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锦集
《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本由[美] 凯瑟琳·克鲁尔 / [西] 茱莉亚·萨达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罗尔快乐的一天,是他创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过程的缩写,他写好玩的事,不仅给孩子带来了乐趣,还推动了当时英国儿童文学革命的浪潮,可谓是功不可没!
●一个人,要有怎样的逗趣能力,才能即兴创作出《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个人,要有怎样的创造力,才能打破传统,打破规则,开创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刘易斯·卡罗尔——这个数学家、逻辑学家做到了。
《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一):一部伟大作品的诞生,绝非偶然!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一个孩子——爱丽丝——听着跟她同名的小姑娘一头掉进兔子洞的故事:写着“喝我”的瓶子,写着“吃我”的蛋糕,会跳龙虾方块舞的海洋动物,啪啦啦冲下来的扑克牌......谁能想到这样的奇妙故事会在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童话作品之一呢?没错,它就是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
这是一部为儿童而创作的作品,虽然当时刘易斯.卡罗尔的初衷只为了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但如今由其所衍生的电影、电子游戏、漫画小说、歌剧等早已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肯定的说,《爱丽丝漫游奇境》既是世界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具有精神价值的创造性产物。
当然,在我们为《爱丽丝漫游奇境》而惊喜的同时,也切不可忘记这与创作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位为人类留下了不起的精神财富的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究竟是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在传记图书作家卡瑟琳.克鲁尔和插画师茱莉亚.萨达联合创作的绘本——《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刘易斯.卡罗尔是一个逗趣专家。只要跟刘易斯在一起,这一天注定是欢乐又奇妙的——用他的话说,欢妙!而这点在他的生活和文字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刘易斯可以把任何一个人逗得像柴郡猫一样咧嘴大笑,因此他的兄弟姐妹们都很崇拜他,就连本书的作者卡瑟琳.克鲁尔也说当自己的心情火窜窜时,读过刘易斯.卡罗尔的作品立刻就会变得欢妙起来。
最棒的是,刘易斯还会编故事和画画,他故事里的文字游戏是新奇而有趣的,总是能够令人发出“哇!哇!哇!”的感叹之声,而这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于是,在七月一个晴朗而著名的星期五,刘易斯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神奇故事,即后来的《爱丽丝漫游奇境》。
你能想象得到吗,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童话故事居然创作于偶然,连作者自己都承认,他其实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最后却通过各种奇思妙想组合出令人惊叹的冒险童话。不过,一切的奇迹并非一句机缘巧合能够解释的,若是没有刘易斯这样思维缜密、言语幽默的人,我想这世界上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经典的“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的故事。
“当我用一个字眼的时候,它的意思就是我要它表明的意思——不多不少。”刘易斯.卡罗尔用他的作品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其创作出的诸多与众不同的卡罗尔风格的词汇在《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中作者卡瑟琳.克鲁尔也进行了多次运用,这无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刘易斯.卡罗尔鲜明的性格特点,从而更能体会到文字所产生的特殊魅力。
总的来说,《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本特别的传记绘本。它将爱丽丝掉进兔子洞的文学诞生史娓娓道来,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刘易斯.卡罗尔这个人。相信当再次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时,我们的心境必然大不相同了。
《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二):刘易斯·卡罗尔告诉我们:大开的脑洞是可以被练出来的。
1.你以为的并不是你看到的,更多的是你能想到的。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常常说出一些奇妙的话,有人把他们集结成书,称之为《孩子们的诗》。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句子,初读起来,我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吃惊的是孩子们的想象力竟如此丰富。
比如六七岁的姜二嫚说:
灯把黑夜
烫了一个洞。
而有一次,我的女儿说了一些话,我也把它整理了一下成了一首诗,它没有在书中,却一直在我心中。当时她才四岁,内容如下:
爸爸问弟弟
看,窗外那一片白白的是什么
妈妈说是下雪了
我说
那是白色的颜料
是白砂糖
是软软的棉花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白云
我四岁的女儿可以做出这样一首诗其实我并不惊奇。因为我们常常做游戏。我常常会指着天空中的白云或者是地上的一滩水一片树叶问她:这像什么?还像什么?还像什么呢?
