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100字

2020-03-08 23: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100字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是一本由[美]伊莎贝尔·文森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3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德华共进晚餐》精选点评

  ●我也想和爱德华共进晚餐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一老一少,一男一女,一菜一汤一酒一甜品,帮助我们对抗世界饥饿

  ●人们总是执着追求从未有过生活体验

  ●好好看,好喜欢爱德华~

  ●实实在在地对抗这世上的饥饿 爱 得到 和奉献

  ●老牌绅士迷人风度! 美式炒蛋我真的喜,下次试一试分次加蛋液。

  ●粉粉的温暖小书。

  ●比很多干巴巴写美食以及制作方法 或刻意加入故事要好得多

  ●一本温暖 细腻 安全 让人看到生活希望的书

  ●在回忆童年,是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填满五光十色日子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一):让爱成为爱本身

  有多久没有细细品味过甚至亲用心烹调过一顿晚餐了?又有多久没有从头发指甲打扮自己了?你是否被生活的压力强迫前行忘记自己曾为何出发?又是否内心凌乱到无力对抗这大千世界? 这本《与爱德华共进晚餐》是作者伊莎贝尔·文森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由中出版集团出版。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爱与滋养的故事,无论世事变迁,夏秋轮回,爱是永恒不变主题,唯有爱能够让我们对抗这世间的饥寒。但只有精心、用力对待生活,对待自己,才会有能力给予这个世界和他人爱,只有让爱成为爱本身,慢慢用心体味爱的真谛才能在爱中得到滋养和成就。 一个面临婚姻事业双重危机的中年女性,一位一心想追随刚刚逝去的爱妻的耄耋老人,两个相遇在人生十字路口孤独灵魂,给了彼此丝丝温暖和对这人世期待,来共同对抗这世间的饥寒。 伊莎贝尔笔下与爱德华的十八次晚餐,不仅填饱了她的辘辘饥肠,而且带给她爱的滋养,让她懂得慢下来的艺术,让她找回失去勇气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 爱德华的食谱只给热爱烹饪并且懂得烹饪的人,他拒绝了多数人向他拿食谱的愿望,在他看来那些人不会认真对待食谱,更不会烹调出精致食物,那是一种浪费。所以爱是一种心意相通,彼此懂得的联系,而非刻意索取付出伊莎贝尔为拯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婚姻想尽办法打消丈夫抱怨而做出种种努力,却依旧等来了两人破碎的婚姻时,她明白了丈夫一直想要逃离的其实是自己。 她为婚姻做出的的种种努力化为乌有,让她明女人的自我价值感是爱情的基色,当她舍弃自己不修边幅地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奔波,甚至为了满足丈夫的抱怨不断搬时,不但没有得到他的任何宽容和谅解,反而丧失了婚姻中的自我。只有让爱成为爱本身,爱情才会是让彼此灵魂得到升华的良药,否则两个互相不断阉割的灵魂只会让生活和彼此的人生变得更糟糕。 爱德华也在帮助伊莎贝尔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失去宝拉的日子里的新目标,他不仅帮助伊莎贝尔解构自己目前摆脱焦虑、无章的、凌生活状态,更让她亲手重建了自己的生活。教会她一个美好又有才华的女人必须得到爱、支持和运气,并且懂得抓住这些,才能充满自信地面对人生和生活的艰难。 在生活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升华自己,让自己拥有一颗强大、安定、平静的内心,才能与这个世界、与他人和谐相处,只有先学会与自我和谐相处,才能妥善处理自己在这世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只有让爱成为爱本身,不断付出自己的爱,而不是全身心地把自己交给某个人,才能拥有掌控自己和生活的能力,才能乐观地面对人生。毕竟在这漫长的人生路上,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二):纷繁的美食 温柔的力量

  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被清新的封面吸引,许久不看美食书,却不禁拿起来翻看,等看完第一篇里如何做出轻盈蓬松的炒鸡蛋时,已经知道这本书值得买。

