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锦集

2022-03-27 03:3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锦集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是一本由林欣浩著作,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精选点评: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3》★★★★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4》★★★

  ●读了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也更加理解了什么叫做历史的必然性。历史不是英雄所创造所左右的,大多数人在历史面前只能被浪潮裹挟着走,而英雄只是其中能站在浪尖上不必那么狼狈的人,但终究无法改变浪潮的方向。20170206-5

  ●还不错,整个中华文明历史给我串讲了一遍,还是有收获的

  ●讲述从隋朝到清朝时候的中国历史,和此书的上册一样,很有启发作用。

  ●简单易懂,通俗有趣,真的很适合中学生们读一读。既可以增长见闻,还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一举两得。

  ●我喜欢作者的语言,适合初学者

  ●学生读物。

  ●印象深刻的两个点:1 对隋炀帝的正名,他并不是荒淫无能,反而做了富有远见的大事,儒生看人只从道德层面;2 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制度,看起来很蠢,可是它实用!很多好的制度听起来好,但不具备可操作性,雍正发明的传位保密制度真的很聪明呢! 这套书虽然名字傻,但内容不傻,也并不是少儿读物,值得一读。

  ●希望快点出接下来的哦~

  ●儒表法里,中心思想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一):读后感: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

  收获:(1)古代史大致串了一遍;

  (2)对政权的更迭,本书强调的是国力盛衰的变化;很认同

  (3)有一些新观点和新认识,比如:“以后人积累了几千年的经验去批评古人未免不够公平”、社会制度一直在不断发展,社会也是在发展;

  对历史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有些帮助;

  不足:(1)书中的很多观点自己是了解和认同的,没有作者写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帮助大。这本书更适合接受学校的历史教育的学生来读,毕竟是儿童出版社出版。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二):隋朝到清朝

  第二部,感觉没有第一部读的畅快淋漓。读书时,正好看到苏轼的这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真好!现在有一个感觉就是先刷一些快餐式的读物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的连接。好像能够把知识融合起来了。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用知识摘录:

  关中平原是一个盆地性的平原,农业发达,因为能供养的不少人口,经济实力雄厚。农业文明的优势。这里又靠近游牧地区,百姓兼有游牧民族的彪悍之气,作战勇猛,这是游牧文明的优势。而且关中四面又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难攻,适合割据自守。

  北方政权的问题是汉化政策的不彻底。

  南方政权的问题是落后的门阀政治。

  程序正义一般要大于结果正义。结果正义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每个人的立场不同。他眼中的正义就不同。假如我们认为自己所相信的结果正义比其他人的结果正义更正确,那么贯彻这种正义的方法只能是暴力。这样就会是一个充满私行的社会。谁有枪谁的实力强,谁就能贯彻自己所相信的正义。结果正义听上去很美好,但是不具有可操作性。唯一能控制能操作的只有程序正义,贯彻程序正义,要人们事先制定一套尽量完善的规则,用这个规则去维护社会秩序。这规则当然有漏洞,但也总比没有规则,人人乱来的好。

  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读书成本下降。(培养知识分子的成本下降,决定了全国知识分子的数量,决定古代政府的结构)老百姓读书成为可能,废除门阀政治成为可能。东晋末年,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才能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削弱门阀贵族的势力。

  唐之前,被称为贵族社会。统制社会的大都是世袭贵族,最起码也是大富大贵之家。

  科举之后,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自动的形成一个个销集团。党,私人组成的利益集团。朋党最大的问题,官员把小集体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至上。

  元朝和蒙古帝国两个概念。蒙古帝国包括中国以及四大汗国,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元朝,是忽必烈所统治的中国全境。以及外蒙古俄国东部的这一地区。

  汉朝用的谥号,唐宋多事庙号,明清多是年号。 谥号,死后给皇帝称呼,但是由于武则天后习惯给谥号加字太长了,到唐多用庙号。太庙中的牌位。年号,在位时的年号。

  大部分的草莽英雄只懂得如何带领自己的穷兄弟杀出一条生路。但不懂得如何统治一个以农民为基础,由地主豪强构成的中层,由儒家知识分子构成的上层的复杂社会。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羞辱新人,摧毁独立人格和自尊,再让他经历和队友同吃同住同患难的集体生活,让他完全依赖于集体人格,变成一个集体观念极强完全服从于集体的人。