时间长了,可能孩子就锻炼出一种想象力。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一些想法并不单单是他看到的,更多的是他能想到的。而成年人的思想被禁锢了太久。孩童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也是可以锻炼他们一些奇思妙想的时期。
当我们看一部电影或者是一部小说时,可能是科幻片,也可能是奇幻的动画片时,我们常常感觉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事实上,这些东西,奇幻的大开脑洞的东西,虽有天生具备的因素,更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锻炼出来的。
2.他是天生逗趣的人,也是不断研究新奇的人。
这一观念,我是通过一个绘本获得。这本书就是《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以下简称《快乐的一天》)
这本书是刘易斯·卡罗尔的传记绘本。刘易斯·卡罗尔是《爱丽丝漫游奇境》和《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的作者。这两部传奇的充满了各种想象的故事影响了非常多的成人和孩子。它们让我们成人感慨,原来人生还可以如此奇幻充满探险意味儿,它们让儿童们向往,每一个孩子既喜欢爱丽丝又想成为爱丽丝亲身去体验着这不可思议的奇幻之旅。
我的女儿在看过《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电影之后,每看树根旁边有一个小洞,她都会认为那可能是爱丽丝跳进去的兔子洞。孩子们会认为那是真实的。这是刘易斯·卡罗尔的伟大之处。他让奇幻和想象力影响着孩子们。
我在读《快乐的一天》这本绘本的时候在想,怎么样才能成为像刘易斯·卡罗尔这样有趣的人呢?又是怎么样可以培养一个这样逗趣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呢?请原谅我这样一个老母亲在读任何书的时候都能和孩子联想起来。
于是,我发现了一个秘诀。那就是:刘易斯·卡罗尔虽然天生就是一个逗趣儿的人之外,他还不断地再给自己进行想象力的练习。比如《快乐的一天》书中以及《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都提到的一句话:早饭前想六件不可能的事!!!
看,我们之所以说:
刘易斯·卡罗尔是一个逗趣专家。只要和刘易斯在一起,这一天注定是欢乐又奇妙的——用他的话来说,欢妙。正是因为刘易斯能想象出、创造出、说出很多我们认为的不可能的事。
比如:跳进兔子洞、跟蟾蜍和毛毛虫交朋友、跟花儿说话、爬到钟楼顶,在不该报时的时候把大钟敲得山响、非生日礼物、可以让身体变大变小的蛋糕和饮料等等。
所以他是天生逗趣的人,也是不断在翹研究新奇的人。
这本《快乐的一天》之所以好看,是它在讲述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爱丽丝”故事的背景,让我们了解到作者十分的有趣。同时,我更加喜欢这本书的绘画风格。每一幅图都是像是一幅艺术品,绘画作者是“茱莉亚·萨达”,她配合着刘易斯的想象画出了那种奇幻的感觉。她的每一幅画看起来色彩感和戏剧感都非常强烈。让我都忍不住想要珍藏起来了。
好的绘本这样,故事文字要好,绘画更是不能含糊。像《快乐的一天》这样的绘本真的属于超高水准的绘本,值得珍藏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就是被这本书的绘画所吸引的。
3.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
通过阅读这本《快乐的一天》绘本,我可以分享一些培养孩子想象力方法
第一个:常常玩想象力游戏。
比如我和孩子们常常玩的:某某某像什么的问话。
比如刘易斯告诉我们的:每天想几件不可能的事。
这些想法翹可以和孩子们接龙,可以想到越多越好
第二个:配合孩子们的想象。
之前我和女儿一起去天台晾衣服,走到楼梯口,她会悄悄的对我说:嘘,妈妈小心,我们要小声一点点,楼梯下面有一群小猴子在睡觉呢。我们可千万不要把它们问弟吵醒了
这时候如果是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当时我立即收到了女儿的指令,开始弓着身子,蹑手蹑脚的,小声的对她说:好的,我们慢慢走,妈妈掩护你,你先走。
晾完衣服之后,我走到楼梯口的声音大了一点点,紧接着我做出了惊恐的表情对她说:不好,妈妈一不小心吵醒了其中一只睡得不太熟的老猴子,它醒了,我们赶快逃跑啊。女儿也立刻配合着我,做出惊恐的表情跟着我跑了起来。跑到电梯里,我们两个都长出了一口气,我说道:呼~好危险啊,我们终于逃出来了。这时女儿满脸的胜利感,开心的哈哈笑了起来。
谁能说这不是她的一次“奇幻之旅”呢?
