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不是紧箍咒——《西游伏妖篇》观后感
作者刘泽见
《西游伏妖篇》是一部师父收服徒弟,一起克服自身弱点的成长故事,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紧箍咒,不是强行的逼迫。
孙悟空在被唐玄奘收为徒弟前打死了唐玄奘深爱的驱魔人段小姐。唐玄奘心存芥蒂,但是苦于本身法力有限,只会念儿歌控制孙悟空让其跳舞出丑。这儿歌就是孙悟空的紧箍咒。每次孙悟空不听话,或者做错事时,唐玄奘就唱儿歌控制孙悟空。孙悟空心怀怨恨,在猪八戒的怂恿下,趁玄奘嗓子哑了时,追杀玄奘。后佛祖显灵,吓退了悟空。两人表面上重归于好,并收拾了一把八戒。
后来,孙悟空找到了一个机会,狠狠报复了唐玄奘一把。在比丘国,国王逼迫玄奘表演。唐玄奘没什么可以表演的才能,孙悟空建议唐僧贴上听话符,由孙悟空在暗中操纵。唐僧对孙悟空不信任,后在悟空的再三保证下,决定冒险赌一把。开始还正常,后来果然如唐僧的预料,孙悟空操纵唐僧跳舞,扇皇帝的耳光,让唐僧颜面扫地。在事后,师徒争吵,悟空说出了他陷害师父的原因:“你考虑过我在儿歌的操控下跳舞的感受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请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这是一个最普遍,最基本的原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运用好的老师却不多。我们常常迷惑于“严师出高徒”。为什么我都那么严格了,学生还是不听话?
回到剧中的那两句话:“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用同理心,用心去感受,可能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听老师的话的原因:1、我不喜欢干那件事;2、我更不喜欢被威胁,强迫!在前不久很火的另一部电影《叶问4》中也反应出同样一个问题。叶问的儿子不喜欢读书,想学武,多次因为打架被劝退学,但是叶问强迫儿子一定要学习,并替他去美国去找学校。结果是父子反目。当然,最终叶问在美国经历一系列事情 ,明白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尊重了儿子意愿,教他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