  满表汉里 降袭 秘密奏折制度 秘密立储制度 文字狱 1984 真理部 谁控制的历史,谁控制了未来。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三):来啊,吃一串历史糖葫芦

  我是理工科出身,高中历史靠死记硬背pass的,此后多年再没有正儿八经的读过史书,对古代的记忆大多来自于影视,而且多是网红穿越剧非正剧,男女主记得牢牢,大背景却知晓寥寥。

  闲来无聊拿起弟弟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本翻阅,这么多年过去,版本换了几版,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来回翻翻很快可以熟悉起来。但从记忆角度看,课本上罗列的知识点琐碎零散,熟悉快忘得也快。这本书很像一本辅助教材的工具书,把重要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教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非常帮助记忆,而且因为是青少年读物的缘故,内容删繁就简,语言通俗易懂,阅读感十分轻松。一句话,非常适合没有多少基础的人快速搭建框架。我所记得的有:

  1.封建社会难以解决的问题:人口增多、土地兼并、官员腐化。

  2.封建统治的潜规则:儒表法里、嫡长子继承制(基于程序正义的可操作性,坏制度总好过无制度)。

  3.各朝代的改良(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隋朝:以魏晋南北朝门阀贵族之争为鉴,为削弱关陇贵族。开通南北大运河、创科举制、整顿户籍。

  唐朝:继续削弱关陇贵族,大兴科举制。新问题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即军权过于集中。

  宋朝:以军权过于集中为鉴,强干弱枝、三权制衡(财政权、军权自宰相分离)、重文轻武,弊端效率低。新问题有冗兵官费、党争。

  元朝:汉化不彻底。

  明朝:以宋朝皇权小为鉴加大皇权,废除宰相设内阁、设锦衣卫东厂西厂,弊端皇帝怠政导致皇权被他人利用。问题党争、禁商业。

  清:加大皇权,设军机处,问题文字狱、禁商业。

  4.皇帝换位事件

  唐:李渊至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宋:赵匡胤上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明:朱棣上位,靖康之役。

  规律:永远是上层掌权。

  北周至隋:宇文赟外戚杨坚,关陇贵族。

  隋至唐:杨广表哥李渊,关陇贵族。

  唐至五代十国、宋:禁军将领。

  元至明:唯一例外的草根,原因是外蒙清除了门阀贵族。

  明至清:不仅是朝代替换而是民族问题。

  5.隋朝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朝后,聚多离少(归功于南北大运河)。以下为约数:

  西周合,300年;东周分,500年;

  汉朝合,400年;魏晋南北朝分,300年;

  隋朝,30年;唐朝,300年;五代十国分,50年;

  北南宋,各150年;元朝,100年;明朝,300年;清朝,250年。

  6.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理性与感性难以兼顾

  艺术成就高但理政捉急的皇帝们:南北朝陈叔宝《玉树后庭花》;五代李后主李煜《虞美人》;唐朝李隆基《霓裳舞》;宋徽宗“瘦金体”。

  以上是记忆的内容,码字时候,有种把故事当成糖葫芦一颗一颗吃下去的感觉,甜食真是让人愉悦。读少年读物好处就是不用逼自己深刻,前段时间似乎陷入过度解释的怪圈,成年人就爱庸人自扰,无奈~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四):大唐以及古代皇帝的称呼