所以,阅读了《快乐的一天》这本书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是由他的想象力所决定的。他的生活,他的创作,他的一切都来源于他的脑洞能够开多大。
我是资言:三宝妈书评人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资言读书”
《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三):认识卡罗尔和他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只需一本绘本足矣!
文/文小妖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英国童话小说异军突起,开创了英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尤其是刘易斯·卡罗尔的两部“爱丽丝”小说为代表的幻想性作品更是推动了英国儿童文学革命浪潮。
卡罗尔的两部“爱丽丝”小说是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彻底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说教文学堡垒,前所未有地释放出儿童幻象文学的想象力,并标志着英国儿童文学的幻象叙事话语的最终确立。
“爱丽丝”小说自问世以来,引发了人们持久的兴趣和关注,成为了言说不尽的经典之作。同时,卡罗尔也成为了不少读者所好奇的对象,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出如此伟大,经久不衰的作品呢?
在成为《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之前,刘易斯·卡罗尔的真名叫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他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兄弟姐们11人,卡罗尔排行老三,他从小天资聪慧,却有些口吃,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全家人的“开心果”,他常常借用语言、文字和画画把兄弟姐们们引入到一个个神奇的世界里,让受尽了教条式教育的他们享受着片刻的欢愉和放松。
虽然卡罗尔是个有趣的“逗趣专家”,但是学习起来,却毫不含糊,非常勤奋好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成为一名数学教师。其实,褪去教师的光环,卡罗尔很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是个“捣蛋鬼”,一本正经地带着孩子们恶作剧,冒险。他鼓励每个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拘一格,大胆地想象,尽情地玩耍,让属于他们的天性彻底释放。
1856年,因摄影爱好,卡罗尔结识了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院长亨利·利德尔家里的几个小姑娘。从此,开启了他与利德尔小姐妹们的友情之旅,并为他创作《爱丽丝漫游奇境》埋下了伏笔。
那是七月一个晴朗而著名的星期五,年仅30岁的卡罗尔和他的朋友罗宾逊·达克沃斯一同带着利德尔院长家的三个女儿泛舟美丽的泰晤士河。舟顺河直下,抵达到一个叫戈德斯通的乡村,5人上岸歇息,喝茶。
卡罗尔依然像往常一样给三个女孩讲故事,可是这一次故事讲完后,利德尔院长的二女儿爱丽丝突然提出了要求,请求卡罗尔把他讲述的故事写下来。卡罗尔觉得这是“无法抗拒的命运呼唤”,于是,此后的两年间,他实现了自己对爱丽丝的承诺,把所讲故事都写了下来,打印成手稿,并亲自配上了插图,取名为《爱丽丝地下游记》,在1864年的圣诞节送给爱丽丝。
后来,卡罗尔带着《爱丽丝地下游记》手稿去拜访好友麦克唐纳一家。手稿受到了麦克唐纳一家的欢迎,并在麦克唐纳6岁儿子的鼓励下,卡罗尔首次产生了出版这部手稿的想法。他开始对故事进行了扩充、修订和润色,并请了当时著名的插图艺术家约翰·坦尼尔绘制插画。最后交送出到版社。
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正式出版,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之作。卡罗尔也成为了儿童幻想文学的先驱者。
我一直认为,当孩子阅读一本好的作品时,是有必要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的,这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作品。然而,将作者与其作品进行完美融合的绘本非常少见。
近段时间,天略童书馆新出版的绘本《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以下简称《快乐的一天》)就非常巧妙地将卡罗尔和其作品融合在一起,连接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向所有大小读者们揭开了关于刘易斯·卡罗尔和他创作“爱丽丝”小说时的一些趣事和小秘密。
创作《快乐的一天》的作者凯瑟琳·克鲁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名人传记迷妹”,她擅长以多种形式来创作名人传记,并多次获奖。
