欢,对明史感兴趣,刚刚才听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是以调侃的方式,读正史,只能说是略知一二,这本以小人物,看历史大事件。视角独特,观点不同,也是来源于正史。杨继宗历史真有其人,可以百度,官致浙江巡抚,善断案,刑狱,为官清正,廉明,历史记载声誉很好。当年以一个举人进京赶考,刚好遇到毒蜂杀人,于是扑朔迷离的案件就此展开。 看五百年前 ,北京小人物的生活面貌,市井生活,小人物有时候也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也许从一个小人物,走向一个大人物,要想了解明朝历史故事,跟着苗棣教授,去看看北京,明朝的北京,以及明朝的北京发生的小事件,大事件!
《赤龙》读后感(五):揭开明朝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地下组织的隐秘
一开始看到这部小说,就被它的封面和书名所吸引了,《赤龙》从封面可以看出是一部关于明朝时期历史的小说,里面讲述了很多历史上少有记载的故事或隐秘,通过一桩桩悬案逐渐揭开历史的真相,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阅读真实历史所没有的深刻体会。
小说以一桩冰蜂案为切入点,逐渐引出毒杀妃子案件、皇位继承问题,金符案,玉簪案……一位山西举子杨继宗,一位捕快方天保和一位锦衣卫校尉袁彬因为案件而联系在一起,这一个个案件背后的真相疑问重重,甚至涉及到了高官朝廷重臣的各种隐秘,这一桩桩案件看似无关,其实彼此有着密切关联,而且一环扣一环,是谁在背后做一个惊天大局?杨继宗等人也先后被引入局中,甚至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小说着重于探案的过程,通过主角杨继宗去追查案件,他凭借着智慧与谋略,展现出了一个应试举人所拥有的才干,尽管那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件其实和自己几乎没有任何的关系,也没有必要为了追查最终的真相而屡屡犯险。但是他那样做了,体现出了一种为正义甘愿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小说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很多人做的事情只是觉得想要大达到自己的目的就算不择手段也没关系,像徐有贞等人为了逼迫仝寅而将十七名乞丐残忍杀害来陷害他的父亲。而为了自己拖延时间的目的,定国公徐永宁竟派人掳走了一个小女孩,甚至后来被杨继宗等人追查到了,还想要杀人灭口。
小说中很多案件你看似知道真相了,知道对方那么做有什么样的目的,但后面随着案件发展,通过杨继宗对案件的推理分析,这才让疑凶的谎言漏洞被一一戳穿,并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方不打自招。
小说除了精彩的推理和探案情节,还有关于历史真相的揭秘,关于明朝历史上隐僻冷门的各种知识,像是金符案中伪造的金符,道士们使用的清引,预测两千多年后历史的《推背图》……都具有非同一般历史作用。
在小说中揭开了正统和景泰两朝更迭的原因,明朝如何在洪武开国之后保持兴盛,当面临国家危亡、国运艰难之时摆脱困境,打败强大的外敌,不仅仅是早年设立的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在背后的一番运作,还有本书的主要记叙对象,也是本书的书名《赤龙》,即由明成祖朱棣暗中建立的赤龙会。
赤龙会主要由朝廷重臣暗中运作,内部分有天、地、玄、黄四门,各门互相独立,没有任何联系,组织内部结构复杂,行事诡秘,延续上百年来从未中断,也从未抛弃自己的使命,为振兴明朝,保障明朝江山社稷永固而不断努力。
只可惜,关于赤龙会本应该是整部小说的重头戏,却没有怎么在小说中用较多笔墨记叙,但这好像是作者“天顺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另外的两部,也许会更多社涉及到“赤龙会”的故事吧。
《赤龙》读后感(六):从正统到天顺
说起我们大明朝的正统皇帝朱祁镇,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便走入了相当长的卧薪尝胆之路。千辛万苦从瓦剌归来,却被夺了他皇位的亲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囚于南宫,九年事件里,他经历了从荣耀巅峰落入谷底的绝望与无助,但了解过历史的我们知道,这位正统帝不惜同礼数与制度相抗衡,盯着世人不解的眼光,重登那无尚的宝座。
说这么一段朱祁镇的生平经历,是为了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让读者能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发生时段的特殊性。
作者苗棣研究明史数十载,因这段历史的特殊性,于是将故事架构于这个时段。他有非常丰富的明史知识储备,使书籍内容尽量贴近历史,呈现一个最贴切的明朝样貌。
撇开故事情节不谈,单是对于明朝生活的复原,就让人深切体会到作者在描述上的用心,将京城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生动地呈现于我们眼前。小到“闹嚷嚷”这一明朝女子喜爱佩戴的一种头饰都有详细描写。如此细腻的写作之下,生活气息亦显得十分浓厚。
