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30年,乡村教育的衰败与荒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30年,乡村教育的衰败与荒凉

2020-04-21 16:34:20 作者:晓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30年,乡村教育的衰败与荒凉

  我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学于乡村而又教于乡村。屈指算来,至今已30年有余了。

  8岁那年,我歪歪咧咧地背起了破旧书包,被母亲送进了我们村上的那个破烂不堪学校

  说是学校,实际上,我们一年级教室就是村东头的一座小破庙。正房三间,没有围墙,有一扇房门歪歪斜斜的,一副摇摇欲坠样子。由于我的座位正迎着教室门口处,每天坐在那里,内时常生出一种莫名恐惧来。课桌是由一个土台和一块长方形水泥板组合而成的,水泥板光滑平整,与写字是很相宜屋子不是太黑,只是我们乡村的孩子就像是土地里长出的萝卜,身上多些泥土罢了。教室的前面有一块黑里泛木质黑板,在两个晃晃悠悠的小木架上支着,一不小心,那块黑板就会从高高的木架上跌落下来。在黑板的右边,靠近木雕花纹的窗户处,有一个早已褪尽颜色的讲桌和一把椅子,都是实木的,那是老师办公和批改作业地方。我们一个班有两个老师,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彼此分工合作,轮流上课。他们都是我们村上的民办教师中还有自己责任田。因此,老师们平时都很忙,忙完地里忙家里,忙完家里忙学校。每到农忙时节,老师们常常是刚从地里回来,顾不上吃饭,挽着裤腿就登上了讲台。尽管这样,在我的印象中,老师们从来没有因为家中私事而耽误过我们一节课。现在想来,心中的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老师们是忙碌的。然而,我们学生却过了几年轻松的好日子。那时候学费很少,每学期也就几块钱;书包很轻,仅有两本书,一本是语文,一本是数学;作业很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学生平时学得认真,玩得尽兴,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减负”这一说。那时候,普遍饥荒虽已远去,但普通人一日三餐,也是只能够勉强填饱肚子而已。我们学生大都衣衫褴褛,衣裳上都打着或大或小的花花绿绿的补丁。口中的零食自然是没有的,就是有钱,恐怕是也很难买得到。然而,在我们学生的心里似乎并不寂寞。不少学生手里有许多连环画册,那是我们学生惟一的精神食粮。如果没钱买,还可以借较阔绰小伙伴们的画册来看。时,小孩子一点也不傻,有个别精明的小伙伴竟然用自己的连环画册做起了生意,一张本子纸一看。不少拥有画数量质量好的小伙伴就靠这投机钻营发了家。有的小伙伴,一天下来,就可以挣到厚厚的一打崭新的本子纸。然后,故意当着小伙伴们的面,大声地一张一张点数着,很是威风可惜,我手中仅有几本画册,且内容不够精彩根本无人问津。幸亏,我父亲不知从哪里给我找来一块旧磁铁,只要用小刀在其上面轻轻一磨,小刀就会立刻产生一种神奇的魔力,可以吸起一些碎铁屑,很好玩。我把它拿到学校,把这个稀罕玩意儿展示给同伴们看,直惊得小伙伴们目瞪口呆,纷纷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最好的本子纸,交到我的手上。一张纸5下,只5下。就这样,本子纸还是雪片般飞来。

  光阴似箭。一晃,30年过去了。

  如今,走了30多年路的我,仍没有走出那我熟悉的小小的乡村校园。只不过我从彼地走到了此地,从小学走到了中学,从学生走上了讲台。时过境迁,今日乡村之校园,早已不同昨日。昔日的破败与荒凉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笔直洁净的路面、标准化的篮球场,绿树红花掩映其中。教室内窗明几净,令人赏心悦目。行走在乡村校园里的老师大都已普及了本科学历,过去的民办教师已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学生小伙衣着整洁;学生姑娘们一个个都成了白天鹅,花枝招展的。他们手里拿的,嘴里吃的都是各式各样的食。有时,连我这个乡村教师都很是嫉妒。

  然而,这变化的只是形式。直面今天的乡村教育,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相反,透过表面繁华的背后,我却看到了我们乡村教育内在的破败与荒凉。如今,我的小女儿也像30年前的我那样,背着崭新的书包,走进了我们学校附近的一所乡村小学。每次送女儿上学,拿起女儿的书包,压在手上,却沉在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打开书包,英语、音乐、美术、思品、社会等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我清楚地知道这些东西对我们乡村小学来说,形同虚设。女儿至今仍像我当年一样只开两门课:语文和数学。而且这两门老师实行的是包班制,一人一晌,单调得很。这一点甚至还不如我们那时的孩子们。

  现在,乡村的孩子们尽管是吃得好、穿得好,但学习却越来越不好了,越来越不愿意上学了。虽然,目前我们乡村基本上普及了免费的义务教育,省去了一部分乡村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后顾之忧,但乡村的孩子并未因此而停止辍学的脚步,他们纷纷不约而同地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打工大军中去了。其实,我想这也怨不得我们乡村家长们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他们何尝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呢?只是由于诸多的社会不公,使得乡村孩子们求学之路变得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泥泞,跳出农门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据报载,当前在所录取的大学新生中,占70%的乡村人口在新录大学生中只占17%。可以想见,就这17%的乡村大学生,能进入重点大学的又能有几人呢?如果他们进不了重点大学,只进一所二流、三流的大学,不仅要掏光家长多年积蓄,甚至还有不少为此债台高筑,而且大学毕业对这些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又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对于大多数乡村学子来说,终其一生恐怕也实现不了成为一个体面城市人的梦想。

  想到这里,一种莫名的“幸福”涌上心头。与当今乡村大学生相比,我是一个幸运儿。尽管30年前自己踏入乡村校园时是那么的艰辛,但自己有幸赶上了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末班车。虽然我只是一个乡村教师,没有实现自己当初衣锦还乡的人生梦想,但我毕竟靠自己微薄的工资养活了我自己。如果是在今天,像我这样一个毕业于三流大学的乡村大学生,恐怕也只有“被就业”的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