我很喜欢她笔下的刘易斯·卡罗尔,鲜活,生动。难得的是,她不留痕迹地把《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经典场面和经典人物都穿插在其间,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忘记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而深深地沉浸在故事之中,无法自拔。
在爱丽丝小说中,从想象的奇异生物到想象的奇异语言和词汇,都是卡罗尔对现实的一种“变异”,他用这些奇异来打破现实里的墨守成规,打破传统,打破框框架架,打破这些束缚孩子思想的桎梏。他笔下的这些奇异生物为小读者打开了幻想之门,而他所创造的奇异词汇,有近两百个被收录到《牛津英语大辞典》之中,这些带着满满的稚气,生动形象,且活泼的词汇无疑是童趣童真的真实体现。
细心的凯瑟琳·克鲁尔当然没有放过这个细节,她将卡罗尔创造的“欢妙”、“撒欢儿蹦”“浓森森”、“滴溜转”……这些极具特色的童趣词汇提炼出来,镶嵌到绘本的行文之中,增加了文字的画面感和趣味性,让熟悉《爱丽丝漫游奇境》的读者从中读出不少的亲切感,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文字游戏的狂欢。
早些时候,我就对西班牙插画家茱莉亚·萨达的插画情有独钟。她的插画带着浓郁的个人风格,她曾为迪士尼及皮克斯团队创作了不少插画,也为欧洲出版的许多文学名著绘制插画。她擅长把故事中惊险时刻或有趣的生活场景,用色彩缤纷的图画呈现出来,并巧妙地运用“动作线”来增加画面的层次和动感。在她的插画里,读者能感受到一种梦幻般奇妙的动态感。
在《快乐的一天》中,我能感受到茱莉亚·萨达对插画的完美追求,她在配合凯瑟琳·克鲁尔的文字时,也大胆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诚如,在对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爱丽丝在扑克牌冲过来那一瞬,与卡罗尔和利德尔院长家的三个女儿泛舟泰晤士河的那一瞬,茱莉亚·萨达将这两个瞬间进行了神奇的融合,幻想与现实在插画中融为了一体,也把卡罗尔心中的美好期冀表达出来:希望每个孩子能大胆地想象,快乐地游戏,释放天性,体会到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有趣的是,茱莉亚·萨达用自己独特的画风诠释了卡罗尔创造的一些奇异词汇,使抽象变得具象,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词汇。如果读完这本绘本,再去读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那么感受将会不一样!
钱锺书先生曾说过,“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可作为读者,总会比较贪心,喜欢上那个味道不错的鸡蛋后,自然也会想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绘本《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可谓是满足了所有大小读者的心愿,值得一读!
《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四):与《爱丽丝漫游奇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去感受和获得“快乐的一天”
他从来就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当我看到《快乐的一天》时,没想到它居然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没想到它可以把作为童话大师的刘易斯·卡罗尔讲得如此透彻,可以把“快乐的一天”中的“快乐”讲得如此有趣而深刻。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现实,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难道我们不都是为了更快乐地生活吗?哪怕是作为数学家或者牧师,我们也需要让生活之树常青。《快乐的一天》用孩子也能喜欢和理解的方式,既介绍了童话大师,又让我们对生活的意义——每天的快乐,多了更多的感受。
一、《快乐的一天》:致敬《爱丽丝漫游奇境》
《爱丽丝漫游奇境》,如雷贯耳的名字。可是这部作品确立自己的经典地位却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经历。根据英国金斯顿大学教授威尔·布鲁克在《爱丽丝漫游奇境:流行文化中的刘易斯·卡罗尔》的研究,每个时代都对这部作品有着惊世骇俗的解读:
“本来,《爱丽丝漫游奇境》只不过被当做一个有趣但没多大内涵的儿童故事,1930年代的时候,人们突然开始要挖掘童话的深意。然后,1960年代,人们说卡罗尔一定吸毒了,因为故事里的内容和他们自己服用LSD和大麻的体验是一样的。到了1990年代,人们开始问,卡罗尔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和小女孩的关系是不是有点过于亲密了?”不管怎样,《爱丽丝漫游奇境》不仅孩子喜欢读,大人也喜欢,其中包括王尔德和维多利亚女王。它已经被译成了100多种语言,影响了很多创作者。中国作家沈从文受此影响,在1928年还写过一部《阿丽思中国游记》。