  然后回家就一直放不下,晚上一直看到深夜,第二天去办事又放到包里,等待的间隙一口气把剩下的读完了。45块钱原价买的一本书,太值了。

  也看过很多美食书,但上一次看这样将美食与情节结合得如此自然美好的还是多年前读过的茱莉亚的《我的法兰西岁月》。看过许多日本美食书,有很多写出美食的治愈,却也蕴含着一种淡淡的逃避,逃避生活中的失败或者伤心。但《与爱德华共进晚餐》却呈现的是一种成长,一种勇气。中年和老年,拥有的人生议题渐渐变得让人容易沉默,中年人面对的是婚姻,人生行至一半,当情感变得不堪,面对未知的将来,结束还是继续往往需要太多勇气,老年人面对的是告别,人生至尾,遗憾有多少?怎样最好地告别?

  伊莎贝尔初见爱德华,是答应爱德华的女儿即自己的好友有时间时帮忙照顾下父亲,两人恰好都处在特殊的人生阶段,伊莎贝尔与丈夫正彼此在婚姻中痛苦挣扎,而爱德华刚刚失去人生挚爱,爱德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喜欢恰当得体地做事情,他亲手制作客厅里的家具,还加上软垫,他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亲手写下想到的诗寄给关心的人,他做菜很少看菜谱,觉得美食不该被一张纸束缚,他的煮锅和煎锅都用旧了,却擦得干干净净地挂着。他鼓励伊莎贝尔多发现自己的美,拉着伊莎贝尔去买更合适的衣服。

  18篇文章,在一次次的前有酒后有甜点的晚餐中,伊莎贝尔越来越了解爱德华的人生历程,也在爱德华的关心与鼓励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拥有了改变的勇气,也终于收获真爱。在这些晚餐时光中,他们也萌生了一种跨越年龄的深深理解对方且支持对方的纯洁的友谊,这份友情比晚餐更重要,人生路上,遇到理解,遇到欣赏,对每个人都是莫大的鼓舞,深深的感激。

  书里提到的美食都很有诱惑力,也很适合特别的日子里做一桌家宴,反正我看完书肚子饿,就忍不住从冰箱里拿出虾子,临时做了一道油煎大虾犒劳饥肠。虽然年纪已经93岁,爱德华喜欢走路散步去喜欢的食材店购买新鲜的食材,想到自己已经很久没买过菜,甚至有时小超市在负一楼只用走一分钟都有时懒得去买,实在汗颜,美食需要参与,亲自动手的过程难以代替。没有必要成为大厨,但是多掌握一些拿手菜却是必要,毕竟自己已是母亲,今后还要再做外婆,我希望自己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里,可以留下妈妈系着围裙做菜的背影,可以留下味蕾中惊喜的回忆。

  还要感谢译者苏西,将这份美好传递。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三):疲倦的日子里,拿什么抚平生活的褶皱?

  对于能一丝不苟经营生活的人,大概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生出敬意。在本作中,作者伊莎贝尔就以其真实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爱德华——一位生活井井有条、充满仪式感的老人。彼时伊莎贝尔困囿于爱情早已消逝的冰冷婚姻中,身心俱疲,勉强凭着顽强的意志继续生活和工作,却对未来的惨淡心知肚明。在与爱德华共进晚餐的过程中,美味佳肴不仅一次次征服了伊莎贝尔的味蕾,其背后所具有的对于生活、婚姻、感情、未来的态度也逐渐影响到她,并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扭转了人生的方向。