书中的大多角色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其人,作者在已有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使得你在翻阅相关典籍的时候,都可能不经意间发现他们的身影。
主角“杨继宗”是天顺元年进士,亦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作者将他入京赶考这一段时间进行了构思。将他与朱祁镇
景泰七年岁末,一场来自朝堂的风云变革已经开始,满朝风雷涌动。景泰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国本一事却迟迟未被定夺。皇帝无子嗣,最好的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立正统皇帝之子,可咱们的这位不甘心,试图做最后的挣扎。同时,意图使正统帝复辟的一伙人也不肯善罢甘休,妄图谋反。
这两方势力暗中较量,一方是日后飞黄腾达的石亨等人,一方是朱元璋设立的巩固大明的“赤龙”组织。
杨继宗因喜爱刑名,无意间搅入了这起阴谋之中。从吕大相在客栈离奇死亡,杨继宗破获冰蜂杀人的真相,这起阴谋便初现端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襄王金符被盗,又牵涉第三方势力,襄王竟然也要谋反!众人皆惊。
瓦剌郡主云瑛带宝儿千里寻父,这位正统帝被掳瓦剌而遗落的大明公主却也被牵涉进来。宝儿在与太后相认之后却被掳走,杨继宗一路追查,终于摸索到了“赤龙”,这一为大明王朝的未来所奔波的组织。
大国的权力斗争往往有着许多的无谓牺牲,通往权力中心的路必定是由鲜血染成的红色,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权利的泥淖中难以自拔,最终黯然收场。
遗憾的是,在翻开书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知道故事的结局了,有些人,我们眼睁睁看着他离开了,那一腔的爱国情,无法让他们在那污浊之地屹立不倒。当于谦吟出那首《石灰吟》的时候,即便心中诸多无奈,却又能如何呢?
故事的最后,历史的中间,朱祁镇重新坐上了那把辉煌的龙椅,从此,景泰换了天顺。许多人不在了,历史的车轮却还在滚滚前行。
《赤龙》读后感(七):一段惊心动魄的政治角力
《赤龙》这本书,讲述的是一段围绕皇权展开的政治角力,里面牵涉了皇亲国戚之间的明争暗斗,朝廷重臣之间围绕太子存废的尔虞我诈,商贩屠夫追随利益的隐秘杀局,亦商亦官的幕后操手,还有身负护送太上皇遗落域外公主回京的瓦剌部族……当这些人物围绕着权利和利益的争斗而交织在一起,那一定会是波澜壮阔的大开局。本书没有前言,直接以一座客栈发生的离奇死亡案件展开,几位差人围绕着死者是否中炭毒而死而进行着猜测。进京应试的山西举子杨继宗与捕快方天保正在调查客栈死亡住户吕大相的死亡原因,正好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不巧锦衣卫百户袁彬带着人马也赶到了现场,开始着手调查。于是,本书的几位主角在故事的开头便打了照面,一看就是一个情节紧张、跌宕起伏的悬疑故事。
围绕着吕大相相关的线索,杨继宗与方天保暗中调查起来。同时,锦衣卫袁彬也周密的展开了调查,这显然不是一起普通的杀人案。随着调查的深入,杨继宗结识了来自西域的瓦剌部族并在京郊跑马解的班主云瑛姑娘,并且调查到了京城名医堂养荣堂胡掌柜可能与吕大相之死有关,渐而受到追杀得知云瑛姑娘的真实身份以及她此行的目的——送当朝太上皇遗落域外的小公主宝姑娘与太上皇相认。但是,随着袁彬与杨继宗等人的熟识加深,尤其是调查吕大相案遇到的越来越大的阻力——可能牵涉到当朝贵胄,而变得危险重重。出于担心和关切,袁彬劝杨继宗等人放弃追查,以免引来杀身之祸。
这杨继宗来京的目的本是参加应试,自然经过这番经历,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暂且放下了吕大相一案的调查。而当他们筹划怎样让太上皇与小公主相见的过程中,又生出了金牌被盗以及仿制金牌等离奇事件,让杨继宗又不得不卷入了更加巨大的漩涡之中,一个个更大的迷局正在等着他……
当然了,本书的跌宕起伏和案情反转一个接一个,诸位看官不妨亲自阅读,便可一窥精彩。
《赤龙》读后感(八):庙堂倾覆 江湖沉浮
最近看了一本非常精彩的历史文化小说,书的名字叫做《赤龙》,看到书的封面上的图画,对于书名有了一定的理解。书的封面是一位黄袍加身的帝王,通过他的装扮大致能够猜想到这是一位明朝的皇帝,因为不同时期的皇帝的服装皇冠也都是不同的。而只有色彩相似,都是鲜艳的黄色以及带有龙的图案。我国古代也是把皇帝比做真龙天子,而本书的赤龙应该就与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书的作者是苗棣,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致力于明清史的科研,研读明史数十年,对于明朝的历史更是如数家珍。作者出版了多部作品,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是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的,刚一上市就反响热烈,好评不断。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明朝景泰年间的故事,这也是一部关于明代北京的风俗史。故事由一个命案揭开序幕,本来一个命案并不是很希奇,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发生个命案,尤其是在古代那个混乱的社会,更是稀松平常,可是为什么这件案件却如此特殊,引起众人的注意,原来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案件。