手里的这本《快乐的一天》,讲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1832-1898)的生活中到底有哪些趣味和快乐,他又是怎样把这些快乐和趣味运用到创作中去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讲卡罗尔如何在生活中“逗趣”的,讲他如何在童话的世界中展现自己的强大想象力的图画书。
可以说,《快乐的一天》是为了致敬卡罗尔。文字作者凯瑟琳·克鲁尔和图画作者茱莉亚·萨达共同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带领我们走进卡罗尔的生活和创作,走进一场语言和想象力的狂欢。凯瑟琳·克鲁尔是美国一位很擅长写传记故事的作家,创作了包括《喜欢涂鸦的男孩:苏斯博士的童年故事》《发明电视的男孩》等几十本作家作品。而插画师茱莉亚·萨达来自西班牙,为《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秘密花园》《绿野仙踪》等童话作品画过插画,对色彩和构图有着超强的把控力,能够把故事中独特的韵味给传递出来。
《科克斯书评》杂志这样评价这次跨国合作的成果:
“克鲁尔诙谐的文字配上萨达精美的插画,为卡罗尔的生活和爱丽丝冒险故事中那些著名的人物注入了新的活力……思想深刻又令人回味。这本书将会给卡罗尔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带来新一批的读者。”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卡罗尔到底采用了什么方式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大人们去过分解读,孩子们自得其乐)为之痴迷呢?《快乐的一天》这本图画书可以说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不要一本正经,要关注周围的有趣事儿;大人要与孩子们在一起,你才会不感到无聊。
二、一本正经的教育:缺一次滑进兔子洞的经历
19世纪中期,英国对义务教育开始重视起来。1851年,宪章运动下通过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决议,5-12岁的儿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一时期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美的生活”,现实的教育必须在古典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中取得平衡,以适应实际社会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尤其那些涉及个体发展的内容,更应该值得重视。
斯宾塞对那些满足兴趣爱好和情感需要的休闲活动非常重视。他认为人需要“自然、文学和艺术的乐趣”。如果缺少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诗歌,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精华。人们虽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重视科学技术,提倡功利主义,但是从来没有忽视过“兴趣”对人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推论,少一些长篇大论的讲述。
《爱丽丝漫游奇境》(1865年出版)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诞生的。卡罗尔的“爱丽丝”彻底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说教文学的壁垒,承认儿童的玩耍和游戏,承认儿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在当时还是需用极大的勇气的。
对于卡罗尔来说,这种书写带着自己童年时的影子。7岁时他可以读完《天路历程》,十几岁时可以为家庭的兄弟姐妹编选幽默杂志。因为他有口吃,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们交流,但是他通过自己编辑的杂志,完全弥补了不足。
在《快乐的一天》中,卡罗尔也是逗趣专家,把每个人逗得像柴郡猫那样咧嘴大笑。他的十个兄弟姐妹都很崇拜他。撒欢儿蹦、闹热一堂、跟花儿说话、蹭蹭爬树……都是卡罗尔与兄弟姐妹们的最爱。
牛津大学毕业后,即使卡罗尔成为了维多利亚时期一位正经体面的绅士,他仍然有着童年时期那种“欢妙劲头”,不会让身边任何一个孩子感到蔫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会让孩子们早饭前想六件不可能的事:
要不要画些可笑的东西,比如大同小异? 要不要试着去安慰那只愁愁鸟? 要不要跟那对神秘的双胞胎——叮当兄和叮当弟争论一番? 要不要当心那个可怕的笨老怪? 要不要去捕蜗鲨? 要不要玩一把抢命刀,把它弄得咔哒响?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一个大人,居然要和孩子们玩这样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居然一个大人可以想得出来!维多利亚时代能够这样玩耍,没有游戏精神和冒险劲头怎么可以!