  本书中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份晚餐的完整菜单,光是看每一道菜肴的搭配都能让人感受到诱人的味道。书中还用不少笔墨描写了爱德华烹制菜肴的过程,透过作者生动的笔触,一位耄耋老人在厨房认真忙碌的样子跃然眼前。无须赘述他是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饮食,只需说一说最动人的细节之一,例如爱德华会考虑当天所选的酒在何种温度口感最佳,这将会决定他是把酒杯热一下还是放进冰箱冻一下。此类细节在书中不胜枚举,让人不禁惊叹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仅仅凭借味道精妙的晚餐就能让人重燃斗志吗?网络鸡汤文擅于炮制这种佳话,本书则完全不落窠臼。爱德华与作者成为年交,他的体贴、智慧和包容足以打开任何一座铜墙铁壁的心扉。不知不觉间,伊莎贝尔向他诉说了种种烦恼。正如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一样,爱德华也是一位内心温暖的朋友,他认真地倾听,并真心实意为伊莎贝尔的不幸福感到难过。但是他并没有为伊莎贝尔出谋划策,他对伊莎贝尔的帮助润物无声,不仅是身体力行告诉她该如何重掌生活之舵,也一直鼓励她支持她向着更好的生活前进。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爱德华坚持要带伊莎贝尔去一家上档次的商店买裙子,他亲自挑选的长裙让伊莎贝尔的形象焕然一新,想必女性读者对这一点的体会会更加深刻,不同的服饰会打造出不同的自我,伊莎贝尔藉由这件称心如意的新裙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改变。不仅是外貌的改变,也不仅是饮食习惯的改变,而是对生活重燃了热情和希望,获得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与许多作品不同的是,爱德华并非一直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伊莎贝尔初识爱德华时,正是爱德华痛失爱妻,恨不得随身赴死的时候。亡妻宝拉几乎带走了爱德华的生活热情。或许是出于习惯吧,在与伊莎贝尔有了晚餐之约后,爱德华依然遵循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习惯,即使只是惯性驱动着,其讲究也足以让伊莎贝尔和读者们大为吃惊。随着时间的流逝,爱德华渐渐走出了痛苦。他有了更多的客人,更多的朋友。伊莎贝尔也结束了不幸的婚姻,搬到了一所满意的房子里。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无非是爱德华拯救了自我、拯救了伊莎贝尔、拯救了其他一些人的普通情节,每个人都从与爱德华的交往里汲取了力量,每个人都爱他欣赏他。只是生活远比小说残酷,不幸总是悄然而至,时光带走了爱德华的痛苦,也带走了他的健康,充满力量的爱德华变成了虚弱无力的爱德华。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最终题目,比面对它更难过的就是看着朋友更早面对这道难题。

  然而,即使死亡是不变的归宿,我们依然可以在此之前给予朋友面对它的力量和勇气。曾经因爱德华而让生活全然改变的伊莎贝尔,目睹爱德华准备“最后的晚餐”,决定这一次换她来给予爱德华力量。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伊莎贝尔向爱德华承诺的晚餐是否如期完成?我们不得而知。这个答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在纷纷扰扰的喧嚣世间,太多人像曾经的伊莎贝尔一样只是活着却没有生活,他们吃着味同嚼蜡的快餐,应付着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忍受着毫无幸福感的婚姻,同时担心这一切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却无力做出改变。他们早已忘记了生活需要耐心和仔细地打理,需要付出时间付出精力才能收获幸福和平静。只是一味埋头前进,仿佛赶场的演员,每一幕中都惦记着下一幕的台词动作,唯独无法投入当下,最后只剩下疲于奔命。我相信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生活也将如何对待我们。只有付出足够的心血,生活才能回馈我们以充实和饱满。正如爱德华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精心准备晚餐,才能有令人难忘的晚餐时间和齿颊留香的菜肴,这样朴素的真理往往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与其阅读那些嘶吼着“时间不多了”“青春要远去”“年轻人就该奋斗”的文章,不如来和爱德华学习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充满仪式感的态度,让生活回到自己手中,紧紧握住。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四):疲倦的日子里,拿什么抚平生活的褶皱?

