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听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听课

2020-03-23 18:09:27 作者:橡树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听课

  经有一段时光孤单的,一个人在远郊。中学语文课我虽然两个班级,却因为语文基本是中午课,下午我很多时候并不去办公室,自上午上完课(不是下班哦)就轻轻走回那一套两室一厅的大宿舍。只是一个人,所以看书厌倦了时总是会到打开德生牌子收音机

  中午一般听安徽台的《文艺四季风 》那时节目质量还是相不错编辑作家梁晓斌。风格清新文艺。很多时候不知不觉会把广播里的文学新闻经常会透露给学生,其实课堂具体讲到的跟文学关系很远。所幸总体而言,孩子们还不讨厌我。

  也是在那段时光流走的过程中我倾听了很多美好声音。林茹吧,还有些名字忘记了。 但是那种美好的感觉却一直还在。晚上的时候我一般听一段小说,好像《红处方》,还有什么返程小说,甚至还有些作品已经不记得了,但是由于波音出来的效果,还是很舒服,令我每天都有期待精神活动

  之所以拉里拉杂说了这样多,因为今天的区教研活动,的确有点令人大跌眼镜之感。有老师一般般,我感觉很纳闷的是,我一直感觉有点看不懂。《临死前的严监生》 此课老师一开始就说已经是第二课时,却依然拿出了关于《儒林外史》的介绍可恶的是对于的介绍依然停留于教参的层面:什么揭露黑暗……腐败……云云。一副教参面孔说教

  其实要是作为研讨课,出示 《儒林外史》介绍也不是不可以,至少可以必须回归真实的文学层面,作为文学作品,不一定是揭露了什么而成功而是因为人形象饱满才能流传的,本质上文功能从来不是暴露就会成功,要是那样的话,就是焦点访谈可以成为文学典范,新闻调查也可以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了?

  文学最终是表现人的,只有真实地写出人性的伟大作品才可以立足于文学的殿堂

  吴敬梓是文学上天才,他对人的观察,对人情风俗把握是到位的,也因为他本质上是一个天生敏感的人了。 严监生的人物形象的成功来自作者对于生活的体察。当然更多也是人性的一种东西,不论什么社会可能这样的人都是我们人类中的一个部分。并不是因为他揭露了严监生揭露得好,要是作者只是苍白语言加以简单叙述,谁会耐着性子读它呢?

  我们不难设想,今天社会制度之下,就没有小气的人了吗?依然会有的,生生不息

  吴敬梓的价值就在于,他根据严的实际情况,把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人甚至生命的最后的惦念依然是那在一个穷人看来不足一提的一根灯芯。念念不忘的那一根灯芯,成为他人生最后的牵挂,夸张,而又那么真切。关于那么多的分析对比最终还是没有指出作者何处高明孩子们到底要学习作者这样看似描却见功力的一种,然后出示的小练笔,一个写女孩子抓蝴蝶,给的内容是不是有点多?

  第二个小练笔是写爸爸杀鱼,却很多孩子重点写鱼的表现了 ,老师也没有及时指出来。

  我想即使分析课文,也可以回到真实的人性和人生中,临死前的情形估计孩子们是很少经历的,那么叫孩子们设想是不是有点困难。里人没有一个不是很焦虑地想知道严监生的心里活动的,可惜他不能言语了,那么他的手上动作和 眼睛滴溜圆的意味可能就是深长了。

  家人的焦虑和严监生的焦虑犹如隔着闸门的洪水无法互相流淌。

  前面三个人的语言的猜测铺垫,一次次没有抵达严监生的内心,他焦急不已,先只是摇头,后来发现摇头不够表达,于是眼睛圆睁,而且这是拼着生命的力气,可惜还是不行,即使奶妈也没有理解。就在人们·以为这是一个死结的时候,就在严监生失望地流泪时,以为自己要带着遗憾进棺材的时候,忽豁然开朗了:赵氏的一番话也是在那几个人的不断否定之后得出的结论。终于,严监生安心地走完了人生的路。

  可惜,课堂上老师只是用简单比较句子的方式,而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也没有触及社会生活的可能。作为艺术手法丝毫也没有被提及,那么孩子在这样的课堂上收获了什么人物描写的技巧呢?最精彩的地方我们是怎么样达到那么境界的呢?似乎作者没有被读着所控制,而是依照文学的规律把严监生的话借着赵氏之口说出来,设想一下要是他还可以说话,一定大呼:知我者我妻也!

  因为要是赵氏什么也不说就把灯芯给挑了,估计严监生也是会安心离开,但是作为读者的那种需要就无从解答了。这也正是艺术上高明的地方。

  语文课堂上孩子提出的两个问题其实也没有回答,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居然是书上注释已经有的,这样的提问老师不是可以提醒孩子看注释吗?难道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一个孩子把赵氏给解释为什么仆人,居然也没有得到老师的指点,难道这样的错误不应该及时指出来吗?我很无语了,孩子们错误其实老师不说也可以由其他孩子来解决, 可惜我们的课堂上没有看见生命的互相成全,只是看见跟着程序走下去的必要和急迫。

  附近的一位王老师悄悄说:你可能不知道也许是专家指导她这样的。(猛然醒悟,哦……程序。)

  后面出示的严监生的家庭财产说明一段文字,就是让孩子理解他很富有。但是却依然很吝啬。其实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有时候吝啬的另一面是什么?可能是节俭吧。我们今天批评别人的时候依然还是嘲笑别人吝啬。而作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也许我个人感觉来自更多的是一种性格因素,不一定是有钱人就会吝啬 ,那么穷人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性格呢?

  可能我太啰嗦,但是一节课我整体感觉是语文味道不足,而分析的内容过于琐屑,损害语文课的那种气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听课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