这种“游戏精神和冒险劲头”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得到了最大程度展开,作者开篇就这样叙述:
爱丽丝挨着她的姐姐坐在河边,由于无事可干,开始觉得没劲。她刚才对姐姐正在阅读的书本瞧了一两眼,可是书上既没有图画,也没有对话;爱丽丝觉得:“一本书既没有图画,又没有对话,那有什么用处呢?”爱丽丝情不自禁道出来好童书的精髓:有故事的对话和有想象力的图画。在儿童那里,喜欢和讨厌,有趣的还是没劲的,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他们往往都是很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更不会去理性分析该怎么讲话。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恰恰是大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大人们总喜欢讲道理。
我们可以看到,爱丽丝在故事中完全是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接二连三的冒险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突如其来的事情(爱丽丝头脑中的想象)恰恰让一个孩子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成长。哪怕这只是一场梦,故事的结尾确实说明了这是一场梦,可是这场梦是多么惊心动魄而又惊喜连连啊。
相信谁都不愿意在这样的梦境中醒来。即使醒来,也还会愿意去多多做这样的梦。在我们大力提倡尊重儿童的今天,有多少儿童可以自由自如地在繁忙的学校生活和辅导班生活中闪转腾挪呢?即使很多儿童没有意识到自己很忙,他们是否还有像爱丽丝那样有做梦的时间和空间呢?
更可怕的是,我们现在的考试还是没有把幽默、逗趣和想象力当做“正规”的内容,它们充其量只是佐料,只是某种写作方法。我们只需要去分析它们,不需要去感受它们,更不需要去把这个当作学习和生活的榜样。最后我们肯定是把爱丽丝做了什么事情、分析这个人物的特点变成了一道道试题。
无论如何条分缕析,有些趣味和快乐是没有办法通过考试获得的。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面对神秘莫测的自然,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去感受它们。超市、地铁、游乐场和高楼大厦越来越普及的都市生活里,每个人缺的或许就是像爱丽丝那样勇敢地从兔子洞里滑进去,并且去经历一场属于自己的历险。
三、与孩子们在一起: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卡罗尔毕业于牛津大学,拥有数学家、逻辑学家、摄影师、牧师、作家等多重身份。可见他兴趣广泛,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创造的“蛇鲨”(Snark)一词还被词典收录。当然,他最大的成就要数创作了《爱丽丝漫游奇境》一书。
《爱丽丝漫游奇境》之所以得以出版,其实是与口头讲故事一脉相承的。一次坐船旅游的途中,卡罗尔为了给同行的孩子们(包括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书中同名主人公)讲了爱丽丝滑入兔子洞后的冒险故事。现实的游历加上爱丽丝在故事中的游历,两者相得益彰。比如童话中讲到疯狂茶会时,现实中也是真有这件事的。他们在中途停下过,目的就是上岸喝茶休息。只不过,卡罗尔在故事中把简单的茶歇变成了一次充满疯狂想象力的叙述:
房子外的大树下有一张桌子,三月兔和制帽人正在桌旁喝茶。有只睡鼠在他们中间酣睡着。他们三个挤在桌子的一角,可桌子实际上很大,还有很多座位。爱丽丝在另一头的一把大椅子上坐下来。 “来一杯咖啡吧。”三月兔友好地问。 爱丽丝看看四周,只看到一只茶壶。“我没见到咖啡的影儿。”喝茶的兔子,酣睡的睡鼠,制帽人,加上爱丽丝,就这样被这个充满想象力的叙述融合在了一起。卡罗尔要让孩子们知道,喝茶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里面有着丰富的趣味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尝。当然,卡罗尔的这个想象世界并非简简单单地生拉硬套,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而是他从滑进兔子洞那一刻起就有了自己的规则。
三月兔也好,酣睡的睡鼠也好,制帽人也好,毛毛虫也好,柴郡猫也好,红桃王后也好……都是爱丽丝冒险路上的美丽而又惊险的遇见。可以想一想,孩子们坐在无聊的船上,拿什么东西来度过漫长的航程呢?没什么比故事更能让孩子们着迷了。故事里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疯狂而有序的世界,孩子们可以在其中玩得过瘾,获得深深的满足感。
所以我们看到,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卡罗尔完全化身为想象家和文学家,让自己严谨而有逻辑的思维长出了想象的翅膀。这种想象在一个大人身上出现,真是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时教育环境下。很多人长大后,就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忙于争名夺利。所以,大人的生活虽然看上去物质充盈,可是生活和情感了无生气、一片荒芜。