  对于能一丝不苟经营生活的人,大概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生出敬意。在本作中,作者伊莎贝尔就以其真实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爱德华——一位生活井井有条、充满仪式感的老人。彼时伊莎贝尔困囿于爱情早已消逝的冰冷婚姻中,身心俱疲,勉强凭着顽强的意志继续生活和工作,却对未来的惨淡心知肚明。在与爱德华共进晚餐的过程中,美味佳肴不仅一次次征服了伊莎贝尔的味蕾,其背后所具有的对于生活、婚姻、感情、未来的态度也逐渐影响到她,并最终促使她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扭转了人生的方向。

  本书中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份晚餐的完整菜单,光是看每一道菜肴的搭配都能让人感受到诱人的味道。书中还用不少笔墨描写了爱德华烹制菜肴的过程,透过作者生动的笔触,一位耄耋老人在厨房认真忙碌的样子跃然眼前。无须赘述他是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饮食,只需说一说最动人的细节之一,例如爱德华会考虑当天所选的酒在何种温度口感最佳,这将会决定他是把酒杯热一下还是放进冰箱冻一下。此类细节在书中不胜枚举,让人不禁惊叹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仅仅凭借味道精妙的晚餐就能让人重燃斗志吗?网络鸡汤文擅于炮制这种佳话,本书则完全不落窠臼。爱德华与作者成为忘年交,他的体贴、智慧和包容足以打开任何一座铜墙铁壁的心扉。不知不觉间,伊莎贝尔向他诉说了种种烦恼。正如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一样,爱德华也是一位内心温暖的朋友,他认真地倾听,并真心实意为伊莎贝尔的不幸福感到难过。但是他并没有为伊莎贝尔出谋划策,他对伊莎贝尔的帮助润物无声,不仅是身体力行告诉她该如何重掌生活之舵,也一直鼓励她支持她向着更好的生活前进。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爱德华坚持要带伊莎贝尔去一家上档次的商店买裙子,他亲自挑选的长裙让伊莎贝尔的形象焕然一新,想必女性读者对这一点的体会会更加深刻,不同的服饰会打造出不同的自我,伊莎贝尔藉由这件称心如意的新裙子,意识到了自己的改变。不仅是外貌的改变,也不仅是饮食习惯的改变,而是对生活重燃了热情和希望,获得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与许多作品不同的是,爱德华并非一直以拯救者的姿态出现。伊莎贝尔初识爱德华时,正是爱德华痛失爱妻,恨不得随身赴死的时候。亡妻宝拉几乎带走了爱德华的生活热情。或许是出于习惯吧,在与伊莎贝尔有了晚餐之约后,爱德华依然遵循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习惯,即使只是惯性驱动着,其讲究也足以让伊莎贝尔和读者们大为吃惊。随着时间的流逝,爱德华渐渐走出了痛苦。他有了更多的客人,更多的朋友。伊莎贝尔也结束了不幸的婚姻,搬到了一所满意的房子里。如果故事停留在这里,无非是爱德华拯救了自我、拯救了伊莎贝尔、拯救了其他一些人的普通情节,每个人都从与爱德华的交往里汲取了力量,每个人都爱他欣赏他。只是生活远比小说残酷,不幸总是悄然而至,时光带走了爱德华的痛苦,也带走了他的健康,充满力量的爱德华变成了虚弱无力的爱德华。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最终题目,比面对它更难过的就是看着朋友更早面对这道难题。

  然而,即使死亡是不变的归宿,我们依然可以在此之前给予朋友面对它的力量和勇气。曾经因爱德华而让生活全然改变的伊莎贝尔,目睹爱德华准备“最后的晚餐”,决定这一次换她来给予爱德华力量。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伊莎贝尔向爱德华承诺的晚餐是否如期完成?我们不得而知。这个答案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在纷纷扰扰的喧嚣世间,太多人像曾经的伊莎贝尔一样只是活着却没有生活,他们吃着味同嚼蜡的快餐,应付着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忍受着毫无幸福感的婚姻,同时担心这一切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却无力做出改变。他们早已忘记了生活需要耐心和仔细地打理,需要付出时间付出精力才能收获幸福和平静。只是一味埋头前进,仿佛赶场的演员,每一幕中都惦记着下一幕的台词动作,唯独无法投入当下,最后只剩下疲于奔命。我相信我们如何对待生活,生活也将如何对待我们。只有付出足够的心血,生活才能回馈我们以充实和饱满。正如爱德华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心思精心准备晚餐,才能有令人难忘的晚餐时间和齿颊留香的菜肴,这样朴素的真理往往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与其阅读那些嘶吼着“时间不多了”“青春要远去”“年轻人就该奋斗”的文章,不如来和爱德华学习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充满仪式感的态度,让生活回到自己手中,紧紧握住。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读后感(五):陪你对抗这世间所有的“饿”