  【唐】 唐朝前期国力空前强大,对外战争屡获大胜。唐初有两大军事功绩:一是征服高句丽,二是征服突厥。当年杨广东征高句丽失败,随后亡国。后来李世民又两次东征高句丽,结果也没打下来。一直到唐高宗,利用高句丽内乱的机会,一举灭掉了高句丽。在西北地区,随着突厥的灭亡,唐朝像当年的汉朝一样,获得了西域地区的统治权。因为军事、外交上的强大,唐朝前期对各民族非常包容。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很多高级文官、武将都出身少数民族。朝廷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妥,这些将领也为朝廷尽心效命。那时的长安城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国际性大都市。各个民族、文化、宗教在大唐的土地上和平共处,这是一个可爱的时代。 李隆基创造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顶点,也是唐朝走向衰败的转折点。李隆基年轻的时候很有才干,整顿吏治,节约政府开支,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把一路上升的基业又推进了一把,让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到中老年变得怠政,贪图享乐。他喜欢音乐,会演奏多种乐器,擅长作曲,建立了称为“梨园”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就把“梨园”当成曲艺界的代名词。李隆基一朝的由盛转衰和人口过多以及土地兼并有关。作者认为具体的导火索是征兵制度,更要命的是,李隆基一朝,唐朝的对外战争还很频繁。面对诸多问题李隆基采取改革措施,在全国设立了九个大军区,每个军区有一名节度使,掌握辖区内的军政大权。节度使的权力过大,出现了割据叛乱的危险。唐朝的盛世,也就亡在这上面了。 安史之乱持续七年,战争把唐朝国力消耗到极限,官兵也把百姓压榨到了极限。安史之乱过后,整个中国北方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唐王朝就此一蹶不振。从时间点上看,安史之乱正好位于整个唐朝的中点。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唐朝总和“强盛”连在一起,其实唐朝只有一半时间是强盛的。到中晚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直至黄巢之乱,最后黄巢手下的降将朱温灭亡了唐朝,把中国带进了五代十国。

  【皇帝的称呼】 一个皇帝有好几个称呼。首先,他有姓名,这个名和普通人一样,都是长辈起的。皇帝的名字别人当然是不能开口叫的,对于现任皇帝要称呼“皇上”“圣上”“万岁”等表示无上尊敬的代称。 而在古代有身份的人去世以后,会由后人给他起一个“谥号”。理论上,谥号是对这个人一生行为的盖棺定论,起什么是有规定的。比如刘彻在位时开疆拓土,大破匈奴,军事成就辉煌卓越,谥号为孝武皇帝,后人可以称他“汉武帝”。唐朝之前,皇帝的谥号一般是一到两个字。但武则天之后喜欢给先辈的谥号里加字,以表崇敬赞颂之意。到了后面的朝代更愈演愈烈,不少皇帝有十几个字、二十几个字的超长谥号,比如朱棣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这别人就没办法用谥号叫他了。谥号不能用,但还有另一个称呼可以用,叫作“庙号”。 中国人特别讲究祭祖。普通人祭祖在宗祠里,皇帝祭祖在太庙里。太庙里供奉了先皇们的牌位,牌位上写的既不是姓名,也不是谥号,而是单独起的一个称号,就是“庙号”。最开始,能进太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资格进太庙。所以汉朝的皇帝有些人是没有庙号的。但是到了唐朝,皇帝人人都可以进太庙了,都有庙号,而且庙号不长,所以在唐和宋这两个朝代,人们都用庙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人们称他为“唐太宗”。其实庙号也不是很方便,“太宗”“仁宗”历朝历代都有,重复率很高。后来人们又想了个新叫法,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方法。皇帝登基的时候为了表示新皇帝新气象,都要改年号。在明朝之前,很多皇帝都有时不时改年号的习惯,称为“改元”。明、清两朝,从朱元璋开始,皇帝基本上不改年号,每个皇帝在位时有且只有一个年号,所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就很方便。明、清两朝,人们习惯用年号来称呼大部分皇帝,比如崇祯、康熙、乾隆。 总结,称呼汉朝的皇帝用谥号,称呼唐、宋的皇帝用庙号,称呼明、清的皇帝大多用年号。谥号一般是“某某帝”,庙号一般是“某某祖”或者“某某宗”。年号没有规律了,一看皇帝的称呼是两个怪字连一起的,多半就是年号。

  《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2》读后感(五):一本靠谱又有趣的历史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