但是,孩子的世界就会不一样,他们更有可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直接而真诚地、富有想象力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作为大人的卡罗尔恰恰就是那个可以与孩子玩在一起的人,可以用故事很幽默、很细微地连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其实,卡罗尔坐在船上讲这个故事时只有一万八千字,只是一次口述作品,并没有记录下来。在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的强烈要求下,后来卡罗尔才记录下来的。对于现实中的这个爱丽丝的“强烈要求”,卡罗尔当然是满口答应。
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晚年回忆:“卡罗尔先生时不时划动小船,同时,他用自己微弱的声音讲故事,还伴随着他奇怪的口吃……就这样,这个永远让人开心的故事开始了,它之后走入了许多许多人的心里。”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口吃的人,因为与真实的爱丽丝在一起,所以就变得不一般起来,并且讲了一个可以“永远让人开心的故事”。相信当时在船上,作为孩子的爱丽丝·里德尔·哈格里夫斯已经深深地被故事迷住了。
讲故事的人快乐,才能讲出如此动人心魄的故事;听故事的人也开心,才能让故事流传下来。虽然这只是“快乐的一天”中的一个故事,可是它值得很多人去讲,很多人去经历一番跟爱丽丝一样的故事。当我们读到《快乐的一天》时,也就更加明白了卡罗尔逗趣的本质——为了每天快乐地生活,而不是像绅士那样假装一本正经。
这样看来,在刘易斯·卡罗尔那里,“快乐的一天”何止是一天?“快乐的一天”应该是千千万万天,是一个生命该拥有的一种常态。而要获得这种状态,就是需要多跟孩子们在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明白跟小孩子在一起怎么会无聊。”
《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读后感(五):要怎样逗趣的男人,才能写出《爱丽丝漫游奇境》?
话说,吃到一颗好吃的鸡蛋,不必了解下蛋的母鸡正不正经,但是,读到一部好作品,真得了解一下写书的作者正不正经,毕竟,“文如其人”嘛。
一个人的文风,和他的性格息息相关。性格犀利的人,大部分时间里不会写温婉甜腻的作品;性格温婉的人,也写不出痛快淋漓、一针见血的作品。
而那些脑洞大开,欢秒有趣的作品,必然是由性格幽默风趣、总有奇思妙想的人写出来的。
风靡全球的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奇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卡罗尔有十个兄弟姐妹,他在这十一个孩子中排行老三。
在卡罗尔的传记绘本《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是这样描述卡罗尔的:
刘易斯·卡罗尔是一个逗趣专家。只要跟卡罗尔在一起,这一天注定是欢乐又奇妙的——用他的话来说,欢妙!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01 刘易斯·卡罗尔——一个逗趣行家
在维多利亚时代,卡罗尔是个体面的绅士,但他却没有绅士该有的深沉和稳重,据说,年轻的卡罗尔能把任何一个人逗得像一只柴郡猫似的咧嘴大笑。
要知道,柴郡猫笑起来,嘴是咧到耳朵根的。
卡罗尔的十个兄弟姐妹都很崇拜他,他哄着他们玩扑克牌、下棋、打槌球。
关于打槌球,在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竟然是这样的:
球场到处坎坷不平,槌球是活刺猬,槌球棒是只活的红鹤。而且比赛毫无规则,活刺猬球自己滚来滚去。
一场荒诞不经的槌球比赛,就如同《爱丽丝漫游奇境》本身一样荒诞不经。
卡罗尔不希望身边任何一个孩子感到蔫闷,为了让孩子们感到开心,他的橱柜里存满了机械玩具和洋娃娃。他带孩子们去马戏团和剧院,或者去看牛仔戏。
是啊,《爱丽丝梦游奇境》的诞生,就是因为卡罗尔带着朋友的三个女儿在河心划船时创作的。
当时平静的河面寂静无聊,船桨划过水面不断发出单调的哗啦哗啦声,一切都让人昏昏欲睡。
卡罗尔不想让这三个孩子感到蔫闷,就即兴编起了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当时坐在船上的三个女孩之一——爱丽丝。
卡罗尔后来承认,他根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就一边划桨,一边继续玩着文字游戏。
可孩子们都精神起来了,因为故事越来越离奇:爱丽丝不断变大变小,见到一会出现,一会消失的柴郡猫,还有两个疯子——“疯帽子”和“三月兔”在开一场永远也开不完的茶话会。
你找到“疯帽子”了吗?你找到“三月兔”了吗?还有不断叫嚣“砍掉他的头”的,绰号“血腥红大头”的红皇后,以及她的那些扑克士兵……
卡罗尔就是这样,总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孩子们欢笑不已。他就是这样一个逗趣的人。
02 刘易斯·卡罗尔——一个创新行家
幽默的人必然想法很多,反应很快,不然创造不出新梗,也接不住别人的梗,一句话,幽默的人必然是聪明的人。
卡罗尔也不例外,他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是——数学家。
他毕业于世界名校——牛津大学,并留校任教,在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任数学讲师。
他发表了有关行列式与平行原理的若干数学著作,《平面代数几何教学大纲:系统化安排,配有正式定义、假设和公理》是他写的一本数学巨著。
告诉我,你是不是连书名都没看懂?