《与爱德华共进晚餐》

  猛地戳中我心扉的,是M.F.K.费雪在《恋味者》中的一段话。    “那是我们吃过的最美好的一顿饭……我们的对它的记忆总是如此清晰,简直到了奇异的程度,这必定意味着,除了吃本身,还有其他非常重要的理由吧。我想,每个人一生中都至少会遇到一次这样的事。我希望如此。”   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难忘的瞬间。就餐时不觉得有什么,但后知后觉,就发现它是一项附加值,不经意在街角偶遇,或者闻到它的气味,再次见到熟悉的脸庞,反而越发觉得不可忘怀,甚至还没做出判断,嘴角就已经先一步疯狂上扬。   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    不过,晚餐也分很多种。小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就总爱把汤勺碰得叮当响;学生放学一回来,先把自己的肚子填饱,一旁则有人面带笑意,期许他们快快长大;工作族被迫流连于三点一线,一群人习惯带着假意的面具,却不知道饭好不好吃,因为酒足以迷醉人心;情人会悉心挑选,但爱情的芳香早已盖过了一切;共享天伦之乐时,晚餐却不再是简单的晚餐,是告别,也是开始。 当然,民以食为天,吃货的我绝对予以苟同,然而,当美味还在我的味蕾上跳动时,我常常不会主动正视它产生的过程,手残党出没,手起刀落,有去无回。 反观作为《纽约邮报》记者的伊莎贝尔·文森特,写得了文,报道得了战争,绝对是模范生的典范。与爱德华共进的18顿晚餐,无一重样,却细细道来,材料,火候,口感,细碎到点滴等都跃然纸上。 也许这与她的真实经历有关,所以更加了然于心。 至于爱德华,我一直觉得会做饭的男人是神圣的发光体,所以尽管这个耄耋老人在七十岁才开始自学烹饪,做家具,可他身上的光芒依然在闪,不只是因为他的一丝不苟,还因为他的每一份料理,每一顿晚餐,都包含着十足的份量。 教她烤苹果挞,调制完美的马提尼,甚至告诉她整只家禽去骨的秘诀……所以,就算七十岁到九十三岁,甚至更远的将来,接近两个轮回的时间里,爱德华活得比我们都要用力——他在掌控自己,即使想随着妻子宝拉而去,但缓过来之后,他不依然舍得消耗自己,也不愿意让一个女人,伊莎贝尔在无止境的搬迁和争吵礼让中,苦苦挣扎,每次都能在得体的边缘提醒她,不要过没有浪漫爱情的人生,带她穿过大街小巷,换上具有女人味的着装,谈一场无忧无虑的恋爱,带她找到心灵的休憩所。 所以就算有时尖锐到刻薄,他也必须在他所剩不多的日子里,告诉她——孩子,去爱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啊! 这种幸运的交织,并不是谁都可以遇到。我想,伊莎贝尔和爱德华在生命的分岔路口偶遇,源于彼此需要的暗示,对方都是生活中的一点光。因此晚餐的汤底,就更加芳香扑鼻,滚烫浓烈,沸腾时,是她的坚韧蜕变,平静时,是他偶然胆怯下的不服输。 这本简单的“食谱”,有一种魔力,初初品尝时,你惊讶于它的百变;抵达喉咙深处,充盈着细腻的回甘;最后突然一把抓住你的胃,填补这世间所有的饥饿,对抗现实中所有的恶意,温暖所有颠沛流离的岁月。

  所以,饿了么,来一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