北方的冬天可是相当的寒冷,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冬天可是天寒地冻,住店也要烤火的,那种碳炉是非常方便的,但是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产生致命的气体,这种无色无味的气体,现在大家都知道是一氧化碳,是由于碳在燃烧的过程中,缺乏氧气,燃烧不充分的产物,是可以让人窒息的。而这个酒店就出现了一个客人离奇死亡,因为房间密闭,没有其他人员作案的可能,大家就推测是碳中毒,可是细心的人却发现症状有所不同。在大家的仔细观察下,才发现了蛛丝马迹,在死者后脖子处有一个不易察觉的致命伤口。就是这样的一个伤口把故事推向了一个高潮。
正当大家因为找到致命原因却不知谁为凶手之时,明朝最为特殊的一个团体,锦衣卫出现了,在明朝锦衣卫可是皇帝的亲信部队,如此一个命案惊动了锦衣卫,也可以看出非同一般。而从苑平县衙役方天宝口中得知,致命的凶手是世间极为罕见的西域冰蜂,知道这种冰蜂对于天竺香有着特殊的敏感会置人死敌,并且找到了证据。锦衣卫强行接管了案件,并由方天宝口中得知,他的师傅也是曾经接触过这样的案件,也是被锦衣卫接管,似乎看出了什么端倪,既而把故事引向宫廷,推向高潮。
随着案件的侦破,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谁知道原来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迷案就此展开,朝纲震动的引线就此点燃,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由此揭开。改天换日的行经开始展露出来,各种江湖人士也粉墨登场,伴随着皇权倾覆。故事不仅内容曲折离奇,而且涉及到当时的历史史实,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有着明朝风土人情的风俗史,是对明朝历史的再现。庙堂之争,江湖沉浮一切都是因为利益,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的残忍。
《赤龙》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历史文化作品,也是天顺三部曲之一。作者是对于明朝历史有着深刻研究的史学家,因此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小说,也是一部风俗史,通过本书可以追朔到明朝的历史,让我们对于明朝不为人知的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作者细腻的笔触把人物形象以及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看过之后意犹未尽。很喜欢这本书。
《赤龙》读后感(九):高屋建瓴
年老的有智慧,寿高的有知识。(约伯记12:12)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生了天文数字般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可由于古早时期的科技难与今天相比,资料的保存也并不像现在这样完善,即使有流传下来的典籍资料,也并非完全是正确的历史描绘,可能经过一番包装和美化才得以流传。因此,历史资料也是片断式的,这由史学家进行收集整理。但细节的部分,则被文学家喜爱。他们依据已有的资料,通过自己的想象与推测,再结合上生花的妙笔,书写了很多关于历史类的书籍,让失落的历史之环得以完善。
之前我有说过,推理小说创作不易,其实历史小说创作更有困难,那么历史+推理,要想写得好就更加难上加难。现代小说还可以自行创造,情节任自己天马行空,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固定的,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没办法太天马行空。这种创作不是在空地上耍大刀,却像庖丁解牛,要在牛的骨节缝中游刃有余,方显出大师的真本事。
取材于历史,要求真,去真正地还原历史,还原那个早已过去几百年或几千年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历史事件。《赤龙》是“天顺三部曲”的第一部,这本书的作者苗棣,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和作家。对明史的研究有四十余年之久。研究明史的时间竟然比我年龄还大,苗老师可谓算得上活在明朝历史中的人,这样的作家写起在行的领域,自然顺手拈来,真实可信。故事发生的时间正好在新年之前到元宵佳节之间的20天左右的时间,正是新旧年节更替,最热闹的时候。另外,随着男主角杨继宗的四处奔走,也让我们一同见证了明朝当时的风貌,上到皇室内外,下到民间江湖,不论是贵胄府第,还是平民闹市,一个泱泱大国活灵活现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一个个我们曾经在历史书上听到过的人物也接连登场,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但要做到求真这一项,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的沉淀是写不出来的。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本400多页的小说,但参考的资料堆起来,恐怕比我身高还要高。