不管你看没看懂,我是没看懂,我在大学里没学过平面代数,但我学过线性代数,二者是一回事吗?
说卡罗尔是牛人,还有一个证据,据说他有三本逻辑学巨著未发表,如果这三本书得到发表,将引起逻辑学界的震动。
怎么样,是不是要向牛人献上我们的膝盖啦?
聪明人通常不会满足现状,乐于创新,卡罗尔也不例外。
他热衷于玩文字游戏,喜欢寻找新的方式让文字在纸上做游戏。
在卡罗尔的传记绘本《快乐的一天——〈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用了3页半罗列刘易斯创造的新词汇——
比如欢妙、浓森森(形容森林的词汇)、闹热一堂、火蹿蹿、嘎嘎哼哼……他除了创造词汇,还热衷于想“不可能发生的事”。有时,他会提议早饭前想六件不可能的事。
在2016年上映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在打败红皇后的宠物加勃沃奇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有的时候,我在早饭前,能想通六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是一句致敬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台词。
说刘易斯是一个创新专家,还有一个最显而易见、最确凿无疑的证据——
在那样死板,充斥道德教育的时代,写出这样荒诞不经,毫无教育意义,只为孩子们体验逗趣好玩儿的作品,这件事本身不就极具创造性吗?!
卡罗尔开创了一种文学形式——荒诞文学,是他创造了“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的全新文学样式,他是这类幻想小说的鼻祖。
03 关于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的题外话
正因为卡罗尔的数学、逻辑学背景,使得《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穿插着大量的语言游戏,尤其是双关语很多,极难翻译。
文中还有一些仿拟诗,如果不熟悉原诗,就读不出其中隐藏的讽刺意味。
儿童文学评论家彭懿说:“坦率地说,一个读不了原文的大人要想真正地读懂这本书,只能读注释版,即便在英语圈的人也是这样。”
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对《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喜欢,也就是说,尽管孩子们读不懂这本书的语言之妙,但这本书的情节之妙就足以打动他们的心了!
卡罗尔这样得孩子欢心,受孩子喜爱,却终身未婚,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一生中向儿童医院,以及帮助贫困妇女儿童的慈善机构捐赠了大笔款项。
名人传记绘本我也给孩子买过几本,这些名人大多来自政治界,也有来自艺术界的,关于作家的传记也有一两本。
与这些传记绘本相比,《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比较特殊。
其特殊正体现在它的名字上——“快乐”。
因为多数传记绘本,主人公的经历都比较苦难(不然怎么具有教育意义),尽管主人公本人很乐观,也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但是作为读者,还是为主人公的凄苦境遇感到伤心。
而《快乐的一天——卡罗尔和〈爱丽丝漫游奇境〉》则不同,全文充满“快乐”字眼,插图更是虚实相间,让孩子分不清哪些是卡罗尔的真实世界,哪些是爱丽丝的梦游世界,但不管哪个世界,都充满自由和快乐!
毕竟卡罗尔本人的性格就是“爱丽丝”系列作品能够带给人快乐的源头。
梵高的二维星空:有书智库签约作者,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