做好了求真,有了故事的素材,还要有好的手法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苗老师选择用推理的手法来包装故事。故事发生在旧历的新年前后,也正好对应着皇朝的新旧更替。涉及皇室,自然少不了几方势力的勾心斗角、权力斗争。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自然不缺阴谋诡计,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作者便将这些阴谋诡计用推理的手法展现。整本书是一个皇朝夺权的大事件,这本书一共五卷,每卷各讲一个小事件。一个大事件为主,五个小事件为辅,大小诡计相辅相成,又浑然一体。做为侦探角色的举人杨继宗也是心细如发,每每都会察觉常被人忽略之处,从而推导出真相。这本书做为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也不遑多让。
小说的整个架构上也显出古典小说的特点。这部书共分五卷,每卷各有八章,每章又正好四节。没有掌控全局、高屋建瓴的写作能力,哪能做得到?这种严谨的结构,就像一座宫殿。方方正正,气势恢宏。另外,整部小说都是以限制性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以主角的所见所想进入故事,见证和参与了发生在当时明朝的一些事件,从一件小的杀人案牵头,慢慢引出一个皇朝更替的大事件。这就像在玩RPG游戏,代入感很强。再加上苗老师的语言平实,对那个已经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场景,还有人物的描述及情感,没有用过多的词藻堆砌,读来真实动人。其感觉就像作者带着读者来到自家庭院参观,向读者介绍家人,与读者聊家常讲故事一样。
这部小说是一部超出我的预期的展现了作者才情的佳作,不知道后面还有怎样的惊喜带给我们。非常期待“天顺三部曲”的后面两部。
《赤龙》读后感(十):春节读书 ||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这本书四百多页,是《水妖》的一半长度,比《捉影》仅仅多了一点,但是却是我读得最艰难的一部作品。
另两部作品,两天读完,这一部作品,十天才基本完结。
为什么读得这么艰难呢?
1、语言太过沉闷,不够有趣
在我看来,历史类作品,写的如果空灵有趣,应该是吸引读者的。
记得在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总有会心一笑的那个瞬间在,读着读着,我就会有种咧嘴角的欲望,因为好玩因为意外因为有趣去咧嘴角。
这部作品的作者苗棣是历史系教授,根正苗红的大学讲师,对于历史知识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信手就是,这一点毋庸置疑,绝对相信。因为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对于历史的真实性,对于故事大背景的存在性,一点都没有质疑过,这一点是极其可贵的。
可能就是因为这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才给人造成历史知识厚重,故事味儿不太足的错位感。
2、悬疑成份不足
《水妖》是悬疑,直到文本结束的时候,才得出主人翁真是的行为是什么,从开头悬到结尾。
《捉影》也是悬疑,也是直到行文最后,才得出案件的原因。
也读过不少的东野圭吾的作品,从开头设疑,直到最后才给出答案。
因为这些原因,对于悬疑,我有了近乎固执的一个念头滋生出来,那就是故事中的疑问,不到最后关头,不能够给出答案。
如此看来,作为历史类作品《赤龙》中的悬疑成份,实在是淡化到了极点。
每一个章节的问题只要出现,也就会在这一个章节结束的时候得到揭晓。从这一点来说,它的伏笔不足,也就是故事中的梗埋得不够,甚至基本可以说是没有梗的存在。
因为这一层原因,使得整个故事失去了吸引读者往下阅读的欲望。
3、人物形象不够鲜明
读完这部作品,合上书本,我居然没有记住一个人物!
不是《水妖》,对女主费伊念念不忘;也不是《捉影》,对三人组无法割舍,而这一本,却是一个人物也没有记住。
翻开书本再看看,推理的主角杨继宗,虽然是个锦衣华裳的公子哥,但他并非纨绔,怀有一片赤诚之心。
这一点,在行文最初,感受颇为明显。然而,在后续的困难重重中,他面对生命危险仍然义无反顾所表现的决心,与他介入整个事件的初衷并不一致。
面对任何事,他没有个性的心理起伏,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显得太过“理所当然”。
想起来在早年读书时候写评论,导师说到过一个词语:标签。
这会想想,确然如此。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每个人会做什么,如何选择,似乎都是中规中矩,没有出乎意料的地方存在着。
4、结语
总之,在这次的三本书的阅读中,这一本是最为阅读缓慢的,耗时间最多的,也是最没有印象的。
无论是对人物,对结构,对背景,对语言,都没有太多的印象。我在想,是我对历史作品有种排斥?还是我对语言感觉有太多挑剔?也还是对行文风格有太多选择性?
但无论如何,读完了这本书,我又想到了《大秦帝国》帝王三部曲以及其他的历史作品,感觉也没有这部作品带来的抑郁和挫败感强烈。
所以,言语至此,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勉强自己来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